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18综合限时检测(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安徽淮北地区庙会活动精彩纷呈,有各种歌舞戏曲杂技的表演,还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品。这
些小小的民间美术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精彩的乡土艺术画卷,形成了
一种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进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市文化的冲击等,庙会中珍贵的民间美
术资源失去原有的地位甚至消失了踪影。
民间美术品用简单的材料、日常用的工具表达普通人民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愿望,不事雕琢,不做作,
阐释着工艺之美、生活之美和质朴之美。民间美术品的"原生态”使得它得到了百姓的喜爱。当下的庙会中有
些民间美术品的天然材质被塑料、化纤、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原有的天然性品质、环保和健康的作用、
自然造化的美感基本消失了。此外,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民间美术品,缺乏情感,手艺的精美和创作
的灵性消失了。这种作品再精细也不可能称之为艺术。材质的更替和机械化大生产致使庙会中民间美术品
的审美缺失。
民间美术的传承大多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或者子承父业。传承人是民间美术发展链条中最为关键
的一环,他们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庙会上售卖民间美术品的多为老年人,当
问及他们的子女是否愿意继承这项技艺时,多数老艺人表示孩子们不太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来持久努力学
习这些并不赚钱的技艺。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年轻一代普遍产生浮躁情绪,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传承
优秀的民间艺术,一些技艺可能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目前,由于民间美术人才匮乏,加之为适应市场需求,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庙会中的民间美术品大
多不费心思和精力,套用传统或抄袭他人之作,使得民间美术品缺乏原创性和生命活力,难以赢得今人更
多的掌声。
(摘编自刘伟《安徽淮北地区庙会中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0年第9期)
材料二:
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譬如,一个刺绣荷包不仅造型美观,还
具有良好的收纳功能;一条雕花木凳,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具备极佳的使用价值。而这些物品上的
图案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忠、孝、
廉、悌、忍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美术形式依然流行,
装饰、美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都是普通劳动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生活简单,思想单纯,
创作过程呈偶发性特征,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直接表达出来。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民间美术
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传承至今的它,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
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现代社会,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还在于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
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差甚远,却有共通之处。民间美术的传承一直通过"手把手"的形式进行,
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创作的,融入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这份纯粹无华的真情实感
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目前,在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民间美
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中国联通的log。"中国结”,设计灵感就来自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盘长结。
从古至今,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大都由国家供养,而民间美术从业者却只能自己"刨食"。现代大工业
生产出现之前,从事民间美术工作的人凭自己的手艺,能够挣得一份养家糊口的收入。当机器解放了人类
的双手,这些人却被逼到了历史的墙角,陷入生存困境。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当从事民间美术工作无法养活自己时,老艺人便会转行,年轻人更不愿进来。
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大量老艺人离世后,民间美术就会陷入"人亡艺绝”的困境。
当然,目前仍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可这些人仅仅把民间美术当作兴趣爱好,而
前辈老艺人却把民间美术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事业,定位不同,付出肯定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民间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复前人,未能创造出与新的时代环境和现代人的生活
相适应的新的艺术语言。所有这些,导致民间美术陷入发展困境。
(摘编自杨晓玲《守护民间美术传承文化根脉》,《光明日报》2022年3月30日)
1.下列与"民间美术”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美术是一种乡土艺术,能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B.民间美术所需材料和工具简单,却能创作出体现生活之美、质朴之美的“原生态”作品。
C.民间美术要得到发展,最关键的是传承人,目前很多民间美术技艺难以吸引年轻人。
D.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生活简单,思想单纯,作品表达直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是民间美术品逐步消失的根源。
B.用塑料、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天然材料的民间美术品,不管如何精细,都不能称为艺术品。
C.借鉴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都由国家供养的经验,将有助于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虽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从事创作,但只是将其当作一种兴趣,付出不够,创新性自然不强。
3.学校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民间美术爱好者,请你依据材料,为民间美术进校园列举
几条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红薯
许心龙
①一棵秧一嘟噜果o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噜大大小小的
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
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
人遐想。
②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更为贴切,更为
令人欣慰。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
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
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
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
③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活生生地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
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就
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
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
④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
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
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
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问:“那不搅烂了衣服?”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要
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
钱都存里面了?"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
⑤就在老鼠饿得也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
当了教书匠——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
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
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地上
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
⑥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有一年
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用银头给砍了个稀
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
亢奋地拿起镶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
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刷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
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
宗耀祖了呢!“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奶奶不
无自豪地说。
⑦在我们镇被授授予"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出席。一名镇干
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访。奶奶说:“啥秘方?也没啥
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
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奶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笑得
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
⑧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匍匐前行。置于
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死
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的
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
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
薯,须臾也不能分割。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
一个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
⑨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期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她梦见自己被
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
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
⑩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选自《金山》2021年第7期)
4.第①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5.小说花了不少笔墨写五叔、二伯、二孙子,请分析其对刻画奶奶形象的作用。
6.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红薯,红薯"不能改成"红薯”,请对此作评析。
7.奶奶与红薯的关系和《乡土中国》中所述的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下面材料加以探究。
(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
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中国》
三、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
这和传统的结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叫“街
坊”。像《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里的孙少安、田润叶、王满银、金俊武等。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
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
范围。有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
街坊只是()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
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甚至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
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如鲁四老爷)和官僚阶层,可以
大到像个小国0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
(改编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
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镣镣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
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
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
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o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
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
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选自鲁迅《呐喊•阿Q正传》)
8.依次填入材料一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格格不入相邻墙倒众人推
B.格格不入比邻树倒湖倒散
C.南辕北辙比邻墙倒众人推
D.南辕北辙相邻树倒湖朝'散
9.材料一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
颇有想法。
B.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
十分颇有想法。
C.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
颇有想法。
D.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
十分颇有想法。
10.《阿Q正传》中阿Q说“我本来姓赵,可是赵老爷不许我姓赵"。有同学对“阿Q为什么在意姓赵"有困惑,
请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一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帮同学解惑。
四、微写作
11.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和城市的碰撞与融合,使社
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中国》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一定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试
谈谈你的想法。
启示:
专项18综合限时检测(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安徽淮北地区庙会活动精彩纷呈,有各种歌舞戏曲杂技的表演,还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民
间美术品。这些小小的民间美术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精
彩的乡土艺术画卷,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进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市文化的冲击等,庙会中
珍贵的民间美术资源失去原有的地位甚至消失了踪影。
民间美术品用简单的材料、日常用的工具表达普通人民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愿望,不事雕
琢,不做作,阐释着工艺之美、生活之美和质朴之美。民间美术品的"原生态”使得它得到了
百姓的喜爱。当下的庙会中有些民间美术品的天然材质被塑料、化纤、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
原有的天然性品质、环保和健康的作用、自然造化的美感基本消失了。此外,流水线上批量
生产出来的民间美术品,缺乏情感,手艺的精美和创作的灵性消失了。这种作品再精细也不
可能称之为艺术。材质的更替和机械化大生产致使庙会中民间美术品的审美缺失。
民间美术的传承大多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或者子承父业。传承人是民间美术发展
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他们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庙会上售卖
民间美术品的多为老年人,当问及他们的子女是否愿意继承这项技艺时,多数老艺人表示孩
子们不太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来持久努力学习这些并不赚钱的技艺。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年
轻一代普遍产生浮躁情绪,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一些技艺可能随
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目前,由于民间美术人才匮乏,加之为适应市场需求,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庙会中的
民间美术品大多不费心思和精力,套用传统或抄袭他人之作,使得民间美术品缺乏原创性和
生命活力,难以赢得今人更多的掌声。
(摘编自刘伟《安徽淮北地区庙会中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0
年第9期)
材料二:
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它
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譬如,一个
刺绣荷包不仅造型美观,还具有良好的收纳功能;一条雕花木凳,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又具备极佳的使用价值。而这些物品上的图案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
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
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美术形式依然流行,装饰、美化、丰富着人
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都是普通劳动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生活简
单,思想单纯,创作过程呈偶发性特征,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直接表达出来。由于受外来
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民间美术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传承至今的它,可以说是民间
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现代社会,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还在于为现代设
计提供素材和灵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差甚远,却有共通之处。民间美术的传
承一直通过“手把手”的形式进行,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创作的,融入了作者对世界、
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这份纯粹无华的真情实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目前,在产品
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
中国联通的logo"中国结",设计灵感就来自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盘长结。
从古至今,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大都由国家供养,而民间美术从业者却只能自己“刨
食"。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从事民间美术工作的人凭自己的手艺,能够挣得一份养家
糊口的收入。当机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这些人却被逼到了历史的墙角,陷入生存困境。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当从事民间美术工作无法养活自己时,老艺人便会转行,年轻人
更不愿进来。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大量老艺人离世后,民间美术就会陷入"人亡艺绝”
的困境。
当然,目前仍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可这些人仅仅把民间美术当作
兴趣爱好,而前辈老艺人却把民间美术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事业,定
位不同,付出肯定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民间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复前人,
未能创造出与新的时代环境和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的新的艺术语言。所有这些,导致民间美
术陷入发展困境。
(摘编自杨晓玲《守护民间美术传承文化根脉》,《光明日报》2022年3月30日)
1.下列与"民间美术”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美术是一种乡土艺术,能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B.民间美术所需材料和工具简单,却能创作出体现生活之美、质朴之美的“原生态”作品。
C.民间美术要得到发展,最关键的是传承人,目前很多民间美术技艺难以吸引年轻人。
D.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生活简单,思想单纯,作品表达直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是民间美术品逐步消失的根
源。
B.用塑料、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天然材料的民间美术品,不管如何精细,都不能称为艺术
品。
C.借鉴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都由国家供养的经验,将有助于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
发展。
D.虽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从事创作,但只是将其当作一种兴趣,付出不够,创新性自
然不强。
3.学校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民间美术爱好者,请你依据材料,为民间
美术进校园列举几条理由。
【答案】LD
2.D
3.①民间美术进校园能拓宽民间美术技艺传承渠道,通过学校培养更多的民间美术技艺继
承人。②民间美术进校园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教化和
熏陶。③民间美术进校园能为学生打开研究民间文化心理和传统民俗习惯的“窗口"。④民
间美术进校园能让学生获得现代设计的素材和灵感。(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错误,原文是“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都是普通劳动
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是民间美术品逐步消失的根源”于文无据,根据原文,
民间美术品逐步消失的原因很多;
B."用塑料、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天然材料的民间美术品"错误,原文"这种作品再精细也不
可能称之为艺术”中的这种作品"指的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民间美术品",而不是"用
塑料、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天然材料的民间美术品”;
C."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都由国家供养"错误,原文为"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大都由国家供
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在庙会上售卖民间美术品的多为老年人,当问及他们的子女是否愿意继承这项
技艺时,多数老艺人表示孩子们不太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来持久努力学习这些并不赚钱的技
艺。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年轻一代普遍产生浮躁情绪,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传承优秀的
民间艺术,一些技艺可能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可知民间美术人才匮乏,所以民间
美术进校园能拓宽民间美术技艺传承渠道,通过学校培养更多的民间美术技艺继承人;
②依据原文“民间美术品用简单的材料、日常用的工具表达普通人民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愿望,
不事雕琢,不做作,阐释着工艺之美、生活之美和质朴之美""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
统小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的价值观念。时至
今日,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美术形式依然流行,装饰、美化、丰
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知民间美术进校园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
养,让学生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教化和熏陶;
③依据原文"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民间美术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传承
至今的它,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可知民间美术进校园能为学生打开研究民间文化心理和传统民俗习惯的“窗口”;
④依据原文“现代社会,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还在于
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差甚远,却有共通之处。……
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创作的,融入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这份纯粹无
华的真情实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目前,在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
达设计等多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中国联通的log。'中国结',设计灵
感就来自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盘长结"可知民间美术进校园能让学生获得现代设计的素材
和灵感。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红薯
许心龙
①一棵秧一嘟噜果。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
噜大大小小的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
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
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人遐想。
②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
更为贴切,更为令人欣慰。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
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
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
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
刨开红薯垄。
③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活生生地给生了下来。奶奶
后来描述说,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
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就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
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
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
④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
当兵拉练,都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
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
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
问:“那不搅烂了衣服?”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要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
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钱都存里面了?”
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
⑤就在老鼠饿得也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
伯送去了学校,当了教书匠——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
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
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
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地上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
⑥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
干系。有一年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
高地厚地用镶头给砍了个稀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
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亢奋地拿起镶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
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
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刚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
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宗耀祖了
呢!"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
奶奶不无自豪地说。
⑦在我们镇被授授予"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
出席。一名镇干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
访。奶奶说:“啥秘方?也没啥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
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
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奶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笑得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
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
⑧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
匍匐前行。置于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
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死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
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的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
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
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薯,须臾也不能分
割。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一个
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
⑨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期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
她梦见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
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
⑩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选自《金山》2021年第7期)
4.第①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5.小说花了不少笔墨写五叔、二伯、二孙子,请分析其对刻画奶奶形象的作用。
6.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红薯,红薯"不能改成"红薯",请对此作评析。
7.奶奶与红薯的关系和《乡土中国》中所述的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下
面材料加以探究。
(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
半身插入了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中国》
【答案】4."粗壮""一嘟噜"等词形象地写出红薯外在特点,暗示丰收;"毛茸茸”准确地描绘
出红薯根须细小、柔软,搭配"羞赧"一词,以拟人手法增添情趣(表达对红薯的喜爱);秋
高气爽的大背景映衬出拎着红薯的奶奶以及红薯,很有画面感。
5.这三个人的成长都和奶奶有关,通过这三个人物侧面写奶奶的坚韧(能忍)、对知识的追
求、对子孙(孩子们)的无私之爱。
6.这个观点有道理。红薯是本文的主要事物,贯穿全文,红薯是奶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的凝聚物,"红薯"一词的重复,表达出一种深沉、丰富的情感,改成"红薯"不能体现这种情
感。
7.红薯养活了奶奶和奶奶的子孙们,影响了奶奶的思想和行为,奶奶对红薯是深入骨子里
的依赖,甚至执念,《乡土中国》里所述的农民对土地也是这种紧密的依存关系。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特点的能力。
首先把握划线句描写的对象,从第一段可知,描写的对象是奶奶手中拎着的"红薯秧"。
然后分析是如何描写的以及这样描写的效果。
如作者用“粗壮”形容"红薯秧〃,用"一嘟噜"形容红薯秧上带出的红薯块,这些词语说明今秋
红薯的丰收;作者又以“毛茸茸"来形容"根须",突出根须的细小和柔软,用"羞赧"这一本是
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根须,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结合语境“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可知,作者将拎着红薯秧的奶奶放置在秋高气爽的田地这一背
景之中,凸显画面感。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写五叔、二伯、二孙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和奶奶之间的
关系。
如第三段写奶奶在红薯地里生下五叔,"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
把五叔活生生地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
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就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
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第四段写“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
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是一把好手,力道得",
写五叔实则是写奶奶,展现奶奶的坚韧;
如第五段写奶奶改变二伯的命运,"就在老鼠饿得也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
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当了教书匠一一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
‘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
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通过写二伯体现奶奶对知识的追求;
如第六段写二孙子惹祸,"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
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二孙子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
不得要别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
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宗耀祖了呢",通过写二孙
子体现奶奶对孙辈的疼爱。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明确观点态度,一般认可文章现有的标题,然后分析这一标题的意义,
与小说情节之间、人物形象以及主旨之间的关联。
小说标题是“红薯,红薯”,这是以物象为题,物象为题,一般是文章的线索,而从文中可知,
小说选取与红薯相关的事件,如在红薯地生下五叔,如用红薯为二伯铺路,等等,由此可知,
"红薯"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结合"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
奶奶周身血液里的""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
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
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可知,这"红薯"凝聚了奶奶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的方式;"红薯,红
薯“重复"红薯〃一词,突出强调深沉丰富的情感。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把握《乡土中国》中所述的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结合"(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长
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
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可知,农民要生存,必须依存土地,泥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土
地近乎神,可以掌管一切闲事,邻里乡亲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完全围着“土地”作文章。
然后分析本文中奶奶与红薯的关系。结合"都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抠
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
啊""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我觉得还得感谢那
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可知,红薯养活了奶奶和奶奶的子孙后代,对奶奶
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奶奶深信红薯助了二孙子,让自己长寿,可以说奶奶对红薯的依赖
是深入骨髓的,这和《乡土中国》中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是相同的。
三、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
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o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
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叫"街坊"。像《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里的孙少安、田润叶、王满银、
金俊武等。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
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有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
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的两
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
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
力一变,(),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甚至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
(如鲁四老爷)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
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
(改编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
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镣钱的报到村
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
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
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
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
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
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选自鲁迅《呐喊•阿Q正传》)
8.依次填入材料一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格格不入相邻墙倒众人推
B.格格不入比邻树倒湖物散
C.南辕北辙比邻墙倒众人推
D.南辕北辙相邻树倒湖削散
9.材料一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
凉、人情冷暖都颇有想法。
B.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
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
C.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
凉、人情冷暖都颇有想法。
D.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
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
10.《阿Q正传》中阿Q说“我本来姓赵,可是赵老爷不许我姓赵"。有同学对"阿Q为什么
在意姓赵"有困惑,请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一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帮同学解惑。
【答案】8.B
9.C
10.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疏远近、势力厚薄加以伸缩的乡土社会结构。阿Q通
过姓赵可以融入到赵氏的宗族范围里,在社会中获得庇护与尊重。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根据语境"团体
格局"与"传统的结构"没有行动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填"格格
不入”。
比邻:位置接近,未必连接。相邻:毗连,强调实际上的连接。根据语境"穷苦人家的街坊
只是……两三家"分析,既然是"街坊",那应该是强调位置接近,另外联系"比邻而居",选段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属于文化专著,"比邻"比"相邻"更具文化味,因此选"比邻"。
树倒湖掰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墙倒众人推:比喻在
倒霉的时候,备受欺负。根据语境"可是势力一变""缩成一小团”,可见,并没有体现"受欺
负”的意思,应选"树倒湖渤散”。
故选Bo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语病有二:
一为语序不当,关联的分句主语不一致,"正因为"放到第一个主语”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
子”之前。
二为成分赘余,"十分"与"颇"同为表程度的副词,均为很、非常之意,删掉一个。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C项。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
势力厚薄而定”"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见,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疏远近、
势力厚薄加以伸缩的乡土社会结构。
阅读材料二,赵太爷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么会姓赵!
一一你那里配姓赵〃可见,赵太爷不肯让阿Q姓赵,是因为如果阿Q姓赵,赵氏宗族就必须
承认阿Q是他们家族的一员。从"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
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
的有些起敬了”可见,如果阿Q姓赵,成为赵氏宗族的一员,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也可以
获得宗族的庇护。所以阿Q很在意自己姓赵。
四、微写作
11.微写作。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迪庆透水彩色地坪施工方案
- 室外铺贴雨季施工方案
- 云南青石栏杆施工方案
- 玻璃顶铺设沥青瓦施工方案
- 西藏彩色路面施工方案
- 铺设土工格栅施工方案
- 警示牌更换施工方案
- 楼体字施工方案
- 2024-2029年中国低压储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多工位组合机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EPC总承包项目中的质量管理体系
- 沪教版小学语文古诗(1-4)年级教材
- 外科医生年终述职总结报告
- 横格纸A4打印模板
- CT设备维保服务售后服务方案
-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 儿科课件: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 柜类家具结构设计课件
- 陶瓷瓷砖企业(陶瓷厂)全套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煤炭运输安全保障措施提升运输安全保障措施
- JTGT-3833-2018-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