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行业电池技术创新与回收方案_第1页
电动汽车行业电池技术创新与回收方案_第2页
电动汽车行业电池技术创新与回收方案_第3页
电动汽车行业电池技术创新与回收方案_第4页
电动汽车行业电池技术创新与回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动汽车行业电池技术创新与回收方案TOC\o"1-2"\h\u28724第1章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概述 4177121.1电池技术发展历程 4191391.2电动汽车电池类型及特点 4255721.3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413475第2章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 5248212.1正极材料创新 5264952.1.1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5153122.1.2富锂正极材料 5101722.1.3硅基正极材料 518672.2负极材料创新 594272.2.1硅碳负极材料 5258702.2.2硅基合金负极材料 6126952.2.3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6238702.3电解液与隔膜材料创新 6152792.3.1功能性电解液添加剂 6319022.3.2纳米复合隔膜 6255372.3.3聚合物隔膜 6134302.4锂离子电池结构优化 6256422.4.1柔性电池设计 648722.4.2纳米电极技术 687532.4.3固态电解质 724667第3章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7261373.1固态电解质材料 7191033.1.1无机固态电解质 7226543.1.2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7262373.1.3复合固态电解质 761123.2固态电池的优势与挑战 7110153.2.1优势 739193.2.2挑战 836343.3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816264第4章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创新 8199574.1电池状态估计 8302264.1.1状态估计概述 849934.1.2基于模型的状态估计方法 925784.1.3数据驱动状态估计方法 9187424.2热管理技术 9135534.2.1热管理系统概述 93184.2.2电池热模型建立 933394.2.3热管理策略 9312194.3安全管理技术 969134.3.1电池安全概述 9303274.3.2电池安全监测 916334.3.3安全管理策略 954274.4电池寿命延长策略 9319334.4.1电池寿命影响因素 9233114.4.2电池寿命预测方法 10200854.4.3电池寿命延长策略 108609第5章电池制造工艺创新 10221965.1高效率电极制备工艺 10183455.2智能化生产线 10124015.3电池模组与电池包制造技术 1016016第6章电池循环寿命提升技术 1121746.1材料改性技术 1194156.1.1正极材料改性 1173886.1.1.1掺杂与表面修饰 11236126.1.1.2合金化与纳米化 11153486.1.1.3结构稳定性优化 11177156.1.2负极材料改性 11272446.1.2.1硅基负极材料 11187706.1.2.2锂金属负极 11196176.1.2.3导电剂与粘结剂优化 11326716.1.3电解液与隔膜改进 1164276.1.3.1电解液添加剂 11147716.1.3.2隔膜结构与功能优化 11172676.1.3.3固态电解质的应用 1129526.2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11193246.2.1电化学阻抗谱原理 11108696.2.1.1阻抗谱的基本概念 11150306.2.1.2电池阻抗谱的组成 1195686.2.1.3阻抗谱与电池功能的关系 12272166.2.2阻抗谱测试方法 12182196.2.2.1线性扫描伏安法 12159396.2.2.2阶跃频率技术 12158516.2.2.3阻抗谱数据处理与分析 1298136.2.3阻抗谱在电池循环寿命评估中的应用 12134156.2.3.1电池老化机制分析 12317336.2.3.2循环寿命预测 12145706.2.3.3故障诊断与功能优化 12195506.3循环寿命测试与评估 12254696.3.1循环寿命测试方法 12226216.3.1.1充放电循环制度 12325036.3.1.2不同工况下的循环寿命测试 1281046.3.1.3循环寿命测试标准与规范 12213856.3.2循环寿命评估指标 12152876.3.2.1容量保持率 12262886.3.2.2循环效率 12118846.3.2.3安全性指标 12255236.3.3影响循环寿命的因素 12110366.3.3.1材料功能 12146156.3.3.2工艺与结构设计 12216816.3.3.3使用与储存条件 1268336.3.4提升循环寿命的技术策略 125056.3.4.1材料与结构优化 12218176.3.4.2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12249326.3.4.3系统集成与管理优化 121934第7章电池回收技术概述 12245117.1电池回收的意义与现状 12140947.2电池回收技术分类 1345227.3电池回收政策与法规 138106第8章电池回收处理工艺 1376448.1物理回收方法 13260178.1.1磁选分离技术 13221338.1.2粒度分离技术 14158758.1.3振动筛选技术 14250678.2化学回收方法 1431848.2.1酸碱溶解法 1462308.2.2火法冶炼技术 14101628.2.3湿法冶金技术 1482318.3生物回收方法 14174308.3.1微生物浸出技术 14280508.3.2植物修复技术 14147778.3.3酶催化技术 1487428.3.4菌株培养技术 1420007第9章电池回收利用与资源化 1592119.1电池材料再生利用 15260529.1.1废旧电池材料特点 15185249.1.2再生利用技术 15214889.1.3再生利用工艺优化 15219009.2电池回收产物应用 15267179.2.1废旧电池回收产物特性 1568969.2.2回收产物在电池制造中的应用 15277369.2.3回收产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5322999.3电池回收产业链构建 15128639.3.1电池回收产业链现状 1598019.3.2产业链关键环节 15293249.3.3产业链协同发展策略 15187019.3.4产业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 1613918第10章电池技术创新与回收发展趋势 162965910.1国际电池技术创新动态 162541210.1.1锂离子电池技术进展 161353310.1.2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 162311410.1.3电池管理系统创新 162823410.2电池回收行业发展趋势 162781110.2.1电池回收技术概述 161152010.2.2电池回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61494310.2.3电池回收关键技术与难题 162580610.3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 162970810.3.1电池生产与使用的绿色化 161846110.3.2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绿色化 173231510.3.3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7第1章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概述1.1电池技术发展历程电池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18世纪末期,历经两次工业革命及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最初的铅酸电池,到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乃至目前研究热点如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不断发展,为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2电动汽车电池类型及特点目前电动汽车所采用的电池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铅酸电池: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特点,但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短,且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2)镍氢电池:相较于铅酸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但自放电速率较快,且含有重金属,对环境有一定影响。(3)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速率等优点,是目前电动汽车的主流电池类型。但存在安全性问题,如过热、短路等。(4)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是未来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热点。1.3电池技术发展趋势(1)提高能量密度:通过材料创新、结构优化等手段,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以满足电动汽车对续航里程的需求。(2)提高安全性:研究新型电解质、隔膜材料等,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提高电动汽车的整体安全性。(3)降低成本:开发低成本的电极材料、电解液等,降低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推动产业普及。(4)延长循环寿命:优化电池材料及结构设计,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延长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5)环保与回收:研究绿色、可持续的电池生产及回收技术,降低电池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第2章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2.1正极材料创新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电池的整体功能。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创新主要集中在提高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及降低成本等方面。2.1.1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NCM9系列等)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较低的成本优势,逐渐成为动力电池市场的主流。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掺杂和表面修饰等手段,可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功能。2.1.2富锂正极材料富锂正极材料(如LirichMnbasedmaterials)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正极材料。通过结构调控、表面包覆和离子掺杂等策略,可改善其循环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2.1.3硅基正极材料硅基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较低的成本,是未来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研究重点在于解决硅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等问题。2.2负极材料创新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创新主要关注提高容量、降低成本和改善循环稳定性等方面。2.2.1硅碳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SiCanodes)具有高容量和低电位特性,被认为是理想的负极材料。通过设计复合结构、优化制备工艺以及表面修饰等方法,可提高其电化学功能。2.2.2硅基合金负极材料硅基合金负极材料通过与其他元素(如石墨、锡等)合金化,可改善其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合金成分和制备工艺,将有助于提高负极材料的综合功能。2.2.3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如TiO2、ZnO等)具有稳定的循环功能和较高的安全性。通过纳米化、导电剂复合以及离子掺杂等手段,可提高其电化学活性,实现高功能的锂离子电池。2.3电解液与隔膜材料创新电解液与隔膜材料对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其创新主要围绕提高电解液稳定性、降低隔膜热收缩率等方面展开。2.3.1功能性电解液添加剂通过研究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如抑制剂、成膜剂等,可提高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和电化学窗口,从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功能。2.3.2纳米复合隔膜纳米复合隔膜(如PVDFHFP/Al2O3、PVDFHFP/SiO2等)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有助于降低隔膜热收缩率,提高电池的安全性。2.3.3聚合物隔膜聚合物隔膜(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具有较低的热收缩率和高离子导电性,通过结构优化和表面改性,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功能。2.4锂离子电池结构优化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优化对提高电池功能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2.4.1柔性电池设计柔性电池设计可实现电池在弯曲、折叠等复杂环境下的稳定工作,为可穿戴设备等提供更多可能性。通过优化电极结构、隔膜材料和封装工艺,实现高安全性和柔性的锂离子电池。2.4.2纳米电极技术纳米电极技术通过减小电极活性物质颗粒尺寸,提高电极材料的利用率,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2.4.3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稳定性,是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重点包括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无机固态电解质及其复合电解质等,以实现高功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第3章固态电池技术发展3.1固态电解质材料固态电池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其核心组成部分为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对提高电池功能具有的作用。本章首先对几种典型的固态电解质材料进行介绍。3.1.1无机固态电解质无机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其中,氧化物电解质如锂铝氧化物(LiAlO2)、锂硅氧化物(LiSiO2)等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硫化物电解质如锂硫化合物(Li2S)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和较宽的电化学窗口;磷酸盐电解质如磷酸锂(Li3PO4)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和热稳定性。3.1.2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聚乙烯氧化物(PEO)、聚丙烯酸(PAA)等。这类电解质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成膜性和加工功能,但其离子导电性相对较低,可通过引入锂盐、无机填料等手段进行改善。3.1.3复合固态电解质复合固态电解质是将无机和有机/聚合物电解质相结合,旨在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提高电解质的综合功能。复合固态电解质具有较好的离子导电性、机械功能和热稳定性,是当前固态电池研究的热点。3.2固态电池的优势与挑战3.2.1优势(1)安全性:固态电解质相较于液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能有效降低电池热失控和泄漏的风险。(2)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有助于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3)循环寿命:固态电解质具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功能和寿命。(4)适用温度范围:固态电池在极端温度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功能,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3.2.2挑战(1)离子导电性: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普遍低于液态电解质,影响电池的倍率功能。(2)制造工艺: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对生产设备和成本提出了较高要求。(3)成本:固态电池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3.3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逐步推进,国内外多家企业及研究机构已展开相关研究。目前固态电池产业化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材料研发:针对不同类型的固态电解质材料,优化其组成、结构和制备工艺,提高电解质的综合功能。(2)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固态电池在离子导电性、制造工艺、成本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3)产业链构建:建立完善的固态电池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制造设备、电池系统等环节。(4)标准制定:推动固态电池相关标准的制定,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5)应用推广:与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企业合作,推动固态电池在各类应用场景的推广。第4章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创新4.1电池状态估计4.1.1状态估计概述电池状态估计是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功能之一,主要包括电池荷电状态(SOC)、电池健康状态(SOH)及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LF)的准确估计。准确的电池状态估计对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4.1.2基于模型的状态估计方法本节介绍基于模型的状态估计方法,包括等效电路模型、电化学模型等。通过模型参数的在线辨识及优化算法,实现对电池状态的准确估计。4.1.3数据驱动状态估计方法本节介绍数据驱动的电池状态估计方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训练模型,实现对电池状态的精确预测。4.2热管理技术4.2.1热管理系统概述热管理技术是保证电池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本节介绍热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及重要性。4.2.2电池热模型建立本节介绍电池热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一维、二维及三维热模型,以及考虑电池材料、结构等因素的复杂热模型。4.2.3热管理策略本节介绍热管理策略,包括主动冷却、被动冷却及相变材料冷却等方法。通过实时监测电池温度,调整热管理策略,保证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4.3安全管理技术4.3.1电池安全概述电池安全管理技术是电动汽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介绍电池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如电池内部短路、过充、过放等。4.3.2电池安全监测本节介绍电池安全监测方法,包括电压、温度、电流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4.3.3安全管理策略本节介绍安全管理策略,如电池保护策略、故障处理策略等。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保证电池在安全范围内运行。4.4电池寿命延长策略4.4.1电池寿命影响因素本节介绍影响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如充放电循环、温度、充电速率等。4.4.2电池寿命预测方法本节介绍电池寿命预测方法,包括基于模型、数据驱动及人工智能等方法。4.4.3电池寿命延长策略本节介绍电池寿命延长策略,如合理设置充放电策略、热管理策略等,以减缓电池老化速度,提高电池使用寿命。第5章电池制造工艺创新5.1高效率电极制备工艺电动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率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主要介绍目前行业内高效率电极制备工艺的创新成果。a.纳米化材料的应用:采用纳米化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b.激光切割技术:利用激光切割技术,提高电极的加工精度,降低电阻,提升电池功能。c.优化涂布工艺:通过改进涂布工艺,实现电极涂层的均匀性和致密性,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5.2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生产线是电池制造工艺创新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一致性。以下为智能化生产线的相关创新技术:a.自动化装配:采用、自动化设备完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装配、焊接等工序,提高生产效率。b.智能检测:利用机器视觉、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保证产品质量。c.信息化管理:建立电池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与优化。5.3电池模组与电池包制造技术电池模组与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制造技术的创新对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功能、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a.模组轻量化设计:采用轻量化材料及结构设计,降低电池模组重量,提高能量密度。b.模组自动化装配:开发自动化装配技术,提高模组装配精度,降低人工成本。c.电池管理系统(BMS)集成: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实现电池模组与电池包的智能管理,提高电池系统安全功能和循环寿命。d.热管理技术:研究电池模组与电池包的热管理技术,保证电池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运行,提高电池功能和安全性。本章对电动汽车行业电池制造工艺创新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高效率电极制备工艺、智能化生产线以及电池模组与电池包制造技术。这些创新技术为提高电池功能、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持。第6章电池循环寿命提升技术6.1材料改性技术6.1.1正极材料改性6.1.1.1掺杂与表面修饰6.1.1.2合金化与纳米化6.1.1.3结构稳定性优化6.1.2负极材料改性6.1.2.1硅基负极材料6.1.2.2锂金属负极6.1.2.3导电剂与粘结剂优化6.1.3电解液与隔膜改进6.1.3.1电解液添加剂6.1.3.2隔膜结构与功能优化6.1.3.3固态电解质的应用6.2电化学阻抗谱分析6.2.1电化学阻抗谱原理6.2.1.1阻抗谱的基本概念6.2.1.2电池阻抗谱的组成6.2.1.3阻抗谱与电池功能的关系6.2.2阻抗谱测试方法6.2.2.1线性扫描伏安法6.2.2.2阶跃频率技术6.2.2.3阻抗谱数据处理与分析6.2.3阻抗谱在电池循环寿命评估中的应用6.2.3.1电池老化机制分析6.2.3.2循环寿命预测6.2.3.3故障诊断与功能优化6.3循环寿命测试与评估6.3.1循环寿命测试方法6.3.1.1充放电循环制度6.3.1.2不同工况下的循环寿命测试6.3.1.3循环寿命测试标准与规范6.3.2循环寿命评估指标6.3.2.1容量保持率6.3.2.2循环效率6.3.2.3安全性指标6.3.3影响循环寿命的因素6.3.3.1材料功能6.3.3.2工艺与结构设计6.3.3.3使用与储存条件6.3.4提升循环寿命的技术策略6.3.4.1材料与结构优化6.3.4.2电化学阻抗谱分析6.3.4.3系统集成与管理优化第7章电池回收技术概述7.1电池回收的意义与现状电动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动力电池需求不断攀升,但电池使用寿命的终结,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理退役电池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电池回收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带来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电池回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引起及企业的高度重视,相关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7.2电池回收技术分类电池回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回收:通过机械破碎、筛选、磁选等物理方法对电池进行回收,分离出有价金属和废料。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回收效率,但对设备要求较高。(2)化学回收:通过化学反应将电池中的有价金属提取出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化学回收方法主要包括湿法冶金、火法冶金等。(3)生物回收: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电池中的金属离子进行吸附、转化,实现资源回收。该技术具有环保、低能耗的优点,但尚未成熟。(4)其他回收技术:如电解回收、溶剂萃取等,这些技术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7.3电池回收政策与法规为了规范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主要包括:(1)制定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对电池回收企业的技术、设备、环保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回收过程的安全、高效、环保。(2)推广电池回收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电池回收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3)完善电池回收体系:建立电池生产、销售、回收、再利用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4)加强监管与执法:对电池回收行业进行严格监管,打击非法回收、处理行为,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5)推动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电池回收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电池回收技术水平。第8章电池回收处理工艺8.1物理回收方法8.1.1磁选分离技术磁选分离技术是利用磁性材料对电池材料中的磁性物质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此技术主要针对电池中的金属铁、镍等磁性物质进行回收。8.1.2粒度分离技术粒度分离技术通过控制电池材料的粒度,实现不同粒度级别电池材料的分离。该方法适用于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等不同组分的分离。8.1.3振动筛选技术振动筛选技术利用振动筛对电池材料进行筛选,将不同粒度的电池材料进行分离。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较低的成本。8.2化学回收方法8.2.1酸碱溶解法酸碱溶解法是通过酸碱溶液将电池材料中的有价值金属离子溶解,然后通过后续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得到高纯度的金属盐或金属。8.2.2火法冶炼技术火法冶炼技术是将电池材料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熔炼,使有价金属得到富集,然后通过冷却、破碎等工艺进行金属的回收。8.2.3湿法冶金技术湿法冶金技术利用化学溶液对电池材料中的有价金属进行提取和纯化。该方法具有处理能力强、回收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8.3生物回收方法8.3.1微生物浸出技术微生物浸出技术是利用特定微生物对电池材料中的有价金属进行生物浸出,从而实现金属的回收。该方法具有环保、低能耗等特点。8.3.2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对电池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富集、转化和稳定,从而实现电池材料的无害化处理。该方法适用于土壤和水源中电池污染的治理。8.3.3酶催化技术酶催化技术是利用特定的酶对电池材料中的金属离子进行选择性吸附和转化,实现有价金属的回收。该方法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8.3.4菌株培养技术菌株培养技术通过培养具有特定吸附能力的菌株,使其对电池材料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吸附,从而实现金属的回收。该方法具有回收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第9章电池回收利用与资源化9.1电池材料再生利用9.1.1废旧电池材料特点本节将介绍废旧电动汽车电池的材料特点,分析其可再利用价值及面临的挑战。9.1.2再生利用技术本节将详细阐述当前电池材料再生利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湿法冶金、火法冶金、机械破碎等方法,并对比分析各技术的优缺点。9.1.3再生利用工艺优化针对现有再生利用工艺,探讨如何优化工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