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姓名班级考号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盛行、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的因素。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具体而言,“文”就是“古文、六艺经传”这些承载“道”的“业”,而非“道”本身。换言之,文是教育的载体,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受业”,将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文化知识视为教育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韩愈对“师道”的重塑,乃是树立起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担纲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地位,“师道尊严”无疑建立在对教师使命的高度张扬之上。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为教师树立了道德身份,教师要以道自任。韩愈在儒家哲学上创立了“道统说”,并将自己纳入传承谱系,为教师的道德身份建构了合法性。这一师以载道、师以传道的谱系构建为后世所继承,成为我国师道传统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也要求教师“敢于为师”,使“传道”成为道德自觉和行动自觉。韩愈本人即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敢为人师事实上也意味着教师要做到主动施教,把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作为自身的教育动机和教育责任。韩愈的士大夫身份促使他试图去重建儒家的社会伦理体系,以维护岌岌可危的李唐王朝,多次的贬谪并没有动摇他对孔孟之道的坚定信念,他仍然坚持基于教师身份的“舍则传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①
首先,为师之人应当探究“道”的精神内涵。韩愈所创的“道统说”打破了师法、家法的儒家教师观,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与原本的教诲合而为一,就可以是一位好老师。这固然为从事教学的儒家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意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的人生指导意义。历史是流变不居的,教师如果没有能够基于儒家之道,赋予其现实的社会价值,那么教师及其所谓的“道”就可能被学生乃至社会所抛弃。换而言之,教师对于经典必须有所探究,只有对儒家精神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创新,才能使学生信服,才称得上“人师”。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即在于此,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学识保障。其次,为师之人应当参与“道”的社会表达。韩愈积极参与道德辩论,以儒家之道抨击佛老之道,认为“抑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也”“若不胜,则无所为道”。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如果只是抱残守缺、自视清高,没有积极表达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道德理解、对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那么学生难免会被其他学说的社会表达所吸引,教师就会陷入无道可传、无生可教的困境。文章就是教师特有的道德表达形式,韩愈的“文以贯道”重道而不轻文,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以此促进学生对教师和儒学的认同;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扩大儒家学说的传播范围,突破汉魏家法的神秘性,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家的道德主张。②
教师身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师道、师德亦是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不同于一般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其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师生的平等主要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非社会关系上的完全平等,教师不仅需要从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由此才能将教师的职业性上升为职业道德,凸显“为师之道”。其二,教师要奖掖后进,发挥主导作用。闻道在先,意味着教师对于“道”的文本意义和社会价值有深刻的理解,以先觉觉后觉,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塑造学业志向。可以说,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绝非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在其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发挥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奖掖后进的深厚情谊。韩愈以“闻道在先”的教师身份,敢于、乐于“成就后进士”,才能在“耻师”的社会风气中形成“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的现象。(摘编自戴红宇《论韩愈的“为师之道”及当代启思》)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不同于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B.教师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意,而应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C.韩愈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并且认为老师应当能承担起“师”“道”同构的重任。D.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体现了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在当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比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更重要,这样才能凸显“为师之道”。B.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中的“文”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一部分,即承载“道”的“业”。C.韩愈的“文以贯道”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更好地传播儒家学说。D.社会动荡加上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导致魏晋时期儒学衰微。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韩愈“为师之道”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为师之道在于慈。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D.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4.请仿照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为文章第三、四部分拟小标题。(4分)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踏雪寻梅大年初二,瑞雪飘飘。父亲说:“你去给赵伯伯拜个年吧。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值班室里,赵伯伯在炉子上架个铁丝箅子烤红薯,屋里弥漫着香味,他见我冒着雪专程给他拜年,非常高兴,递给我一个红薯说:“吃吧,我这儿没啥好东西,全是破烂。”我说,您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赵伯伯笑道:“你看书是好东西,那是你喜欢,卖书的人把书全当破烂。”大库房东墙上有一扇门,赵伯伯开门领我进去,里面是一间小库房,墙角摞着四只木箱,他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书。“这是我攒下的,这么干净的书,实在舍不得拉到造纸厂。”我翻了翻,找到一套《元曲选》、一本《董解元西厢记》、一本《琵琶记》,这几册书的尾页上都盖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我十分惊喜,又从箱子里找出三十多册梅邨先生的藏书。赵伯伯问我:“你爱看这些书?”我点点头,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我父亲的感慨。赵伯伯说:“你咋不早说,我见过卖书的女人,她以前在秦腔剧团唱戏……去年她改嫁了,搬到斗鸡台住,这些书是她搬家前和破烂一起卖掉的。她的大女儿没跟她走,仍住在旧居。”我向赵伯伯打听梅邨先生的情况,他说不知道。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日夜检阅。他让我把梅邨先生的批注摘录下来,抄在一个笔记本上。父亲边读边记,赞叹不已:“这些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不足之处在于枝蔓芜杂,未加梳理,注多解少,过于简略。无缘当面请教,甚是遗憾。”一天下午,父亲的老花镜坏了,让我去修。我来到光明眼镜店,接活儿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师傅。我看着她修眼镜,忽然想起梅邨先生的女儿也在这里上班,便问她,“某某某的女儿在这儿上班吗”。她抬头打量我一眼,问我:“你找她有事吗?”我说:“我捡到几本她父亲的书,想还给他。”她说:“你给我吧,我转交给他。”我问:“你是他的女儿吗?”她点点头。我说:“我想亲自把书还给他。”她略微犹豫了一下,撕下一张取货单,写下住址递给我。傍晚,又飘起了雪花,出了眼镜店没走多远,身上已经雪白。我就着路灯看了一眼纸上的住址,离此地不远,心想,何不去找找他?便踏雪前往。串街走巷,数着门牌号进了一所院子,院中无人,叩开一家问询,那家主人领我走到西厢房一家门口,敲门喊道:“老王哥,有人找你。”主人探出头来,啊,我惊诧万分,开门的竟是王老师!他见我一身白,进屋取了一只鸡毛掸子,掸净我身上的雪,请我进屋。“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摸到我家来了?”“王老师,您就是梅邨先生吧?”他呆呆地望着我,木然无语。我说明原委,他长叹一声:“梅邨早死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不懂事,大过年的,你不该来翻搅旧事,扰我的清静。”室内逼仄,仅容转身,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案头无书卷笔墨,壁上也无字画饰物,简约明净,落寞清寒。火炉上熬着稀饭,炉边烤着馒头,桌上一碟花生、一碟青菜、一只酒盅、半瓶白酒,王老师拽过椅子让我坐在炉边烤火,留我陪他吃饭。我说我父亲很想见他,他摇摇头说:“还是不见的好,天命之年,落魄于此,实在无颜见人。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今晚的事,不要告诉令尊大人。”(节选自范福潮《书海泛舟记》,有删改)文本二:捡书宝龙手里常有新书,书很杂,线装的经史子集、民国版小说等,应有尽有。其父是工人,念扫盲夜校才识了些字,连信都不会写,家里哪来这么多书?我感到奇怪。去他家玩过几次后,我才知道,他爸在造纸厂工作,是管纸浆池的班长,造纸厂从物资回收公司收来旧书报化纸浆,他的书,都是他爸爸从造纸厂捡的。这个发现令人振奋。一天,我央求他带我去造纸厂。没下池子的旧书报堆在纸浆池旁边的场地上,高得像小山似的,用绿苫布盖着,我俩在旁边玩,见周围无人,撩起苫布钻进去,苫布底下很黑,一捆一捆的书报压得死死的,看不见字,费很大劲儿才能抽出一本,塞进书包里,抽了十几本,回家一看,全是医书和课本,没有一本小说,沮丧不已。第二次去,我俩翻出不少好书。从此,我俩每次去造纸厂,都有惊喜。过了两个月,我在宝龙家玩,他爸说:“你俩在厂里捡书,主任今天批评了我。以后你俩不要去了,看见干净的书,我捡回几本给你们看。”宝龙不高兴,不吃饭。他是独子,平日娇宠过甚。他爸见状,换了笑脸哄他:“你赵伯伯在物资回收公司管旧书报,造纸用的旧书报都是从他那儿拉来的。我和他说说,你去他那儿捡旧书吧,论斤作价,买下就是了。”我们挑的旧书,赵伯伯按一毛钱一斤卖给我们。物资回收公司在郊区,每天中午,都有各处的废品回收店往公司库房送货。吃罢午饭,我就去物资回收公司,在新送来的废旧书刊堆里挑拣,犹如沙里淘金。某日运气极好,捡到一套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一套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一本王夫之的《诗广传》,一共才花了两毛三,欣喜若狂。父亲把这几册书翻了一遍,神情凝重地说:“你看,扉页上有主人的收藏印‘梅邨自用’,书页上眉批、夹注、题解、注音比比皆是,批评中肯,字迹清秀,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封底钤有闲章‘鬻及借人为不孝’,你可知出典?”我不知道。父亲说:“唐朝的杜暹藏书甚丰,末页自题‘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看来梅邨已逝,儿女卖掉了他倾心批阅的书。”(节选自范福潮《书海泛舟记》,有删改)文本三:吴山夜话同学们已分好了住处,铺好了床,廖大哥把我的行李提到厨房的里间,放到王老师床上说:“你在厨房帮灶,每天干什么活儿,听王老师安排。”……自此,王老师每晚熄了灯,便坐在床头抽烟、唱戏、讲故事,一直说到我睡着。“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不思学业,不务农商,守着田产,每日游山戏水,吟诗作对。中学毕业后,祖父催我去西安念书,想让我将来考大学,当博士,弥补他科举落第的缺憾。我在西安住校念书,无父辈管束,逍遥自在,常逛书肆,以搜购小说词曲为乐事,后又沉迷于秦腔,与一帮票友吹拉弹唱,天天泡戏园子,大学考试两次落榜……不幸父亲病重,卖尽田产亦未治愈,从此家道衰落,窘困不堪,常常衣食无着。友人介绍我到税务局当文书,未及三月,因上班看小说被局长辞退。后来在市政府谋到一个文书的差事,又因熬夜看书,上班迟到三次被开除。从此戒了小说,在小学当了算术教员,得以养家糊口。我自幼天分极好,机缘也好,一生失败,皆因嗜读闲书所致。俗言开卷有益,其实并非如此,开卷有害之处甚多。如今谋生艰难,少年应以做事为首务,读书次之,书要拿得起,放得下,千万莫因书误事……你与我少时性情相同,前车之鉴,不可不察。”(节选自范福潮《书海泛舟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具有时代性,赵伯伯关于书是“好东西”还是“破烂”的话语有超越时代的意义。B.父亲熟知“鬻及借人为不孝”的典故,他推断梅邨先生已经去世,无缘当面请教了。C.“开卷有害之处甚多”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并非否定读书,而是告诫作者不要耽于读闲书。D.据文中相关语句推测,选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为《吴山夜话》《踏雪寻梅》《捡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和文本二围绕“书”展开,叙写与书有关的人和故事,刻画了慈父、孝子、良师等数位书痴。B.文本一的题目“踏雪寻梅”,颇有古典意境,“梅”字一语双关,既指雪中冬梅,又指梅邨先生。C.有床、柜、桌、椅各一,无“书卷笔墨”“字画饰物”,清寒的环境衬托出梅邨先生的落寞。D.《踏雪寻梅》虽然是散文,但叙写事件有波澜,有巧合,给读者“小说化”的阅读感受。8.这三则文本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9.“互现法”是《史记》创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篇目中写,以各篇互现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这三则文本是如何“互现”梅邨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3分)凡A吾B所C陈D皆E自F谓G近H道I而J不K知L道M之N果O近P乎Q远R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爱莲说》《马说》均属这一文体。B.见,文中表被动,与词语“见谅”“见教”中的“见”意思相同。C.矜,文中意为骄傲自满,与《论语》中“君子矜而不争”的“矜”意思不同。D.亟,文中意为屡次,与现代汉语“亟须”的“亟”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当作狂人。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C.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了自己的为文之道,强调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使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D.文章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论点,分两部分展开论述,前一部分论社会上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后一部分谈写作理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
14.面对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柳宗元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并提出怎样的想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元】汤式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漂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曲中前三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极言距离家乡路途之遥远,点明作者羁旅的处境。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曲眼,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漂泊流离的孤苦之情。C.曲中以景物衬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凉的气氛,又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的凄凉与惆怅。D.全曲多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于工整之中极具节奏感;语言也不乏华美生动。16.请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中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苦思冥想,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2)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名人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8—20题。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提示语:曾经生活于【甲】处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他写的许多作品描写北平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18.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图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这位作家是。提示语中提到的作品可能是(写一部作品即可)。(2分)
19.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B.阿长给童年的鲁迅讲规矩,说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当时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令人肃然起敬。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作品让人们阅读后感到回味无穷。20.如何使北京众多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请你以“让博物馆(纪念馆)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主题,向教育主管部门或文博主管部门提一个建议方案。要求:建议明确,理由阐释充分,实施方案切实合理,字数不超过150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通知经过上级主管部门鉴定,使我校新建图书馆、校史馆被确定为正式开放场所。现拟向社会开放,具体信息如下:开放时间:我校50周年校庆当天(11月12日)。开放对象:参加校庆的各位校友。注意事项:①入馆参观时需携带身份证;②不扫描场所码者禁止入馆。××学校办公室2024年10月20日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学校办公室准备通过校广播站宣传这则通知。现在需要针对广播媒介的特点,改写这则通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材料二:纸鸢风骨假稜嶒,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袁枚《纸鸢》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全解全析1.B“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意,而应……”曲解文意。原文表述的是“除了能够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意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的人生指导意义”。2.A“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比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更重要”无中生有。依据原文“教师不仅……也需要……由此才能将教师的职业性上升为职业道德,凸显‘为师之道’”可知,原文并没有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进行对比,更没有指明哪个“更重要”。3.CC项说的是学生求学和拜师时的态度。4.答案①文以贯道的探究精神②闻道在先的师生关系(每空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概括相应部分的内容,还要注意题干“仿照第二部分的小标题”的要求。从第三部分“首先,为师之人应当探究‘道’的精神内涵”“其次,为师之人应当参与‘道’的社会表达”以及“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学识保障”“文章……‘文以贯道’……道德主张”可知,这部分内容着重论述为师之人对“道”的探究和社会表达。从第四部分“教师身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师道、师德亦是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不同于一般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可知,这部分讨论的是师生关系。从“闻道在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塑造学业志向”“韩愈以‘闻道在先’的教师身份”等可知,作者认为师生关系应是“闻道在先”的。在准确把握第三、四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第二部分小标题的表达形式准确表达即可。5.答案①总体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即提出韩愈“为师之道”的内涵和意义,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韩愈“为师之道”的内容。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第二段引用相关观点,论证韩愈“师以传道”的思想让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假设论证,设想师者缺乏对儒家经典、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可能导致的后果,论证“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的观点。③论证语言具有文学性:多处引用古文,使论证语言典雅蕴藉。(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论证特点可从文章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思考。答题时应先从不同的角度分点概括文本的论证特点,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论证结构上,文章开篇“韩愈的师道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指出韩愈师道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然后“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进一步说明本文重在思考韩愈师道精神对于当下的重要意义。此后,根据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文以贯道的探究精神”“闻道在先的师生关系”可知,这三部分内容按照并列结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韩愈“为师之道”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本文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在论证方法上,根据“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远溯到唐代之韩愈。’”“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可看出文章运用了道理论证。此外,在论证“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的观点时,作者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展开,“如果只是抱残守缺、自视清高……那么……陷入无道可传、无生可教的困境”,从反面假设推理,可见文章运用了假设论证。由此可见,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论证语言上,文章并没有直接用大白话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分析,而是在多处都充分引用了古文,如“古之学者……解惑也”“使其道……无恨”等,从而使本文的论证语言典雅蕴藉。6.D正确顺序应为《捡书》《吴山夜话》《踏雪寻梅》。《踏雪寻梅》第一段,父亲对“我”说“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这里的“恩惠”就是指《捡书》中“我们挑的旧书,赵伯伯按一毛钱一斤卖给我们”,而且《捡书》中提到父亲告诉“我”,“你看,扉页上有主人的收藏印‘梅邨自用’……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这个时候“我”接触了“梅邨”这一名字,所以才有《踏雪寻梅》中“我翻了翻……都盖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所以《捡书》在《踏雪寻梅》之前;《踏雪寻梅》中“我”受“梅邨先生”女儿的指引找到他家,发现“开门的竟是王老师”,《吴山夜话》中讲到“我”和“王老师”的交往,所以《吴山夜话》应在《踏雪寻梅》之前;《吴山夜话》中王老师说“我”和他年轻时很像,嗜书如命,而《捡书》中就有“我”嗜书的表现,所以《捡书》应在《吴山夜话》前面。7.B“一语双关,既指雪中冬梅”错,文中内容与梅花无关。8.答案①对读书的热爱;②对梅邨先生和父亲博学、睿智的钦佩;③对梅邨先生斩断书缘的痛惜;④对赵伯伯留书的感激;⑤对梅邨先生教育“我”“千万莫因书误事”的感激。(每点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解析《踏雪寻梅》中,“我”认为赵伯伯这里是个好地方,原因是“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我”发现了很多藏书,非常惊喜,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我”对读书的热爱;父亲对梅邨先生的批注进行点评“这些批注征引宏博……甚是遗憾”,侧面说明梅邨先生的博学,也能直接表现出父亲见识的广博以及评价的中肯,同时流露出“我”对梅邨先生和父亲的钦佩;“我”前去寻找梅邨先生,结果发现梅邨先生已经“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对此,“我”是痛惜的;赵伯伯攒下干净的书,之后“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对此,“我”是感激的。《吴山夜话》中,梅邨先生以自己因耽于读闲书而误事来警诫“我”,对此,“我”是感激的。9.答案①《吴山夜话》和《踏雪寻梅》互相照应,正因为梅邨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嗜读书,所以才学识渊博、见解独到;②《吴山夜话》和《踏雪寻梅》互相照应,梅邨先生耽于读闲书,因书误事,导致晚年落魄清寒;③《捡书》与《踏雪寻梅》两文都突出刻画了梅邨先生学识渊博的形象;④《捡书》与《踏雪寻梅》形成对比,由爱书如命到斩断书缘,更突出梅邨先生因书误一生的沉痛转变;⑤《吴山夜话》与《捡书》都突出刻画了梅邨先生酷爱读书、极有天赋的形象。(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解析由题干对“互现法”的解释可知,分析“如何‘互现’梅邨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必须先找到三则文本中与梅邨先生相关的内容,再结合这些内容概括梅邨先生的形象特点。《踏雪寻梅》中提到梅邨先生的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可以看出梅邨先生学识渊博,且有独到的见解;而《吴山夜话》中梅邨先生的自述“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表明,出身书香世家以及嗜好读书让梅邨先生学识渊博、见解独到。《踏雪寻梅》中提到“我”去寻梅邨先生,看到梅邨先生非常落魄;《吴山夜话》中对此进行解答,如“因上班看小说被局长辞退”“因熬夜看书,上班迟到三次被开除”“皆因嗜读闲书所致”,梅邨先生因耽于读闲书导致晚年落魄。《踏雪寻梅》和《捡书》中都提到“我”父亲对梅邨先生批注的评价,体现出其学识的渊博。《踏雪寻梅》中“我”虽见到梅邨先生,但他说如今已断书缘,而《捡书》中梅邨先生在批注中说“鬻及借人为不孝”,他认为把书卖掉和借给他人是不孝的,可见其爱书之深,两相结合凸显他的转变。《捡书》通过父亲对梅邨先生批注的评价以及梅邨先生的批注表现出梅邨先生对读书的热爱,《吴山夜话》通过梅邨先生的自述展现了其在读书上的天赋以及酷爱读书的表现,两相对照可以展现其爱书以及有天赋的特点。10.DIQ“吾所陈”中“吾”是定语,“所陈”是所字结构,意为“呈现的文章”,是句子的主语,其后D处可停顿;“皆自谓近道”是谓语部分,其后I处应断开;“近乎”与“远乎”是两种对立的情况,中间应断开,即Q处断开。故应在D、I、Q处断开。11.B“见谅”“见教”中的“见”不表被动,而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12.B作者亲见的是南越之犬吠雪,而不是“庸、蜀之犬吠日”。13.答案(1)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2)这就是我用(写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凡是类似上面所说的这些做法,当真对吗,还是不对呢?解析(1)不暇:没时间,来不及。挈挈:匆忙,急切地。东:向东奔去。数:多次。(2)所以:用来……的方法。羽翼:辅佐。果:果真,当真。是:正确。14.答案态度:委婉拒绝,不敢为人师。(1分)想法:取其实而去其名。①不拘泥老师的称呼,保持老师的实质;②把心中知道的都讲出来,供对方选择、采纳。(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2分)解析从文中“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可知,柳宗元的态度是拒绝为师。但是,针对韦中立提出的请求,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吾子行厚而辞深……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始吾幼且少……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可知,作者认为两人之间没有必要以师生相称,把懂得的东西讲出来供对方选取即可。最后,作者又将这种想法概括为“取其实而去其名”。[参考译文]承蒙您写信给我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以为都不是很正确。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地方,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计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过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被人们嘲笑和侮辱的风险,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神色庄重、态度严正地当起他们的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聚在一起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编造更多的谣言来议论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正赶上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地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但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感到惊怪而狂叫的不过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习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选择吸取哪些、摒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对错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时,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理的。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是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以轻忽随便的态度写作,恐怕文章轻浮而不深刻;从来不敢以懈怠的态度敷衍了事,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以思路不清、糊涂昏乱的状态写作,恐怕文章晦涩不明而又杂乱;从来不敢以骄傲自满的心理写作,恐怕文章显现高傲骄狂、盛气凌人的意味。收敛文辞是希望文章含蓄,发挥文理是希望文章明晰,疏通文章是希望文章畅达,剪裁篇章是希望文章简洁凝练,遏制污浊是希望文章语言清雅不俗,凝聚而保存文气是希望文章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写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凡是类似上面所说的这些做法,当真对吗,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义,不会招致越地和蜀地的惊怪的狗叫声,也不会招致外廷官员的讥笑,那就万幸了。15.D“语言也不乏华美生动”错误。这首元曲的语言朴实凝练,并没有华丽的辞藻。16.答案①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②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③以动衬静(寓情于景),以三种声音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解析赏析句子,可以从手法、内容、用词、情感等角度入手。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写出了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比较整齐,富有节奏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这里写了三种声音,“鼓声”“浪声”“钟声”,以声衬静,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同时也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17.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示例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示例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18.答案老舍《骆驼祥子》解析根据提示语“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许多作品描写北平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可知,这位作家是老舍。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生于北平,长于北平。老舍的作品京味十足,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深入北平百姓的生活,展现了北平下层百姓的生活画卷。先由前面的分析了解到这位作家是老舍。再根据“作品描写北平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进行筛选,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描写北平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四世同堂》是表现抗战时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话剧《茶馆》以北京裕泰茶馆的时代变迁为线索,深刻地再现了从戊戌变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以上三部作品任选一个填空即可。19.D“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错,“平静的叙述”和“热烈而激昂”矛盾,比喻不当。20.答案(示例)我建议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因为博物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科技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推进博物馆进校园行动。为此,博物馆要推出文化产品,精心布展,免费开放,利用新媒体技术,鼓励青少年进馆体验文化;大力开展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课程与科学课程的密切衔接。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自己的建议。例如,我建议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然后阐释理由。例如,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科技教育资源,推进博物馆进校园行动有助于成就青少年健全的人生。最后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博物馆可推出文化产品,免费布展以提供青少年学习的场所,利用新媒体技术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开展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衔接。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21.答案(示例)经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我校新建图书馆、校史馆被确定为正式开放场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学校招聘会12
- 物理必修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学校教室墙面抹灰修补施工方案
- ABB机器人中文手册
- 市场营销活动保密协议书
- 学前班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2024年电子医保培训
- 影院品牌形象设计合同
- 物流配送交通监控优化方案
- 高效焊锡废气处理设备选型方案
- GB∕T 41426-2022 牙科学 一体式手柄牙线
- 第二章 生涯发展理论PPT课件
- 环氧树脂罩光漆性能特点使用范围及施工方案
- 操作系统课件(6.1 云计算技术)
- 食管癌手术配合
- Brother-TC-S2A机器操作资料课件
- 错纳矿区Ⅰ号矿体铅锌矿800~1100td的露天开采最终开采境界设计说明
- 18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路径
- 断水层施工方案
- “7_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
- 硕士研究生入学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