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我想,历史应该是一首歌曲,而20世纪是歌曲中最为②____的旋律。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融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历史在①____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让我们载着对历史的回忆,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去感受那久已忘怀的时代。(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zài补 B.zǎi补 C.zǎi谱 D.zài谱(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振聋发聩 B.震撼人心 C.震耳欲聋 D.振振有词(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B.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情感。C.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注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D.20世纪的历史歌曲融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1)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B.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C.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3)某市各部门联合发出“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倡议书,倡导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制。陶子和家人在饭店就餐,妈妈用自己的筷子给陶子夹菜,陶子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疼爱,但此时应该说()A.妈妈,您不要给我夹莱了,我自己能夹,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再说,多不卫生啊!B.妈妈,谢谢您。但您自己吃吧,不要给我夹了。C.妈妈,谢谢您。但我们应响应号召,用公勺、公筷夹菜,这样更安全、更卫生。您说呢?D.妈妈,我们要响应号召,不要用您的筷子给我夹菜了,既不卫生又不安全。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好事近·梦中作①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C.词的结尾词人酣然醉卧,以此排解贬谪之苦,物我两忘。D.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4.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诗句“花动一山春色”展现了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的情景。句中“动”字用得妙,妙在运用了①手法,将春花与春色有机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②的春天。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Z】夜游孤山记(节选)[清]邵长蘅余至湖①上,寓辋川②四可楼已半月。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③,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④。从一奚童⑤,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⑥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⑦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⑧。(有删改)【注】①湖:西湖。②辋川:作者族兄邵远平的别院。③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④麓:山脚下。⑤奚童:童仆。⑥林处士:林逋,终身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⑦沮洳(jùrù):低湿泥泞的地方。⑧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念无与为乐者念:从一奚童从:盖亭适踞湖山之中盖: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甲】【乙】两文同为夜游,都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美景,以此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说说情感的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在叙事中抒发情感。(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绘鸟儿争春的早春景象的句子是“,”。(3)傍晚时分,你驻足溪头,看见水中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灵动画面,不禁吟诵起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两句。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阅读下面文字及连接材料,完成下面各题。她静静地站在十米高台上,耳朵听不到任何嘈杂的声响,全场肃静,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大家都在等这个前三跳令人赞不绝口的选手的这一次的表现。这是全红婵的第四跳,也是唯一一个倒立动作。她紧贴在台边上,双腿打直,双手渐渐向腿靠近,撑在双脚之间,两条腿轻轻地抬起,在空中并拢,完成了倒立,不掀起一丝波澜。突然,她猛地抬头,双腿弯曲,手掌撑了一下,离开了跳台,动作干脆得仿佛在空中停顿了一秒,定格成了一幅画。她自如得活像一条在水里游动的鱼,灵巧活泼却不失一个“梦之队”队员的稳重。整套动作安排合理,倒立后跳更是展现出了全红婵纤细的身材。虽然难度系数是3.2,但整个在空中的动作的完成度和连贯性是其他选手比不上的。还没等大家从她完美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全红婵已经伴随着一串串小到不用在意的白色泡沫中消失于水中,几乎没有落水的声音,只看到气泡从水底轻轻冒上来,然后破裂。水花在她的感染下,也全然消失不见。此时,全场的气氛拉到了高潮,会场中的音乐声被观众和教练们无限的称赞声压下去了,观众席上的中国助威团一个个都挥动着手中的红旗,呐喊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洪亮。10分,10分,10分!全场满分的第四跳成绩让全红婵已经以“断层式”的差距锁定了这枚金牌。最终,她征服了所有的裁判,以三跳满分,总分466.20的优异成绩,夺得了这枚金牌。她震惊世界的精彩表现和独门秘技“水花消失术”使所有人都记住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个14岁的中国姑娘——全红婵。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1至5段,主要展现了全红婵跳水时完美的动作和现场的氛围。B.选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14岁小将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第四跳的精彩表现。C.在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最终以四跳满分的“断层式”成绩获得女子10米跳台的金牌。D.根据选文内容,可拟写标题为:14岁小将全红婵斩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金牌。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全红婵比作在水里游动的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红婵跳水动作的自如、灵巧、活泼。B.多次写全场的反应,是为了渲染现场紧张热烈的气氛,形成新闻报道的现场感。C.侧面描写观众从“肃静”到热烈地“呐喊”的反应,衬托出全红婵第四跳的不同凡响。D.选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都报道了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决赛事件,都十分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不隐含作者的主观情感。11.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完成表格链接材料北京时间8月5日,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全红婵夺金,另一位中国选手陈芋汐摘银!在决赛中,全红婵的第二和第四跳发挥出色,所有裁判都给出了10分满分的好成绩,第五跳有效分也拿到了满分!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33枚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第9次包揽冠亚军!祝贺全红婵、陈芋汐!祝贺跳水“梦之队”!(选自中国日报网,有删改)篇目体裁新闻要素及事件呈现方式写作意图选文新闻特写①让读者在知晓“全红婵夺冠”的同时,详细了解“全红婵是怎样夺冠的”链接材料②③让读者迅速了解全红婵夺冠这件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社区全民健身月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中,活动策划组志愿者陶子收集了不少有关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材料。材料一:(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特征及社区体育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调查》)材料二: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肌肉更发达,收缩力量更强,心跳搏动更有力。一般人的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50~7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输出80~100毫升,甚至更多;一般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而经常锻炼的人只有50~60次。由于心脏收缩时输出的血量较多。心跳次数减少,使得心脏在每次收缩后有足够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更好地工作。同时,由于运动时肌肉有节奏、有规律收缩与放松,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扩张。这不仅有利于心脏工作,而且能使心脏得到更多营养。②经常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可以提高体内氧水平与代谢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所以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③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快、更准确,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协调,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也会提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获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明显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减低,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顺利进行。(摘编自《社区居民体质与健身》)材料三:①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馆、足球场、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居高不下;湖南常德69岁的市民王金玉热爱太极,早上和体育中心太极站的队员们随晨光舞动,时而“白鹤恋翅”,时而“海底捞针”,很是惬意。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长亮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等工程的稳步推进,十四届全运会举办19个大项185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老百姓上全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③王颖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副教授,也是一名资深的健身爱好者。“健身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平时利用闲暇时间做瑜伽、有氧操,就连怀孕期间也没断过。”“有一次上英语专业课,主题是久坐和健康的关系。我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分享健康知识。后来很多学生改变了下课也坐着的习惯,在课间都站起来休息,那个场景很有趣。”王颖冲笑着说。④疫情笼罩下,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也迅速增加。打开几款健身App,跑步、瑜伽、骑行、舞蹈、动感单车……种类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教学,还可以搭配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摘编自《全民健身,为了全民健康》,《光明日报》)12.为普及科学体育知识,陶子根据材料二,梳理并制作了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关系的宣传图,下列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13.结合材料三,陶子向社区居民宣传我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成效,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想群众所想,有效解决了健身场地不够的问题。B.全运会成为了老百姓一展身手的舞台,人民群众健身意愿持续增长。C.随着“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得到释放。D.线上线下一体、运动休闲兼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英华—以针代笔,绣出星空之美①勾稿、配色、刺绣……绣娘陈英华不仅精通平针绣和乱针绣等针法,同时运用调和配色、独创针法,将熠熠星空绣制成艺术品,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技法与创新活力。②午后斑驳的阳光,从绷架上透明的黑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光……陈英华将细如发丝的蓝线,分出1/16,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丝线,然后选定附近一点,从上到下刺过绢纱,留下一道线痕,再寻合适位置,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一段紧接一段,眨眼工夫,就勾勒出星空边缘的一角。这是一幅制作中的苏绣《玫瑰星云》,也是陈英华“星空系列”的第二十七幅作品。③2003年,30多岁的陈英华在天文观测站第一次看到哈勃望远镜下的璀璨星空:黑暗中发光的天体、雾状缥缈的星云,星空之美令人震撼。“具有折光度的丝线与闪耀的星空,有着相通之处。”陈英华决定进行一次新的尝试:用针线勾画星河光影,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④陈英华介绍,“星空绣”强调的立体感、层次感、光影变化,对传统苏绣提出了新挑战。⑤“星空绣”讲究“色彩绚丽”。陈英华历时半年创作的《蟹状星云》便选用了上千种配色。陈英华介绍,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并不一致——光照的变化、面料底色的不同、周边色彩冲击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颜色效果,只能通过“笨办法”,不断对比尝试。⑥“刺绣从浅到深可以分层加色,由深到浅只能拆线重来。”从一次次失败中,陈英华摸索出了经验:比如《蟹状星云》外延的红色光晕,开始使用了暗红色丝线,但怎么绣都觉得不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照片,发现红色部分有着细微的光影变化,她便通过分层加色的办法,增添了桃红和赫红丝线。陈英华发现,丝线本身的质地,也会影响光影变化。为了更好体现“闪亮星空”,陈英华的秘诀是调整色差:横向的线要“亮一点”,竖向线的颜色则要“压一压”。⑦成功的另一半来自针法。“传统苏绣的平针绣端庄规矩、顺滑实在的效果,与浩瀚星河虚无缥缈的感觉存在差距。”陈英华介绍,星空之美在于神秘莫测;“星空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针法的“无规则”:一针一线没有模板可依,一招一式没有定法可循,运针下线全靠匠心独运。⑧虽说“无规则”,但必定“有原则”——要根据每幅画面不同的主题、每团星云不同的走向、每束光彩不同的流转,来判断和调整每一步最合适的针法,改良已有针法,追求“针乱神不散”的感觉。⑨在《玫瑰星云》的创作中,陈英华先从颜色最亮最浅处着手,顺着光晕走向,选用细丝线,运用交叉针法,绣出长短交错的针脚,勾画出星空边缘的线条轮廓、大块色彩。画面阴暗的部位,她自创用一种叠加交叉又略带弧度的长针,由浅色到深色逐层着色,强调光与影的细致转折。最后的步骤才是中间的大片过渡地带,她选出几种过渡色用手捻磨,将若有似无、轻盈柔和的极细丝线与循序渐进、缓缓过渡的“擞和针法”互相融合,增强构图的真实感和立体感。⑩在2021年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获国家航天局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特别奖。面对荣誉,陈英华十分淡然:“要能坐住冷板凳,才能传承和创新。”(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11日,有删改)14.陈英华创作“星空绣”时遇到哪些困难?她是如何解决的?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第③段描写陈英华回忆里的星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标题新颖别致,既明确了写作对象,也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B.“星空绣”最大的特点在于针法的“无规则”,但并非全凭感觉运针下线。C.本文善于写人、摹景、状物,虽只有寥寥数语,但画面感极强,极富视觉冲击力。D.文章详细叙述陈英华刺绣“星空系列”作品的全过程,行文条理清楚明了。17.结合语境,分析第②段中描写环境的画线语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18.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底两万里》中,海底世界的奇幻美妙、潜水艇的强大功能,都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B.《朝花夕拾》中,自从长妈妈赠“我”《二十四孝图》,“我”才知道做孝子并不容易,还必须要像“老莱”一样不顾性命,才能感动神明,出现奇迹。C.《骆驼祥子》中,祥子非常佩服高妈,认为高妈比一般男子有能力。但对于钱的处置办法,他不敢听从高妈的主意,总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D.《红星照耀中国》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19.陶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其阅读方法上的指导。20.某班开展以“话说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如果你是该班的一员,准备发言,请你结合实际,在班会上谈谈当代青少年应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150字左右)五、写作(50分)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古代的文人雅士,或走遍名山大川,享受荡涤心灵的自然之旅;或静坐书斋,饱读诗书,纵览古今,享受激荡思想的阅读之旅。现代人的旅行选择更多了,科学之旅、人文之旅、艺术之旅、玩乐之旅……不胜枚举。请你回想自己最精彩最难忘的旅程,以“▲之旅”为题,写一篇文章与我们分享吧!要求:填上恰当的词,补全题目;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得抄袭、套作;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D(2)B(3)A【解析】【分析】(1)“凿”的正确读音是“záo”。

(2)“孤骛”应为“孤鹜”。

(3)“云状变幻”可用“奇特”来形容,“色彩”用“丰富”来搭配;“变幻无穷”更能体现湖光山色随着云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倒映”是动词,与“一弯长虹”搭配更恰当。

(4)“对那种‘水天一色’的境界,使我深有体会”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可改为“那种‘水天一色’的境界,使我深有体会”或“我对那种‘水天一色’的境界深有体会”。

故答案为:(1)D;(2)B;(3)A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2.【答案】(1)D(2)B(3)C【解析】【分析】(1)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是并列关系,在句子中作谓语成分,中间用逗号停顿即可。

(2)通读文段,查看供选句子。前面是设问句“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答句应是一个完全肯定的陈述句,C选项“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句中的“就是”是完全肯定的语气;且用“我以为”表明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本句内容与后面描写猿的诗句相符。

(3)A.有误,小明的语气过于生硬。

B.错误,小明没有交代清楚原因。

C.正确。

D.有误,小明不能有质问的语气。

故答案为:(1)D;(2)B;(3)C

【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3)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答案】3.A4.①化静为动;②生机勃勃、气象万千【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3.A.有误,“真实见闻”说法错误,结合题目“梦中作”可知上片春景都是作者梦中所见,并非真实见闻。

BCD.正确。

故答案为:A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写出了春雨的播撒催发满山的野花,山花烂漫,生机勃勃,气象万干。

故答案为:①化静为动;②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答案】5.想、考虑;让(使)······跟从;大概6.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②雨过后微微有些凉意,峰峦环抱着西湖,(远望青山)翠绿欲滴,就像刚洗过一样。7.《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是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情;《夜游孤山记》抒发的是作者夜游孤山、欣赏西湖胜景的闲适惬意之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我到西湖上,住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没有去游览。七夕过后五天,雨过之后微微有些凉意,环绕着西湖的山峦,都如刚刚洗过一样,一片新绿。望着明月升到东南方向的最高峰,月光与湖水交融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万物都清澈澄净。我的游兴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叫上学士,叫来小船,渡过孤山脚下。跟着一个小书童,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墓下徘徊。已经离开小船,取道泥泞的小路。来到望湖亭,靠着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像一面圆镜,两高、南屏等山峰,围合成一个大环。大概望湖亭正好位于湖山的中间,在月夜景色尤其优美。向西走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几十家居民,灯火在树林草丛中隐隐约约地闪烁。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翻译。①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为:让一个童仆跟着。从:让(使)……跟从。③句意为: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盖:大概是。

故答案为:想、考虑;让(使)……跟从;大概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亦,也。寝,睡,卧。②重点词:环,环抱。如,像。

故答案为: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②雨过后微微有些凉意,峰峦环抱着西湖,(远望青山)翠绿欲滴,就像刚洗过一样。7.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记承天寺夜游》先写月色诱人,作者邀友赏月;然后写月下景物,用“积水空明”比拟清冷明洁的月色,以“藻、荷交横”比喻月光照射下的竹柏影,既别致而又贴切。最后抒写心情,在随缘自适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失意苦闷的思绪。《夜游孤山记》通过对月亮、西湖、峰峦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结合“余游兴跃然”可知,抒发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是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情;《夜游孤山记》抒发的是作者夜游孤山、欣赏西湖胜景的闲适惬意之情。8.【答案】(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蓬、塞、莺、啄、颓、鳞

故答案为:(1)征吃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9.C10.D11.选取全红婵精彩的第四跳进行特写;消息;直接报道全红婵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件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9.ABD.正确。

C.有误,“全红婵最终以四跳满分的断层式’成绩获得女子10米跳台的金牌”说法有误。原文倒数第二段为“她征服了所有的裁判,以三跳满分,总分466.20的优异成绩,夺得了这枚金牌”。

故答案为:C10.ABC.正确。

D.有误,“不隐含作者的主观情感”说法有误,两篇文章都隐含作者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及民族自豪感。

故答案为:D11.这道题目考查了对新闻报道体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新闻写作意图的把握。通过比较两篇报道的体裁、事件呈现方式和写作意图,概括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①选取全红婵精彩的第四跳进行特写;②消息;③直接报道全红婵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件事【答案】12.D13.C【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12.ABD.正确。

C.有误,由材料三第④段“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可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答案为:D13.ABC.正确。

D.有误,获得大量氧气出现在锻炼过程,而不是经常参加锻炼的结果。

故答案为:C【答案】14.①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不一致,她通过不断对比尝试,利用刺绣从浅到深分层加色,由深到浅拆线重来的方法解决困难。②丝线本身的质地会影响光影变化,她通过调整色差解决困难。③传统苏绣的效果与浩瀚星河的感觉存在差距,她通过“无规则”的针法,匠心独运,利用“针乱神不散”的方法解决困难。15.内容上,运用插叙,回忆了陈英华第一次看到望远镜下星空的震撼感受,解释了陈英华创作“星空绣”的缘由。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16.D17.描写陈英华刺绣时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温馨、宁静、美好的氛围,衬托出陈英华专注于刺绣的心境,蕴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14.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由“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并不一致一光照的变化、面料底色的不同、周边色彩冲击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颜色效果”可概括困难为: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不一致。由“只能通过‘笨办法,不断对比尝试“刺绣从浅到深可以分层加色,由深到浅只能拆线重来”可概括解决办法为:不断对比尝试,刺绣从浅到深分层加色,由深到浅拆线重来。由“陈英华发现,丝线本身的质地,也会影响光影变化。为了更好体现‘闪亮星空’,陈英华的秘诀是调整色差”概括困难和解决办法为:丝线本身的质地会影响光影变化,陈英华通过调整色差解决困难。由“传统苏绣的平针绣端庄规矩、顺滑实在的效果,与浩瀚星河虚无缥纱的感觉存在差距”可得出困难为:传统苏绣的效果与浩瀚星河的感觉存在差距。由“就在于针法的‘无规则’:一针一线没有模板可依,一招一式没有定法可循,运针下线全靠匠心独运“要根据每幅画面不同的主题、每团星云不同的走向、每束光彩不同地流转,来判断和调整每一步最合适的针法,改良已有针法,追求‘针乱神不散’的感觉”可概括解决办法为:针法“无规则”,匠心独运,“针乱神不散”。

故答案为:①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不一致,她通过不断对比尝试,利用刺绣从浅到深分层加色,由深到浅拆线重来的方法解决困难。②丝线本身的质地会影响光影变化,她通过调整色差解决困难。③传统苏绣的效果与浩瀚星河的感觉存在差距,她通过“无规则”的针法,匠心独运,利用“针乱神不散”的方法解决困难。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2003年,30多岁的陈英华在天文观测站第一次看到哈勃望远镜下的璀環星空”插入回忆陈英华观测星空的事情,是插叙。“黑暗中发光的天体、雾状缥缈的星云,星空之美令人震撼”写出陈英华第一次看到望远镜下星空的震撼感受。“陈英华决定进行一次新的尝试:用针线勾画星河光影,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

故答案为:内容上,运用插叙,回忆了陈英华第一次看到望远镜下星空的震撼感受,解释了陈英华创作“星空绣”的缘由。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16.ABC.正确。

D.有误,“详细叙述陈英华刺绣‘星空系列’作品的全过程”理解错误,本文主要围绕陈英华刺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怎样克服的来写。

故答案为:D1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结合“午后斑驳的阳光,从绷架上透明的黑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光…”运用环境描写,描写的是陈英华在午后阳光下刺绣的情景,概括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描写陈英华刺绣时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温馨、宁静、美好的氛围,衬托出陈英华专注于刺绣的心境,蕴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18.【答案】B【解析】【分析】ACD.正确。

B.《二十四孝图》并不是长妈妈赠“我”的,且“不顾性命”“感动神明”“出现奇迹”的并不是“老莱”,而是“卧冰求鲤”的人。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19.【答案】示例: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比如读《红星照耀中国》,先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了解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事实的;然后阅读正文,边读边梳理,理清两个事实,即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阅读《长征》可以参照此方法。【解析】【分析】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如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逢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再次,阅读纪实作品,最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①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③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故答案为:示例: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比如读《红星照耀中国》,先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了解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事实的;然后阅读正文,边读边梳理,理清两个事实,即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阅读《长征》可以参照此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20.【答案】【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青少年了解峥嵘岁月,学习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有利于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还有利于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青少年传承长征精神应该做到: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团结拼搏、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解析】【分析】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乐观主义等。在新时代,长征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青少年去传承和发扬,围绕“话说长征精神”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青少年了解峥嵘岁月,学习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有利于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还有利于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青少年传承长征精神应该做到: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团结拼搏、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