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
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
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
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
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
之忧,贝I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
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
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秦人不敢逾
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
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
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
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
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指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盖未尝不咎A其当时B之士C虑患之疏D而见利之E浅F且不知G天下之H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
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B.窃,敬辞,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本文指自己。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
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D.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嵯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
秦以外的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厚韩亲魏以撰秦”。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抵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
佐当寇之韩、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
其间矣。
5.苏洵《六国论》与苏辙《六国论》论证的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否相同?
【答案】1.CDF2.B3.A4.(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
强大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2)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
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
5.不同。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这样做不仅无形之中削弱
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
利用好韩、魏的屏障作用,他认为若韩、魏在其他四国的支持下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
最终的结果便不至于此。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
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咎”的宾语是“其当时之士”,C处断开;
“虑患之疏”与“(而)见利之浅”结构相同,宜单独成句,DF处断开;
故在CDF处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本文指自己”错。“窃怪天下之诸侯”中的“窃”是谦辞。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原因是,厚韩亲魏以振秦”,错误,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撰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委”,舍弃;“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当”抵挡;“折”,屈服、折服。
(2)“逾”,越过;“窥”,窥探、觊觎;“因”,就;“自完”,使自己得以保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不同。
由苏洵的《六国论》中第一自然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
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那些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强大的援助,因此也无法自我保全。可见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这样做不仅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
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
由苏辙的《六国论》中“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
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可知,苏辙认为,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
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
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是灭亡的原因。他认为若韩、魏在其他四国的支持下将
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便不至于此。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
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靖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
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
的形势啊。
秦国与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国
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
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靖山以东的各诸
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魏国。
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
事情,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
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
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
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韩、魏都已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
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
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
已屈服而归附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
受秦国的祸害。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
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
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
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国
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
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
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
下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以至于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
能不令人悲痛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
《六国论》(节选)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
魏以挨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
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
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
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
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脐手月氐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
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
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日: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
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
B.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他们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曾:曾经
D.而彼不用也彼:他们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以然者[A]何也[B]则以误于欲为[C]秦之所为也六国[D]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E]独为之[F]
而遂焉者所谓[G]得天助云尔。
8.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
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
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
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10.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6.C7.ABF8.B9.(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
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10.苏洵的观点:
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C.曾:竟然。句意: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连年不绝。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者,……也”固定句式,AB处断句;
“为”的宾语是“之”,F处断句。
故选ABFo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与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桢的《六国论》……无对比论证”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
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有对比论证。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⑴物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越。
(2)“以”,按照、依据;“为秦所为”,做秦国所做的事;第二个“以“,因为。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意思是:六国的
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
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由此可知苏洵的观点是:六国割地赂秦,
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的意思是: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其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的意思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
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由此可知李桢的观点是:六国互
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甲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
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
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
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
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
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
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
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诸侯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
To以至于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
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乙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
(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才)
可以消除。
后代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
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
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
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
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
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
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
地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
民,怎么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
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
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
致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
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
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
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①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
魏以撰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②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
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
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③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
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
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脱手月氐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
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
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
也哉!
④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日: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
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1.可填入乙文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其B.岂C.何D.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
/所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
/所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
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
/所谓得天助云尔。
1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则是直到文章
结尾时才点明论点,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篇议论文。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
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割地贿赂秦国;李桢的《六国论》在
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
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14.对第②段第二个画横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
小国。
B.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
一些小国。
D.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的。
15.把文中前两个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答案】11.B12.A13.B14.D15.(1)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
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此处为反问语气,句尾感叹号表示语气强烈。
“其”和“何”都有“怎么”“哪里”之意,有较轻的反问语气;“然”是表顺承或转折的连词;“岂”
表示反问语气,且语气强烈,应为“岂”。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所以”,译为“……的原因",不能单独成句,排除BC;
“而遂焉者"中,"而'’为连词,表并列,应用在句首,“而”后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李桢的《六国论》……无对比论证”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
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李桢的《六国论》有对
比论证的运用。
故选Bo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惟:只是。不克:没有能够。秦之所为:秦国所做的事。自弱:自己削弱(自己)。取:导
致。夷灭:灭亡。排除ABC。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则”,这样那么;“厌”,通“耀”,满足;“弥”,更加;“愈”,更加。
⑵“以”,据;“为”,做;“所为”,所做的事。
参考译文: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
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
灭亡。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
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
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
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起床一看四周边境,
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
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
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
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
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
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
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靖山以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
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
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
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
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那六
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
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
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
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
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
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
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
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
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
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
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
魏以挨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
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
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
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
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泡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
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
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
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
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
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
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
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
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
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
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
天也/亦秦与六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1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一种论文文体。《六国论》《过秦论》等。《六国论》是一篇评论战国时期
六国的议论散文。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
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
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1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20.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
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6.C17.D18.A19.(1)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把历史
罪过归于秦国
(2)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己经)到了
不忍说的地步。20.苏洵的观点: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导致灭
亡,并使其余三国失去强援,亦趋灭亡。
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厚韩亲魏以抗击秦国。
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秦国不太强盛,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达
到极点,秦王没有恶贯满盈,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
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六国,,作,,灭,,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
“不帝”是承接着前面的“灭六国而帝”来说,在此为一种假设情况,“则”意思为那么,与前面
构成假设关系,故在“不帝”前后都要断开,排除AB;
“其恶未极”与“其恶未盈”两句结构相同,都是假设秦王的情况,应分别成句,排除D。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D.“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说法有误。“疏”是封建时
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
的文体是“策”。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分析错误。作者在本文
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
故选Ao
1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为”,做;“所为”,所做的事;“专”,只是;“罪”,归罪。
(2)“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炽”,严重;“迄”,至IJ;“荼毒”,毒害、残害,此处要
翻译为“被残害
20.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宋二苏氏论六
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可知,苏洵的观点是韩、魏、楚三国割地
赂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导致灭亡,并使其余三国失去强援,亦趋灭亡。
从“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振秦”和“不知
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及“齐、
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振秦”可知,苏辙的观点是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厚韩亲魏以
抗击秦国。
从“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和“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
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宋朝的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
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一定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
(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来观察历史,那六国都想做
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
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
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
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
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
苏秦刚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
那是容易(的事),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他为秦国所谋划的,也会像张仪那样。只因他不
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
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
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泡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
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横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
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用以陈述衰微时
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崇尚欺诈和威胁,(他们)没有
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
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尚且俯首听命(于秦),不
停地道歉,你竟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
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
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上天很爱人民啊!
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
这样啊!因此秦国不太强盛,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
达到极点,秦王没有恶贯满盈,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
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
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
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
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①秦。秦人不敢逾
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
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
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②
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
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夫智、勇、辩、力此四
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始皇
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
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
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微®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
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
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材料四: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①振:隔开。②疆埸:边界。③槁项黄首或:瘦长的脖子,饥黄的面孔。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B.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C.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D.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
王、侯二等。
B.豪杰,亦作“豪桀”,豪迈杰出,指才能、才智出众的人,后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
势力的人。
C.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长度一般不超过膝盖,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
指贵族身份。
D.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神山,与方丈、瀛洲并称为“三山”(三
座神山)。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文在严谨的议论中插入了“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等生动描述,并引用“抱薪救
火”的形象比喻,增添了鲜明的情感色彩。
B.苏辙文明确指出了六国的决策者只想自我保全而“背盟败约”,以至于“秦兵未出,而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状况,最终相继灭亡。
C.苏轼文连用三个问句,强调了秦始皇若能善待“智、勇、辩、力”等“民之秀异者”“使
不失职”,秦的覆灭可能就不会如此的迅速。
D.相比苏洵和苏轼,苏洵的《六国论》最为有名,可见不论是文章的立意、语言风格,
还是论辩气势,其受李白《古风》的影响最大。
24.下列对材料四《古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极力渲染始皇灭六国平天下的威风,“扫”字张扬赫赫声威,“虎视”更显咄
咄逼人,天下混乱如“浮云”,一人“决”,诸侯“尽”归。
B.始皇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驭群雄,“收兵”铸金人,刻石颂功德,“骋望”彰显志
盈意满,歌颂至此臻极,然物极必反,为后面转折蓄势。
C.“刑徒七十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茫然使心哀”则表现了
始皇期望长生派人寻求不死药的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
D.长鲸髻鬣张开遮蔽青天,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将海猎写得惊心动魄,临了笔力陡
转,不见“楼船几时回”却是“金棺葬寒灰”,令人豪情满怀。
25.请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以及材料三论述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6.这首《古风》有借古讽今之意,请概括李白对唐玄宗的规讽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21.A22.C23.D24.D25.材料一阐述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材
料二阐述的观点是六国团结一致就能不至于覆灭;材料三阐述的观点是为国者要重视养士和
用士。26.①不要大兴土木致使百姓苦不堪言;②不要迷信方士妄求长生;③不要
骄侈无度,要励精图治。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争着收养人才。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
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
“春秋之末”是偏正短语,交待时间节点,中心词“末”后断开,“至于”是一个词语,这里是“到”
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C;
“诸侯卿相”是“皆争养士”的主语,而“至于战国”是指时间,所以“至于战国”和“诸侯卿相”的
中间要断开,排除D。
故选Ao
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指贵族身份”错,应该是多为老百姓所穿,文中指平民百姓的身
份。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可见不论是文章的立意、语言风格,还是论辩气势,其受李白《古风》的影响最大”
错,《六国论》立意、语言风格,论辩气势看不出受到李白《古风》的影响,更不能说是最
大。此说法无依据,强加因果关系。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不见,楼船几时回,却是,金棺葬寒灰,,令人狂喜不已”错。据史载徐福诈称求药不得,是
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
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
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
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髻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
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
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所
以应该是令人唏嘘或感叹不已。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
得之”可知,作者在材料一分析了六国对秦国的贿赂,加速了它们的灭亡。可见,材料一阐
述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根据材料二“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①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眼镜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酒水饮料行业员工激励措施
- 2024年电大电子商务概论考试综合手册
- 创意设计服务协议书(2篇)
- 易错点1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史实与时间-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原卷版)
- 黄金卷6-【赢在中考·黄金八卷】(解析版)
- DB33T 2195-2019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家护理工作规范
- 以社區為基礎之糖尿病個案管理與疾病管理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阜阳热熔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全文解读改革开放简史专题解读
- 热电厂工程燃煤系统施工方案
- 福建省南平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一年级计算题连加连减
- 金融科技课件(完整版)
- 中国建筑史经典题型
- 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方案
- 顶管施工技术全面详解
-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交安部分)
- 东北石油大学学业预警、留级与退学制度修订情况说明
- Consent-Letter-for-Children-Travelling-Abroad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