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线索演变。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时空定位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朝(前2070--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禹王像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1.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2.形成

:王位世袭制(一)夏朝(前2070--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3.评价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二)商朝(前1600--前1046年)1.地方制度:内外服制2.中央管理: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评价: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内外服制中央管理具有神秘色彩,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商王: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1.分封制-权力分配(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1.分封制-权力分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文公十三年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2.宗法制-权力继承

盖天下之大利莫若定,其大害莫如争若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焉。疑生争,争乱。

——《吕氏春秋》(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夏世袭制聚族而居商内外服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相同: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3.礼乐制-权力认同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宗法制家国一体

礼乐制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材料一: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材料二:《周礼·春官·小胥》中有对乐队的规定: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论语·八佾》(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4.商周-民主传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左传·昭公四年》特点:(1)神权政权相结合;(2)家国一体;(3)等级制度鲜明;(4)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四)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四)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三: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特点:(1)等级森严;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随堂演练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创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史解释“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一)皇帝制度嬴政(前259—前210)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妙妙之身,兴兵诛暴乱……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思考: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重大事务,供皇帝裁决。“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三)地方制度-郡县制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四)秦朝文书管理制度材料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材料三:“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作用:(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中外朝制-尚书台】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执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三司枢密院财政中书门下(政事堂)三司使御前会议台谏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行政军政监察宋——【二府三司制】(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中书省御史台行政枢密院军事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元——【中书一省制】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百官志》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内阁制】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明清简史》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清——军机处特点:①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②密:地处内廷、便于保密③速: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办事效率高(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汉唐宋元明清南海郡-番禺县岭南道-广州府广南东路-广州府江西行省-广州路广东布政使司(省)-广州府两广总督辖区-广东省-广州府(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朝代制度内容秦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唐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书》(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朝代制度内容宋州(府、军、监)和县二级→路、州(府)、县三级制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元行省制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省、府、县三级制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省、府、县三级制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行省制特点:(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阶段

朝代地方制度(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郡县制

加强

巩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弱

武帝

推恩令

加强

完善

节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