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证分析客观题(讲义)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证分析客观题(讲义)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证分析客观题(讲义)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证分析客观题(讲义)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证分析客观题(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2论证分析客观题一突破高考第3题

信息类文本阅读知多少?------------------------------------------------------------

综观近三年的全国卷,我们发现,高考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选材。这几年,全国卷全部选用了社会科学类文本,其中以学术论文为主,以政论文、时评为辅。文本

选择以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精神为主要原则,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学、社会学、

经济、伦理等多个方面,篇幅简短,文字浅易,观点鲜明,手法多样。即便是节选的文章,也能做到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②考查角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

证方法”,在近三年的三套试卷中都单独设题考查。

③题型。几年来均设置三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要求考生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构

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加工改造,且融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以及根据文

本内容进行的推断与引申。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

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

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题号卷别题干考点

第理解重要句子含义、检索

2023年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归纳整合信息和内

课标卷I、

题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

n

间的关系。

第2023年新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2课标卷I的一项是根据内容合理推论,考查知识迁

题2023年新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移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

课标卷n正确的一项是

2023年新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

的能力,要求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

第课标卷I律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堆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

3

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

题2023年新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

课标卷n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和论证方法。

★易错题型一一论证分析选择题

信息类文本的论证分析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类文本的论述主旨、论证目的、逻辑思路、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的梳理和把握能力。在考题的具体选择项中,考生需要辨析论证目的、行文结构与思路、论证方

法的正误确认。

★易错原因一一

1.没有弄清楚文本的论证目的及论证主旨。

2.没有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对常见的行文结构(如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不够熟悉。

3.不能结合文本确认具体的论证方法与论证技巧(如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归

谬论证、假设论证等)。

三^^»©三

1.明确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①从材料的标题(或者材料的来源)找寻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②从材料的观点句或过渡句找对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③从材料的开篇与结束段找对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2.明确文本的“论证思路”与“论证结构”。

①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从内容层次上看文本的行文思路。

②从材料的观点句或过渡句看文本的行文思路与结构。

3.明确文本的“论证方法”与“论证技巧”。

①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②分

析文本的论点与论据,确定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易错题型一一论据支撑选择题

论据支撑选择题,是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实证能力。考题所提供的选择项,都是论据,考生需要考

虑这些论据是否能证明题干观点。解答些题的最关键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要结合文文本概括出材料观点(如:

材料一的观点、第二段的观点);二是要读懂“论据选择项”内涵;是要理清“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

的内在联系。

★易错原因一一三个未读懂

1.未读懂出题干所涉及材料的观点。

2.未读懂“论据选择项”实质内涵。

3.未读懂“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1.结合文本读懂题干所涉材料的观点。读懂题干所涉及材料的观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先明白

题干的观点,才能判定论据选择项能否支撑论点。概括材料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文中观点句;二是

结合文本的过渡句;二是看文本的来源与标题;三是结合文本的写作意图。

2.结合语境读懂“论据选择项”实质内涵。结合上下文语境,读懂论据选择项的实质内涵,是指要反

复涵咏语句,抓住关键词,关键分句,弄懂选择项的真正意思。一些选择项有可能在文本中找不到,这需

要结合实际与所学知识,推敲字句的含义。

3.建立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读懂材料观点与论据选择项内涵,需要考生建立二者的内

在联系。看看二者是否能体现证明与被证明关系,如果二者无法有效呈现内在论证逻辑,则不能作为支撑

论据。需要指出的是,该题有时是选优选择题,即选出最能支撑论点的,此时,需要考生权衡比较。

★易错题型一一迁移运用题

信息类文本阅读迁移运用题是指运用文本材料进行实际应用的考题。所谓迁移,是指从文本内迁移到

文本外。换句话,即用文本内的观点进行文本外实践应用。

★易错原因一一1.未结合文本内的观点进行运用。2.未结合文本外的实际进行分析。3.未找到文本内

材料与文本外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信息类文本诗文选项选择题是指选择项是古诗文词句。考生既要弄懂题干观点,又要读懂古诗文内涵,

还要求证古诗文词句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因为诗文选择项大都数在文本找寻不到,所以此题实际上又

是迁移运用题。

★易错原因一一1.未读懂古诗文句子。2.未理清古诗文句子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芸^

1.阅读文本,明确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

要运用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去评析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首先要弄懂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实质是什么。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一些考题明确要求运用“部分文本”的思想或观点去评析,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2.审题题干,明确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

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在文本内找不到,需要考生对其进行仔细审察。审察时,要尽量沿着文本内的

指导方向进行思考。

3.内外结合,建立文本内(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联系。

建立文本内思想或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重要关键。只有内外相结合,评析

方向才不会脱离文本内的思想。

三©乏

1.抓住古诗文句中关键词语读懂“诗文选择项”。读懂古诗文选择项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具体

阅读中,应力求抓住诗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对诗文进行解读。对于一些诗句阅读,应从古代诗句的对仗、

省略、倒装等角度破解诗句意思。

2.从文本材料观点角度解读“诗文选择项”。一些诗文选择项,比较难懂,不妨从文本材料的观点角

度去解读。命题设计的四个选择项,总会与材料或材料观点有所关联。从文本材料角度解读古诗文选择项,

有时会豁然开朗。

3.建立“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题

的重要一环。这种关系有时是因果关系、有时是条件关系、有时是论据与论点关系。确定好这种关系,试

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一一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

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

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

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

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

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

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

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二)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1至5段,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论证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第1、2段列举《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阐述“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

种不同句式的不同意味;第3、4段列举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述文字

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列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表明用字不同导致意境也不同的观点。

2.道理论证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

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

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第4、5段谈论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就运用了道

理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

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接着确切”,意思一

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

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

结束的”,比“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

里应用得最多。作者使用中外论诗的理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点,这样就显得有高度、有深度,也有信度。

3.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如马南邨《不求甚解》,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

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这样,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

会意的重要性。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对待文化遗

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

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比喻论证法的运用使说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5.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

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六小段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

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7段推出结论:“所以我

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显得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

6.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相同属性的两两类比,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与“宫

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

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7.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

是错误的。如韩愈在《讳辩》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李贺父名晋肃,故而李贺不得做进士,(‘晋'

'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

子不得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

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

表达效果。

提问模式: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为了快速、准确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建议分两步完成读文过程。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

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

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③范围。如:部分、

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⑤己然、未

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⑥代词。

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一一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一一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一一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

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

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

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

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警示作用。

第二步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勾画诸多要点是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作铺垫的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

的逻辑关系,注意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

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

中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

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

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一直题砒析・规律探寻

【真题示例】2023年高考新高考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款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

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

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

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

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

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

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

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

一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

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

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

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

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

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

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

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

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

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

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

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

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

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

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

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

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

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

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

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

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

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

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

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

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

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

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

“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选材规律】

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引导考

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试题最大的特点是呈现教考结合

风向,是对教材内容的呼应和再创造。

与教材关联:部编教材必修下中《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体信息》单元学

选材习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无

方面论我们喜不喜欢,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信息都会时刻“陪伴”着我们。然而海量

的信息也把人们拖进了难以适应的尴尬境地,人们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的信息有些难辨

真伪。试题文本中以生动的事例来提出的“竞争性真相”观点,让考生对媒体信息发

布的选择性、片面性、目的性有了较为生动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

息的能力,辨识媒介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新高考n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本一,摘自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文本二

摘自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

与教材关联:关于文本一,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

选材

“当代文化参与”,需要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第1题B项中提到的毛泽东的

方面

《调查的技术》一文就在本单元提到的学习资源里,这篇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的论断。关于文本二,与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也有着

内在的关联。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47字~70字)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

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

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

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核心提炼-考向探究

明确设题类型

题型一:概括论点和分论点(概括论证内容)

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整体阅读文本,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通常要注意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

章结尾、文章中间出现的观点句、总结句以及议论性语句,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或直接用原文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题型二:判断适用的论据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理清材料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论证思路,明确每一论述层级的观点倾向,然

后分析每个选项的论证角度是否符合材料的论述范畴。

解题要领

①首先必须找准或准确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②然后明确论据及其性质;

③参透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④理清作者证明观点的角度与方法;

⑤最后关键(要害)是发现选项在以上几方面内容表述上的偏差。

典题导引

(一)文本内侧重考查论点题型:

例1.(2021•新高考II卷)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

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

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

代健康成长。

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二)文本外侧重考查论据题型:

例3.(2021•新高考II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例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例5.(济宁市2022届高三10月月考)

材料二: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前的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如

微博、、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新

趋势。

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比如网络文学就是新媒介催生的文艺新品类。数以万计的在线作

家以日更两亿字的速度,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小说创作规模和文学传播奇观。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文学

有望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在视频领域,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新鲜形态层出不穷,丰富人们的文艺

生活。

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的信息“窄播”

使传播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由于在线及时互动,创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态,了解粉丝需求。因此,无论

是视频网站精细的内容分类,还是网络文学的创作类型,都能与其受众精准匹配。跨媒介艺术消费更是强

化深度体验,一部优秀的系列作品可以根据不同媒介有针对性地定制和分发内容,有效吸引不同受众群体

的支持。

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

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媒介间相互依存、彼此助益的特性,使文化艺术产业链不断延长、愈加完备。

比如,一部优秀网络小说,可以延展出影视改编、动漫制作、游戏开发、音频传播等产业链价值。小说《杜

拉拉升职记》出版后,各种版本的衍生品纷至沓来,话剧、电影、电视剧风行一时,相关游戏改编和视频

混剪数不胜数。新媒介语境下,全产业链开发已成为文艺生产的常规路径,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作

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各类阅读软件“攻城略地”,网络阅读人机交互特性和自动检索功能赋予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

B.人工智能已渗透到艺术创作领域,“小冰”可作诗绘画,AI作曲进入商用阶段,人们担心人工智能

未来会成为人类职业的替代者。

C.《觉醒年代》依靠大数据分析决定了演员角色的选择,满足了潜在观众的需求,从而赢得了市场。

D.我国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由广州大剧院与腾讯视额联手新浪戏剧导演王林共同打造,完全以

网络为表演空间,创造出一种新的演艺形态。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2021—2023年新高考1卷和新高考II卷均设置5道题,包含3道客观选择题和

题型2道主观简答题。新高考1、II卷第1、2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面第3题考查分析综合,重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第4题、第5题都考查理解

文章内容的能力。

纵观新高考I卷和新高考II卷三年试题,第1〜3题属于常规考点,第4〜5题

命题命题比较灵活,设题更具有深度,开放性更强,更凸显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

猜想考查。但不论怎样命题,“随文”命题的思路不会变,立足“信息类阅读”

的功能定位不会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