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统编版五四制)_第1页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统编版五四制)_第2页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统编版五四制)_第3页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统编版五四制)_第4页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统编版五四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检测

一、积累应用(9分)

1.默写。(8分)

(1)卷地风来忽吹散,o(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两山排阂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3)如今直上银河去,o(刘禹锡《浪淘沙》)

(4)小文跟随父母去乡下外婆家过暑假,夜晚闻到淡雅的稻花香气,听到田野里蛙声四起,不禁让他

想起《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两句诗来。

【答案】(1)望湖楼下水如天

(2)一水护田将绿绕

(3)同到牵牛织女家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解析】易错字:望、湖、绕、牵。第(4)题,抓住情境中的稻花香气、蛙声四起,可知是“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诗。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2〜7题。(16分)

【甲】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乙】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目:“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

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丙】斗牛图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①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日:

“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②间,虽壮夫膂力③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

为之叹服。

【注】①输租氓:缴纳田租的农民。②髀(bi):大腿。③膂(好)力:体力。

2.(2分)【甲】诗作者,有“”之称。

3.(3分)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浪淘风簸自天涯()

(2)一日曝书画()

(3)此图皆举其尾()

4.(3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下列选项中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的特点。

B.【乙】文讽刺了杜处士一类人并不懂画却“好书画”,徒有虚名。

C.【乙】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并总结全文。

D.【乙】文的牧童和【丙】文中的农民,都是拥有丰富生活实践经验的人,虽然他们都不懂画,却能

指出大画家的错误。

6.(2分)【乙】文中,杜处士“笑”且“然之”,其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7.(4分)【丙】文中,面对农民的指瑕,马正惠公从“”到“",表明他和杜处士

一样,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即o

【答案】2.(2分)刘禹锡诗豪

3.(3分)(1)吹荡(2)晒(3)竖起

4.(3分)即使是身强体壮的人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它们的尾巴(从大腿间)拉出来。

5.(2分)B

6.(2分)豁达从容

7.(4分)疑之叹服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有生活实践的人往往有真知灼见,不能盲目

崇拜权威/实践出真知。

【解析】2.考查文学常识。《浪淘沙》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3.考察文言实词的理解。簸:吹荡;曝:晒;举:竖起。前两者皆为课内课下注释。“举”根据上下文语

境便可解释出来。

4.翻译要点:虽:即使;出:将争斗中的牛的尾巴从大腿间拉出来。整个句子需要增添理解的内容较多,

翻译句意表达通畅,句意完整即可得分。

5.B选项,本题考察文章主旨把握。文中杜处士虽缺乏生活实践的观察,但是却能面对牧童的指摘,“笑而

然之”,可见其风度。作者对其并非持批评、讽刺的态度。

6.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杜处士“笑而然之”,可见他面对牧童指出自己珍藏的名家画中的错误时,没有勃

然大怒,反而是微笑赞许牧童的意见。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豁达从容的人。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公疑之,问其故”和“公为之叹服”可知,马正惠公从

“疑之”到“叹服”。因为戴嵩对斗牛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所以画的《斗牛图》就出现了常识性错误。而

文中的农民,虽然不懂画画的技巧,却对活生生的牛非常了解,所以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的问题。可见,平

时也要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不能主观臆断。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权威,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这样才能

获得真知。

【参考译文】马知节(马知节,北宋人,谥号正惠)曾经珍藏有唐代名家戴嵩的《斗牛图》,闲暇之余,便拿出

来在大厅前晒一晒。一次,交租的农民看到图后暗暗地笑,惠公非常疑惑,问他笑的原因。农民说:“我不懂

得作画,却知道真的牛是什么样。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腿之间,即使身强体壮的人用尽全身的力气都不能

把它尾巴从大腿间拉出来。而这幅图的牛却竖起尾巴,不太像吧。”惠公听了后,被他的话所折服。

三、阅读下文,回答各题。(10分)

“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

①2月20日,冬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隆重举行,美轮美奂的表演吸引了全球人们的眼球。

②在闭幕式上的表演中,有一个环节是“折柳寄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伴随着

经典名曲《送别》的悠扬旋律,80名舞蹈演员在光影的衬托下,展现出一条条绿色的柳枝,随后365个各

行各业的普通人手捧发光的柳枝围拢过未,代表了一年365天的思念,表现出“惜别冬奥”的场景,这一

幕独特的中国式的浪漫演绎,令人感动泪目。

③我国植柳不晚于周朝,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柳”的象形文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折柳樊圃”之诗句,

即指折下柳枝围成篱笆。

④我国人工种植柳树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文献《古微书•礼纬•稽命征》,文中载:春秋时期“庶人无

坟,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可见我国人工种植柳树最迟不晚于周代,

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

⑤植柳()可以防风固沙、护路卫堤、遮阴造景、获取木材,()易种易活,随处而安,所以自

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遍布大江南北,也屡屡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

⑥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据载,汉昭帝时著名的园林上林苑和汉梁孝王忘忧之馆中,

都种植有大柳树。西汉名将周亚夫在军营中密植柳树,即历史上著名的“细柳营”。东晋诗人陶渊明爱柳成

癖,归隐之后在自家房前亲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魏时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

更对历代植柳经验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

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折柳送别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柳”

与“留”谐音,离别赠柳可以表达挽留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长期分离时,

送行者常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⑧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是一个旅人回想当初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思

念归家时,大雪纷纷满天飞。诗句像一幅画,把他在漂泊苦旅中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唐朝时,京

城长安近郊的潴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多到此地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

相赠。时间长了,“满桥折柳”便成了送别的习惯。

⑨“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人们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唐代诗人张九龄

写有诗歌《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说的是一位女子折下纤纤

的杨柳枝,用来寄给远方的郎君,虽然一枝杨柳并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春天和自己的相思之情。

⑩《折柳寄情》的表演,向世人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惜别怀远”之情,让我们与参加冬奥会的各

国友人”今宵离别后,一起向未来

8.请给第⑤自然段括号处选择恰当的关联词()(2分)

A.只要就B.因为所以

C.不仅而且D,要是就

9.选文第⑥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3分)

10.第⑤段画线句加点词“屡屡”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

B.我国人工种植柳树不晚于周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

C.唐朝有“满桥折柳”的习惯,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到潘桥多会折下柳枝相赠。

D.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文章,出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答案】8.C9.①.举例子②.具体地说明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也说明我

国种植柳树的历史悠久(常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

10.不能删去,屡屡是多次(经常)的意思,在文中是指,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遍

布大江南北,也多次(经常)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若删去之后,表示在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出

现频率不确定,与原文意思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ILB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A.“只要…就…”表条件关系;

B.“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

C.“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

D.“要是…就…”表假设关系;

“可以防风固沙、护路卫堤、遮阴造景、获取木材”和“易种易活,随处而安”两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第

一个句子突出种植柳树的好处,第二个句子突出柳树容易种植的特点;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思路: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

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使用说明方法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说明说明对象的某个特

征,

根据第⑥段“据载,汉昭帝时著名的园林上林苑和汉梁孝王忘忧之馆中,都种植有大柳树……北魏时著名

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更对历代植柳经验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可知,列举汉昭帝种植柳树,

周亚夫密植柳树,陶渊明种植柳树,贾思勰总结历代植柳经验四个事例,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结合“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分析可知,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

廷苑囿中,也说明我国种植柳树的历史悠久,使说明更真实可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语言。对策: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一般都起修饰限定的作用;③带词解句;④删

词解句,与原意是否相符;⑤最后表明说明文语言特点。

⑤段画线句“所以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遍布大江南北,也屡屡见于历代的文献、

典故之中”中的“屡屡”的意思是多次(经常)的意思,表示频次很多。这里是指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

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遍布大江南北,也多次(经常)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如果去掉这个词语,

不能准确表达频次很多,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B.“我国人工种植柳树不晚于周代”表述错误,结合第④段“可见我国人工种植柳树最迟不晚于周代”可知,

有关键词“最迟”,题干表述不严谨,错误;

C.“唐朝有‘浦桥折柳’的习惯,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到满桥多会折下柳枝相赠”表述错误,结合第⑧

段“唐朝时,京城长安近郊的灌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多到此地分手,

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时间长了,‘灌桥折柳’便成了送别的习惯”可知,题干颠倒因果,“送别亲人好

友东去的人到满桥多会折下柳枝相赠”是因,“唐朝有‘满桥折柳’的习惯”是果;

故选BCo

四、阅读下文,回答各题。(15分)

给我奶奶写首诗

①文老师要上一节诗歌创作课,为此她做足了准备。然而,一到课堂上,看到这些乡下孩子亮晶晶的

黑眼睛,文老师满腹的大道理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她只好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我的奶奶;然后交

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诗歌创作的标题。”

②下面一片嗤笑声。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难道要写一首诗,歌颂祖孙情深?这也太没劲了……"文

老师笑着说:"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

③这一下,孩子们有话说了。有人举手,声称奶奶这会儿准在集市上跟人吵架呢。"那些不知足的买菜

人,会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那可是奶奶千辛万苦种出来的菜。奶奶气坏了,会一只手抓

住顾客的马甲袋,一只手拽着那猛掰菜帮的手,非要讨个说法,问剥下的菜叶能不能吃?这是不是浪费?

奶奶卖完菜,会挑着一筐买菜人剥下的菜叶回家,烧菜粥、煮面条,一样好味道。奶奶总说,不要认为只

有菜心才甘甜细嫩,浓霜露水都泼洒在外面的这层菜叶上,这几片叶子,味道真不赖呢!”

④文老师抬起手,隔空点了点那孩子的额头说:“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⑤另一个孩子说:"这会儿,我奶奶正在练签名呢!签不好,就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他

说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都在外地打工,他的堂弟、堂妹一直被托付给爷爷奶奶。"之前,我们三个孩子的作

业本和试卷,都是爷爷签名的,我奶奶不识字。每次爷爷签名时,她只负责端茶递水,在一旁带着崇拜的

眼神看着。可是爷爷去年12月去世了,奶奶必须学习自己签名了。"他说,奶奶拿着笔照猫画虎,不免有些

急躁:"这笔怎么拿起来比铁耙子还重?”话虽这么说,奶奶还是每天坚持认认真真写100次“倪学仙”三个字。

大冷天的,奶奶写字写得左手如冰,右手如火,出了一头汗。"但我觉得,学写字这件事,把奶奶从痛失爷

爷的悲伤中拔了出来,让她对学习新事物有了自信。”

⑥文老师抬手,也隔空点了点那个孩子的额头说:"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

⑦还有一个孩子说:"今年奶奶种的橘子大丰收,这会儿,果贩子正在地头压价呢!"他说奶奶会跟他们

吵嘴,来回掰扯,只为了橘子的收购价能涨两毛钱。但最大最甜的上百斤橘子,奶奶说什么也不肯卖给果

贩子,她要给在外地的儿孙们各邮寄一箱;还要留下一部分,专做橘子香膏。香膏做起来可麻炀了:

□奶奶给儿媳妇做,给大孙女做,也给出嫁的女儿做,还留一罐给自己。"每天,梳头洗脸后,奶奶

都用小勺舀出一点儿香膏,在手腕和脖子后面点抹开,空气里都会有橘子的清爽香气。邻居们还会取笑奶

奶,说她臭美,70岁了还用香膏。”

⑧孩子们听到这里都哄堂大笑,但接着也许被触动了某根心弦,所有的人都静默了...

⑨文老师想再次点化面前这个动情讲述的孩子,可忽然,她把手收了回来。

⑩她觉得,诗歌课讲技巧不重要,让孩子们睁开眼睛,去体会亲人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乡村大地上"万

物若有情”的美好,这才重要!

⑪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蚕吃桑叶般的书写声

12.阅读第③-⑩段,按要求填写表格。(4分)

三位奶奶奶奶发脾气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文老师的点评

奶奶之所以跟买菜的顾客吵架,是因为顾

第一位客⑴,而她觉得经过浓霜露水泼多美的道理

洒的外层菜叶同样香甜,不该浪费。

奶奶之所以(2)—,是因为她既为爷

第二位爷去世而伤心,又怕自己无法代替去世的⑶

爷爷给孩子签名而焦虑。

奶奶之所以不愿意把最大最甜的橘子卖给

第三位果贩子,是因为她不仅要寄给外地的儿孙

们吃,还要(4)________o

13.在第⑦段“”处依次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把橙黄的香油过滤出来,并在油中再加入蜂蜡,隔水加热搅拌

②先把橘皮内侧的白色经络用小刀削去,把橘皮切成细末

③蜂蜡一旦融化后,就赶紧趁热把它们注入一个个带盖儿的小瓷瓶中

④接着,在石臼中将橘皮舂烂,加入葵花籽油,隔水蒸两小时,蒸出香油

⑤最后,耐心等待它们凝固,这就是橘皮香膏了

A.①③②④⑤B.②④①③⑤C.⑤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⑤

14.下列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现三个讲故事的孩子观察生活都非常仔细。

B.主要赞美了三位奶奶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

C.启示读者们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D.肯定文老师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教学方式。

15.学生们刚刚听到诗歌创作的标题时,他们的表现是“";当听完第三位奶奶的故事后,他们的

表现是“”;但紧接着''所有的人都静默了”。他们静默时会想什么呢?请根据文意,补写他们静

默时的内心独白。(60字左右)(6分)

【答案】12.①.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②.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③.多

倔强的心性啊留一部分做香膏13.B14.C

15.嗤笑哄堂大笑;示例:这位奶奶把最好的橘子都寄给亲人或做给大家做香膏,她很爱自己家人,心灵

手巧,对生活充满热爱。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我对奶奶是不是太不关心了?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1)根据第③段中的“那些不知足的买菜人,会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可得:把翠生生的

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

(2)根据第⑤段中的“签不好,就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可得: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

(3)根据第⑥段中的“多倔强的心性啊”直接提炼可得。

(4)根据第⑦段中的“还要留下一部分,专做橘子香膏”可得:留一部分做香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根据②句中的“先把”可知,这是首句;

④句中的“将橘皮舂烂”紧承②句中的“把橘皮切成细末”,是第二句;

①句中的“把橙黄的香油过滤出来”紧承④句中的“蒸出香油",是第三句;

③句中的“蜂蜡一旦融化后”紧承①句中的“并在油中再加入蜂蜡”,是第四句;

⑤句“最后”是结束语,是末句;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根据第⑩段中的''诗歌课讲技巧不重要,让孩子们睁开眼睛,去体会亲人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乡村大地上'万

物若有情’的美好,这才重要”可知,本文的主旨是启示读者们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故选Co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揣摩人物心理。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中的“下面一片嗤笑声”可得:嗤笑。

第二空:根据第⑧段中的“孩子们听到这里都哄堂大笑”可得:哄堂大笑。

第三空:联系前段中提到的这位奶奶给亲人寄最好的橘子,还给大家做香膏的情节,表达对这位奶奶的赞

美,反思自己即可。示例:这位奶奶每年都要把最好的橘子留给亲人,还会亲手给亲人制作香膏。她心灵

手巧,又关爱家人,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我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呢?怎么我就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

的奶奶呢?

五、综合性学习(9分)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梗概目录

我三岁时父亲病死,母亲带着我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家是一个第一章前往尼日尼

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令人窒息的家庭。在这个家

第二章来到外祖父家

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六亲不认,甚

第三章第三章茨冈尼克第

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

心有善良的一面,但又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第四章我与外祖母

母,还把我打得失去知觉。幸好外祖母对我非常慈爱,给我讲传说、第五章分家后的日子

童话和民间故事,并对我进行了有益的教导,但她却独自承受着一

第六章噩梦般的生活

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改嫁,几年后因病去世。外祖父破产

后我被迫流落人间,开始了独立谋生的生涯。第七章两个上帝

第八章奇怪房客“好事情”

第九章另一些朋友

第十章母亲的归来

第十一章我的父亲

第十二章母亲的再婚

第十三章到人间去

【精彩语段】

我们刚来不久,一次在厨房里,在饭桌上就吵了起来。舅舅们突然跳了起来,隔着桌子与外祖父针锋

相对,像狗一样炸着毛、龊着牙对外祖父大吼大叫。而外祖父用勺子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像公鸡一样

尖声喊道:“我要让你们都变成穷光蛋!”

16.(1)(2分)【梗概】中的“我”指的是小说的主人公,从【梗概】中可以读出,关爱他的

外祖母是位的老人。

(2)(3分)【精彩语段】内容体现在【梗概】中的“

”这句话中,【精彩语段】内容体现在【目录】的这一

章节中(请把章节题目写在横线上)。

17.(2分)结合材料,联系整本书阅读,外祖父和舅舅们的个性分别为()

A.贪婪凶狠粗野自私B.好吃懒做暴躁霸道C.专横自私贪婪凶狠

28.(2分)这本小说是作者“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根据第十三章目录推测,第二部小说名为

【答案】16.(1)(2分)阿廖沙慈爱隐忍

(2)(3分)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六亲不认,甚至为一些小事常

常争吵斗殴。(2分)第二章来到外祖父家(1分)

17.(2分)C

18.(2分)在人间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基本内容的记忆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1)根据目录和故事梗概,可知这是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主人公为阿廖沙。从梗概中“幸好外祖母对

我非常慈爱,给我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并对我进行了有益的教导”,可知她慈爱可亲;从“但她却

独自承受着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可知她隐忍、逆来顺受。

(2)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精彩语段】描绘了舅舅和外祖父争吵的画面,可知对应的是【梗概】中“在这

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六亲不认,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一

句,对应在【目录】中为“第二章来到外祖父家”这一章节。

17.从【精彩语段】中“舅舅们突然跳了起来,隔着桌子与外祖父针锋相对,像狗一样炸着毛、龊着牙对外

祖父大吼大叫”的细节可以读出,两个舅舅贪婪凶狠。而【梗概】中外祖父和自己的儿子“为争夺财产而

六亲不认,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以及“(外祖父)又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经常凶狠地毒打外

祖母,还把我打得失去知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