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阿房宫赋》《六国论》目标导航目标导航篇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阿房宫赋1.能背诵课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用法;2.品味语言,能口述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3.把握文意,能说出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1.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2.通过诵读,逐步把握文中“形象”,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六国论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2.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3.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兴亡的历史责任感。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知识精讲知识精讲一、知人论世《阿房宫赋》1.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2.题解“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阿房宫,秦始皇营造的宫殿。规模宏大,奢华壮观。传说后被项羽烧毁。3.文体知识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它的特点: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4.写作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有着自觉承担匡世济民之责任,心怀天下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来实现警示君主的目的。《六国论》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2.题解六国:即齐楚燕赵魏韩。秦统一六国的经过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用了十年时间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3.创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二、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廊腰缦(màn)回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瓦缝参差(cī)辇(niǎn)来于秦朝(zhāo)歌夜弦直栏横槛(jiàn)弃掷逦迤(yǐ)焚椒(jiāo)兰尽态极妍(yán)剽(piāo)掠其人鼎铛(chēng)玉石六国互丧(sàng)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暴(bào)秦之欲无厌洎(jì)牧以谗诛邯(hán)郸(dān)食之不得下咽(yàn)2.成语积累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后多写成“勾心斗角”。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如弃草芥: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芥:小草。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三、文言知识《阿房宫赋》1.古今异义隔离天日古义:遮蔽今义:断绝接触;断绝往来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今义:用尽心机,明争暗斗而气候不齐古义:一天之内的冷暖状况今义:长期的天气状况燕赵之收藏古义:金银珠宝今义:收集保藏韩魏之经营古义:金银珠宝今义:筹划经管齐楚之精英古义:金银珠宝今义:优秀杰出的人才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2.词类活用骊山北构而西折方位名词作状语,词义:在北边/向西边廊腰缦回名词作状语,词义:像腰一样檐牙高啄名词作状语,词义:像牙一样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词义:像蜂房/像水涡不霁何虹名词作动词,词义:出现彩虹未云何龙名词作动词,词义:出现云/出现龙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词义:唱歌/弹琴楚人一炬名词作动词,词义:放火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词义:变成焦土族秦者秦也名词作动词,词义:灭族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动词作意动词,词义:以……为鉴3.特殊句式判断句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②绿云扰扰,梳晓鬟也③渭流涨腻,弃脂水也④烟斜雾横,焚椒兰也⑤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被动句函谷举被攻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被宠幸宾语前置句秦人不暇自哀正确语序:秦人不暇哀自状语后置句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正确语序: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省略句长桥卧波长桥卧(于)波复道行空复道行(于)空《六国论》1.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曝露)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引出结果。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义:咽下咽喉。今义:吞咽。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7)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8)势有如此之势(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能力拓展能力拓展重难点解读《阿房宫赋》1.结合文本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善用想象、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也不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铺陈。从整体结构来看,此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陈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这个“铺”,指的就是铺陈。“陈”即陈说、陈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描写、叙述,“铺”有展开、摊平的意思。“铺陈”即对事物、景物的特点进行全面而详尽的描绘和叙述,达到穷形尽相的效果。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中铺陈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陈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铺陈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堆砌辞藻,并没有写得繁缛冗杂,而是表意清晰,恰到好处。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独夫、戍卒、楚人”分别指谁?独夫:秦始皇;戍卒:指陈胜、吴广所率领的起义军;楚人:指项羽。3.作者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作者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在于统治者的骄奢无道,不爱其民。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毁,生动的总结了侵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的统治者发出警告,提醒唐朝统治者要节俭爱民,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六国论》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2.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3.怎样理解第4、第5段? 本文2、3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擅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骊山(lì)赂秦(luò)日削月割(xuē)廊腰缦回(màn)B.逦迤(lǐ)草芥(jiè)胜负之数(shǔ)倚叠如山(dié)C.仓庾(yǔ)下咽(yàn)奉之弥繁(mí)鼎铛玉石(chēnɡ)D.辇车(niǎn)殆尽(dài)抱薪救火(xīn)
朝歌夜弦(xuán)【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骊山”的“骊”应读作“lí”;“赂秦”的“赂”应读作“lù”;B.“胜负之数”的“数”应读作“shù”;D.“朝歌夜弦”的“弦”应读作“xián”。故选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可怜焦土
⑥朝歌夜弦A.①②⑥ B.②④⑤C.①③⑤ D.③④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的。②“鼎”,名词作状语,把宝鼎;“玉”,名词作状语,把宝玉。③“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④“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⑤“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⑥“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综上,①②⑥都属于名词作状语,③⑤为名词作动词,④为意动用法。故选A。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近 B.蜀山兀
光秃C.多于在庾之粟粒
谷仓 D.始速祸焉
快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才招致了祸患。速:招致。故选D。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同的一项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戍卒叫,函谷举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判断句,表示对事物的原因解释和推理。B.“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其中“举”意为“被攻破”。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综上分析,A、C、D三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被动句。故选B。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C.“甚惜”,很珍惜。古今义相同。D.“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故选C。6.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苟以天下之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被动句,诛,被诛杀。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就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B.判断句,“……也”表判断。C.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即“赵尝于秦五战”。D.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即“苟以大天下”。故选A。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道”,原因。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③“固”,本来。句意:本来就不在于战争。⑤“亡”,丧失,失去。句意: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故选A。8.下列句子中重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确定,断定D.此言得之
得:得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此言得之”意思是“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故选D。10.下列各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
百姓之不见保B.申之以孝悌之义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然则一羽之不举
大王来何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均为被动句,“为所”“见”分别为标志。B.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管弦呕哑,于市人之言语多。C.判断句,两个“也”均表判断;宾语前置句,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D.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然则不举一羽,大王来操何。故选C。11.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杜牧和李商隐同名,并称“小李杜”。故选A。题组B能力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选择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突兀(wù)水涡(wō)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B.矗(zhù)立辇(niǎn)雷霆乍(zhà)惊鼎铛(dāng)玉石C.逦迤(yǐlǐ)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直栏横槛(kǎn)D.参差(cēncī)仓庾(yǔ)金块珠砾(lì)盘盘囷囷(jūn)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复压缦立勾心斗角高低幂迷 B.不暇鉴借春光溶溶明星荧荧C.纷奢锱铢杳无音信直栏横槛 D.帛褛骄固雷霆乍惊尽态极言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线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B.韩魏之经营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怜焦土D.秦人不暇自哀六王毕,四海一则足以拒秦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A.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A.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7.选出加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8.选出符合课文原文的一项()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C.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9.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答案】1.A2.C3.D4.D5.B6.C7.A7.B8.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语字音的能力。B.“矗立”的“矗”应读“chù”,“鼎铛玉石”的“铛”应读“chēng”。C.“逦迤”应读“lǐyǐ”,“直栏横槛”的“槛”应读“jiàn”。D.“盘盘囷囷”的“囷”应读“qūn”。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A.“复压”的“复”应为“覆”,“勾心斗角”的“勾”应为“钩”,“高低幂迷”的“幂”应为“冥”。B.“春光溶溶”的“溶”应为“融”。D.“帛褛”的“褛”应为“缕”,“尽态极言”的“言”应为“妍”。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句意: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句意:宫殿高耸,遮天蔽日。落:古义,座;今义,落下。句意: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B.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句意:韩魏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优秀人才。句意: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C.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长期相对稳定的气象状况。句意:一宫之内,天气却不相同。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同情。句意: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D.不暇:来不及,古今同义。句意: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四海:整个国家,古今同义。句意: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足以:足够用来,古今同义。句意:就完全可以用来抵抗秦国。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辇:名词作状语,乘车。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B.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句意:他们早晚唱歌奏乐。/鉴:意动用法,以……为借鉴。句意: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C.收藏:动词或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句意:燕赵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成为焦土。句意: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D.鼎,名词作状语,以宝鼎。句意: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块。/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它从骊山北边建起,向西折。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B.被动句,“举”,被攻下。句意: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D.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幸:皇帝临幸。句意:盼望着皇帝临幸。/使:假使。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用来抵抗秦国。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实义动词,到。句意: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B.连词,表顺承;来纳茨表转折。句意: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C.介词,到;介词,表比较。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句意: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盼望着皇帝临幸。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章内容的能力。A.应为: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C.“明星莹莹”应为:明星荧荧。D.“敢怒而不敢言”应为:不敢言而敢怒。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误,“李贺”应为“李商隐”。故选A。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向西折,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之中,一宫之内,天气却不相同。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脂膏,那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临幸。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韩魏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用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率领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木柴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引出分论点,简明扼要。B.第②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别从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C.第③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推进,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D.第④⑤段提出忠告,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以地事秦、换取一时苟安而最终灭亡的覆辙。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答案】1.A2.B3.C4.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率”,全部,一概。句意: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B.“之”,指示代词,它,指代秦国军队。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C.“之”,结构助词,的。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D.“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说法错误。从文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知,作者认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是故”,因此;“斯”,这;“效”,效果。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将录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忠疾对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不必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B.天子,是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鼓吹“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C.中国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江”,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河”。D.“执事”是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也是对对方的敬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答案】1.B 2.C 3.B4.(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译文是“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越魏”与“伐赵”结构相同,中间用“而”连接,故在“伐赵”后断句,排除AD;“是”是“这”的意思,做“上不上”“下不下”的主语,故在“是”前断句,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河’”错误,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故选C。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原文的表述是“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意思是“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执事,您;遗,送给;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这座城作为。(2)其,一定;挂,牵挂;“专心于赵”,状语后置。【参考译文】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去对田季安说:“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谭忠赶忙回答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税务课程设计
- 2024棉花运输信息化管理及数据分析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KTV服务人员雇佣合同3篇
- 艺术类启蒙动画课程设计
- 新能源金融课程设计
- 羽毛球初学教学课程设计
- 小班夏天相关课程设计
- 2025年度太阳能光伏板安装与电站运营合同3篇
- 电厂机务课程设计
- 职业健康评价课程设计
- 2024年华能黑龙江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量化表
- 反意疑问句完
- 《大数据安全技术》课后题答案
- 肌理课件完整
- “约会”的DFMEA与PFMEA分析
- 教师朗诵稿《幸福》(7篇)
- 数据安全应急响应与处置
- 2023汉邦高科安防产品技术参数和检测报告
- 急诊课件:急性呼吸困难完整版
- 唐诗宋词鉴赏(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