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扶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
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
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
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
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
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
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
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
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一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
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
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
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
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
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
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
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
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
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
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
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
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
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
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
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
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
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
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
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
“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
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
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
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
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
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
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
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
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
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
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
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
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
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
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
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
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
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3•全国•统考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
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
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
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
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
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
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
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
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
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
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
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
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
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
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
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
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
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
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
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文学批评活动
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
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际地、深入地
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
(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
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
C.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学史发生渐进性变化。
D.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B.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的认识有稳定性。
C.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者应具有的态度。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有较大差异,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
B.因为文学史无法穷尽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
C.没有广泛细致的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基础,文学研究活力也会受到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
(2023•全国•统考全国甲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
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
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
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
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
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
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
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
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
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
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
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
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
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
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
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
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
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
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
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B.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
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
D.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
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C.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D.“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昨天刚握过世界女子壁球冠军的手,她把她的微生物组传给我,现在我又把它传给了你。”吉尔
伯特一边说,一边和我握手。
“凭借这双手我就能变成壁球'高手'了吗?"我问道。
“只是右手而已,”他说,“如果你是左撇子的话,我只好说声抱歉啦。”
我们与猎狗、大象和推一样,会把细菌的气味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其实我们也释放了细菌本身。我
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播撒自己的微生物。坐在吉尔伯特的车上,我会把微生物留在车座上。现在我
靠在他的厨房料理台上,在上面留下了微生物,其中写满了我的信息。为了分析这些信息,吉尔伯特最近
擦拭了家里的开关、把手、厨房料理台、卧室地板。他的研究团队招募并培训了六组家庭。这项名为“家
庭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表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来自其家庭中的每个人。
人们手上的微生物会附着在开关和把手上,脚上的微生物会覆满地板,皮肤里的微生物则蹭上了厨房台面。
所有这一切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其中三名志愿者在研究过程中变更了住处,而他们的新住所也迅速有了
老房子里的微生物特征,即使换到了酒店房间也是如此。在进入新地方的24小时内,我们自己的微生物便
覆盖了这个地方,使其成为自身的映射。当别人试图让你觉得“宾至如归”时,人们真的都没有什么自主
权,因为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
我们也会改变室友身上的微生物。言尔伯特的团队发现,同居一室的不同人,彼此之间所分享的微生
物要多于分开居住的人,而一对夫妇在微生物层面也更相似。如果家里养狗的话,微生物之间的连接还会
增强。狗把微生物从户外带入室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物种库,丰富了家庭微生物组。他们做了一
个实验;把这些与狗相关的尘埃中的微生物喂给小鼠,发现这些啮齿动物变得对各种过敏原都不那么敏感。
这些灰尘大餐让小鼠的肠道增加了一百多种细菌,且其中至少有一种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过敏源侵害。
团队中的生态学家杰西卡•格林对漂浮在医院普通病房内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我原本以为室内空
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子集',"他说,“然而,真相让我大吃一惊。二者之
间很少甚至没有重叠的部分,室外空气中充满了来自植物和土壤的无害微生物,室内空气中则含有大量不
成比例的潜在病原体,主要来自患者的口腔和皮肤。”可以说,患者把自己浸泡在了“自己的有害微生物
汤”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很简单:开窗通风。新鲜空气会带来无害的环境微生物,占据病原体
的生存空间。但是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洁净存在矛盾。
我们一直试图从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中排除微生物,但也许是时候欢迎它们光临了。2014年,格林的团
队参观了一栋闪亮而崭新的大学建筑,他们从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300个场所收集灰尘样本。分析表
明,许多设计会影响灰尘中的微生物,比如房间的大小、房间之间的联通关系、被占用的频率,通风方式
等。几乎每种建系统设计选择都会影响建筑物中的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居住者的微生物生态。或者正如
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的:“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统也塑造了我们。”格林认为,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
可以控制这个过程。同样,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看到类似的实践。农民可以在田垄边缘种一排野花,从而
增加授粉昆虫的数量。格林希望找到类似的建筑设计窍门,从而提高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
吉尔伯特同意格林的想法,而他有着更宏伟的计划。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而不是直接喷洒
或涂抹在墙壁上。他在建筑师赞助的几件作品中精心设计了新风系统,使流经它们的空气会穿过一面种满
绿植的墙壁,绿植捆满了微生物小球,小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微小的裂缝和凹点。这些小球在充满有益
细菌并能滋养细菌的营养液内浸泡过;这不仅是一道养眼的景观,同时也可以过滤空气。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还组织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该团队正在接触研究海洋、草原、洪泛区的科学家,
试图说服他们共享样本和数据。团队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给定温度、植被、风速和光照条件等基本变量来预
测生活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他们最近甚至到白宫请愿,希望推动各方的协调,促成不同领域
间科学家的合作,能开发出用于微生物组研究得更好的工具。
是时候思考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了!参与研究的家庭已经同意让研究人员擦拭他们的房子;水族
馆的经理能够像关心他们的宝贝海豚一样,关心水族箱中的隐形生命;医院也在认真考虑往墙壁上添加,
而不是消灭微生物;建筑师和官员可以在品尝高级料理的同时,讨论粪便移植的话题……人们迎来了新时
代的开端,大家终于准备好去拥抱这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指的是在我们的心理适应新住所之前,我们携带的微生物已经先
行占领了这个新的住所。
B.“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子集,”,指户外空气的微生物群落中包含了家
家户户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C.“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建筑物的形态来增加室内微
生物的数量,提高其多样性。
D.“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指的是让空气穿过微生物小球,利用小球上密密麻麻的微小的裂缝和凹
点来吸附污染物,过滤空气。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拥有与其他成员相同的微生物组。
B.医院特意设法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C.接触更广泛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抑制人体自身过敏性炎症。
D.养宠物的家庭比不养宠物的家庭拥有更多的微生物物种。
1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应用更大的图景”的一项是()
A.应用于司法领域:通过提取嫌疑人留下的微生物痕迹对他们进行追踪和抓捕。
B.应用于生活领域:通过开窗通风来减少教室内的潜在病原体,保障师生健康。
C.应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体内的微生物种类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D.应用于建筑领域:通过改变建筑物的设计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微生物生态。
15.下面的图表梳理了吉尔伯特研究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目的,请补写完整。计划部分不超过10个字,目
的部分不超过20个字。
16.为保证传播知识的准确科学,表达应做到严谨客观。而本文以对话开篇,以抒情笔调结尾,这样处理
是否合适?请简要分析。
(2023•福建•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
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淹水燕谈录》里的一
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
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
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
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
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
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
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
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
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
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
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
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
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
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
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
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
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
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
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
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
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
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
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
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浦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来他明
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
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沙糖。所以,在
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
来相当简单:
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
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
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
是质量好的沙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
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
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
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
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
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
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
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
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沙糖(饬)这个专称,它
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
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
(摘编自孟晖《宋人的沙糖》)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
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1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
五个地方。
B.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
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南宋医学家寇宗爽《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沙糖"与"
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沙糖的消费量是
巨大的。
20.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
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1.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巨大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越南的地名上。举凡越南历史上
的国名、政区通名、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别名等,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辐射。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南
邻,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部。其北部的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广宁诸省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
界。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嘉庆八年(1803),清朝册封沅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嘉庆重
修一统志》中记载:“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日:'南越’之名,所包甚广。
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沅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
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
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越南”之名一
直沿用至今。拉丁化的国名VietnAm,亦为此意。
秦朝立国之后,秦始皇不满足于现有七国旧土的疆域模式,在向北开拓匈奴领地的同时向南发展,派
大军越过南方五岭占据了今天的闽粤桂等地。被新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领土中,就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北部
地区(骆越)。当年的象郡是管理这块越北地区的上级单位,从行政上确立了中央王朝对越南北部的管辖权,
来自秦和被征服六国的军民开始进入封闭的南方山区,找到了立足点,汉地文化就此传入。秦朝末年,历
经长者赵佗在纷乱时期的暂时自立,但其本属秦国旧臣。百越诸地在各代南越王期间仍然吸收着中原文化,
尤其是文字官制等高级行政工具得到了普及。当然,此时这里的中原文化已经有所本土化,和越文化逐渐
融合。同时,南越领土也在不断地扩张。至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时,其领土已扩展至越南中部。经魏晋乱
世,至唐王朝,因红河流域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其发达程度甚至比肩当时的珠江流域。但是随着唐末战乱,
各节度使的自立,越南中北部逐渐脱离中原王朝控制,至北宋时期,已经事实上独立。虽然明朝初期一度
恢复对越南北部的统治,但旋即丧失。虽然越北政治体系在事实上脱离了中央王朝,但是在文化体系发展
方面,越南仍在进行汉文化的本土化继承。最典型的代表则是越南在东南亚设置的一套''小中华体系”,在朝
贡天朝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来朝贡自己。
而在具体的地名上,越南借鉴中国的程度也不浅。值得一说的是安阳王“安阳”一词相传是古蜀国
王子的称号,与中国的河南安阳并无什么关系,其名称来由的一种说法为越南境内的卡露河,因王城居其
北侧,按照汉字文化圈的命名习惯,将其命名为安阳。也许是由于迁都的原因,越南有两处存有安阳王相
关的遗址,一处是永福省麋泠县光明社,另一处是河内市东英县古螺社,后者在此建有安阳王庙。而越南
境内的各种安阳地名,如永福省立石县安阳社、海防市黎真郡安阳坊、安海县安阳镇,足以见得“安阳”一词
对越南的深远影响。“山南水北谓之阳的命名规律,正是汉文化的常见遗存,对古越人便已经起作用了。“
中原王朝南下以后,在越南置郡县,留下了一些和我国目前行政区划名称“撞车”的名字。比如北宁省仙游县,
与福建仙游“撞车”;太平省东兴县,则与广西东兴“撞车三国的孙吴政权对越南北部有着强有力的控制,
并在此设置武宁县,与今天的江西武宁相同。西晋时期,设置南定县,后改为武安县,与河北武安相同。
隋唐五代期间,这是中原王朝长时期大规模统治越北的最后阶段,曾设慈廉县、怀德县、新安州、安人县、
武峨州等,而其中的新安州与河南新安同名。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贞观年间曾设演州,至今仍留有演州
县,这是越南唯一历时1200多年一直使用且基本未曾中断的地名。究其源头,有可能与河流命名法有所关
联。有时越南也会出现同中原王朝一样,因避讳而进行改名的地名。这其中,有的是因为中原王朝的皇帝
而改名,比如唐朝的龙渊县讳李渊之名改为龙编,又如越南自身的黎朝时期,因武宁县避庄宗黎维宁讳改
为武江县。
上述提到的这些带有中国风味的地名,大多是等级非常低的地名,在越南当地也不见得每个人都会知
道。但在越南,“撞车”的高等级地名也很多。首先就得说越南的首都,在历史上李朝效仿唐朝将其首都也称
为长安,黎朝也效仿明朝设立应天府,阮朝则效仿清朝设立承天府。而今天的首都河内是越南最重要的城
市之一,难免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的“河内”,取"黄河北岸,殷商畿内”之意,大体位于太行山以南,黄河以
北。广义的河内包括今日广袤的豫北地区,而狭义的河内则专指沁阳。越南河内一词来源很明显也是受到
了汉文化的命名原则影响。但是,这一词很晚才出现,中国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年,越南阮朝的明命帝以
该地为陪都,因“城市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称为河内,并沿用至今。另一个则是太原。在中国,太原是
山西省会城市,而在越南,不仅有太原市,还有太原省。中国的太原因太原盆地的“大原”而得名,而越南的
太原则是在宋辽之时的李朝建立之时初次得名。除了像河内、太原、重庆这些地名与之“撞脸”外,还有其他
知名地名也与中国“撞脸”,比如越南的河南省、山西市、西宁市、高平省、兴安省、平顺省等,都和中国有
一些渊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大多是因为与中国地名的命名方式结构性相似,才会充满浓郁中国风味乃至
“撞脸”,并非完全的拿来主义,很少直接使用中国固有的地名进行复制。而且这些地名大多集中出现在红河
流域附近,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而在南部地区,由于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无太多的交集,仍然是一堆
堆带有南岛语系纯正越南风味的地名,比如邦美蜀、芽庄、波来古、巴地头顿等。
(摘编自地球知识局、中国社会出版社《东南亚,一个复杂的世界》等)
【注】安阳王本名蜀泮或开明泮,原是古蜀国的王子,在秦国于公元前316年灭古蜀之后,辗转到达
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自称为安阳王,建都于古螺。
2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中华体系”指在朝贡中原王朝的同时也要求其他国家朝贡自己。
B.“安阳”一词既是古蜀国王子的称号,也是王城北侧河流的名字。
C.“河内”作为越南城市名,其命名明显受到汉文化命名原则的影响。
D.“拿来主义”的“拿来”体现在对中国固有地名不加改动的机械复制。
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地缘关联与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越南历史上的国名、政区通名、地区别名等各类地名均在不同方
面烙下了汉文化的印记。
B.明朝初期之后,虽然越南北部在政治体系方面已经脱离了中央的实际控制,但是在文化体系发展方面始
终未中断对汉文化的本土化承袭。
C.越南有时也会出现与中原王朝一样因避讳而进行地名改动的情况,有的原因是为避中原王朝的皇帝名讳,
比如龙渊县讳唐朝李渊之名。
D.越南的高等级地名与中国地名“撞脸”的现象更多,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名与中国地名的命名方式在结构方
面高度相似,并非直接使用固有的中国地名。
2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的“象郡”是管理越南北部地区的上级单位,从行政上确立了对越南北部地区的管辖权,中原军民进
入带来了汉地文化。
B.在赵佗及各代南越王管理下的百越诸地对中原文化的营养进行了本土化继承,尤其是普及文字官制等高
级行政工具。
C.追溯与河流有关的命名方法,可以以越南历史上唯一历时一千多年持续使用且基本没有中断的地名“演
州县”为证。
D.如太原、重庆、河南省、山西市这些越南高等级地名与中国“撞脸”,很明显都是受到汉文化的命名原则
影响。
25.根据本文说法,越南在清朝统治者赋名之前的国名是什么?清朝后来称其为“越南”的理由是什么?
26.本文的内容涉及两个国家、多个王朝、近两千年的历史,但行文简要不给人繁琐之感。请结合文本材
料具体分析原因。
(2023•河南周口•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物品究竟有多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说,由
于一次性物品分类较多,并不断有新的一次性物品和使用场景出现,导致使用量目前还没有过完整统计。
不过从外卖、快递、酒店等所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数量看,整体使用量十分巨大。
以外卖平台提供的一次性物品为例,根据相关统计,各大外卖平台每天订单量达数千万单。如果按平
均每单外卖消耗2〜3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一套一次性餐具(包括筷子、勺子、叉子)、一个一次性塑料
袋计算,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物品数量惊人。
“过度使用一次性物品,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马勇说,这种挑战既包括环境污染,对水源、
土壤等生态环境产生损害,又包括增加垃圾处理压力,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可能造成野生动物误食后死
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等。
如果广泛使用一次性物品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将可能形成“用完就扔”的消费文化。比如,部分消费
者习惯于使用一次性物品后,会把一些物美价廉的耐用品当做一次性用品使用,长此以往,将导致缺乏节
约意识和绿色消费习惯;部分商家会放松质量把控,将更多精力放到迎合部分消费者一次性的消费习惯和
需求上。
虽然一次性物品有着明显弊端,但是直接禁止也不现实。一方面,由于一次性物品使用广泛,全面禁
止将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卫生隐患。因此,需要审慎对待一次性物品及其废弃物带来
的污染和浪费问题。
(摘自彭训文《一次性物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少些“一次性”多些“可循环”》)
材料二:
“目前,部分商超、电商、快递企业积极探索,投入了一批可循环周转箱、快递盒等新型包装器具,
取得了良好效果;可降解包装产品也在部分领域得到一定规模的推广。”该负责人说,要支持相关企业等
通过“信用质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模式,提高可循环箱的使用率和回收率;加大智能回收设施的
投放力度,丰富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终端回收方式;推动各城市政府积极破解可循环快递包装智能回收设施
进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政策障碍,降低体系运营成本。
(摘自刘坤《向部分塑料制品说“不”》)
材料三:
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限塑令”,即《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推
广“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限塑令”的推行在限制塑料制品使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些消
费者形成了使用环保用品的习惯。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农用薄膜行业规范条件》,规定“从生产
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量”,鼓励“研发生产推广生物降解农膜等绿色制品”。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指出“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
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更严格的规范被许多人称为“限塑令”的升级版。
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更需要织密法律制度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
经验。比如:爱尔兰对消费者征收塑料袋税;法国、韩国等在全国或部分城市出台了较为严格的塑料制品
禁令;德国《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通过押金制度推动部分塑料制品的回收;欧盟委员会发布《欧
洲循环经济中的塑料战略》,提出到2030年之前,欧盟市场上全部塑料包装实现重复使用或循环再生。
(摘自吴晓林《多措并举,减少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
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出现新的一次性物品和使用场景,使得一次性物品使用量无法统计,但是,从外卖、快递、酒店等
使用量来看,整体量十分巨大。
B.德国通过押金制度推动部分塑料制品的回收和我国通过“信用质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人文素养读本》试题和答案精排版
- 2024年给排水系统建设水管采购协议3篇
- 2024施工工人劳务派遣劳动合同规范范本3篇
- 2024年版杭州技师学院培训合同
- 2024年股权转让及回购协议书范本3篇
- 2024年项目合资协议书
- 2024房地产经纪服务协议
- 2024年高校羽毛球比赛场地租赁协议3篇
- 2024年蒸馏酒交易合同
- 2024年标准个人股权转让协议一
- 二零二四年风力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合同
- 文化传媒企业资质挂靠合作协议书
- 2024年净化车间工程的合同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122首初中文言古诗文艾宾浩斯背诵表
- 2024年时政考点大全(135条)
-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
- 机动车驾驶员考试《科目一》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2024年四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8 Unit 2 Sam is going to ride horse说课稿 外研版(三起)
-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全册教案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第二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