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3 新情境命题专练50题(原卷版)_第1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3 新情境命题专练50题(原卷版)_第2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3 新情境命题专练50题(原卷版)_第3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3 新情境命题专练50题(原卷版)_第4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3 新情境命题专练50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新情境命题专练50题1.【学术情境】有学者认为,农业需要人类付出比采集、狩猎高得多的劳动代价,而且实现这两种生存方式的转变还涉及漫长而艰难的物种择优汰劣的选择驯化过程,没有万不得已的外界强大压力和持久不懈的实践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下列关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研究成果中能说明该观点的是()A.人口出现大幅增长 B.气候发生剧烈波动C.发现大量家畜骨骼 D.聚落脱离林缘地带2.【学术情境】周代亲属制度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其亲属称谓中常带有伯、仲、叔、季等区别字。对此,《白虎通义·姓名》总结道:“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该制度(

)A.冲击了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 B.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团结C.解决了贵族权力分配的矛盾 D.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3.【学术情境】在殷墟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中,成功地验证了《史记》中对商王世系记载的准确性,司马迁精确梳理、辨识出了商王的世系(包括商先王),除了漏记了商王“祖乙”弄错了几位商王的即位顺序,其他记载竟然与甲母文中辨认出来的商王世系一模样毫无偏差。这说明(

)A.文献价值有赖于学者阐述 B.传世文献真实记载中国早期文明C.考古学利于辅助历史研究 D.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4.【社会情境】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整顿社会风俗 C.提高官吏地位 D.提升儒家地位5.【学术情境】秦朝初年,南郡(今湖北江陵)郡守名滕,在发给下属县道的文告中说:“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所以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上述材料说明(

)A.法治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国家用法律手段强化统一C.地方官员重视依法行政 D.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6.【学术情境】史书记载:汉文帝时,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汉武帝时,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成帝时,陵乡侯刘诉“贷谷息过律,免”。上述记载反映出汉朝(

)A.高利贷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B.朝廷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C.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D.朝廷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7.【社会情境】汉宣帝时,社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甚至形成“户异政,人殊服”的“八方殊风”的风俗景观。而到东汉后期,已经不能勾勒出如西汉后期那样明显的“九州异俗”的风俗地理区划。材料反映出汉朝()A.风俗地域差异变化不大 B.儒家教化不断深入C.治国理念出现较大调整 D.开始实现政治统一8.【社会情境】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此外,儒学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这表明,汉代()A.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教化功能 B.儒学教育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C.儒学向思辨化和世俗化转变 D.王霸杂糅的治国理念逐渐形成9.【学术情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说:“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A.重塑“天人感应”的思想 B.瓦解传统礼乐制度C.确立儒家思想独尊地位 D.强化封建伦理秩序10.【学术情境】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阎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11.【社会情境】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了(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12.【学术情境】有学者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由此可知,科举制(

)A.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B.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13.【学术情境】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14.【社会情境】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 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15.【生活情境】南朝刘宋时,农家子弟沈庆之官至宰辅,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掌管朝廷内务;萧齐时,出身寒微的纪僧真执掌中书后拜访士族遭到蔑视;萧梁时,北齐降将侯景提出与南朝望族王、谢两家联姻,被梁武帝劝诫与门第低一些的家族联姻为宜。上述现象说明(

)①门阀政治在南朝逐渐衰落②南北方文化交流日趋加强③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集权④门第差异的意识依然明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生活情境】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兴起于南宋,到明代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镂”的巨镇。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这可用于说明(

)A.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商帮的兴起和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经济型市镇的繁荣17.【生活情境】南宋初期,原产于北方的小麦和芦布价格猛涨。庄绰的《鸡肋编》载:“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陈旉的《农书》亦云:“(芋麻)一岁三收,中小之家,只此一件,自可了纳赋税,充足布帛也。”这表明(

)A.稻麦复种提高小麦价格 B.南宋初期出现经济危机C.南迁之民不改生活习惯 D.政治变动影响经济状态18.【社会情境】下图为宋徽宗画作《芙蓉锦鸡图》。该画色彩艳丽,典雅高贵。该画作体现了(

)A.写意绘画与社会鼎盛的互动 B.社会风俗与笔墨情趣的融合C.艺术审美与教化功能的结合 D.理学思潮与现实主义的杂糅19.【学术情境】蒙古人重视商业,进而在元朝催生出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代和后代的“斡脱”阶层。经学者考证,“斡脱”受蒙古统治阶层支持和控制,其资本往往来自蒙古诸王、驸马及后妃,其职能是充当外来客商和贵族的中间人,或者用贵族提供的资本从事放贷活动。这表明“斡脱”()A.放贷激化了社会矛盾 B.具有政商合一的性质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强化了“四等人制”20.【社会情境】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蜂拥而至。材料反映出南方该地()A.传统经济发生微妙变化 B.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植入农耕生活21.【社会情境】康熙年间,“解钱粮”(是指在市镇城隍庙或东岳庙的诞辰节庆时,乡镇农民向镇庙交纳铜钱或纸币并抬着村庙神像到市镇参拜、朝集)风俗在苏州地区广泛流行。对此,时任河北巡抚的汤斌曾这样描述:“商贾市肆之人,谓称贷于神可以致富,借直还债,神报必丰。”这一现象反映出()A.江南较早产生新的经营方式 B.经济发展影响传统义利观C.民间神灵崇拜受到官员抨击 D.盛世之下隐藏着经济危机22.【社会情境】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如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作品及成书时间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梁启超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新纪元》(1908年)碧荷馆主人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新中国》(1910年)陆士谔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 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 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23.【学术情境】有学者指出,郑观应既要把“尧舜周孔之道”作为“万世不易之大经、大本”,又要学习西方的政教法度。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此时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所含内容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A.承认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B.深化了对近代工业化理解C.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束缚 D.反映了对变革认知的深入24.【学术情境】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25.【学术情境】1851年底,美国驻上海领事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越来越多的美国船只来到本港……现在本港的中美贸易已接近全国中美贸易的3/4.”另据统计,1853年经由上海进出口的英国货值已分别占到全国各港进出口英国货物总值的59.7%和52.5%。这表明当时(

)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B.美英在中国的利益角逐激烈C.中国外贸重心发生转移 D.上海的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26.【学术情境】《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中提道:“排满二字之口号,亟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给人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反满,一是汉族祖先的光荣传统。”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B.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C.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D.革命派未能发动群众27.【学术情境】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是:“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A.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B.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成败C.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D.突出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28.【生活情境】1885年,贵州巡抚潘霨建议利用黔省丰富的煤铁资源建厂炼铁。1886年,贵州设立矿务总局,在青溪县盖造铁厂。到1890年,青溪铁厂“开用机炉熔矿炼铁,一如西法,每一昼夜得铁四万余斤”。这反映(

)A.民族工业产生效益 B.地方资源得到充分运用C.洋务运动影响内地 D.实业救国思潮深入实践29.【生活情境】1946年12月18日,太行行署要求特别是每当遇到后方根据地有情况时,后方家属要写信告诉前方战士,后方根据地“普遍写慰问信,发动军属及以村县专署为单位写,给具体人写,给整个部队写都需要。”太行行署这些做法(

)A.配合了人民军队的战略反攻 B.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C.巩固并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D.促进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30.【生活情境】1980年,浙江省某县一衬衫总厂开始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进行全面改革,从而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县级小厂成为省一流企业。而力主改革的时任厂长却成为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甚至部分老工人向省里写告状信。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B.对外开放的力度仍有待加强C.经济体制改革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D.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利益冲突31.【学术情境】某学者认为,如今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就不可能不卖国外的消费品。对日常生活用的、低端的、技术含量少的国外产品,要尽可能少进口,以保护民族产品,并把有限的外汇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比如,在日化、服装等领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品牌很受消费者欢迎。该学者强调(

)A.学习世界先进工业管理模式 B.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技术革新C.保护民族品牌以适应全球化 D.保持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32.【学术情境】图1、图2分别为某研究者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样例数据进行统计的1949-1966年、1977—1991年两个历史时期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 B.文化娱乐市场的需求C.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D.教育改革与科技发展33.【生活情境】下图为1972年出版的年画《贫下中农的好医生》,描绘了一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的场景。该画旨在宣传(

)A.社员卫生健康意识得到强化 B.妇女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C.社会主义医疗体系的优越性 D.农业合作社的医疗保障完善34.【生活情境】非洲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改革创新 B.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C.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D.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35.【生活情境】据希罗多德记载:“那里(古埃及)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材料意在强调()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是古埃及的支柱 B.埃及统治者高度重视灌溉农业的发展C.尼罗河为埃及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D.古埃及人从迁徙逐渐过渡到定居生活36.【学术情境】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征服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尊重,东方人也愿意接纳征服者带来的部分外来习俗。”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

)A.受到东方各国人民的欢迎 B.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C.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37.【学术情境】首航归来的哥伦布向其同胞宣称:“新发现的地方有许多神奇的东西,从带回来的黄金制品来看,可以证明那里矿藏丰富……那里的人是如此的欢喜,少有欲望,他们用甜美的言语相互交谈,显得十分友好。”这一描述客观上()A.促进了拉美文化繁荣 B.拉开了开辟新航路的序幕C.推动了洲际间的交流 D.引发了欧洲政治格局变革38.【生活情境】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这些东西用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A.美洲社会向近代转型尤为缓慢 B.物品交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C.美洲宗教信仰和习俗发生变化 D.欧洲与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趋同39.【社会情境】如图为19世纪初英国上层人的茶会和工厂女工们的茶歇。由图可推知,19世纪英国(

)A.贫富差距减小 B.阶级矛盾缓和 C.女性地位提升 D.社会风俗改变40.【生活情境】19世纪中期,英国食品掺假十分严重。1860年,英国通过了《食品掺假法》。该法令第一次确立了“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的思想。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促进政府职能的完善 B.英国注重立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主法治建设 D.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产生41.【生活情境】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用。42.【学术情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欧中世纪,教士和修道士的布道是一种重要的对民众直接进行神学指导的方式,是指教士以传道人的身份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中世纪的布道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注话题、神学发展、语言学的发展、教俗人士的评论等。13世纪出现了极为普遍的所谓“针对性布道”,将听众分为“妇女”“教士“和“市民”等等,布道时耍兼顾听众的兴趣及时调整内容。通过戏剧来灌输信仰也是对民众进行基督教化的一种重要路径。戏剧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对《圣经》中的多种阐释进行了解和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还有以说教为目的,强调人对神的依赖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的道德剧、神秘剧等戏剧。此外,基督教会还利用寓意故事来进行基督教化的伦理道德说教。这些教化方式使得道德教化在民众中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普及,其过程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这些活动促进了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摘编自邹丽霞《<罗马人传奇>与中世纪后期拉丁西方的道德教化》材料二宋代,社会风俗的教化与规范呈现出新的面貌。如宋真宗率百官亲赴曲阜孔庙祭莫,亲撰《崇儒术论》,救编《九经疏义》领行学校,作“劝学诗”明谕天下读书人。《宋史·职官志》中记述:地方官员具有“宣布条教”“旌别孝悌”“举行祀典“宣风化”等职能。在重建学校教化传播通道方面,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时邀请教育家胡瑗赴京师执掌太学,将长达30年的苏湖私学教化经验引进太学。此外,乡约、家训等也在民间的社会教化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如北宋学者吕大钩创立的《吕氏乡约》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这其中“德业相劝”和“过失相规”着重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而“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则侧重于个人道德的放大所造成的社会效应。陆游《放翁家训》也要求子孙秉承祖上清廉的家风,淡海名利、功利,教训子孙戒懒惰,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同时祝福子孙要尽忠报国、廉洁为官、重视节操、不贫图富贵。——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教会进行教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社会教化的历史启示。43.【学习情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周代通过遣使“采诗”达到以观民风的效果,“采诗”之官将所采歌谣献于掌管音律的官吏,最后闻于天子,使“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遣使者持节诏郡国二千石谨牧养民而风德化”,开创了遣使巡行风俗之制。成帝、哀帝也都不断派遣使者巡行天下,宣布“圣德”。王莽时期,还增设了“风俗使者”“风俗大夫”等官职。东汉顺帝时,雷义“持节督郡国行风俗,太守、令长坐者凡七十人”。巡行使者“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东汉人写的《风俗通义》指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因此“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楚琳依《汉代意识形态管理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遣使巡行风俗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遣使巡行风俗制度实施的影响。44.【生活情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引进人才、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摘编自李佐军《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材料二1979年,面对国内生活消费品供给与民生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党和政府决定适当发展轻工业,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食品、纺织、服装等乡镇轻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得以复苏。198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了建立工贸结合外向型经济的总任务。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活力;1994年,国务院发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民营工业企业尤其是广东和江浙一带的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崛起。众多中国工业企业以此为契机,面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运营,中国工业的规模得到了提升,“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成为展现中国工业实力的标签。——摘编自盖元臣《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工业化发展的视角》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路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美国和中国工业崛起中获得的启示。45.【生活情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基于自身立场,均颁行了自己的劳工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如193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经过修正的《工厂法》和1931年及1933年共产党颁布的《劳动法》,其部分信息见下表。法律法规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发放形式工资发放时间加班工资标准《工厂法》以工厂所在地的工人生活状况为依据通用货币定期发放,每月两次延长工作时间应加给平时工资的1/3—2/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年)劳动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额现金(不得使用物品)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休息日和节假日,发双薪;额外工作,发双薪;夜间工作,按一定的比率增加工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3年)由当地政府依据当地生活水平和职业等级,确定最低工资货币和实物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临时性工作)工作完成时发放,且应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内发放2小时以内,增加50%;2小时以上,增加一倍——摘编自衡芳珍《二十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工厂法》(1)根据材料,指出国共两党劳工政策中关于工资规定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共两党的劳工政策。46.【学术情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材料二1931年10月1日,《申报》刊载了《抗日会决议对日绝交范围》:“(一)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二)不以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日人:(三)不乘日轮,不以货物装于日本轮船,不起卸日货;(四)拒用日本银行钞票、提取日本银行存款,对日本银行停止收解;(五)不与日本人工作;(六)不雇日本人;(七)不登载日人及日货广告;(八)不接待日本人。”材料三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阐述17—18世纪英国奢侈品消费观念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启示。47.【社会情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6—1848年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工人运动,这次运动有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因此得名宪章运动。宪章运动中,人民要求获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宪章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材料二:从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恩格斯应时而对,不再把国家的普选权视为工人的“陷阱”和“欺骗工具”,而是把议会民主、合法斗争形式提到重要位置上。他从德国社会民主党利用普选权所取得最初战绩中,发现利用合法斗争和议会民主,一是便于工人党同资产阶级直接辩论,宣传主张,争取群众。二是可以检验自己的力量。材料三:在资本主义时代,革命运动的中心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随着自发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结合的程度日渐提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就是这一过程的自然结果。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其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1917年3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八个月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劳动者及其领导,向全世界无产阶级作出了应该如何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范例,并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晚期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2)阅读材料二、三,围绕“理论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论题,运用20世纪初期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加以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