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袖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时空观念:通过本课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的学习,教师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与理解,完成史料实证两素养的培养;历史解释: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新中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各项措施的必要性和对新中国的意义;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能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家国情怀: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002预习导学预习填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准备成立背景军事条件理论基础筹备会议时间、名称纲领及其地位内容成立标志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003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材料:《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材料: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历史纵横》思考:1.结合材料与所学,说说你怎么理解“人民民主专政”?2.结合材料与所学,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归纳总结: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材料:“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材料:材料:按照“打扫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教材p158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思考: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归纳总结: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总结: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探究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民政权的巩固材料: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美]沃特尔·G·赫姆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材料: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孙秉侠、齐晓明:《志愿抗美援朝纪实》材料:赫鲁晓夫说:“如果苏中两国间的友谊不是建筑在实事求是、互相需要和彼此负责的坚实基础上,那么任何国家之间的条约都不能长久”。“请求我们帮助克服其几百年落后状态这一重要时期,不帮助中国在未来的五年内实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的根本大计,那么我们就将错过同中国建立和巩固友谊的历史时期。(注:1953年5月15日苏联同中国签订《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承诺在1953—1959年内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苏]康·伊·科瓦利《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会谈》思考: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归纳与总结: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安全的保障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爱国主义的勃发获得苏联的信任和经济上的援助材料: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归纳与总结: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思考: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归纳与总结:“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探究三“神女当无恙,当惊世界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思考: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归纳与总结: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思考: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探究四敢教日月换新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考:总结中共八大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材料: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材料: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由整风运动到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中国的知识精英受到整体伤害,阻塞了中国走向民主和法制的道路,动摇和修改了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材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超英赶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思考:大跃进存在什么问题?归纳与总结:农业上浮夸风盛行,工业上大炼钢铁,高指标、求速度、瞎指挥。“大跃进”运动主观上是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但客观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思考:归纳人民公社的特点。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政社合一公社方式: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人民公社的后果:五风盛行、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思考:归纳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004记忆清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新中国的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中海怀仁堂)1、背景: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2、代表:(特点:广泛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3、职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4、决议/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为施政方针①内容:A、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明确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B、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②作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3)其他决议: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公元纪年、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居安思危的精神);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5、影响/意义:①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949.10.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二)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1949.10.1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诞生历史意义: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社会性质的转变)。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二、人民政权的巩固→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峻形势:1、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军队还在盘踞华南、西南地区,国民党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2、经济上: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面临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3、国际上: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敌视、包围和封锁。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肃清残敌,剿匪镇反:①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1950年夏,基本歼灭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②西藏和平解放(1951阿沛·阿旺晋美):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前提),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2、依据:①1949:《共同纲领》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②1954: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3、概况:①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已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②自治州③自治县(旗)4、共同繁荣发展的表现:①西部大开发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③兴边富民行动5、启示类:如何维护民族关系:①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②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③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④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二)土地改革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直接原因:新解放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之下,迫切要求得到土地2、经过:①开始标志: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③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封建制度至此彻底废除——+政治:辛亥革命;经济:土地改革;文化:新文化运动)3、具体做法:(注意保留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4、结果:①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②1959,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5、意义:①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政权)④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经济)6、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①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打土豪、分田地②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③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耕者有其田④土地改革(1950-1952):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⑤三大改造(1953-1956):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⑥人民公社(1958):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三)稳定物价1、背景:新中国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概况: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四)统一财经:1、目的:从根本上稳定物价。2、概况: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3、意义: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4、结果: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五)抗美援朝战争1、原因: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根本原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美军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③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2、目的:保家卫国(口号)3、过程(1950~195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①首战告捷: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10.25)②五战五捷: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③结束:1953.7,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4、战斗英雄①杨根思(“特级战斗英雄”长津湖抱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上甘岭战役,身堵枪)、邱少云(严守纪律)、罗盛教、毛岸英②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5、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①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旗帜,是志愿军指战员入朝参战,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巨大精神动力,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为全体志愿军指战员的行动准则。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以弱胜强,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志愿军指战员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作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志愿军指战员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把炒面一把雪,以苦为荣,顽强拼搏,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乐观信念。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在志愿军的行列中先后涌现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昭示着志愿军指战员视死如归、无私奉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志愿军指战员尊重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战争中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停战后积极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维护了中朝人民以及一切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独立和自由,推进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6、意义国内:①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极大地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③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纪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国际: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美苏对峙,美国敌视、孤立中国2、长期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政策内容影响“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二)外交成就1、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外国建交——迎来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①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49.10中苏建交)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2、参加日内瓦会议:①时间:1954年4月②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③成果: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④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威望。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过程:①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②正式确定:1954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核心/基础政治保障条件目标(3)意义:①历史角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现实角度: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内容。这些特点赋予它恒久的生命力。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③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由意识形态外交向国家利益外交的转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4、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印度尼西亚万隆)(1)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2)方针: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3)内涵:“同”①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②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条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4)意义:①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圆满成功),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②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③形成了“万隆精神”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国家工业化即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背景:①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②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2)目的: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4)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5)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四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制造厂(解放牌汽车)、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6)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7)意义:①开始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初步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8)局限性: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9)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瓷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3、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农业的改造(土地私有→土地公有,土地从农民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①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农民也趋于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②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③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的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4年开始):①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②改造政策: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评价:①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缺点: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二)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召开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制定宪法)2、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放映人民利益的宪法。3、确立政治制度体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三)思想:毛泽东思想①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②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00601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1969年7—8月,尼克松多次声明不同意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提议。12月,美国大使在与中国驻波兰代办会晤时表示:美国“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更大的交流”,“亚洲问题的解决和决定终究必须有亚洲人民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参与这个过程”。材料表明()A.国际局势影响中美关系B.大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C.中美建交步伐不断加快D.意识形态外交不复存在2.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部分会议记录。据此可知()A.新政协是一个多党合作的民主组织B.新政协是人民为核心的政权组织C.新中国实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D.新政协议事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3.读1951—1957年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变化情况表。推动下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年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初级社社数30040001500011400063300021600036000每社农户数12.315.718.120.026.048.044.5高级社社数110150200600540000753000每社农户数30.0184.0137.358.675.8198.9158.6A.土地改革B.三线建设C.人民公社D.三大改造4.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和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新、旧版人民币以1:10000的比值兑换,两者购买力相等。新版人民币还部分引进了苏联的印钞技术,加强了防伪识别。新版人民币的发行()A.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依赖于苏联的合作与援助C.有利于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D.得益于“一五”计划完成5.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发展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B.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D.贯彻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6.1953年1月,中央决定实行普选,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担心他们的现有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将得不到保障。为此,毛泽东强调:“我们的重点是照顾多数,同时照顾少数。凡是对人民国家事业忠诚的,做了工作的,有相当成绩的,对人民态度比较好的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的代表性人物都有份”。毛泽东意在()A.推进三大改造进程B.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巩固人民民主政权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对共产主义的直接或间接攻击,周恩来在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说:我们允许不知真相的人抱有怀疑,但……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周恩来此举()A.有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C.使中国成为主要的反帝力量D.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外交低谷8.1961—1963年,原先从农村招收的2500万职工被精简下放到农村,由此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人口逆向流动。同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减少4.8万家,相当于1960年全部企业数的44.8%。这表明党和政府()A.意在结束人民公社化运动B.开始冲破苏联模式束缚C.试图纠正“左”倾错误D.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9.图1为收藏家李三台收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证中发行于1959年的“觉悟票”,它是奖励当时人们积极劳动的票证。这()图1A.破除了平均主义的供给制B.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产物C.实现了社会按劳分配原则D.体现了社会主义自我调节10.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问题,即《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的发表()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奠定基础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③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西北、西南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他们主要通过参加建设会战、提供物资支援、开展慰问演出等方式为三线建设作贡献。汤景英、安顺发等技术工人是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三线建设的缩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C.利于构建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D.彻底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12.从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农村电话网,到1960年基本实现了电话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覆盖。这项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A.促进了人民文化的交流B.提升了当时的国家治理水平C.推动中国进入信息社会D.加快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
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DCDCACDD题号1112答案CB1.【答案】A【解析】据材料“1969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冷战和两极格局之下,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国际局势充满挑战性,美国、中国都有逐步缓和外交关系的意向,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美国希望与中国有更多的交流,只是美国的外交意愿,不能说明大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排除B项;1969年中美关系还未开始正常化,距离建交还很遥远,排除C项;1969年,外交仍受冷战思维影响,意识形态外交仍存在,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可知,新政协筹备会关于国庆节的民主议事过程,体现了新政协决策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参与新政协议事的代表来源,无法推知多党合作的情况,排除A项;新政协当时尚未正式开会、正式成立,还不是政权组织,排除B项;《共同纲领》明确新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政协筹备会尚未制定《共同纲领》,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本题选D。材料中讲的是1951—1957年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变化情况表,设问的是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1952年到1953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19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故本题选D。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领域进行的,故C排出;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完成,故排除A;人民公社在1958年开始进行,材料中时间仅到1957年,故排除C。4.【答案】C【解析】据题干“新、旧版人民币以1:10000的比值兑换,两者购买力相等”可知,新中国政府的该举措适应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新人民币的发行适应了建国之初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不是要“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引进了苏联的印钞技术”,而不是“依赖”苏联的合作与援助,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值显著增加,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制定国民经济恢复策略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工农业生产,并取得巨大成就,故选D项;材料不仅工业取得成就,农业也取得成就,“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不能完整概括题意,排除A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与材料中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强调“凡是对人民国家事业忠诚的……各阶级的代表性人物都有份”可知,这有利于团结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的爱国分析进行新生政权的建设,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故选C项;“三大改造”不合题意,与材料中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担心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利得不到保障相悖,排除A项;“确立”不合史实、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于1954年宪法,排除B项;“完善”不合时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于1954年,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1955年万隆会议”“针对……攻击”“求同存异”“我们允许……我们欢迎”等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