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5章共5套章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5章共5套章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5章共5套章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5章共5套章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5章共5套章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5章共5套章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学情评估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以下是生活中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5℃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体温约为36.8℃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90℃,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物质水银煤油酒精水凝固点(℃)-38.8-30-1170A.酒精温度计 B.体温计 C.煤油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3.关于温度和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县冬季最低气温为0℃B.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0~100℃C.常用温度计内的液体通常用水D.“-4.7℃”读作“负4.7摄氏度”4.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A.甲为固态,甲至乙是熔化过程 B.乙为气态,乙至丙是凝华过程 C.丙为液态,乙至丙是熔化过程 D.丙为气态,丙至甲是液化过程5.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不正确的是()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6.如图为某物质发生凝固过程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时18min D.该物质的凝固过程需要吸热7.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气”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不见了C.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没有了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8.下列生活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酒精灯加盖 B.将粮食摊开晾晒C.用保鲜膜包裹水果 D.将果树多余枝叶剪掉9.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A.干冰升华吸热 B.干冰熔化吸热 C.干冰汽化吸热 D.干冰蒸发吸热10.“飞机拉烟”会在天空中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发生了()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凝固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1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中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12.小东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应选用颗粒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共存”)13.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地表、海洋的水吸收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水资源紧缺程度轻度缺水中度缺水重度缺水极度缺水人均水量/(a为年的符号)1700~30001000~1700500~1000<500(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2)云中的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3)我国人均水量约为,居世界第八十几位,水资源紧缺程度为_______;(4)我国是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14.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使用时,对准人的伤痛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起到镇痛的作用。15.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______(填“上”或“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16.科学工作者研发了双层真空玻璃来减弱噪声,该玻璃是利用真空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的原理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寒冷的冬天,阳台窗户玻璃的______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出现美丽的“冰花”,这属于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喷玻璃水不会凝固,因为玻璃水的凝固点比普通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17.广东“回南天”时,室内墙上出现很多小水珠,这是水蒸气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形成过程水蒸气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打开风扇,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加快小水珠蒸发。18.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意思是说秋冬的晚上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而下雪后,雪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需要___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三、实验探究题(共20分)19.(10分)小磊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1)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___(选“A”或“B”);调整好器材,用酒精灯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计时,小磊每隔1min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直至水沸腾并持续4min后停止读数,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时间/min01245678温度/℃9092949898989898②小磊观察到: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乙中_________图(选填“C”或“D”);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2)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_________(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主要成分应该是___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或“二氧化碳”);(3)水沸腾后,水面上出现大量“白气”。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出现“白气”会比停止加热前_________(“多”或“少”)一些;(4)星期天,小洪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洪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洪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_。20.(10分)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①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②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点燃酒精灯;③将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④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是__________(晶体/非晶体),熔化用时__________min;(2)若利用图甲装置在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待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内的水__________(能/不能)沸腾。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23℃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冰箱的保鲜室水分不会凝固,所以温度高于0℃,故B不符合题意;C.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稍高于人体的温度,不可能达到70℃,故C不符合题意;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6.5℃,故D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A解析: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90℃,比水银、煤油和水的凝固点低,此时它们是固态的,所以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酒精温度计。故选A.3.答案:D解析:A.根据生活实际可知,我县冬季最低气温约为-15℃,故A错误;B.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可知,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故B错误;C.根据温度计的特点可知,常用温度计内的液体通常用水银、酒精、煤油,故C错误;D.“-4.7℃”读作“负4.7摄氏度”,故D正确。故选D。4.答案:B解析: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热;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热,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5.答案:B解析:A.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故A正确。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露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B。6.答案:B解析:A.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从8min到18min时,温度没有变化,说明处于固液共存态,由此判断该物质属于晶体,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处于固液共存态时温度是80℃,即该物质的熔点为80℃,故B正确;C.该物质在凝固过程是从8min到18min,共用时10min,故C错误;D.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向外放热,故D错误。故选B。7.答案:D解析:A.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不见了,是冰块发生了熔化现象,不合题意;C.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水发生了汽化现象,不合题意;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是升华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8.答案:B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要想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同时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A.酒精灯加盖,降低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减缓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B.将粮食摊开晾晒干得快,说明相同条件下,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故B符合题意;C.用保鲜膜包裹水果,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缓了水的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减小了蒸发的面积,可减慢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答案:A解析: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答案:B解析:飞机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到低温冷空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色雾气,属于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11.答案:热胀冷缩;乙解析: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体温的,正常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所以乙是体温计。12.答案:较小;固解析:为了冰块受热均匀,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图乙中第3min时,冰块还没有开始熔化,所以处于固态。13.答案:(1)汽化;放出;凝华(2)熔化(3)轻度缺水(4)洗菜的水可以浇花(合理即可)解析:(1)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不断吸收热量,汽化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有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2)小冰晶从固态变为液态,吸热熔化。14.答案:汽化;吸收解析: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人体伤痛部位的温度降低,起到镇痛的作用。15.答案:液化;上;水蒸发时需要吸热解析: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时,会液化成小水珠,液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手上的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避免手被烫伤。16.答案:不能;内;凝华;低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双层真空玻璃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高,室外温度低,所以室内的水蒸气会遇到冷的玻璃而发生凝华,所以会在玻璃的内侧出现一层冰花。因为玻璃水的凝固点比普通水的凝固点低,所以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喷玻璃水不会凝固。17.答案:液化;放出;能解析:广东“回南天”时,室内墙上出现很多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时发生液化形成的,水蒸气在液化的过程中要放热。打开风扇,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可以加快小水珠蒸发。18.答案:凝华;熔化;吸热解析:天气特别冷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当温度升高时,雪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比较冷。19.答案:(1)B;C;见详解;(2)不变;水蒸气;(3)多;(4)C解析:(1)①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②C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D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④根据表格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所以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2)由表格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水汽化过程中由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3)由于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冷从而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形成“白气”,因此水面上出现“白气”相对多一些。(4)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水到沸腾有一个过程,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选C。20.答案:(1)秒表;需要;使碎冰块受热均匀;晶体;10;(2)不能解析:(1)①在本实验中,需要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和测量时间的秒表。②在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需要考虑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给铁圈和石棉网上面的烧杯加热,所以需要点燃酒精灯以确定安装铁圈的高度。③将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是使用水浴法,优点是可以使碎冰块受热均匀,对温度的控制也更精确平稳。④如图乙所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有固定的熔点,冰是晶体。有图乙图像可知,冰的熔化从第5min开始,在第15min结束,所以熔化过程经历时间是10min。试管外的水沸腾时,水温到达了水的沸点,所以试管和试管内的水的最高温度也是水的沸点,但试管内的水的温度到达沸点后,由于没有温度差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就不能沸腾。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机械运动学情评估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2.为了测量学校教室的课桌有多高,应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准确()A.量程0~15cm,分度值0.5mm B.量程0~30cm,分度值1mmC.量程0~3m,分度值1dm D.量程0~2m,分度值1mm3.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优美的笛声让人心旷神怡,如图为某成年人学习吹奏笛子时的情景,请你估测图中笛子的长度约为()A.10cm B.20dm C.60cm D.60mm4.小明利用一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5cm,由此可判断()A.小明的四次测量数据都是有效的 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C.该物体长度最接近2.42cm D.经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避免了误差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中5颗静止轨道卫星是一种地球同步卫星,地球上的人觉得它在空中是静止的,人们这时选择的参照物是()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流星6.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图象,对线段、,,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段汽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段汽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③前3小时内,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④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图为滨河大道上某处区间测速的警示牌。根据这块警示牌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A.应不少于12min B.应不超过12min C.应不少于20min D.应不超过20min8.在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可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大小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9.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10.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a、b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甲车和丙车的速度是相等的 B.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C.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大 D.经过2min,乙车和丙车相距240m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11.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华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上学途中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倒退,她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小华的家到学校路程是,如果她用时到达学校,她骑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12.甲、乙两人各走一段路,路程比为3∶5,所用时间比为2∶3,那么两人速度比为_______。若他们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其中甲在前一半时间内乘车,后一半时间内走路;而乙在前一半路程内乘车,后一半路程内走路。假设甲、乙两人所乘车辆的速度均为,走路的速度均为,其中,则_______先到终点(选填“甲”“乙”“同时”)。13.如图甲是某空军基地进行跳伞训练,一名士兵从空中悬停的直升机上跳下、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前10s下落240m,再下落50s到达地面。士兵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14.如图所示记录了两辆小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甲图中小汽车在做______运动;前3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km/h。15.小龙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圆锥体的高h为______cm,合______m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2)小龙用另一把刻度尺对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记录数据为17.58cm、17.57cm、17.58cm和17.97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录为______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三、实验探究题(共15分)16.(7分)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滑下。(1)以挡板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___;(2)图中AB段的距离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m/s;(3)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17.(8分)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方框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_;(2)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3)根据图中信息,段的距离为________cm: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_cm/s;(4)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C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5)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小车通过段路程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当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改变木板的角度,发现小车不能沿木板下滑,小车不能下滑的可能原因是斜面的顺斜程度太_________。四、计算题(共21分)18.(6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前5min内运动的路程,停车10min后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求:(1)汽车在后10min内运动的路程;(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19.(6分)晓豫坐在火车上欣赏窗外的风景,观察到路边的电线杆规律性闪过。同样看到这个现象的物理老师提示说,利用手机秒表和两电线杆间距为50m的信息可以算出一段时间火车的平均速度。邻座的原原立马用手机做起了简单的测量,测出20s内有15根电线杆从他眼前闪过,请你帮她算一算,在这20s内该列火车的平均速度大小。20.(9分)跑步是一项全身运动,全身心都会被激发参与锻炼的过程,坚持锻炼,能防止身体老化,提升体力,故此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如图是小强和小华两位同学在同一条直道上,从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跑步锻炼,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图象。请解答下列问题:(1)小强跑步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他们相遇时,小华比小强晚出发多长时间?(3)当时,他们相距多远?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都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或消除误差。故选D。2.答案:D解析:教室的课桌高度约为80cm,测量结果精确到1mm较合适,刻度尺的量程大于被测长度便于测量,所以,选择量程0~2m,分度值1mm的刻度尺测量最准确,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C解析:A.笛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乐器,其长度通常不会太短也不会太长。10cm(即1dm)显然太短,不适合作为乐器的长度。故A不符合题意;B.,对于笛子来说太长,也不符合笛子的常规尺寸。故B不符合题意;C.对于笛子来说,60cm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长度,符合我们对笛子长度的常规认知,故C符合题意;D.,对于笛子来说同样太短,不足以作为乐器的有效长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答案:B解析:A.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3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准确值不同,此测量数据是错误,其他三个都是有效的,故A错误;B.三个正确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数字对应的单位是1mm即0.1cm,所以分度值是0.1cm,故B正确;C.物体的长度故C错误;D.经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故选B。5.答案:B解析:定位卫星是一种地球同步卫星,它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是不变的,地球上的人以地球为参照物观察,卫星是静止的,以太阳、月球、流星为参照物时,是运动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答案:D解析:如图所示,在OA段,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汽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①正确:如图所示,在AB段,汽车通过的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②错误;如图所示,前3小时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则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故③错误;如图所示,CD段,汽车通过的路程为,时间为,则该时间段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故④正确。故选D。7.答案:A解析:由警示牌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通过的路程,由得,汽车在区间测速段运动的最短时间为故选A。8.答案:D解析:A.平均速度可以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变速运动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不同,不能用平均速度来描述,故A错误;B.在通过的路程不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故B错误;C.在运动的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故C错误;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来表示,故D正确。故选D。9.答案:A解析: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不变,沿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成正比。A.图示图像中随时间的延长,速度不变,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正确;B.图示图像中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不正确。C.图示图像中路程与时间的变化不成正比,不正确;D.图示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成反比,不正确;10.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车、乙车、丙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故A正确,C错误;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运动,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故B正确;经过2min,乙车和丙车相距,故D正确。11.答案:自行车(或自己);4解析:路旁的树木相对于自行车位置不断变化,不断向后移动,以自行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时间平均速度12.答案:9∶10;甲解析:甲、乙两人所走的路程比,所用时间比,则两人的速度之比为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2s,甲同学到达B地用的时间是,由题意得整理后得设乙同学到达B地用的时间是,则有故则,即甲比乙先到达。13.答案:9解析:由士兵的图象可知,在0~10s内空降兵的下降速度是先是变大后变小,10s后士兵以6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士兵在10~60s通过的路程为前10s下落240m,故总路程为故士兵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4.答案:匀速直线;90解析: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在0~30s这段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15.答案:(1)3.20;32.0;338.5(2)17.58;1mm解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圆锥体的高。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小表盘的读数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由于小表盘指针偏向“6”,所以大表盘的读数为38.5s,即秒表的读数为。(2)17.97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同,所以17.97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因为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故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16.答案:(1)运动的;(2)40.0;0.16;(3)小于;(4)大解析:(1)小车下滑时,与挡板的距离越来越小,因此以挡板为参照物,小车与挡板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小车是运动的。(2)刻度值的分度值为1cm,由图可知,AB段运动的路程为AC段的距离为,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为所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3)BC段的距离为,由图可知,小车在BC段的运动时间为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故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4)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17.答案:(1);(2)加速;(3)40.0;50.0;(4)偏大;(5)较小;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和秒表测量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即。(2)根据题意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做加速运动。(3)根据图中信息,AB段的距离为BC段的路程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小车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cm,所以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50.0cm/s.(4)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路程不变,时间偏小,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5)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因为斜面的顺斜程度太小了,所以小车不能沿木板下滑。18.答案:(1)12000m(2)10m/s解析:(1)汽车在后10min内运动的路程为(2)汽车在全程中的总路程为全程中的总时间为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9.答案:35m/s解析:在20s的时间里,火车行驶的路程,故该列火车在20s内的平均速度.20.答案:(1)2m/s;(2)50s;(3)160m解析:(1)由图象可知,小强在100s内运动200m,小强的平均速度:;(2)由图象可以看出,他们相遇时,小强出发100s,小华出发,则小华比小强晚出发:;(3)由图象可知,小华的平均速度,当时,小强通过的路程:,小华通过的路程,他们之间的距离:。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学情评估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哨子,从管口吹气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关于哨音说法正确的是()A.哨音是由吸管振动产生的 B.哨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C.吹气的力度越大,哨音的音调越高 D.吹气时拉动棉签能改变哨音的响度2.雷雷网购了一台“能说会唱”的小度,它能根据主人的语音实现开关机、调音量、选歌曲等,关于小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度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噪声 B.小度根据音调来辨别主人的C.小度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小度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3.青铜铸成的编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次序排列起来,如图所示。敲击编钟演奏时()A.钟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B.大小不同的扁圆钟发声的音调不同C.钟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D.人们能分辨出编钟的声音是依据响度4.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的特性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低声细语 B.曲高和寡 C.震耳欲聋 D.声如洪钟5.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工程专业的两名学生SethRobertson和VietTran研究制造的声波灭火装置,如图所示,为消防灭火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台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令人大开眼界。尽管这项发明并非属于“高精尖”的前沿科技,但是它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大一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利用的是其发声的响度大C.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D.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6.如下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的是()①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落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②把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慢慢抽出空气,听声音的变化③把同一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同一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④相同的瓶内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听声音的变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一夜爆火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唱腔优美,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B.唱曲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C.观众能听懂越曲,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大声演唱能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8.如图所示是一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该驱蚊器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干扰蚊蝇的感觉和行为,从而达到驱蚊的效果。关于该驱蚊器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振幅会增大B.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的音调会增大C.该驱蚊器发出声音的频率在到的范围内D.该驱蚊器发声时,离开驱蚊器的距离越远,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9.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B.图乙中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能发挥作用C.图丙中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D.图丁中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粗细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10.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现象中不正确的是()A.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1.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______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12.在马路旁我们可以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上显示了噪声的_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图乙是马路上常见的控制噪声的标志,该措施是从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13.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___________产生声音,声音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__。14.制作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_________产生的。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_________的不同。15.AI智能系统可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方式实现多项功能的操作。当主人对系统说:“请将歌声调大”,上述操作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当主人对系统说:“请关闭窗户窗帘”,关闭窗户窗帘可在________中减弱噪声。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次声波次声波的特点是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一般均在20Hz以下,传播距离也很远,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次声波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如火山喷发在发生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预测灾害事件。(1)以下不属于次声波特点的是__________;A.传播远 B.能够绕过障碍物 C.频率高 D.穿透力强(2)次声波频率范围一般在__________,人耳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次声波;(3)结合次声波的特点,请你说出次声波的一个应用: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共18分)17.(7分)如图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相同。(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________;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18.(11分)小明在观察图甲所示的二胡时猜想: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长度、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他找来两根粗细不同的钢丝,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拨动枕木AB间的钢丝,四次实验的部分信息如表所示。实验次数1234钢丝粗细AB间距/cm50505030钩码个数3343(1)对比1、2两次实验,发现第1次实验发声音调低,则小明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2)为了探究其余猜想,关于第3、4两次钢丝的粗细选择,一定要满足___________;A.3粗4细 B.4粗3细C.粗细相同 D.粗细均可(3)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___________;(4)二胡演奏时可通过手指按压、松开、滑动等指法配合产生优美旋律。图丁中小明两手指按压的是音符“3(mi)、4(fa)”位置,他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___________;(5)探究结束反思实验时,小明认为可以将钢丝换成易于拉长和缩短的橡皮筋更方便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关系。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四、计算题(共20分)19.(9分)高铁在进入隧道前一般都要鸣笛。一列高铁在进入某隧道前的运行速度保持在252km/h。在距隧道1km处时司机鸣笛,鸣笛后5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高铁行驶的距离;(2)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速。20.(11分)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2)汽车的速度。(空气中超声波的速度取340m/s)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哨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哨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故B正确;C.吹气的力度改变,会改变哨音的响度,越用力吹气,响度越大,故C错误;D.吹气时拉动棉签会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短,会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使音调发生改变,故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A.噪声是指会影响人们正常工作或休息的声音,因此小度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噪声,故A正确;B.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每个人的音色一般都不同,因此小度是根据音色来辨别主人的,故B错误;C.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A。3.答案:B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钟声是由编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振动发声时,声音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和温度等的影响,钟声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C不符合题意;D.不同编钟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能分辨出编钟的声音是依据音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答案:B解析:震耳欲聋、声如洪钟、低声细语描述声音的响度,曲高和寡指的是音调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5.答案:D解析:A.任何声音都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的音调低,与响度没有关系,故B错误;C.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是频率为30~60Hz的低频音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故C错误;D.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故选D。6.答案:B解析:①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小球弹起的高度不一样,说明振幅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把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慢慢抽出空气,听声音的变化,是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③用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梳齿振动的快慢不同,音调不同,所以是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④相同的瓶内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瓶子和水振动发声,瓶子和水的质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综上所述,探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的是③④,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C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故A错误;B.唱曲声是由演员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观众能听懂越曲,是因为演唱的声音传递了越曲内容的相关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D.大声演唱能增大声音的响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所以大声演唱不能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故选C。8.答案:B解析:AB.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的音调会增大,故A错误,B正确;C.该驱蚊器发出的是超声波,人类听不到,所以它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在20Hz到20000Hz的范围内,频率大于20000Hz,故C错误;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距离远近无关,所以离开驱蚊器的距离变大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B。9.答案:C解析: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蝙蝠的回声定位是利用声波的传播,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太空中不能够发挥作用,故B错误;C.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D.在橡皮筋的松紧、长度相同时,其越细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细的橡皮筋是高音弦,因此橡皮筋粗细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故选:C。10.答案:C解析:A.乒乓球接触振动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可以把音叉的振动放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1.答案:振动;真空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响声是闹铃振动产生的。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走,处于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铃声,即真空不能传声。12.答案:响度;声源解析:噪声监测装置检测的是声音的响度,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图乙是“禁止鸣笛”标志,是阻止声音的产生,所以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13.答案:振动;空气;能量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14.答案:振动;音调;音色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管的长短不同,筒内空气柱的长短就不同,振动时频率就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不同。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PVC管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15.答案:响度;传播过程解析:“请将歌声调大”,意思是将声音调大声,响度指的是声音强弱,则上述操作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减弱,当主人对系统说:“请关闭窗户窗帘”,关闭窗户窗帘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16.答案:(1)C;(2)20Hz以下;不能;(3)次声波预测地震解析:(1)ABD.从短文可知,次声波的来源广、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故ABD不符合题意;C.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一般均在20Hz以下,故C符合题意。故选C。(2)次声波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以下,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人耳不能听到次声波。(3)地震发出的是次声波,可以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17.答案:(1)A(2)高解析:(1)本实验中摆动伸出桌面的钢尺,使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声音,则实验中听到的声音是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故选A。(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18.答案:(1)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2)D;(3)松紧;(4)松开中指;当粗细和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5)不可行,无法在改变橡皮筋长度时控制粗细、松紧不变解析:(1)第1、2两次实验中、长短相同,为了探究音调与弦的粗细关系,比较第7,在弦的松紧,弦越细音调越高;(2)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两组数据中只能有一个变量、4两次钢丝的粗细选择,3,若都填粗、4得到音调与松紧的关系,1,若都填细、3或4、4;(3)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松紧程度;(4)为发出“3”音符,他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松开中指,弦越长音调越低;(5)用橡皮筋替代钢丝不可行,因为在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时,则粗细及松紧也随着变化。19.答案:(1)350m;(2)330m/s解析:(1)高铁的速度鸣笛到听到回声,高车行驶的距离(2)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传播的距离为空气中的声传播的速度为20.答案:(1)85m(2)42.5m/s解析:(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2)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路程,这34m共用时间,所以汽车的速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学情评估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淮南万毕术》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光学原理是()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2.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一组是()A.太阳、月亮、工作的台灯 B.闪电、镜子、发光的水母C.太阳、烛焰、波光粼粼的水面 D.火焰、工作的手电筒、发光的萤火虫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A.碗中折筷 B.人的影子C.小孔成像 D.天空之镜4.目前菜市场里一些卖肉的商贩在肉摊的上方亮一盏“美颜灯”,使肉看起来又红又亮,使消费者不好分辨肉的好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规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不再允许使用这种“美颜灯”。那么为了便于消费者区别肉的好坏,你认为应该使用什么颜色的灯光来照明()A.红光 B.紫光 C.蓝光 D.白光5.晚上,小昆在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光的反射现象,他把一小平面镜粘在白纸上,用手电筒照射白纸板和平面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白纸看上去很暗,因为白纸发生漫反射B.白纸看上去很亮,因为白纸发生镜面反射C.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镜子发生漫反射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镜子发生镜面反射6.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雨后彩虹——光的色散 B.小孔成像——光的反射C.镜花水月——光的折射 D.鱼翔浅底——光的直线传播7.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C.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D.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8.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A.水中筷子“弯折”B.地上的身影C.水中荷花的倒影D.墙上的手影9.如图所示是“⊥”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10.小龙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B.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C.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为了更清晰地观察空气和水中的光路,可在空气中喷些烟雾,水里滴些牛奶1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靠近穿衣镜时像在逐渐变大B.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不一定垂直C.用照相机可以拍摄平面镜所成的虚像D.很大的物体不能通过很小的平面镜成完整的像12.仔细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图中的光路示意图正确的是()A. B.C. 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光年是______单位。一颗卫星距离地球约,一束光从该卫星射到地球约需______s.14.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_________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_________形成的。15.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___,反射角等于_________。16.汉代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如图装置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潜望镜,插秧人在大镜中成______(填“虚”或“实”)像,若插秧人距离大镜5m,则镜中的像距离插秧人______m,大镜悬挂得越高,所成的像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7.如图是被水环抱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________,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这是_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18.“追梦”学习小组的同学用激光笔发出一束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景如图,图中AO为入射光线,________为折射光线;保持入射点O不动,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缓慢旋转入射光线AO至图中虚线DO位置,反射角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三、实验探究题(共24分)19.(10分)小林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路径。(1)图甲中,用激光笔让一束光沿着EO平行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小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再次改变EO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EO与______(填“ON”或“CD”)的夹角,即为入射角,记下数据,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2)图甲中,当光沿F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3)小林让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沿EO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先不折转纸板时,ON右侧纸板上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再将右侧纸板沿ON向后转动,如图乙所示,右侧纸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平面上。(4)小林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时,则反射角大小应为__________.20.(14分)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______(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折。实验中他在水面上方喷了一些烟雾,是为了解决____________的问题。(2)如图乙,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____________。如图丙,他将光沿着AO方向射向水面上的O点,光在水中沿着OB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折射角为______度。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这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情况,且其装置类似与现代的潜望镜装置;因此是利用了两次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答案:D解析:A.太阳、月亮、工作的台灯中,月亮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不符合题意;B.闪电、镜子、发光的水母,镜子自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B不符合题意;C.太阳、烛焰、波光粼粼的水面中,波光粼粼的水面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C不符合题意;D.火焰、工作的手电筒、发光的萤火虫,自身都能发光,都是光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A解析:A.碗中折筷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BC.人的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C不符合题意;D.天空之镜是天空在平静的湖面形成倒影的情景,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D解析:白光是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可以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用白光照射肉后,肉的不同部分能反射出白光中与之相同的颜色,使消费者能看到肉的真实情况。5.答案:D解析:当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和白纸板照射时,镜子表面很平,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逆着手电筒的光线反射回,而人是从镜子的侧面看去,并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人看到的镜子是暗的;白纸板表面凹凸不平,手电筒光照射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人从侧面看去,会有一部分光线进入人眼,所以看到的白纸板是亮的。综上所述,只有D的说法正确。故选D.6.答案:A解析:A.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故A正确;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D.鱼翔浅底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7.答案:C解析: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和像大小相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所成的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故A错误;B.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所成的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故B错误;C.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所成的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故C正确;D.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所成的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故D错误。故选C。8.答案:A解析:A.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相符;B.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C.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与题意不符;D.墙上的手影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9.答案:B解析: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我们可以选取“⊥”上几个特殊点,用刻度尺去找到其关于镜面对称点,也可将像将“⊥”沿镜面这条线对折,能重合的就是正确答案,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答案:B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故A正确;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B错误;由图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正确;在光的传播路径上,空气中喷些烟雾,水里滴些牛奶,射向烟雾小颗粒和牛奶小颗粒的光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人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径,故D正确。11.答案:C解析:A.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当人靠近穿衣镜时,人的大小不变,则人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故B错误;C.人眼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人眼相当于一部照相机,用照相机也可以拍摄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故C正确;D.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只要物体表面出来的光能射到平面镜,就可以成完整的像,不论镜面大小,故D错误。故选D。12.答案:A解析:白色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由上至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由于紫光的折射率最大,所以偏折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则偏折程度最小。故屏上端为红光,下端是紫光。13.答案:;长度;0.12解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光年是长度单位,它等于光在真空中传播1年的距离,光从卫星射到地球的传播速度可认为是,则由可知,光从该卫星射到地球所需的时间.14.答案:直线传播;反射解析:“立竿见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不透明的竿上而形成的影子。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15.答案:OG;30°解析:由图可知,而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这两个角其中一个为反射角,另一个为入射角,CO为法线。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所以EO为入射光线,OG为折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AB为界面。所以折射角为45°,入射角为,反射角为,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16.答案:虚;10;不变解析:高悬的大镜是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插秧人在大镜中成正立的虚像。若插秧人距离大镜5m,镜中的像距离大镜也是5m,则镜中的像距离插秧人的距离是.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大镜的高度改变,像的大小不变。17.答案:光的反射;镜面解析: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剧院在水中成等大的虚像,所以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光的反射;由于镜面反射,所以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18.答案:OC;变小解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偏折,则图中AO为入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保持入射点O不动,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缓慢旋转入射光线AO至图中虚线DO位置,入射角变小,则反射角也变小。19.答案:(1)漫;ON(2)可逆(3)同一(4)30°解析:(1)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束,说明光线能从不同方向进入人的眼睛,发生的是漫反射;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用量角器量出光线EO与ON的夹角即为入射角。(2)当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3)先不折转纸板时,法线ON右侧纸板上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再将右侧纸板沿ON向后转动,右侧纸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可以得到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4)小林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即入射角和反射角之和等于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的大小是30°.20.答案:(1)向左移动;会;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不清晰(2)在同一平面内;减小;0解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果按照图示中的角度照射激光,同时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折射点会左移,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向水面上方喷些烟雾,这时光通过烟雾时发生漫反射,便于在各个角度观察光的传播路径。(2)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因为当入射光线偏向法线时,折射角也随之偏向法线,所以可以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减小;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方向射出,即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此时折射角为0°.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学情评估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四种玻璃透镜中()A.只有a是凸透镜 B.只有a和b是凸透镜C.只有d是凹透镜 D.只有c和d是凹透镜2.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A. B.C. D.3.下列光学仪器中,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像的是()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潜望镜4.图为投影式电子白板,它利用投影机将画面投影到屏幕上,投影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投影机的镜头与近视眼镜为同一种透镜B.光经投影机的镜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C.画面经投影机镜头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D.屏幕上的丰富色彩由红、白、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5.如图是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制作水球时呈现的情景。假设她稍稍向前靠近水球,则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消失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A. B. C. D.7.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慧同学计划制作一个“手机投影仪”。现有器材如下:焦距分别为10cm、20cm、30cm的凸透镜各一个,手机一部,长为30cm的纸盒,胶带和剪刀等。“投影仪”模型如图所示,将手机和凸透镜分别固定在纸盒的两端,调整“投影仪”到墙面的距离,可在墙上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应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B.应选择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C.将手机正立放置,在墙上看到的像是正立的D.墙上手机画面的像是虚像8.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右侧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烛焰像。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以判断左侧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所在的范围是()A. B. C. D.9.图为眼睛观察远处物体时的光路。可知这是()A.近视眼,应戴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应戴凹透镜矫正C.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应戴凹透镜矫正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B.要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需将蜡烛靠近透镜,同时光屏靠近透镜C.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D.在凸透镜前放一近视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清晰,应将光屏向左移动1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球主要的结构如图所示。眼球与下列哪种光学器材成像原理相符()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哈哈镜12.在我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节上,某中学天文爱好兴趣小组自制一台天文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物体放大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13.如图所示,小白用水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当用注射器向胶膜内注水时,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增加,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此过程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的成因,该类眼睛用____________进行矫正。14.【前沿科技主题】芯片是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某光刻机通过极紫外光照射镂空的集成电路模板,经过透镜组后在硅晶圆表面的光刻胶上刻出缩小的电路图案。该透镜组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极紫外光在制成透镜的玻璃内沿________(选填“直线”或“曲线”)传播,集成电路模板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硅晶圆到透镜的距离。15.将矿泉水瓶遗弃野外易引起山火,是因为瓶中的水相当于________,可会聚太阳光引燃干草或枯枝。隔着薄膜上的水滴看很近的字,会看到通过水滴形成正立放大的________像(具体描述像的性质);如果想让看到的字再变大点,应让水滴________(选填“靠近字、远离字”或“面积增大”)。16.如图,是某地投放使用的智能无人驾驶小巴车,它可以通过车上的摄像机和激光雷达识别道路状况。小巴车上的摄像机识别道路上的行人时,其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透镜,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成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___像。当小巴车靠近公交站牌时,站牌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7.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它的焦距是__________cm;用此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成的是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此时乐乐同学将爷爷的老花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应将光屏向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使像变得清晰。18.如图为幻灯机的原理图。当放映幻灯片时,物距_______(填“大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或“小于1倍焦距”),像距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_______(填“实”或“虚”)像。三、实验探究题(共14分)19.(4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他将该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1)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2)当烛焰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___(填字母)的成像特点;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3)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是以下四幅图中的_______(填字母)。20.(10分)如图所示是小莉、小华和小明三人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直至屏上呈现出__________的光斑时,测量出透镜到光斑的距离为10.0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小华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透镜,小莉应将透镜向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3)小明将燃烧的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实像,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4)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②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