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024-202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一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据图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领先性B.同步性C.多元性D.竞争性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右图)的主要依据是(

)A.遗址中的牙齿化石B.遗址中的灰烬化石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北京人生活想像图3.陕西西安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据此推测半坡居民(

)A.过上农耕生活B.掌握纺织技术C.产生贫富分化D.建立早期国家4.榫卯(sǔn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右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A.种植农作物粟 B.建造干栏式房屋C.制作青铜农具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5.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物。下列文物可用作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的是(

)A.北京人头骨化石B.耒耜C.四羊方尊D.奴隶俑6.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下列已经掌握制作陶器技术的是(

)A.北京人B.半坡人 C.山顶洞人D.元谋人7.李华同学整理了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的一些遗存图片及介绍(如右图),据此可以推测这一地区(

)A.使用磨制石器 B.形成完整文字体系C.社会分工细化 D.出现早期国家雏形8.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山东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居民还未走向定居 B.原始手工业品种类单一C.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使用铁器生产水平很高9.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10.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11.右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

)A.统一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复杂性12.2024年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今年的公祭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我们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他(

)A.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 B.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1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期发表成果:在距今(2020年)5000年前,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应是(

)A.文献记载B.文化遗存C.神话传说D.科学推断14.《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反映了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是(

)A.定期述职B.缴纳赋税C.提供劳役D.镇守疆土15.右图是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内有铭文“武(王)征商,准甲子朝...”,判断该铭文描写的战争是(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长平之战D.阪泉之战16.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奴隶制度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开始确立C.生产力的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17.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以加强。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国家统一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思想发展18.观察右面两幅图,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手工工艺的提高C.战争武器的改进 D.生产力不断进步19.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下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瓦解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20.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21.央视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说道:这部典籍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这一期节目介绍的典籍是(

)A.《道德经》

B.《论语》

C.《诗经》

D.《离骚》22.《国语》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的象征。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3.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24.某同学在研究成语起源时,有如下发现这说明百家争鸣()成语揠苗助长杞人忧天滥竽充数东施效颦来源《孟子》《列子》《韩非子》《庄子》A.各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B.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C.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了思想基础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5.《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二、辨析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26.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夏朝。【】改正:(2)商王盘庚以亳为都城,任用贤才,发展经济,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改正:(3)春秋时期,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晋文公成就大业。【】改正:(4)春秋末期,孙膑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改正:(5)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改正:材料解析(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2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材料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摘自《五千年!每一块基石都镌刻着文化自信》(1)材料一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4分)(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4分)(4)请你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主题。(2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