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新发展。1.通过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理解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2.通过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在两汉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各国。(时空观念)3.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4.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概念,对三国至隋唐时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能够解释的清楚(历史解释)5.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了解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在欣赏中领略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在探究中分享文化的视野和价值,以此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其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家国情怀)002预习导学1.唐朝的儒学唐朝的儒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二是经学。隋末王通,是唐朝新儒学的开山,在河汾之间讲学。王通门人及问学者多参与唐初开国创业,并为贞观之治作出杰出贡献,文献确实可考者,有薛收、魏征、陈叔达、杜唐朝新儒学具有哲学思想品格和政治实践品格。它一方面继承和创新了先秦原始儒学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2.古文运动的意义历时两百多年的古文运动,既有鲜明的理论主张,也有丰硕的创作成果。它不仅确立了新的文学语言、新的散文范式,而且确立了“文以明道”这一重要理念,延续了儒家的道统。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运动,从一个侧面为中国文化开启了新的历程3.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被称为“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即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问。魏晋人重视《老子》《庄子》和《易经》,初称为“三玄”。这一思潮的产生与当时儒学呈衰落之势和黄老思想进一步发展有关。当时是士庶分明的社会,门阀士族占据政治优势地位,庶族普通百姓很少有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他们只能在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另外,此时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每次上台的统治者都需要用“名教”思想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同时险恶的政治斗争,也促使官员们用玄学来缓解压力。士族上层也用玄学来掩饰其荒淫腐化的生活。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它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文人的心态和时代的精神来看待。主要表现为: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魏晋风度反映出魏晋士人追求洒脱的背后,实有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和痛苦,显现出他们矛盾的心态。4.隋代大儒王通及其“三教合一”思想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隋河东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是隋代的大儒,死后被门人弟子私谥为“文中子”。反映其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中说》。隋唐之际,由于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冲击,自汉武帝以来形成的“天人感应论”地位日渐衰落,儒学的主导地位也不再稳固。王通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祖辈们都有很深的学术功底,王通自幼受到影响,自觉地站在儒学的立场上,以重振儒学的主导地位为自己的一生追求。在处理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王通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其实质是在以儒为主的条件下实现三教合一,其本质是弘扬儒学。因此,“三教合一”,也就是“儒、道、佛三教合归儒”。5.“三武灭佛”“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些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称为“法难”。0202预习任务:结合教材与所学完成填空汉朝至隋唐思想变化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儒学:正统地位道教:东汉末年兴起佛教:两汉之际传入2.东汉末年至隋唐文学体裁时间代表性文学体裁特点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建功立业、人生感慨东晋田园诗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南北朝南北骈文、南朝民歌、北朝民歌韵律对仗、婉约缠绵粗狂豪迈唐朝诗歌初唐:激扬刚劲盛唐:浪漫奔放中唐:现实主义晚唐:凝重沉抑003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破”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之气象1.思想宗教材料:唐代的韩愈,他认为佛教既不利于社会教化,又不利于忠孝,因此力主排佛。但另一方面,韩愈学说的核心是道统论。……本来在儒家那里是不存在什么道统的,后来由于受佛教宗派传法世系“祖统”的影响,韩愈才提出了道统这一说法。慧远净土宗高僧陆修静慧远净土宗高僧陆修静道士陶渊明田园诗人《虎溪三笑图》结合教材与材料,总结汉朝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发展趋势。结合教材与材料,总结汉朝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发展趋势。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发展趋势:多元活跃、融合发展,终归儒学2.文学艺术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诗结合教材与所学:指出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文学体裁,并分析各自的特点。归纳总结:见预习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及表格,试说明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归纳总结:领域广泛、世界领先、唐朝高峰、实用性强探究二“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之源头材料:材料:“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说明文化发展与国家兴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合作探究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材料: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植曹丕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李泽厚:《魏晋风度:就是人的觉醒》材料:北魏、北齐制度大量吸收了关陇文化、南朝宋齐文化的成分,成为隋唐文化主要的来源之一。关陇文化之所以兴盛,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所,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任务1: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归纳总结:现实动荡不安、民族融合、南北融合、统治者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社会相对安定材料: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进士科考时务策、贴经、杂文。天宝以下杂文专试诗赋,进士科实际已成为文学之科。——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任务二: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归纳总结:统一安定、经济基础良好、政策开放、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科举制推动任务三:推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文化发展的共同因素材料: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归纳总结:国家兴衰与思想文化艺术发展密切相关、胡风西来,融合交流0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发展概况朝代儒学道教佛教汉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虽受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道教≠道家学派: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而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的一个思想学派。→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①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独立发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儒学式微1、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③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④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的社会问题: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在每次经受打击之后,佛教通过内外调整,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①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之厄”)②民间出现反佛现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镇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四)儒学发展: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历史纵横:魏晋玄学①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②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③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二、文学艺术(一)文学朝代代表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朝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品被誉为“诗史”(由盛转衰)中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不唐诗风格差异大的原因:(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①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②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艺术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舞蹈魏晋南北朝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王羲之“书圣”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隋唐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1、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①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②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等。2、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的原因?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②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③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④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三、科技1、发展概况领域朝代人物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李春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印刷术隋唐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火药唐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天文学唐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医学唐孙思邈《千金方》唐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2、特点:领域众多、唐朝出现发展高峰,世界领先00601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有学者对唐朝小说中人物在长安的活动轨迹加以分析,得出结论:盛唐以兴庆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中唐变为以大明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与中南部文士社群;晚唐则以晋昌坊、具有宗教色彩的坊里为中心,更为世俗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C.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D.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图6)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赏乐的场面。该作品体现了()图6A.追求意境的文人画成为主流B.史料价值和艺术鉴赏的结合C.门阀政治下贵族的奢靡生活D.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化兴起3.石榴树从安息国移植到中国,魏晋把石榴作为多子的象征,曹植的《弃妇诗》中以石榴树不结实起兴,感叹女子因不育而被遗弃。这反映出()A.中原地区的膳食结构发生剧变B.传统农业注入新生产方式C.域外植物被赋予本土文化价值D.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4.唐传奇《朝野佥载》述:“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据此可知,该文学作品()A.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C.还原了唐代农耕生活情景D.呈现了唐代医学水平5.表1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表1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6.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楷书追求形体方正,而行书和草书是追求快速书写的结果,大量使用了连笔。这些均与秦汉时期篆书的瘦长、隶书的扁平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教育的进一步发展B.士人群体不断壮大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D.新书写载体的推广7.北魏晚期,以龙门、巩县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造像艺术中的飞天形体姿态亦变得多样,他们面貌清瘦,眉目疏朗,褒衣博带,长裙裹足,随着漫天的云气、鲜花轻快地飞翔。新的飞天形象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原地区()A.民族之间交融发展B.少数民族普遍汉化C.深受西域文明影响D.飞天艺术进入全盛8.“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9.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著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是()①《夏小正》②《黄帝内经》③《九章算术》④《齐民要术》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二、非选择题11.(14分)服饰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族。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帏帽,施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帏帽大行。中宗后(女子)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摘编自《旧唐书·舆服志》材料二图7是唐代张莹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图7材料三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三则材料对研究唐代服饰的价值。(6分)(2)依据三则材料,概括唐代服饰发展呈现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时代风貌。(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服饰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2分)

预习作业答案朝代儒学道教佛教汉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虽受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时间代表性文学体裁特点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建功立业、人生感慨东晋田园诗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南北朝南北骈文、南朝民歌、北朝民歌韵律对仗、婉约缠绵粗狂豪迈唐朝诗歌初唐:激扬刚劲盛唐:浪漫奔放中唐:现实主义晚唐:凝重沉抑强化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CBADAABA1.【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兴庆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中南部文士社群”“更为世俗化”可知,唐朝小说中的人物盛唐以政治集团为中心,中唐加入了文人群体,晚唐则以生活区和交易区为中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说人物的地位下移,出现世俗化趋势,侧面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小说变化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偏好,故选A项;盛唐和中唐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这与晚唐无关,且材料信息只有城市中不同的政治集团,看不出唐朝的盛衰变化,排除B项;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但材料不强调唐长安城的国际地位,看不出它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会,排除C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是明清时期,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南唐画家……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赏乐的场面”可知,该绘画是南唐画家描绘官员设宴的场景,对研究南唐时期的服饰、官员生活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绘画又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故选B项;《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人物画,并且从宋朝开始,追求意境的文人画成为主流,排除A项;唐代以来门阀士族受到削弱,并且根据绘画无法判定官员是否是贵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唐官员的生活,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石榴树从安息移植到中国,魏晋把石榴作为多子象征”说明外来作物石榴由于其多籽的特点在魏晋时期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的意义,故选C项;石榴移植中国并未改变中国农作物生产结构,不能导致中原地区膳食结构发生剧变,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时期依然延续秦汉以来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据所学,魏晋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石榴作为经济作物不能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可知,虽然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可以用来研究曲辕犁出现的时间,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能够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排除A项;材料文学作品反映了曲辕犁的出现,没有涉及铁犁牛耕的生产过程,没有还原农耕生活的情景,排除C项;材料“其母两眼焕然见物”属于艺术加工成分,不能反映唐代医学水平,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表1可知,从商代以来,汉字的字体不断丰富并逐渐成熟,随着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的进步,汉字在不断简化字形结构、强化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也孕育出书法艺术,故选A项;从商代甲骨文到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演变并未受到统一国家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文字是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汉字具有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的功能,字体的演变则不能说明汉字的这一功能,排除C项;草书的出现能够体现寄托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其余字体则不能体现个性化的特点,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楷书......行书和草书......鲜明对照”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此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纸张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这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据材料“楷书......行书和草书......篆书”可知,体现了字形的变化,反映的是汉字艺术性的增强,教育在魏晋时期没有显现出突破性的发展,因此不能作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排除A项;士人群体的不断壮大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观因素,前提条件强调的是客观因素,排除B项;学术氛围较为宽松不是只有魏晋时期才具有的社会特征,因此不能作为魏晋时期书写字体更加丰富的前提条件,排除C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们面貌清瘦,眉目疏朗……鲜花轻快地飞翔”可知,飞天本身来源于印度,北魏晚期的飞天形象有中原汉人的“褒衣博带”,也有少数民族的形象,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促进了艺术发展,故选A项;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但材料信息不仅涉及少数民族,还有汉人形象,且“普遍汉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飞天来自印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