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词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故都的秋汇报人:某某某汇报时间:2024.X.X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1933年5月《塘沽协定》,中国军队撤出华北长城沿线,但是日军却可以自由进出,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1935年7月《何梅协定》:取消河北境内的国民党组织,撤出河北境内的中央军,取缔一切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10月,日本侵略者及大小汉奸开始大肆鼓噪“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毕业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作家简介知人论世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解题“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故都”:1.过去的都城,历史文化积淀;2.北平有成为“故国”的危险;3.中国有成为“故国”的危险:国土沦陷,文化消亡。本文的内容侧重写什么?请读第1—2段,找找哪句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有什么作用?再读课文,概括“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画面并向同学介绍。找出“文眼”“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篇,是全篇的“文眼”。课文定位:第3段主写秋晨庭院图,第4段主写秋槐落蕊图,第5段主写秋蝉残鸣图,第6—10段主写秋雨话凉图,第11段主写秋果奇景图。小院秋景图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静谧衰败沧桑感悠闲
清闲
落寞
秋草——萧索残破品秋味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忧虑之情。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思考与探讨蓝色、白色——冷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孤寂、落寞的情怀鸽声、日光:“驯鸽的飞声”写出了城市的宁静,还有作者内心的安宁。“细数”两字传达出了作者悠闲的情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写出了环境的清静。牵牛花、草:牵牛花为什么是蓝色或白色为佳?陪衬的草为何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蓝、白色为冷色调,突出悲凉特征。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给人以悲凉感。
破屋:作者选“破屋”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的美的体验。这是文化人所共有的追求,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的那样:“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达夫审美情趣的超越显得不平凡而更加动人了。(悲凉)秋槐落蕊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思考与探讨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情感体验。照应后文对古人悲秋的哲思。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忧患意识。一大片一大片“铺得满地”的落蕊,写出了一种生命的凋零。此情此景可否让我们想起一个人——《红楼梦》里的黛玉,想到其《葬花吟》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伤,在这里,郁达夫见落蕊也心生悲凉。可谓是“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生命的绽放固然美丽,但能看到生命的凋零之美也是一种领悟。而作者感情深处对生命衰亡的感伤,必须靠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去深味。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作者拥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清、静)秋蝉残鸣图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寥、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思考与探讨古诗文“蝉”的意象1.时序变化。2.热闹:烘托心情愉快;反衬心情悲伤;以动(声)衬静。3.寒蝉,秋蝉:悲伤、失落;高洁之士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在白居易的诗中,蝉是化不去的乡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依依不舍的伤感的化身。“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骆宾王那里,蝉成了自己高洁的象征。在本文中,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悲凉)秋雨话凉图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向往这种北平特色悠闲,希望保住这悠闲;反衬时局的危急,更突出悲凉。思考与探讨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都市闲人的叹天凉正好与作者心境的清、静、悲凉相契合,没有名姓的都市闲人是故都一道特有的风景线。皇城根里有很多旗人,清朝灭亡以后,当时的政府养着这些王室遗民,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遛鸟、古玩、字画,有着很深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其中对生活的领悟是别的城市的人所不能达到的。而郁达夫先生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听得到他们的微叹,听得到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惋惜,这充分反映出他极高的文人趣味。从小受到古诗词熏陶的作者,认为这平平仄仄的歧韵“来得正好”,正说明他是极喜欢这种清、静、悲凉的氛围和意境的。“一阵秋雨一阵凉”与“一层秋雨一层凉”两句哪句好?
“层”字是平声,显得平和,更符合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带有京腔京味,而“阵”字则显得急促。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秋日胜果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抗日时期妻子出轨,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
作者心中有浓厚的赏秋文化的积淀和浓郁的悲秋、恋秋情结。清、静、悲凉、深沉,幽远、严厉、萧索郁达夫喜欢悲剧美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呼应前文,再次突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味润、味浅、味淡、味短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体黄酒白干甘甜可口回味不永稀饭馍馍食之有味不浓易饿鲈鱼大蟹黄犬骆驼玲珑如意逗玩邀宠味美细腻剔刺而食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有味耐饥如秋之隽永可大快朵颐得秋之爽气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总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外国的诗人……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囚犯……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秋士”的成语,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fall衰败;跌落,跌倒;堕落,灭亡;秋季三、深入探究(合作讨论,质疑解惑)探究一: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参考【资料链接】)。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资料链接】1.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感的性格。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2.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3.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4.文章第12段,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于秋,总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这是一种文人传统。探究二:本文多处使用排比,它们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分析。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用排比手法,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情感强烈。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用了四句话,将南北之秋的特点悉数呈现,气势雄伟,情感强烈,音韵悠扬,富有韵味。在归纳排比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四、综合评价(发表见解,辩论深化)讨论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结合这句话谈谈本文写景和抒情的关系。
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这篇文章借五幅秋景图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寂寞凄凉之情,正属于哀景哀情的类型。讨论二: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三是“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你觉得本文属哪个层次?为什么?讨论三:文中说“欧阳子的《秋声赋》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你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句话?
秋是古诗词常用的意象,由于秋风袅袅,树叶飘零,田野萧瑟,故而中国古代文人总会给秋加上一层凄凉悲愁的色彩。屈原诗中就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呈现的是一种萧瑟凄凉之景,伤感离别之情。后代文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秋自然就成了悲的隐喻。
活动:课外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并在班上交流感受。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狱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④。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B.“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C.《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D.“居高声自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产活动执行合同范例
- 应聘美术老师合同范例
- 厦门订车合同范例
- 社区填表用工劳务合同范例
- 活动餐桌租赁合同范例
- 国内餐饮合同范例
- 组织出租合同范例
- 律师聘用合同范例简版
- 2025进口货物运输代理合同
- 共同经营入股合同范例
- 材料工程管理人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 ☆问题解决策略:直观分析 教案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养老服务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 综合与实践 设计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
- GB/T 18385-2024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ICD-10疾病编码完整版
- 安徽合肥国有企业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军队文职公共科目(国防与军队)模拟试卷1(共248题)
- 大国外交演讲与辩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石墨化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