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
辿2023年高考真题I必
1.(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
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
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
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
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
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
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
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
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
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
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
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
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新课标卷(五省)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
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
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
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
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
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
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4.(2023・新课标卷(五省)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
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
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
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
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
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
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
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
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
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
除D项。故选A项。
5.(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
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现代楷书
黄轼曾%博
SJA4
f(意、麓)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
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
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相和锄^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
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
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
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
故选D项。
6.(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
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
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
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
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
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
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时空是:战
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
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
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
D项。故选A项。
8.(2023•浙江1月选考)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
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
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
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
故选D项。
9.(2023•浙江1月选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锦,人们耕
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锌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钟,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己经在农
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
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
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
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
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
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
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
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
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
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
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
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
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
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
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
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浙江6月统考)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B.彩绘陶器C.玉器D.骨器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
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
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
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
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
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3•浙江・6月统考)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
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
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
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
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广东卷)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
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
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
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
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
15.(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
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
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
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
“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
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
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
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3・新课标卷(五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
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
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参考答案】
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
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
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
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
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
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
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
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
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
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
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
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
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
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
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
17.(2023•浙江1月选考.节选)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
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
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
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
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
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
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
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
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
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法治。演变:结合所学从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汉初
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地位。
18.(2023,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
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
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
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
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
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首先,说明中国史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并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的结果。其次,说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不同时
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即可。
最后总结,分析说明民族交融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辿2023年高考模拟题
1.(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明的起源》中说:“有人说商代
是中国文明的开始,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了白胡子”。学者意在说
明
A.中国文明开始于商代B.中华文明开始于夏代
C.中国文明远早于商代D.老子是商代的思想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有人说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一生
下来就长出了白胡子”可知,夏鼐先生对“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商代已经是高度成熟
的文明,在其之前肯定有一个文明产生并发展的过程,才能够达到商代文明的程度,商代不是中国文明的
开端,c项正确;中国文明开始于商代是“有人说”的观点,并非夏鼐先生的观点,夏鼐先生对此观点持反对
态度,排除A项;夏鼐先生认为中国文明应该远早于商代,但中华文明何时开始,材料并没有说明,排除
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并非商代的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陆续发现了人类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各进化阶
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这主要说明
A.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B.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
C.中国是文明起源中心之一D.中国的地理环境优越
【答案】C
【详解】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陆续发现了人类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
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考古实证中国是文明起源中心之一,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考古发掘
是重要研究途径,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能说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
材料无关中国的地理环境,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广西南宁・统考一模)《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
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
等。据此推知,楚国
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楚人引《诗》”、“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楚国贵族所用文献”可知,楚国对华夏文化思
考与接受的史实,说明当时楚人在文化上逐渐与华夏文化接近,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楚国学习华夏文化,
材料中无法体现争夺霸权,排除A项;尊重周朝的政治秩序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楚王问鼎”的
史实,排除C项;儒学确立为主流意识在汉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四川凉山•统考一模)孔子私下里穿的衣服不用红色和紫色;夏天如果见外人,尽管很热穿着“葛
服”,也一定要在外面加上一件外衣;如果别家有人去世,去吊丧的时候绝不穿羔裘,也不戴玄冠。每到节
日,一定穿正式朝服;凡是斋戒祭祀,一定要穿着布浴衣去洗澡。当时孔子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意在
A.规范诸侯行为B.迎合封建贵族
C.维护西周制度D.重建秩序社会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孔子穿衣方面的诸多礼节可知是孔子在遵守礼制,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
坏,孔子穿衣方面的诸多坚持反映了孔子企图重建秩序社会,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孔子的行为是为了约
束诸侯,排除A项;孔子生活的时代封建贵族还未产生,排除B项;孔子生活的时代属于东周时期,排除
C项。故选D项。
5.(2023・贵州毕节・统考一模)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大都采用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添设爵
位,招彳来四方贤能。同时,设立作为“百官之长”的“相”和“将军”之类的武官,逐渐实现文武分职。这反映了
当时
A.君主集权渐成趋势B.贵族政治日益巩固
C.官僚制度较为成熟D.宗法等级得到强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国国君实行因能授官和文武分职,适应了当时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也反映
了当时君主集权渐成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任官方式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排除B项;此时官僚制度
还未成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等级逐渐崩溃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云南曲靖・统考一模)考古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
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还要超过中原地区,但夏、商、周三
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A.天下之中的政治地位B.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
C.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D.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
【答案】D
【详解】据材料“……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可知,由于夏、商、周三个最
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的崛起得益于几大王朝文明的历史积淀,是多元文化的汇
聚融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是
“天下之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气候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先民的奋斗”,排除C项。
故选D项。
7.(2023・山西太原•统考一模)考古发现,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300—2300年间的良渚古城在空间形制上展
现出“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这一结构在古代礼制社会的都城规划中多次出现。这反映
出良渚文明
A.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B.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
C.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D.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向心式三重结构”一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与中国后世
都城的“宫城、皇城、郭城”结构体系类似,体现了社会等级的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意义,C项正确;
材料涉及良渚古城的空间形制,与建筑水平无关,排除A项;良渚古城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反映礼制观念
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良渚古城的空间形制特点,而文明包含多方面内容,且中华文明的
起源是多元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一模)东周时代,儒、墨以鲁国为中心;道家起源于南方原不发达的楚、陈、
宋;阴阳家在北方偏于保守齐国发展;法家主要源于三晋;周、卫处于交通要道,商业兴盛,产生了专作
政治交易的纵横家。由此可见
A.社会动荡限定了思想的传播范围B.诸子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国家实力
C.各学派分布体现出地域上的特点D.经济差异必然导致思想上的纷争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儒、墨以鲁国为中心;道家起源于南方原不发达的楚、陈、宋;阴阳家在北方偏于保守
齐国发展.....商业兴盛,产生了专作政治交易的纵横家”可知各学派分布体现出地域上的特点,c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思想的传播范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实力的对比,排除B项;经济差异必然导致思想
上的纷争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吉林白山・统考一模)下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国名鲁晋齐宋杞楚
姓氏姬姓鲁氏姬姓晋氏姜姓吕氏子姓宋氏姒姓杞氏芈姓熊氏
爵位侯爵侯爵侯爵公爵公爵十艮寸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既有姬姓诸侯,例如“姬姓鲁氏”、“姬姓晋氏”,又有非
姬姓诸侯,例如“姜氏吕姓”“芈姓熊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分封异姓诸侯王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
进而巩固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功臣集团扩张”,排除A项;“异姓诸侯王”不是少数民族,所
以不能深化“华夷之辩”的理论,排除C项;周朝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加强了宗法血缘关系,排
除D项。故选B项。
10.(2023•黑龙江•统考一模)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
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
外此例。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干消息可知,春秋以前史书完全由官员书写,春秋末期以后开始出现私人
著史的情况。结合所学,春秋以前,政治权力、文书史料、学校和受教育的权利都掌握在官员手中,史书
完全由官员书写,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诸侯国的地位逐
渐重要,由王室官员管理的文书史料散溢到民间,私学出现促进了民间知识分子的出现,这些都为私人著
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春秋时期私学兴起,一部分平民有机会接受教育,但还远远做不到教育
普及,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史书的销售,与商品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表明了
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安徽宿州・统考一模)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左传•隐公元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
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
《管子・承马》
材,就地利。”
①彰显统治者的权威②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④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可得出遵
循礼制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
里,爵城方三里”可得出存在等级思想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彰显统治权威;根据材料“凡立国都,非于
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可得出城市选址体现人
与自然互相适应。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制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D
项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
12.(2023•江西宜春•统考一模)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掘地之深,
下无殖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该学派
A.建立初具规模的逻辑体系B.符合富国强兵的时代需求
C.体现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D.强调积极入世的进取思想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掘地之深,下无范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
期其所,则止矣。”,可知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
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体现的是墨家的节葬思想,
而墨子是华夏古代逻辑思维体系的开拓者,A项正确;符合富国强兵的时代需求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
体现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的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强调积极入世的进取的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
A项。
13.(2023•河南濮阳・统考一模)《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
子的思想及实践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
根据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知,礼乐主张体现了孔子对弟子实行文化自觉的要求;“以诗书礼乐
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体现了孔子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自信;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
出孔子学说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题干强调的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孔子借鉴
外来思想成果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孔子学说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的双重功
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陕西榆林・统考一模)西周时期,周王经常进行巡视活动,奔波于王畿内外,驻扎于离官别馆,
巡至重要路线及地区时会召见诸侯、处理政事以及征伐异族等。周王的这些活动意在
A.维系血缘宗族B.改善民众生活
C.管控地方势力D.推动民族交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王通过巡视活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其目的是管控地方势力,加强统治,C项正
确;宗法制意在维系血缘宗族,排除A项;周王活动与民众生活无关,排除B项;周王巡视的目的是加强
统治,而“征伐异族'‘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海南•统考模拟预测)2022年6月,研究人员对三星堆“祭祀坑”新出土文物中的近200个样品进
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3号坑、4号坑、7号坑和8号坑的埋藏年代
一致,为商代晚期,从而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这说明()
A.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B.考古发现弥补了文献的缺失
C.考古发现丰富了历史认知D.科技进步影响史学研究水平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新出土文
物中的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3号坑、4号坑、7号
坑和8号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可知考古学家通过对三星堆“祭祀坑”遗址不断研究,最终确定
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解决了多年的争议,从而深化了对三星堆遗址的历史认知,C项正确;“历史认
识取决于时代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文献缺失被弥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
资料的丰富对历史认知的影响,并不是科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3・湖南郴州•校联考模拟预测)下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早期文明()
时期西部东部
公元前2500年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公元前3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青莲岗文化
A.相互之间交流频繁B.呈现多元化分布格局
C.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发展具有均衡性特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中国早期。题干所示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东西部都有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由此可见,当时中
国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格局,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相互间交流频繁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干主
旨,排除A项;题干也没有中外对比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所示为东西部文明的发展,没有东西部
之间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3・北京•二模)尧舜禹汤被历代誉为华夏族的四位最英明的帝王。近代以来,学者通常将尧、舜归
人“传说时代”。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史记・五帝本纪》以《诗》《书》等文献为依据,将尧舜作为真实的君主加以记载,为历代所认同。
中国早期历史的世代从自古以来的“尧舜禹汤”变为近代的夏商周,这主要是由于
A.古学的发展推动研究的深入
B.早期国家形态认识存在差异
C.未发现夏朝以前的文化遗存
D.《史记》所依据的资料业已失传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以来,学者通常将尧、舜归人‘传说时代'”可知,《易经》《礼记》《史
记》这些书将中国早期历史的时代从“尧舜禹汤”开始,但随着近代古学的深入研究发展,近代学者将中国早
期历史的时代从夏商周这些有考古遗迹印证的世代开始,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尧舜禹汤”是否为中国
历史世代的开始,不涉及早期国家形态认识,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考古发现了很多夏朝之前的文
化遗存,排除C项;《史记》所依据的资料有《诗》《书》等文献,并没有失传,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周代祭奠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
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透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反
映了当时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的不同,对应祭祀物
品的贵重程度也依次递减,说明当时的等级秩序规范有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
祀礼仪和祭品的差异,能反映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但不是最主要的,这些是由《祭典》里记载的,说明周
代建立了祭祀的典章制度,依法祭祀,因而主要反映的是等级秩序规范有序,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祭祀,
未体现周代礼乐制度丰富多彩,排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出售中介合同范例
- 劳动合同范例 协议
- 医疗用工合同范例
- 工作签项目合同范例
- 2025年呼和浩特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1 学做校园里的小帮手》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 开模合同范例
- 2025年三明货运从业资格证
- 商品房买卖服务合同范例
- 8《绳结的妙用》(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 深圳高铁总部项目遴选方案
- AQ-C1-19 安全教育记录表(三级)
- 营销中心物业服务标准讲解
- 五年级阅读指导课(课堂PPT)
- 广东饲料项目建议书(参考范文)
- 液碱浓度、密度对照表
- MODBUS通讯协议编程(VB源代码)
- 焊工证项目新旧对照表
- 全国护士延续注册体检表
- 阿坝州近12a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压力管道安装工艺和检验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