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2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7/wKhkGWcuvvWAAEMDAAF1zQvPoK0006.jpg)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2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7/wKhkGWcuvvWAAEMDAAF1zQvPoK00062.jpg)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2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7/wKhkGWcuvvWAAEMDAAF1zQvPoK00063.jpg)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2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7/wKhkGWcuvvWAAEMDAAF1zQvPoK00064.jpg)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2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9/07/wKhkGWcuvvWAAEMDAAF1zQvPoK000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第一页,共72页。希望我们共同度过(dùɡuò)一段美好的时光第二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蒋霏霏(fēifēi)2009--9第三页,共72页。康复(kāngfù)护理定义: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与护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xíngchéng)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研究病、伤、残者身体的康复、精神的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科学。第四页,共72页。社区(shèqū)康复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成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社团志愿人员、残疾人本人、亲属等参加的社区康复体系。社区康复可推行社会服务模式(móshì)、家庭病床模式(móshì)、社会化模式(móshì)等多种服务途径实现服务目标。第五页,共72页。康复(kāngfù)护理的目的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使患者尽量减少继发性功能障碍,使残余的功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zhìliàng),重返家庭,回归社会。第六页,共72页。康复(kāngfù)护理的原则(1)预防(yùfáng)在先,早期进行,贯穿始终(前瞻性)。(2)心身并举,教练结合,亲属参与(综合性)。(3)由替代护理—促进护理—自我护理,激发患者独立完成活动(主动性)。(4)注重功能活动的引发,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实用性)。第七页,共72页。康复护理的基本(jīběn)内容评定贯彻护理全过程。康复护理训练和指导。预防并发症、继发性伤残的发生。心理(xīnlǐ)护理和健康教育。患者营养护理指导。侧重“自我护理”和“协同护理”。第八页,共72页。康复(kāngfù)护理人员的角色照顾(zhàogù)者教育者执行者协调者管理者第九页,共72页。社区康复(kāngfù)护理康复护理的理论基础康复护理的评定康复护理治疗技术1、物理治疗2、言语治疗3、作业疗法(liáofǎ)4、中国传统的康复疗法(liáofǎ)第十页,共72页。社区护理(hùlǐ)离我们多远跳蚤定律、火烈鸟的启示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有不停进取才能突破自己并造福社会。作业治疗第十一页,共72页。作业(zuòyè)治疗定义种类重点(zhòngdiǎn)介绍第十二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脱离社区康复的危害精神病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的异常,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甚至亲友邻居同事和朋友的工作和生活,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因此,精神病人是职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工作权利和相关利益往往(wǎngwǎng)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一个人一旦患上精神病,单位往往(wǎngwǎng)主张一“休”了事,长“休”不止。这样便形成一个怪圈:精神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减退→脱离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生活中应激事件→精神病反复发作。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第十三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脱离(tuōlí)社区康复的危害对于躯体疾病适当地休息、补充营养、恢复精神体力是完全必要的,但精神疾病的主要矛盾并非身体虚弱,早期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后期表现为社会功能的退化,长期住院和在家长期病休导致很多恶果:(1)丧失与社会环境(huánjìng)的接触,使患者难以获取外界的信息第十四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脱离(tuōlí)社区康复的危害(2)被强制脱离社会,无所事事,患者感到生活没有寄托,沉缅于病态的思考之中;(3)使患者的工作能力退化,失去或减少经济收入;(4)失去与朋友、同事、亲友的情感联系,感到孤独;(5)觉得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包袱,感到自卑、自责,有的因此而自杀或自暴自弃(zìbàozìqì);(6)失去社会和家庭最起码的尊重,影响婚姻和家庭职能;(7)导致更高的疾病复发率。第十五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社区(shèqū)康复的必要性当然,客观地讲精神病在发病期不宜坚持上班,也不可能正常上班,症状控制后短期休息也是必要的,但长期休息是不可取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劳动就是治疗,娱乐就是治疗。精神病患者坚持工作和学习,其意义超过了工作本身。随着精神药物的研究进展,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层出不穷,精神病的治疗效果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家庭的看护下能够基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有些人甚至取得(qǔdé)了很大的成就。第十六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社区康复的必要性过去大学生一旦患病往往立即要求退学。现在的事实证明,很多人坚持读完了大学,找到了工作。过去曾在我科住院的多位病人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精神病人就是“废人”的观念应予以纠正和改变。但精神病人回归社会路途遥远,需要社会、医院(yīyuàn)、家庭和患者的共同努力。社会应为他们创造一些“特殊”的就业岗位,以促进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减少和减轻病情的复发,走出一病则休,越休越病的怪圈。
第十七页,共72页。在《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中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bùmén)、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家庭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机构,要有机结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的组织管理网络”。第五十九页,共72页。精神科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kāngfù)护理而且,由于病人不脱离家庭和社会,有助于社会功能的保持和恢复。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的(1)精神卫生工疗站或工疗车间
这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是一类以职业康复为主、进行综合康复的组织。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第四十三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一、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历史并不长,国际(guójì)上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才蓬勃发展起来,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术、科学技术发展使之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第十八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调查资料均表明,随着(suízhe)社会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重新组合、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使社会生活中心理紧张因素、应激因素增加。
第十九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刺激(cìjī):如噪音、污染、拥挤等亦均对人们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使心身疾病的发生率和精神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据我国部分省、市调查,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第二十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我国1982年全国12个地区(dìqū)精神病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病总患病率为12.6‰;,时点患病率为10.54‰,以此推算全国有各类精神病人1395万人,而1990年统计,我国精神科床位总数约为84000张,远非有限的精神科住院机构所能容纳。
第二十一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再从精神病的整个治疗过程来看,住院治疗也仅仅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更长的时间、经常性的治疗还是在社区。精神病中致残最重的是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总患病率分别(fēnbié)为5.69‰.和2.88‰。精神病人一人患病往往累及家庭和社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劳动生产,甚至造成危害。
第二十二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及现状
建国初期,精神病防治工作主要致力于建立新的精神病院、并在专业人员和防治机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工作重点放在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收容(shōuróng)、管理和治疗上。1958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shōuróng)、开放治疗”的工作方针,重视了药物治疗和社会性治疗。
第二十三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70年代以来,我国已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卫生组织的建设,各地精神病院都先后(xiānhòu)建立了防治科。负责以精神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精神病普查及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精神障碍的患病情况.为制定精神卫生服务计划提供重要依据。并对大批基层的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向广大非专业人员宣传和普及精神科和精神卫生知识。不少城乡建立了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第二十四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开办了街道精神卫生工疗站,居委会精神卫生家访小组或群众性看护网,工厂开办的精神卫生工疗车间,有效地保证了对居住社区的精神障碍病人进行(jìnxíng)治疗、管理及预防复发和社会康复工作。成为慢性精神病人康复和医疗的好形式。第二十五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在农村广泛设立家庭病床、使广大农村精神病人在基层卫生人员的照顾下接受药物治疗.并且(bìngqiě)鼓励病人尽早参加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大大降低了精神病的复发率和社会肇事率,提高了慢性精神病人的社会和劳动适应能力,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第二十六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80年代起这一工作得到了重视。1986年由卫生、公安和民政部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lǐnɡdǎo)下成立由卫生、民政、公安、教育等与精神卫生有关的部门或社团组织组成的精神卫生协调组”,有力地推进了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工作的发展。第二十七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1991年,国家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shìyè)“八五”计划纲要》,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把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并于1993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八五”期间,首先在60个市、县开展工作,在这些地区建立并形成社会化的工作体系,探索实行开放式的防治康复方法。第二十八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这对有精神残疾的千家万户带来了福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全国残联将精神残疾的康复列入“八五”规划,这在国内外都是创举。虽然精神病社区防治和康复,不论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是一项正在发展、有待完善的新的管理方法(fāngfǎ)和体制。但有政策的保障,通过大胆实践,定能开创新局面、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十九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三、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体系的建立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运用与精神卫生有关的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同时需要与社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决不是哪个部门所能独立(dúlì)完成的。
第三十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其目的在于对精神疾病开展积极的预防,为病人提供及时和足够的医疗照顾,妥善管理和合理安置(ānzhì),促进健康。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精神病的社区防治康复工作。具体的做法是:
第三十一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1、组成由政府牵头,卫生、残联、民政、公安各部门参加的各级领导小组在各级政府的主持下,建立(jiànlì)市、县(区)、街道(乡镇)各级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机构一般由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同志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分别由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卫生、残联、民政、公安等部门)组成。
第三十二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市、县(区)两级设立办公室,从而形成了和地区行政系统相吻合的防治康复工作领导体系。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地区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发动,协调(xiétiáo)关系,检查督促,总结和推广经验。办公室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并代表领导小组领导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实施。其主要任务是掌握动态,收集资料,向政府反映情况,定期讨论和研究工作,处理有关的行政事务。
第三十三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2、依靠基层卫生保健机构和城乡基层行政机构建立各级组织管理网络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涉及社会各有关方面,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支持,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中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bùmén)、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家庭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机构,要有机结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的组织管理网络”。
第三十四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据此,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采取的是在城乡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以地区专科医院为中心,与各级基层(jīcéng)医疗保健机构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由各级基层(jīcéng)医务人员、病人单位、家庭和病人所在地区的居民组织的共同关心和参与下的群防群治组织管理网络。各地的经验表明,凡是建立了领导机构、形成组织管理网络的地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就开展顺利,发展迅速。
第三十五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huànzhě)的社区康复3、建立业务实施系统及初级卫生人员培训、普及防治精神病知识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需要(xūyào)有专业祝构和专业队伍。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各精神病院的防治科而付之实施。各级精神病院防治科以及基层医院的卫生人员,便形成一个业务实施系统,这支队伍是实施社区防治康复规划的技术骨干力量。
第三十六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我国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的专业队伍相对还很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需要。在技术指导网络的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培训和提高(tígāo)各级从事精神病防治和康复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即让基层的卫生人员,经过短期及定期的专科培训,成为专职或兼职的基层精神科医师,以他们为主,在基层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
第三十七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这对于就近诊治、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持续的综合性的服务而言,起着相当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向广大群众宣传防治精神病的知识,使群众从旧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主动提供可疑病人(bìngrén)的线索,并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形成一个群众性的互助看护网。
第三十八页,共72页。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shèqū)康复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精神康复的工作重点应逐步从医院康复向社区康复转移,社区精神康复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合适的康复计划和措施,尽量改善精神病患者精神症状,尽可能恢复(huīfù)其社会功能,其目标是实现患者重返社会。目前我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体系有:精神病康复站、家庭病床、日间和夜间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社区保健机构、群众性看护小组、工疗站、家庭联谊会等,阐述上述康复体系的职能。第三十九页,共72页。几种社区精神病防治和
康复的组织(zǔzhī)形式
(1)精神卫生(wèishēng)工疗站或工疗车间(2)群众性精神病看护(kānhù)小组
(3)工矿企业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4)家庭病床
(5)日间医院(6)夜间医院(7)家庭联谊会第四十页,共72页。社区(shèqū)精神病防治和康复的组织形式
(1)精神卫生工疗站或工疗车间
这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是一类以职业康复为主、进行综合康复的组织。这类工疗站一般由街道(乡镇)办事处和民政部门主办,接受辖区内病情基本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尚未就业的重性精神病人及精神发育迟滞者参加。他们白天来工疗站,晚上回家。病人在站内每天劳动学习,参加文娱体育活动(huódòng),接受支持性心理教育,继续药物维持治疗。第四十一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每月根据劳动情况,发给一定(yīdìng)的报酬和补贴,生活有规律。情绪稳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巩固,通过作业治疗,职业功能得到康复;病人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消除了自卑心理,实现了人生价值;站内的集体活动和相互交往,更有助于社交功能的改善。病人在工疗站经过较长时期康复和劳动训练后,病情稳定,劳动技能提高确能基本胜任正常劳动工作时可转入福利工厂。所以,这是受病人、病人家属及社会各界欢迎的防治康复形式。
第四十二页,共72页。社区(shèqū)精神病防治和康复的组织形式2)群众性精神病看护小组
对辖区内不能来站的病人,则在精神病防治站的指导下,建立群众性精神病看护小组,这是一种群众性自助组织,是对病人提供帮助的社会(shèhuì)支持系统。看护小组由居民(村民)委员会干部、基层卫生人员、邻居和患者家属等组成。每一名病人安排3~4人看护。
第四十三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具体职责是;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督促(dūcù)病人按时按量服药,保证药物治疗顺利的进行;关心病人的思想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对周围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精神病人;对正在发病的病人进行监护,防止和减少病态肇事。
第四十四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3)工矿企业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大中型工厂在许多方面类似于社区。可参照(cānzhào)社区模式结合工厂特点,成立厂和车间的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派出保健医生接受专业培训,开设专科门诊,下车间或上病家进行访视,建立工疗组及车间看护网。
第四十五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4)家庭病床
由于我国的精神科机构和床位数相对不足,因而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精神病人看病和住院还有一定困难。家庭病床是指精神病人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hùlǐ)。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促使病情好转,社会适应和康复。第四十六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北京海淀区、山东烟台、辽宁铁岭地区的农村社区防治工作,都以家庭病床为主体。他们把精神病防治工作纳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训练乡镇医院的医生,让他们承担精神病人家庭病床的建立和综合性防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按病情定期诊治病人。乡村医生则根据治疗计划,指导(zhǐdǎo)病人家属做好护理工作,督促病人配合治疗,帮助病人进行社会心理功能训练,效果十分显著。而且,由于病人不脱离家庭和社会,有助于社会功能的保持和恢复。
第四十七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fángzhì)和康复的组织形式(5)日间医院
这是一种作为回归社会过渡的部分住院形式。当病人病情好转,可以不必长期住院,但尚不能适应正常生活时采取的措施。即白天来医院,晚上回家。而医院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以职业康复、生活康复、社交康复等为重点,旨在创造(chuàngzào)重返社会的条件。
第四十八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的组织(zǔzhī)形式(6)夜间医院
这是另一种部分住院形式,对象(duìxiàng)为无家可归、家庭不愿接受或对出院有顾虑的稳定期病人。让他们白天去工作单位,晚上回院住宿,接受积极治疗。
第四十九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7)家庭联谊会
这是新近才发展起来的,由社区中病人家属组成的自助团体。邀请专业人员,为他们讲授有关精神病及康复的知识,通过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减少(jiǎnshǎo)和减轻病人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痛苦。
第五十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fángzhì)和康复的组织形式以上多种可供选择的精神病防治(fángzhì)康复组织形式,在具体实施中,采取适合于本地区的形式,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各级基层医疗机构的一般卫生服务结合起来,被社会和群众所接受,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第五十一页,共72页。社区精神病防治和康复(kāngfù)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过程,对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始终不能忽视。
存在的问题:精神病的社区康复(kāngfù)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但是一大批病人转入或滞留在社区,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设施难以承担沉重的防治任务或疏于管理,结果使部分病人的治疗与康复(kāngfù)未能落实,甚至成为无家可归者。
第五十二页,共72页。《北京市精神(jīngshén)卫生条例》北京计划在100个街道建立100个职业康复站,并配备具有专业背景的医疗人员,使智障人士和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康复站通过参与(cānyù)公益性劳动进行康复。根据北京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市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0.03‰,约15万人,抑郁性障碍患病率为3.31%,约50万人。贫困患者可享受医疗救助第五十三页,共72页。《北京市精神卫生(wèishēng)条例》按照《条例》相关规定,《北京市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将于5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明确,精神疾病为两类39种,第一类为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15种;第二类为非重性精神疾病,包括强迫性障碍等24种。北京将建立精神疾病信息分类报告和管理系统,各区县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辖区内第一类精神疾病患者(huànzhě)建立档案,定期进行医学访视。泄露精神疾病患者(huànzhě)隐私的医疗机构将处以3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第五十四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kāngfù)护理1从事社区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rényuán)精神科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精神科社区康复护士(简称社康护士)2社区的精神科康复机构家庭病床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庇护工场社区的辅助就业部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第五十五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精神病病人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仍生活在社区中,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对精神病病人更为重要。因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将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及减少疾病的复发。香港精神科的社区康复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为精神病病人进入社区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减少了慢性病病人滞留医院(yīyuàn)。如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yīyuàn)、联合医院(yīyuàn)的精神科、葵涌医院(yīyuàn)以及香港最大的精神科康复机构--新生精神康复会等机构,都体现了香港精神科的社区康复护理及其运作。第五十六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bìngrén)的社区康复护理1从事社区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精神科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社工是病人与社区联系的桥梁,他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病人回归社区提供全面的服务。主要负责与社区资源联系,在病人出院前为其联系中途宿舍、申请政府公屋、安排就业或为病人联系日间训练中心等;帮助病人处理(chǔlǐ)不良情绪,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意愿,并给家属提供支持帮助,如定期举办讲座、咨询,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病人;成立家属联谊中心,帮助家属接纳和护理病人。第五十七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精神科社区康复护士(简称社康护士)香港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始于1982年,社康护士受过专业的训练,为社区的精神病病人提供服务,将精神科护理从医院(yīyuàn)延至社区,使医院(yīyuàn)和社区更好地配合,为病人提供持续完整的优质护理。第五十八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社康护士通过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病人的服药情况(qíngkuàng),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协调病人与家属、邻居的关系,协助病人安排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若病人的病情有所波动,社康护士会马上与医生联系,安排病人就诊或住院,让病人及时接受治疗,防止病情的复发。第五十九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bìngrén)的社区康复护理2社区的精神科康复机构香港有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科康复机构如新生精神康复会就有中途宿舍、长期护理院、庇护工场、新生农场、辅助就业部、新康中心等机构。为出院后的精神病人提供职业训练、辅助就业、消遣活动等机会(jīhuì),进一步促进病人的康复。第六十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bìngrén)的社区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家庭病床是医院护理向社区的延伸,由社康护士负责病人在家的康复治疗(zhìliáo),以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的社康护士为例,每个社康护士负责约60个家庭病床的病人,每月家访1次,观察病情、指导服药和康复锻炼。第六十一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病人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病人转介到社区的庇护工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病人在家有意外情况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liánxì),寻求帮助。第六十二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shèqū)康复护理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为出院后的精神病人提供免费或廉价的临时住处,期限为2年。对入住中途宿舍的病人(称为舍友),要求自我照顾(zhàogù)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第六十三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bìngrén)的社区康复护理工作人员根据舍友的能力安排其白天到辅助就业部参加工作或去庇护工场工作,通过劳动让病人自食其力,增强病人回归社会的自信心。工作人员还定期组织舍友外出活动,教他们(tāmen)如何使用社会资源,如带病人外出郊游,教病第六十四页,共72页。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shè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员工入职签合同协议模板
- 公司劳务派遣用工合同年
- 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与建设合同
-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涉税计算及账物处理
- 合同书样本电子版外墙工程涂料
- 专利转化信托之制度设计
- 水泥建材运输合同三篇
- 石油勘探招标合同三篇
- 铁螯合剂选择性抑制β-catenin活化突变肝癌的研究
- 船用柴油机连杆加工质量预测及加工参数寻优研究
- VW-Formel-Q审核提问表(完整版)
- 物业客服沟通技巧培训课件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整体租赁底商运营方案(技术方案)
- 常用药物作用及副作用课件
- 小学生作文方格纸A4纸直接打印版
- 老人心理特征和沟通技巧
- 幼儿阿拉伯数字描红(0-100)打印版
- 标杆地产集团 研发设计 工程管理 品质地库标准研发成果V1.0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及答案(含MP3+录音原文)
- HI-IPDV10芯片产品开发流程V10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