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能质量管理技术指南TOC\o"1-2"\h\u26416第1章电能质量管理概述 3258461.1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与影响 3237601.2电能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468941.3电能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 417412第2章电能质量标准与规范 4248642.1国内外电能质量标准体系 4144992.1.1国际电能质量标准 4321932.1.2国内电能质量标准 57392.2常用电能质量标准解读 540302.2.1电压波动和闪变 518852.2.2谐波 5115502.2.3频率偏差 582992.3电能质量评估方法 5147232.3.1电压质量评估 5294872.3.2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 5239382.3.3电能质量监测 697232.3.4电能质量诊断 635612.3.5电能质量治理 619202第3章电力系统谐波及其治理 6190023.1谐波产生机理及危害 6106103.1.1谐波产生机理 6132753.1.2谐波危害 682893.2谐波检测与监测 6275853.2.1谐波检测方法 6312903.2.2谐波监测 7211693.3谐波治理技术 7318913.3.1谐波治理方法 7266973.3.2谐波治理设备 780703.3.3谐波治理策略 710082第4章电力系统间谐波及其抑制 8289354.1间谐波产生机理及危害 8293364.1.1间谐波产生机理 830314.1.2间谐波危害 8312214.2间谐波检测与监测 817824.2.1间谐波检测方法 828374.2.2间谐波监测技术 8106934.3间谐波抑制技术 818494.3.1无源滤波技术 9210594.3.2有源滤波技术 9223074.3.3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技术 997244.3.4谐波隔离变压器技术 9129824.3.5电力电子设备控制策略优化 9111744.3.6综合治理措施 9685第5章电力系统电压波动与闪变 967895.1电压波动与闪变产生原因 953475.1.1负荷侧变化 9220255.1.2供电侧变化 9245785.1.3自然环境因素 10325835.2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检测方法 10147465.2.1时域检测法 1049145.2.2频域检测法 10148205.2.3小波变换检测法 109735.2.4人工智能检测法 1089045.3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治理措施 10275555.3.1负荷侧治理 1030355.3.2供电侧治理 10138975.3.3新技术应用 1125449第6章电力系统短时电压变化 11117106.1短时电压变化现象及影响 1153286.1.1现象描述 1171296.1.2影响分析 11262926.2短时电压变化检测技术 11266696.2.1检测方法 11306786.2.2检测设备 1176906.3短时电压变化治理方法 12142266.3.1电力系统设备改进 12254736.3.2电压控制装置 12243956.3.3防护措施 12290836.3.4管理与监测 1223637第7章电力系统三相不平衡及其改善 12243457.1三相不平衡产生原因及危害 12220487.1.1产生原因 12231717.1.2危害 1368237.2三相不平衡检测与监测 1354467.2.1检测方法 13193177.2.2监测系统 13289807.3三相不平衡改善技术 13142727.3.1负载调整 14191167.3.2设备改造 14298017.3.3措施实施 1419746第8章电力系统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 1422698.1无功补偿原理及类型 14278848.1.1无功功率与无功补偿 14488.1.2无功补偿原理 14144638.1.3无功补偿类型 14266058.2无功补偿装置的选型与应用 1511528.2.1选型原则 15210948.2.2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 15208098.3电压控制策略 15247178.3.1电压控制原理 15322308.3.2电压控制策略 1514242第9章电能质量监测与评估 16152399.1电能质量监测技术 16105509.1.1监测技术概述 1635849.1.2在线监测技术 16185119.1.3离线监测技术 16186409.2电能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 16155419.2.1数据采集技术 16137559.2.2数据处理技术 17280879.3电能质量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 17146049.3.1评估方法 17102049.3.2案例分析 1710479第10章电能质量管理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571310.1新能源接入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173084710.1.1新能源发电设备的电能质量特性 182444010.1.2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18730210.1.3新能源接入对电能质量管理的要求与挑战 18783710.2智能电网与电能质量管理 183251510.2.1智能电网电能质量管理的理念与目标 181293110.2.2智能电网电能质量管理的关键技术 181635310.2.3智能电网电能质量管理的应用案例分析 182825310.3电能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81346010.3.1电能质量管理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181141810.3.2电能质量管理技术的智能化与自适应化 182597510.3.3电能质量管理技术的集成化与模块化 183253010.3.4电能质量管理技术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拓展 18第1章电能质量管理概述1.1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电能质量问题主要源于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以及电力负载的运行过程。这些问题包括电压波动、电流谐波、电压暂降、暂升和中断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如电力系统的非线性负载、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系统故障等。电能质量问题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电气设备的功能及寿命、以及用户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导致设备过热、降低设备效率、引发误动作、加速设备老化、影响计量准确性等。1.2电能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电能质量管理是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加强电能质量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电能质量,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降低电力设备的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电能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保障用户设备的正常运行,提升用户满意度。因此,电能质量管理对于电力系统运行、设备制造和用户利益均具有重要价值。1.3电能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电能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监测电能质量:通过安装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压、电流、谐波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握系统电能质量状况。(2)分析电能质量问题:对监测到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3)制定电能质量改进措施:根据电能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技术改进、运行管理优化等。(4)实施电能质量治理:根据制定的改进措施,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治理,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5)评估电能质量改进效果:对治理后的电能质量进行评估,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为持续优化电能质量管理提供参考。(6)预防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通过加强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预防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第2章电能质量标准与规范2.1国内外电能质量标准体系2.1.1国际电能质量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制定国际电能质量标准的重要组织。其发布的标准涉及电能质量的基础理论、测量方法、限值和影响评估等方面。如IEC61000系列标准,包括电磁兼容(EMC)领域的通用标准、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间谐波、频率偏差等方面的规定。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也制定了一系列电能质量标准,如IEEEStd11591995《电能质量监测指南》等。2.1.2国内电能质量标准我国电能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由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9)负责制定,如GB/T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4549《电能质量谐波》等。2.2常用电能质量标准解读2.2.1电压波动和闪变电压波动和闪变是衡量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GB/T12326规定了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测量方法、限值及其评价方法。电压波动限值主要用于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防止因电压波动引起设备误动作;而闪变限值则用于保护视觉舒适度,避免照明设备产生频闪效应。2.2.2谐波GB/T14549对谐波进行了全面规定,包括谐波测量、限值、评估方法等方面。谐波污染会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导致设备过热、绝缘老化等问题。该标准旨在限制谐波污染,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2.2.3频率偏差频率偏差会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GB/T15945《电能质量频率偏差》规定了频率偏差的限值和测量方法。该标准适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电能质量监测等领域。2.3电能质量评估方法电能质量评估是对电能质量问题的发觉、诊断、评价和处理的过程。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2.3.1电压质量评估电压质量评估主要关注电压波动、闪变、谐波等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量和计算,可以评估电压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2.3.2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主要关注频率偏差、电压偏差等参数。通过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评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2.3.3电能质量监测电能质量监测是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发觉电能质量问题,为电能质量评估提供数据支持。监测设备应具备准确性、可靠性、实时性等特点。2.3.4电能质量诊断电能质量诊断是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电能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诊断方法包括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2.3.5电能质量治理电能质量治理是根据电能质量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善电能质量。治理措施包括滤波器、补偿装置、抗干扰设备等。通过实施治理措施,提高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第3章电力系统谐波及其治理3.1谐波产生机理及危害3.1.1谐波产生机理电力系统中的谐波主要由非线性电气设备产生,如电力电子设备、变压器、电弧炉等。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导致电流波形发生畸变,从而产生谐波。谐波的频率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通常用次数表示。3.1.2谐波危害谐波对电力系统及其设备产生诸多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增加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降低功率因数;(2)导致电力设备过热,降低设备寿命;(3)引起电力系统电压波动、闪变,影响电能质量;(4)对通讯系统产生干扰,影响通讯质量;(5)对保护装置产生误动或拒动,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2谐波检测与监测3.2.1谐波检测方法谐波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傅里叶变换法:对电压、电流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得到各次谐波的幅值和相位;(2)瞬时无功功率法:实时检测电压、电流的瞬时无功功率,从而得到谐波信息;(3)小波变换法:对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多尺度分析,获取谐波特征;(4)神经网络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实现对谐波的识别和检测。3.2.2谐波监测谐波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点选择: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合理选择监测点;(2)监测设备:采用具有谐波检测功能的设备,实时监测谐波数据;(3)数据传输与处理: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谐波分析、评估和报警。3.3谐波治理技术3.3.1谐波治理方法谐波治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无源滤波器:通过LC滤波器对谐波电流进行滤波,降低谐波含量;(2)有源滤波器: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动态补偿谐波电流,实现谐波治理;(3)混合滤波器:结合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的优点,提高谐波治理效果;(4)动态谐波补偿:根据电力系统的谐波特性,实时调整补偿装置的参数,实现谐波治理。3.3.2谐波治理设备谐波治理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滤波器:包括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2)静止无功发生器(SVG):通过调节无功功率,实现谐波治理;(3)动态电压调节器(DVR):对电压进行实时调节,抑制谐波;(4)电力电子变压器: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谐波治理。3.3.3谐波治理策略谐波治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源头治理:对非线性设备进行改进,降低谐波产生;(2)传输路径治理:优化电力系统结构,降低谐波传输;(3)末端治理:在谐波敏感设备处设置滤波装置,抑制谐波影响;(4)综合协调治理:结合多种治理方法,实现电力系统谐波的全面治理。第4章电力系统间谐波及其抑制4.1间谐波产生机理及危害4.1.1间谐波产生机理间谐波是指频率为基波频率整数倍的非整数倍谐波,其产生主要源于电力系统中非线性元件和设备。这些非线性元件包括电力电子设备、变压器、电弧炉等,它们在工作过程中会导致电流和电压波形发生畸变,进而产生间谐波。4.1.2间谐波危害间谐波对电力系统及其设备产生诸多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寿命;(2)导致电力系统电压、电流波形发生畸变,降低电能质量;(3)引起电力系统谐振,导致系统稳定性下降;(4)增加电力系统的线损;(5)对通讯系统产生干扰,影响通讯质量。4.2间谐波检测与监测4.2.1间谐波检测方法间谐波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检测方法,如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2)基于小波变换的检测方法;(3)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检测方法;(4)基于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检测方法。4.2.2间谐波监测技术间谐波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电力系统关键节点进行实时监测;(2)建立间谐波数据库,分析间谐波变化趋势;(3)通过远程通讯技术,实现间谐波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4)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为间谐波抑制提供依据。4.3间谐波抑制技术4.3.1无源滤波技术无源滤波技术是通过在电力系统中接入无源滤波器,利用滤波器对特定频率的谐波电流进行阻抗,从而达到抑制间谐波的目的。4.3.2有源滤波技术有源滤波技术通过在电力系统中接入有源滤波器,实时监测并补偿系统中的谐波电流,有效抑制间谐波。4.3.3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技术静止无功发生器技术通过实时调节无功电流,改善系统功率因数,降低间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4.3.4谐波隔离变压器技术谐波隔离变压器技术通过特殊设计的变压器绕组,降低间谐波在系统中的传播,达到抑制间谐波的目的。4.3.5电力电子设备控制策略优化对电力电子设备进行控制策略优化,降低设备产生的间谐波,从而减轻间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4.3.6综合治理措施采用多种抑制技术的组合,对电力系统进行综合治理,提高间谐波抑制效果。例如,将无源滤波与有源滤波技术相结合,同时优化电力电子设备的控制策略,以达到更好的间谐波抑制效果。第5章电力系统电压波动与闪变5.1电压波动与闪变产生原因电力系统中,电压波动与闪变现象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5.1.1负荷侧变化(1)大功率电机的启动和停止;(2)电气化铁路的牵引负荷变化;(3)炼钢、电解等冲击性负荷变化;(4)变频调速装置等非线性负荷的影响。5.1.2供电侧变化(1)发电机组出力的波动;(2)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的投切;(3)线路故障或切换操作;(4)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5.1.3自然环境因素(1)雷击、污闪等自然灾害;(2)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变化。5.2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检测方法5.2.1时域检测法采用示波器、波形记录仪等设备,实时监测电压波形,通过观察电压波形的波动和闪变程度,对电压波动与闪变进行定量分析。5.2.2频域检测法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等信号处理技术,对电压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获取电压波动与闪变的频率成分和幅值,从而对电压波动与闪变进行评估。5.2.3小波变换检测法小波变换具有时频局部化的优点,可以有效地检测电压波动与闪变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通过对电压信号的小波变换分析,实现对电压波动与闪变的精确评估。5.2.4人工智能检测法利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人工智能算法,对电压波动与闪变进行模式识别和预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5.3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治理措施5.3.1负荷侧治理(1)优化电机启动和停止策略;(2)采用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等设备进行无功补偿;(3)对非线性负荷进行滤波处理;(4)推广节能型设备和绿色照明。5.3.2供电侧治理(1)优化发电机组出力分配;(2)合理配置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3)提高线路开关设备的操作速度;(4)加强系统运行方式的调整。5.3.3新技术应用(1)采用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等设备,实时补偿电压波动;(2)利用电力电子设备,实现电压波动的有源抑制;(3)发展智能电网,实现电压波动与闪变的在线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第6章电力系统短时电压变化6.1短时电压变化现象及影响6.1.1现象描述短时电压变化是指电力系统中电压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波动,通常持续时间在毫秒至几秒之间。这种现象可能由系统短路、大型负荷投切、故障切除、雷击等原因引起。6.1.2影响分析短时电压变化对电力系统设备安全和电力质量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以下问题:(1)影响敏感负荷的正常工作,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等;(2)引起电力系统设备的机械振动,加速绝缘老化;(3)对变频器、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影响其功能;(4)导致系统谐波污染,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6.2短时电压变化检测技术6.2.1检测方法短时电压变化检测方法主要包括:(1)模拟量检测:通过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传感器采集电压、电流信号,经滤波、放大等处理后,获取短时电压变化信息;(2)数字量检测: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电压、电流信号进行采样、离散化处理,然后通过算法分析短时电压变化特征;(3)暂态地电压检测:针对特定应用场景,检测设备附近的暂态地电压信号,以判断短时电压变化。6.2.2检测设备短时电压变化检测设备主要包括:(1)模拟量检测设备:如示波器、录波器、电力监测设备等;(2)数字量检测设备:如数字式电压互感器、数字式电能表、故障录波器等;(3)暂态地电压检测设备:如暂态地电压传感器、暂态地电压监测装置等。6.3短时电压变化治理方法6.3.1电力系统设备改进(1)采用高抗干扰能力的设备,提高设备对短时电压变化的耐受能力;(2)优化系统设计,降低短时电压变化对设备的影响;(3)加强设备维护,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6.3.2电压控制装置(1)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如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动态无功补偿器(DVR)等;(2)有源滤波器:对系统谐波进行补偿,提高电压质量;(3)电压调节器:通过调节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投切等方法,实现电压的稳定控制。6.3.3防护措施(1)提高系统短路容量,降低短时电压变化影响;(2)合理配置系统保护装置,快速切除故障;(3)对重要负荷采用隔离变压器、滤波器等设备,提高其抗干扰能力。6.3.4管理与监测(1)建立完善的电能质量管理机制,定期对短时电压变化进行监测;(2)分析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3)加强对短时电压变化影响因素的监控,预防短时电压变化的发生。第7章电力系统三相不平衡及其改善7.1三相不平衡产生原因及危害7.1.1产生原因三相不平衡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1)不对称负载:各类负载在三相电网中的不对称接入,如单相负载、非对称三相负载等。(2)电力系统故障:如单相短路、接地故障等,会导致三相电流、电压不平衡。(3)电源因素: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误差,可能导致输出电压不对称。(4)线路因素:输电线路长度、材质、截面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线路阻抗不对称。7.1.2危害三相不平衡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以下危害:(1)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三相不平衡导致系统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降低,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2)增加电力系统损耗:三相不平衡使得线路、变压器等设备损耗增加,降低系统运行经济性。(3)影响电能质量:三相不平衡可能导致电压波动、谐波等问题,影响用户设备正常运行。(4)缩短设备寿命:长期的三相不平衡运行可能导致设备过热、绝缘老化,缩短设备使用寿命。7.2三相不平衡检测与监测7.2.1检测方法(1)电压电流检测:通过电压、电流互感器实时检测三相电压、电流,计算三相不平衡度。(2)功率检测:通过检测三相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分析三相不平衡程度。(3)谐波检测:分析三相电压、电流谐波含量,判断三相不平衡程度。7.2.2监测系统(1)实时监测: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觉三相不平衡问题。(2)远程监测:通过通信网络,实现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便于分析和处理三相不平衡问题。(3)故障诊断:结合监测数据,对三相不平衡故障进行诊断,为改善提供依据。7.3三相不平衡改善技术7.3.1负载调整(1)优化负载分配:合理分配三相负载,降低三相不平衡度。(2)采用平衡化装置:如单相负载平衡化装置,提高三相负载的平衡度。7.3.2设备改造(1)改进设备制造:提高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制造精度,减少不对称因素。(2)优化设备安装:合理安装设备,降低三相不对称影响。7.3.3措施实施(1)补偿装置:采用无功补偿、有源滤波等装置,改善三相不平衡。(2)控制策略:采用先进控制策略,如DPC(直接功率控制)等,实现三相不平衡的实时控制。(3)运行维护:加强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定期检查设备,及时处理三相不平衡问题。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电力系统三相不平衡度,提高电能质量,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8章电力系统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8.1无功补偿原理及类型8.1.1无功功率与无功补偿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负载及设备的性质,会产生无功功率。无功功率虽不直接参与能量转换,但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电力系统进行无功补偿,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电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8.1.2无功补偿原理无功补偿是通过在电力系统中接入无功补偿装置,产生与负载消耗的无功功率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无功电流,从而降低系统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压质量。8.1.3无功补偿类型(1)静止无功补偿器(SVC)(2)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3)电容器补偿(4)电感器补偿(5)磁控电抗器补偿(6)混合型无功补偿8.2无功补偿装置的选型与应用8.2.1选型原则(1)满足电力系统无功需求及电压质量要求(2)考虑装置的技术功能、可靠性、经济性及占地面积等因素(3)适应不同负载变化及运行条件(4)易于维护和管理8.2.2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1)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适用于中低压配电网、变电站、工业负载等场合,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速度和补偿效果。(2)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适用于高压输电线路、电网互联点等场合,具有连续调节范围宽、响应速度快等优点。(3)电容器补偿:适用于固定负载或负载变化不大的场合,结构简单,成本低。(4)电感器补偿:适用于负载变化较大的场合,可抑制电压波动。(5)磁控电抗器补偿:适用于负载变化较大的场合,具有响应速度快、损耗小等特点。(6)混合型无功补偿:结合多种补偿方式,适用于复杂负载及运行条件。8.3电压控制策略8.3.1电压控制原理电压控制是通过调整系统中的无功功率分布,使电压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8.3.2电压控制策略(1)分区控制: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控制区域,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电压控制。(2)分层控制:将电力系统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三个层次,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控制。(3)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相结合:通过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实现电压的实时调节。(4)智能控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控制理论,实现电力系统电压的智能控制。通过以上电压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9章电能质量监测与评估9.1电能质量监测技术9.1.1监测技术概述电能质量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在线监测和离线监测两种方式。在线监测是指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电能质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离线监测是指定期对电网进行检测,获取电能质量数据。本节将重点介绍这两种监测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9.1.2在线监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模拟式监测:采用模拟电路对电能质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2)数字式监测: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电能质量参数进行高精度监测,具有高可靠性、易于实现智能化等优点;(3)智能监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能质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实现故障诊断和预测。9.1.3离线监测技术离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便携式监测:便于携带和操作,适用于现场检测;(2)固定式监测:安装在电网关键节点,定期进行检测;(3)远程监测:通过通信网络,实现对远程电网的监测。9.2电能质量数据采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自立袋拉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管壳热交换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梯开关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洗衣机安全防护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苯双组份装修镜亮清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声纹识别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不锈钢刀口角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滑坡灾害成灾模式研究
- 二零二四年度新型工业用地租赁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房屋交易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人教版)
- 2025年山东浪潮集团限公司招聘2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财政部会计法律法规答题活动题目及答案一
- 2025年江西省港口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
- 液化气安全检查及整改方案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
- 2024年云网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库
- 公园保洁服务投标方案
- 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开发合同协议书三方版
- 2024年秋季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第2章 空气与水资源第1节 空气的组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