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1页
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2页
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3页
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4页
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百丈山记春日朱熹胜日①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②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②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赏析】

这是一首游春诗。首句点明天气、地点、事件,“寻其”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突出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第二句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第三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最后一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文学家。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生于建阳(今福建建阳)。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作者介绍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宋孝宗淳煕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背景解读【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文化常识字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者”表判断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于其东作神祠”

)文言句式作者是如何使笔下的山显得极具层次感的?提示: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的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其高超的审美观察力。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及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答案】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3.朱熹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对“文”与“道”的关系,他认为“文以贯道”之说太重视文了,应该是道为本、文为末。从《百丈山记》一文中,你能感觉到朱熹的矛盾吗?【答案】从《百丈山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理论上的矛盾和混乱。他认为提倡“古文”是“使学者弃本逐末”,他把“文”“道”截然分开,但他的散文却写得很好,甚至可算是文笔优美了,这点与他的道统文学理论是矛盾的。我们可以肯定,朱熹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人,他评论文学作品也不无见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有一副道学家面孔。《百丈山记》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东向。第二、第三段作者作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按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技法镜鉴【即时小练】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的一次出游所见。(3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不知不觉,我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是一些种上不久的小松树,嫩绿的松针上还带着一滴滴晶莹的雨珠。猛然间,我发现在这片小树丛中有三棵大树拔地而起,它们枝叶繁茂互相掩映。在斜阳下,一抱多粗的大树显得更加浑圆,丫杈也格外分明。我走到近前,用手抚摸着有些潮湿的树干——凹凸不平。我靠在树干上,透过仅有的枝叶的缝隙仰视着苍穹。也许这三棵树,在圆明园遭到摧残之前就有了,它们也许是大火中的幸存者,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想着,我不由得又摸了摸树干——凹凸不平!历史的沧桑,给它们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在它们的年轮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火光、剑影!我低下头环视着四周这一片绿油油的小松树。瞧,古老的大地,不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吗?我想,这些小树终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见证者!我离开了那片树林,绕到了“西洋楼”,虽说是雨后初晴,这里还是有人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人正在画画儿,身旁一个长者正在躬身凝视。我想:或许任何一个人到了圆明园都会到这里来吧!忆往昔,这里曾是西洋的建筑群。有哪个国家的皇帝能够想到,在古老的东方,在清朝皇家园林里却有着宏伟的欧式建筑精华,这是何等不易呀!我伫立着,看着孤零兀立的断壁残垣,石柱上留下了淡得可怜的红色。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豪华的宫殿,也没有壮观的喷泉,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火光剑影,只有残阳下拖着长长阴影的断壁残垣!……对接高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答案】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姻亲,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答案】B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