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训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训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训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训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5课一、选择题1.(2024·福建莆田二十五中月考)《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A.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峻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空前旺盛D.政府重视监管商业【答案】D【解析】材料中《唐律疏义》明确规定了商业量具的运用要求及违反要求的惩处措施,反映了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监管,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解除。2.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970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宋太祖时设置特地的机构,将钱存于“左藏(国库)”,赐予储蓄者凭证“券”,然后可去“诸州便换”,甚至在真宗时期“所在即支付,无得稽滞”。由此可见便钱是一种兑换货币的凭证,不具有流通职能,故选D项。3.(2024·山东泰安新泰一中月考)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C.对外贸易的旺盛D.外商起先在中国定居【答案】C【解析】“(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富者资累巨万”说明外国商人通过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宝,体现出了当时对外贸易的旺盛,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解除。4.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踪迹几半禹内”。这说明明代()A.安徽人最擅长经商 B.区域商人集团形成C.商业活跃 D.各地经济差距较大【答案】C【解析】材料虽反映了安徽商人擅长经商,但并不能说明安徽人最擅长经商,故A项错误;材料虽强调了安徽人到处经商,但并不能说明安徽人已经形成了商人集团,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的“都会”“海岛”“沙漠”“禹内”等信息,可知安徽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这是商业活跃的表现,故C项正确;安徽人经商于各地,只能说明经商的地域广泛,不能说明各地经济差距状况,故D项错误。5.宋《梦粱录》记载:“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牵强迎欢,不愿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A.民间的奢侈风气盛行 B.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C.坊市的管理彻底取消 D.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朝城市中饮食消遣设施的发达,体现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奢侈风气的信息,故A项错误;宋朝时坊市界限分别,但不等于坊市的管理彻底取消,故C项错误;“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城中有市,市被垣(矮墙)围。地主经济形态下,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下列描述符合“城区即市区”的是()A.“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引青帘上酒楼”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D.“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至门约十里余……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市”指的是城市中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区即市区”说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界限,宋朝时,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项信息与之相符,正确;“日中为市”说明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解除A项;B.C两项说的是草市,指的是农村集市,解除。7.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贯穿南北的长途贩运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而明朝时南方才是经济重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供应具有雇佣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国内各地区间的商业贸易,未体现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8.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见有拥厚赀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B.进步学问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C.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但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的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工商皆本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但无法推断出传统义利观遭到摒弃,故C项错误;材料中士大夫对商人由“羞与为伍”变为“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钱泳《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终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宝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醉于传统典籍,参加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