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1页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2页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3页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4页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摘要]附条件不起诉是一种将刑事案件去刑事化处理的一种起诉替代措施。自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至今已逾十年,附条件不起诉作为一种全新的不起诉形式,在帮助、教育行为人这一方面有重大意义,有助于社会的安稳团结,并可以有效提高司法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但其在司法实践中一直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如今,随着司法制度的不断发展,这一制度的漏洞和不足也愈发明显,在立法上存在适用条件苛刻、立法规定模糊等问题,在司法上存在机关滥用权利、缺少监督制约等漏洞,因此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想要完善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这就需要分析研究其他国家的相关制度,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制度得到完善。[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去刑事化;特别程序;裁量权;比较法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与意义(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附条件不起诉,是一种将本应该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刑事案件转为非刑事诉讼方式处置的特殊程序,又称为暂缓起诉、起诉犹豫等。是指在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时,检察机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将部分符合条件的轻微罪案件分流处理,给予犯罪嫌疑人一定的期限以及相关的义务,若在期满后嫌疑人完成了相关的义务规定,则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附条件不起诉的重点在于所附的条件,即嫌疑人应尽的义务,通过这些条件,借以实现惩罚和纠正作用。自2012年刑诉修改以后,附条件不起诉成为了一种新的不起诉形式。附条件不起诉是基于对犯罪嫌疑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指导方针,以公平公正为基础,以提高效率为主旨,贯彻落实以刑罚相辅助的感化教育。(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点1.附条件不起诉的主体特定在我国,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检察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行使司法检察权。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由人民检察院决定,这是检察院的权利,同时检察院也有义务为决定负责。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和考验期的变更更是切实关乎嫌疑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检察官熟读法律法规并且具有丰富的审查经验,在审查不同案件时注意个案事实,深化思考。既要避免“同案不同决”,也要避免“不同案同决”,做到具体案件具体分析,正确发挥自由裁量权,实现司法公平、正义。2.附条件不起诉的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人员附条件不起诉设置在未成年人特别诉讼程序中,最初的目的也是给予未成年人一次纠正错误、重塑价值观的机会。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不仅仅是为此,它还肩负着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力的重担,只适用于未成年显然不符合立法的初衷。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不应当局限于未成年人,即在符合其他适用条件的情况下,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权利。据此,非刑事化性质的附条件不起诉将会在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中发挥其真正的强大力量。3.附条件不起诉具有阶段性附条件不起诉给予犯罪嫌疑人一定的期限和义务,也即考验期。在我国,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由法律所规定,为半年以上,一年以下,检察官可在该范围内自行酌定。考验期应当与嫌疑人所犯罪行的轻重、主观恶性的大小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以及悔罪表现等相适应,不宜过长或过短。考验期过长,可能会加重嫌疑人的心理负担,造成伤害;考验期过短,无法达到惩罚的目的且检察院也难以考察和评价其表现情况。在考验期内,如果犯罪嫌疑人表现良好,完成了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则期满后检察院会作出最终不起诉的决定;相反,如果犯罪嫌疑人表现较差,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检察院则可以依法提起公诉,这也是附条件不起诉和其他不起诉之间最大的区别,作出决定时不具有最终效力,只有考验期结束,检察院审查决定不起诉,才标志着程序的终结。(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的条件虽然附条件不起诉是犯罪嫌疑人的最后一次转机,但刑法的任务就是惩罚犯罪,因此对于犯罪也不能做到事事宽容,其存在着严格的适用条件:1.证据条件想要适用附条件不起诉,首先要求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只有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才有可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但由于法律并未明文规定起诉的证据条件,因此,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附条件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的适用混乱,极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或司法不公的后果。2.罪刑条件附条件不起诉只适用于较轻的罪行,如侵害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因此,针对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犯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犯罪本身具有社会危害性,理应受到惩罚,但在附条件不起诉之后,犯罪嫌疑人将会以考验期为代价免于刑法追诉和处罚。因此,只有轻微犯罪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之一是可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基于立法目的和司法实践现状,应当将该范围扩大至三年以下。3.具有悔罪表现附条件不起诉是给那些一时冲动犯下大错的人们一次改正的机会。只有他们的犯罪行为,以及犯罪后的悔罪表现值得原谅,才有可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而法律对悔罪表现描述并不详细,因此在实践中,可以以被告积极补偿受害人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并赔偿了相关损失为基准,向上兼容确定其悔罪表现。4.量刑情节只有符合条件,值得司法机关再给予他们一次机会的首犯、偶犯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对于穷凶极恶,本性顽劣难以改造的累犯、加重犯、主犯、首犯等,不应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四)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的程序1.程序启动在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时,先由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根据犯罪事实、量刑情节、悔罪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只能由检察院负责决定,当案件的细节难以确定是否符合附条件不起诉条件时,可以由负责该案的检察官根据自己的审查经验酌情决定。2.组织听证在检察院作出拟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应当组织举行听证会,召集嫌疑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被害人、侦查机关、嫌疑人所在社区代表等,未成年的还应当由法定代理人陪同参加,阐述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原因以及所附的条件等,听取各方意见,综合考量,以待作出最后的决定。3.审查决定在听证会取得了各方的意见后,检察院可以开始决定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但是,在这一决定的主体问题上,法律并未规定检察委员会、检察长、检察官等在这其中具体担任的角色。笔者认为,基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温和性,应当具备更加严苛适用决定程序,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后的考验期间,所附的条件等由负责该案的检察官具体决定,但仍需要报检察长审核批准,并报检察委员会备案。作出最终决定后,检察院应当及时告知各方,并给予各方申请复议的时间。复议时间过后,诉讼程序就此中止,开始进入考验期。考验期自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之日起计算,在法定期限内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待考验期届满后,检察人员应当制作考察意见书,提出最后的意见,报请检察长作最终决定。4.考察监督在考验期内,对于嫌疑人的悔罪表现和义务的执行情况,检察院有法定的考察权。但仅仅只是检察院难以完成详细全面的考核评价,并且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后,会出现更多的嫌疑人需要考察,因此需要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考察附条件不起诉的嫌疑人,并定期向检察院报告。但是,检察院和该机构的全权负责也意味着易滋生司法腐败,因而需要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监督,内外兼有才能保障附条件不起诉的公正实施。5.救济方式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和多方息息相关,该制度若是用的好,能够节约司法资源,预防减少犯罪,发挥其作用,但若是用不好,既会损害被害人的利益,更会损害嫌疑人的利益,因此需要有更为完善的救济程序。其他有关个人或组织应当有对不起诉决定提出异议的权利。由于附条件不起诉可以免除刑罚处罚,因此其适用和被害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对此,若检察院拟适用而被害人反对的态度决绝,则检察官应当以司法公平公正为第一准则,兼顾被害人的利益综合考量决定,被害人不服的,可以向检察院申请复议或向法院申请审查。此外,因为附条件不起诉需要以嫌疑人认罪认罚为必要前提,因此在司法实践可能出现刑讯逼认的现象。针对那些并无犯罪事实或犯罪事实极其轻微并不认为是犯罪的嫌疑人来说,通过诉讼程序审判,判决无罪才是他们所真正需要的,而检察院在大量的案件积压下,可能急于求成,利用职务权力逼迫嫌疑人认罪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因此,对于嫌疑人不同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时,检察院应当直接提起公诉。当然,针对考察期和所附条件等异议,检察院可以听取相关意见。最后,若公安机关不同意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可以先向检察院申请复议,若仍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可向上级检察院提请复核。(五)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意义1.优化和节省司法资源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轻罪案件审前的一种程序分流机制,可以综合考量嫌疑人的犯罪及悔罪情况,将一些罪行较轻的案件进行非罪化处理。充分利用社会矫正能力,兼顾刑法的惩罚作用和教育意义,同时避免了一些轻刑案件进行后续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其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可以推动以审判为核心的“庭审中心主义”的进行,推动法制改革和法制社会建设。2.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我国刑罚之重观念深入人心,千年以来,凡是违法犯罪分子,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就业方面,都会收到严重的影响。更何况是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犯罪会被记录在案,即使已经改过自新,也很难再有机会。对那些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分子,如果送往监狱或者看守所,不仅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巨大伤害,价值观可能也会因影响而扭曲,而非刑罚化的处罚,在惩罚的基础之上还有着更好地教育作用。3.填补审查起诉的司法空白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出现以前,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只能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决定,其只有对轻微罪的酌定裁量权。而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经过法院审理后可能判处无罪或免除处罚,这也就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附条件不起诉的增设填补了检察机关审查裁量时的法律空白,完善了刑事诉讼制度,使得轻微罪案件可以得到更好的处理结果,同时也可有效实现程序分流、提高诉讼效益。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犯罪嫌疑人,利用社区矫正代替司法监禁,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警示、监督、教育、改造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嫌疑人心理负担过重或受其他在押人员的不良影响。在改过自新以后,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对被害人,由于附条件不起诉以嫌疑人认罪悔罪、赔偿被害人并取得原谅等条件,被害人可以获得更好地补偿,有助于社会长久稳定。二、当代主要法治国家相关制度的比较考察刑事案件的起诉原则有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起诉便宜主义,又称起诉合理主义、起诉裁量主义,是指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且符合追诉条件的案件,公诉机关可以自行裁量酌定是否起诉。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起诉便宜主义的主要表现,在许多国家都有着相关的规定,虽然名称、适用条件、法律规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起诉便宜主义的具体体现。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出现较晚,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制度体系,可以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相关制度,弥补我国的法律理论的不足。(一)德国附条件不起诉从1879年刑事诉讼法生效开始,德国严格执行起诉法定主义。沿用至今的《德国刑事诉讼法》中也明确规定在有明确的犯罪事实和充分的证据条件时,检察院必须提起公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犯罪率明显上升、犯罪事实日趋复杂以及新的犯罪形式的出现,导致司法资源愈发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开始接受起诉便宜主义。1923年德国未成年人法院法颁布,首次规定未成年人可以适用暂缓起诉,这以后德国通过不断修订刑事诉讼法,扩大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对象到全社会成员。德国最初仅未成年犯以及轻微罪案件可以适用暂缓起诉。过去几十年,司法机关面临的案件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适用暂缓起诉案件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该制度的优越性也愈发明显。1.决定主体德国暂缓不起诉有两种,一种是审判前的暂缓起诉,由检察院主导,对可能判处一年以下监禁的轻罪,经过法院和被指控人的同意后,检察院作出“暂缓起诉决定”,调查程序将会临时终止,若被指控人在期限内积极履行了检察院发布的能够满足追诉公益效果的要求和指示,那么在期满后,该案件程序终结;若被指控人没有满足上述条件,期满后检察院将继续公诉,而其已经完成的部分要求或指示则会在量刑时给予考虑。另一种是庭审时的暂缓起诉,与前者不同的是,该暂缓起诉是在提起公诉后,庭审结束前,针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由法院主导决定临时终止诉讼程序。待被告人完全履行了法院提出的要求和指示,消除公共利益的损失后,则该案的追诉程序自动发生最终终止的效力。2.适用对象暂缓起诉最初仅是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制定适用,在1923年德国未成年人法院法颁布时首次出现。1974年德国在修订刑事诉讼法时新增了第153条a,规定暂缓起诉不在局限于未成年人,而是全部社会成员。此外,如果行为人因为依赖毒品而实施了部分轻微罪,那么检察院在征得法院同意之后可以决定暂缓起诉,但需要被告人签署协议以约束其进行治疗并回归社会。法院也有权在庭审结束前,经由检察院同意,适用暂缓起诉。3.适用条件首先,德国暂缓起诉起初只适用于轻罪,检察院仅可对轻罪作出暂缓起诉决定,而在1993年德国修订刑事诉讼法时补充了对“轻微犯罪”的要求。德国学者阿尔布莱希特曾表示,德国在刑诉修订后,无论轻微过失还是重大过失,都可以适用暂缓起诉。此时,暂缓起诉的适用条件已经扩大至严重过失犯罪,不再局限于轻罪。其次,要想适用暂缓起诉需要以被告人的同意为前提。无论是检察院还是法院主导的附条件不起诉均需要对方的同意,这也是为了防止司法滥用的必要手段。但暂缓起诉的适用还需要被告人的同意,因为倘若起诉暂缓,被告人需要向慈善机构或国库作出给付以及对被害人的赔付等,有的还需要进行公益劳动,因此就需要被告人同意适用暂缓起诉,若被告人坚持无罪,可拒绝适用以继续诉讼程序进行审判。4.适用程序在审前程序,公诉阶段时,符合暂缓起诉条件的案件,在征得法院和被告人的同意前提下,检察院可以决定适用暂缓起诉,并附有要求和指示,此时审前程序临时中止,至于案件是否终结,取决于嫌疑人完成要求的情况。若审前程序检察院没有决定暂缓起诉,那么在庭审期间,法院可以在征得检察院和被告人的同意后,决定适用暂缓起诉,与检察院不同的是,法院决定的暂缓起诉在考验期满且被告人完成了要求后,自动发生最终终止效力。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确实加快了司法程序、节约了司法资源、缓解了司法负担,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虽然检察官在决定暂缓起诉时需要征求法官的同意,但司法实践中法官大多都会听从检察官的意见,因此容易造成检察官权利的滥用。对于那些无罪的嫌疑人,他们想通过完整的诉讼程序来洗清嫌疑,但检察官可能会为了尽快结案逼迫或欺骗他们同意暂缓起诉。此外,暂缓起诉本身是一种交易,检察官以撤诉为交换要求嫌疑人进行给付,若没有更好地监察管控手段,暂缓起诉将会是灾难。(二)日本刑事司法中的相关制度日本的相关制度被称为起诉犹豫,也是附条件不起诉的典型国家。起诉犹豫一词最初出现在日本1909年《刑事统计年报》其中的一项数据上。直至1923年,日本全面修订刑事诉讼法才正式确立了起诉犹豫制度,而后又对犯罪情节加以规制。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的发展时间较长,因此制度也更加完善,起诉犹豫既符合当事人摆脱诉讼程序,免于刑事处罚的愿望,也契合司法机关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需要。日本的起诉犹豫有以下特点:1.适用对象起诉犹豫制度只适用于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日本,出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由《未成年法》规范管辖,而凡是未满20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由当地的家庭法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和管辖。2.适用条件日本在起诉犹豫的适用条件上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检察官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家庭状况、家庭背景、身体健康程度、品行、年龄、和悔罪情况等,都是检察官统一考察的范围。3.适用程序日本的起诉犹豫不同于德国,其没有考验期,在检察官作出起诉犹豫决定后,即具有效力,但在该罪的追诉期满前,只要出现新的应当起诉的证据,检察机关应当撤销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在检察官作出起诉犹豫决定后,被追诉人再犯新罪,检察官只能针对新的犯罪行为进行追究。4.救济程序若被告人对检察院的起诉犹豫决定不服,可以向检察官书面申请提起公诉并说明理由,当检察官认为请求合理时,应当提起公诉;若检察官认为请求不合理,应当将申请书转交给法院,法官在审查后认为申请合理的,由法院指定律师帮助诉讼。为进一步限制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1948年日本借鉴了英美的大陪审团制度,制定出台了《检察审查会法》,规定了检察审查会由11人通过选举组成,检察审查会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组织的干涉。检察审查会依申请或依职权审查检察官的不起诉决定并给予改进建议及劝告。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也是依据起诉便宜主义,对起诉犹豫的适用条件没有任何限制,因此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德国更大,这也就导致了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检察官自身,容易造成权力滥用和不公。为了限制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日本也制定了许多救济措施,例如准起诉程序、检察审查会、检察机关互相监督制约等。此外,日本具有较为完善的更生保护制度,可以帮助考察被追诉人,这一制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三)美国附条件不起诉美国在暂缓起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审前分流制度。在美国,对于暂缓起诉一般都称为审前程序分流,正如张鸿巍教授认为“因语境不同,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在一定程度上兼具辩诉交易,分流及非正式缓刑等多重属性”。其目的是节约司法资源、保护特殊主体利益。1.适用对象美国的暂缓起诉最初仅适用于未成年犯,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的部分社会现象也导致了暂缓起诉的适用对象范围扩大了:在美国,吸食毒品的人群不在少数,若都一一判处刑事处罚,既会过度消耗司法资源,加重司法负担,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使其通过暂缓起诉程序,免于刑事处罚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戒除毒品治疗,因而依赖毒品实施的犯罪主体也可以适用;美国的营利性法人牢牢掌控着美国的经济,庞大的群体也难免出现犯罪事实,因此审前分流的帮教考察就可以在处罚的同时将定罪对公司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对象范围增加了营利性企业法人。2.适用程序美国在检察官决定暂缓起诉后,应当与被追诉人签署协议,协议中会约定被追诉人的义务和条件,如接受教育、提供社区服务、弥补损失等,成年犯罪嫌疑人还包括接受戒毒治疗、缴纳一定的罚金、赔偿受害人的损失等。若被告人在考验期内完成了协议中的约定义务,期满后,将不会被指控起诉;反之,如果被告人在考验期内违反规定,考验期满后,检察官会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是否提起指控。考验期自协议规定的执行之日起计算,最长不超过18个月。3.监督救济为了限制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考察被暂缓起诉的犯罪嫌疑人,美国创设了的缓刑局,专门负责审前援助。缓刑官不仅要收集案件相关的详细信息,还要监督审前分流协议的执行,确保协议的顺利实施,并将相关事实报告检察官,帮助作出正确的分流决定。近年来,美国也不断地限制检察自主权,将应当审前分流的案件类型进行立法规定,或者规定未成年法院共享审前分流决定权。审前分流程序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用帮教和监督代替刑事处罚,节约司法资源,使司法中心侧重于重大复杂的案件,提高司法效益,同时分流程序还可以帮助被告人顺利回归社会和补偿被害人,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四)国外法治发达国家相关制度的特点德国、日本、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都有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虽然称谓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内容相吻合,制度的目的、功能也都是为了节约司法资源、缓解司法压力、提高司法效率。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对象。1.决定主体日本、美国、德国都规定检察院是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主体,但德国在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上还增加了法院作为决定主体,这样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平衡检察院的裁量权,另一方面也给予部分嫌疑人查找证据等的宽限时间,有利于司法的公正。2.适用条件德国的适用对象最初只限于未成年犯,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适用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未成年而是扩大至全体社会成员,罪名也从轻罪演变为中等程度的犯罪;日本的适用对象不包括未成年犯,但所有的成年社会成员都是适用对象,而未成年人犯罪则统一由专门的未成年法管辖,其罪名的适用条件也非常广泛,犯罪事实、情节等都属于检察院自由裁量的考察范围;美国的缓起诉制度最初是针对未成年犯,但现在也在根据社会现状不断扩充适用对象,并且美国完全放开了罪名的限制条件。3.适用程序德国的检察院和法院在决定适用暂缓起诉时,都需要征求对方和被起诉人的同意才能决定适用,且考验期灵活多变;日本的起诉犹豫较为特殊,没有考验期,检察院在作出起诉犹豫决定后,即发生效力,只有在追诉期届满前发现新的证据,才能提起公诉;美国检察院在作出暂缓起诉决定后,会采取与被告签订协议的方式约定考验期的期限、义务等条件。4.监督救济为了平衡检察院的自由决定权,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德国的暂缓起诉需要被追诉人的同意才可以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并且在体系中还加入了具有专业知识的相关机构组织;日本给予了被告人申诉的机会,可以向检察院申请异议,申请不通过后,检察院会将意见传达法院,双重复议给予当事人更好地保护,同时,还设立了检察审查会来制约检察院;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帮教作用,建立了缓刑局以帮助考察,若被告对协议约束不满也可拒绝暂缓起诉,进入审判程序。三、我国现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与评析(一)我国现行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未成年司法制度的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也明确表示针对未成年犯,应该侧重于帮助教育。刑事诉讼法吸收了近几年来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借鉴了西方的法律制度,于2012年修订时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对未成年司法制度和工作都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罪犯年龄越来越低以及犯罪手段科技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各国的司法机关压力骤增,此时迫切需要新的司法制度以应对频发的犯罪现象。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刑事政策潮流是“去刑事化”、“恢复性司法”、“特殊预防”。传统的报应刑更加侧重于打击和威慑犯罪现象,为了惩罚而刑罚,不仅司法成本高,被害人以及社会的回报也较低。而恢复性的司法则是刚好相反,侧重点在于赔偿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弥补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失,并且鼓励以和解代替刑罚,可以极大程度地节约司法资源,促进社会和谐。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就是我国开始逐步探索恢复性司法的体现,但其本身适用条件严苛,因而难以完全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在部分地区,案件数量较多,因此检察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案件的审查,易导致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的帮教考察流于形式。(二)我国附体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1.适用条件严苛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从两个方面对适用条件进行限制,一方面是适用对象,仅适用于未成年犯。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法律认识和道德水平更是如此,犯法而不自知的成年社会成员也不在少数,因此这部分群体也需要更多的包容;另一方面是罪名条件,只有触犯刑法第四、五、六章的罪名并且可能判处一年以下监禁刑,具有悔罪表现的情况。即使是在我国的刑法第四、五、六章,大多数罪名的刑期也都超过一年,因此,在实践中,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情况较少,也无法彰显出该制度的优越性。2.适用程序问题我国法律规定的考验期为半年以上不超过一年,与美国审前分流程序中18个月的考验期稍显不足,德国更是设置为弹性考验期。考验的时间不足就难以完整、全面、准确地对嫌疑人在考验期的帮教情况进行评价,但考验期也不能过长,过长的考验期可能会演变成新型强制措施,这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任务相悖。此外我国法律对考验期的义务并无详细明确的规定,而是由检察官自由裁量决定,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检察权的滥用;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司法交易现象,不利于法治建设。3.缺少有力地社会矫正组织法律仅规定了社区、学校等机构参与帮教,但并没有明文规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可能造成社会组织敷衍了事、帮教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还可能发生社会组织想帮教却无法参与的情况,检察官掌握着考察的主导权,社会组织无权监督,也无法提出纠正意见,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4.缺乏完善的监督救济体系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由检察院决定,并且由检察院进行考验期的监督工作,这样难免会导致检察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出现权力滥用、徇私枉法等情形。首先,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检察官可能会包庇嫌疑人,对部分应当提起公诉的案件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此时被害人持有异议也只能向上一级检察院申诉。其次,在考验期帮教考察时,检察官设定的义务是否合理;如何判断嫌疑人是否完成了考验期规定的义务,都由检察官一人决定,难免有失公正。四、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一)完善适用条件1.增加适用对象我国附条件不起诉仅仅限制于未成年犯,对符合其他适用条件的成年罪犯都无法适用该制度,也就无法完全彰显该制度的特点。对主体范围进行限制,也是从侧面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但结合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仅仅对未成年轻微罪实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不足以缓解司法压力,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可以先从轻罪的成年初犯、偶犯开始适用,逐步放开适用对象的限制,既能避免交叉感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缓解司法压力,促进公平公正。2.扩大适用范围此外,我国现行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针对罪名和刑罚条件为刑法分则第四、五、六章节且可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审判活动中,最常见的人身和财产犯罪极少会被判处一年以下监禁刑,严苛的刑罚条件使得该制度适用较少,难免流于形式,对此,可以将一年有期徒刑改为三年有期徒刑,以扩大案件适用范围。(二)完善适用程序1.适当延长考验期考验期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考验期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考验期不能过长或过短,过长不利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过短也难以起到教育改造的作用。我国现今监督考察的时间为半年到一年之间,对于部分轻罪犯,半年的时间过长,反而更是一种变相的监禁刑;对于部分顽劣不知悔改的犯罪嫌疑人,一年的考察期难以帮助其改正。因此,可以将我国考验期设置为三个月至六个月,同时设置考验期延长制度,考验期满后,先进行一次审核,若未完成约定的义务,或帮教不到位,则再次设置一段考验期。为避免个别地区检察院设置超长考验期的情况,考验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年,两年后若考察不合格则转入诉讼程序进行审判。2.明确应当履行的义务此外,我国对于考验期内嫌疑人的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此,可由中央制定考察期内最基本的义务,如补偿受害人、缴纳公益基金等,各地区在司法实践中可根据嫌疑人的年龄、健康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其他义务。除了设定具体的义务条件,还要设置相应的衡量标准等,使考察不再局限于形式。(三)建立专门的社区帮教组织为贯彻落实考察期内的帮教考察,借鉴于美国的缓刑局,可以在基层设置类似的帮教考察机构,融合社区矫正机构,吸纳教师、律师、退休的法官和检察官等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担任帮教考察工作。该机构负责收集嫌疑人的信息、查明嫌疑人的义务完成程度,考察嫌疑人的帮教成果,并报告检察官,同时在上一级检察院备案。此外,针对嫌疑人的详细义务、帮教内容以及考察方式,检察院可以和考察机构共同协商确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主体推广后,需要帮教考察的群体会急剧增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嫌疑人极易相互影响、交叉感染,因此社区帮教组织有必要为不同性质的罪犯分流进行不同的帮教考察。(四)完善监督体系1.完善决定程序检察官对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享有完全的决定权,因此,为限制检察官的权利,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时,应当报检察长批准,并报检察委员会备案。检察院还应当将案件及决定对外公布,由社会全体进行社会监督。2.侦查机关监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可以设置相应的法律部门,吸收机关内部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对检察院作出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有异议时,可向检察院申请复议,也可向上一级检察院申请复核。3.被告人权利救济保证被告人对适用条件、期限发表意见的权利。被告人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期限等有异议但检察机关并未采纳的,可书面向法院申请审查。此外,还应当保障其对附条件不起诉的随时异议权,被告人可在异议后决定进行诉讼程序。4.被害人监督与救济被害人作为与案件关系最密切的当事人之一,当被害人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适用持反对态度时,除了可以向检察院申请复议以外,还可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并说明理由,由法院介入进行审查参考文献: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72.李倩.德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9,(02):177-187.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M].法律出版社,1999.207.侯晓焱.美国刑事审前分流制度评价[J].环球法律评论,2006,(1):121.张鸿巍.美国未成年人暂缓起诉与检察裁量[J].人民检察,2020,(11):6.马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孙力.暂缓起诉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2009:192-193刘莉.论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