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手册_第1页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手册_第2页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手册_第3页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手册_第4页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手册TOC\o"1-2"\h\u21295第1章引言 3100151.1环境保护的意义 3104691.2治理措施的重要性 34093第2章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397062.1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344062.2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简介 4235572.3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22959第3章环境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5312013.1环境污染源分类 5295533.1.1工业污染源 5182343.1.2农业污染源 5239683.1.3城市污染源 5111693.1.4其他污染源 5314113.2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方法 6235973.2.1现场调查法 676493.2.2监测分析法 6286193.2.3模型模拟法 663183.2.4生态风险评价法 6222913.3污染源治理措施 6291593.3.1工业污染源治理 6235033.3.2农业污染源治理 6311333.3.3城市污染源治理 6116613.3.4其他污染源治理 718911第4章大气污染防治 7276404.1大气污染概述 75664.2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7258054.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715425第5章水污染防治 8109215.1水污染概述 8270985.2水污染治理技术 848595.3水污染防治措施 84520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9237826.1固体废物分类与特性 9176806.1.1城市生活垃圾 940556.1.2工业固体废物 9171216.1.3农业固体废物 9225496.1.4建筑垃圾 951696.1.5危险废物 1063036.2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074896.2.1填埋 10258626.2.2焚烧 10108536.2.3堆肥 10274436.2.4资源化利用 103166.3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10215546.3.1固体废物处置 102056.3.2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107287第7章土壤污染防治 11284687.1土壤污染概述 11100487.2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1189467.2.1物理修复技术 11117697.2.2化学修复技术 11221597.2.3生物修复技术 11296467.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1229757.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199407.3.2加强土壤污染监测与风险评估 12233087.3.3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12254537.3.4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12135307.3.5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水平 12132687.3.6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宣传与培训 121111第8章噪声与振动控制 12299338.1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2239298.1.1噪声与振动污染来源 1248268.1.2噪声与振动污染危害 1330358.1.3法律法规 13253088.2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3121628.2.1声源控制技术 13198428.2.2传播途径控制技术 13155758.2.3受体保护技术 13213218.3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4249158.3.1政策法规与管理 1417968.3.2技术研发与应用 1468368.3.3宣传教育与培训 14135178.3.4社会参与与监督 1431924第9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15249209.1生态保护概述 15167909.2生态修复技术 15278539.3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1525609第10章环境监测与管理 161577410.1环境监测技术 161361710.1.1自动化监测技术 161509710.1.2遥感监测技术 161428510.1.3环境监测网络技术 162348410.2环境管理方法 16457410.2.1环境影响评价 163023210.2.2环境管理体系 161234710.2.3环境经济政策 16749710.3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评估与实践案例 162148510.3.1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评估方法 16154410.3.2实践案例 17第1章引言1.1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水、土壤污染等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不仅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治理措施的重要性治理措施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治理措施有助于减缓环境污染趋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治理措施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环境治理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环境治理措施的实施,需要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完善环境法规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企业要落实环保责任,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高度重视治理措施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推进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态宜居的地球家园。第2章环境法律法规体系2.1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污染、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法律规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层面:(1)宪法层面: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基本任务,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2)法律层面: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基础法律,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3)行政法规层面: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对环境保护法律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细化。(4)部门规章层面: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如《环境影响评价办法》、《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5)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级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为地方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2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简介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在全球范围内为应对环境问题而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规范。以下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的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文件:(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2)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公平分享利用生物资源的惠益。(3)联合国《荒漠化公约》:旨在防止和减轻荒漠化,保护和恢复土地资源,改善受影响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4)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公约》:旨在限制和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5)欧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欧盟气候行动计划》、《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等,对成员国环境保护工作产生重要影响。2.3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制定: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方向,有利于国家及地方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2)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法定依据,保证了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3)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4)污染物排放控制:法律法规对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有效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环境质量。(5)环境监测与执法: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监测和执法的主体、职责和程序,为环境监测和执法提供了法律保障。(6)环境损害赔偿:法律法规规定了环境损害赔偿的责任、赔偿范围和程序,有助于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和个人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第3章环境污染源识别与评估3.1环境污染源分类环境污染源是指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来源。为了更好地识别和评估环境污染源,本节将其分为以下几类:3.1.1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根据行业特点,可进一步细分为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电力等行业污染源。3.1.2农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农膜残留、养殖业排放等。农业土地开发、水土流失等也会导致环境污染。3.1.3城市污染源城市污染源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垃圾、餐饮业排放、交通排放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日益严重。3.1.4其他污染源其他污染源包括自然灾害、泄漏、跨界污染等。这些污染源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3.2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方法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是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基础。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方法:3.2.1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包括排放源的位置、排放方式、排放量等,以便初步识别污染源。3.2.2监测分析法对污染源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进行监测分析,了解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强度等,为评估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3.2.3模型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型对污染源进行模拟分析,预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转化等过程,为污染源评估提供科学依据。3.2.4生态风险评价法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评估污染源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的影响,以确定污染源的环境风险。3.3污染源治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3.3.1工业污染源治理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末端治理,实施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3.3.2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养殖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3.3.3城市污染源治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推广清洁能源,减少交通排放。3.3.4其他污染源治理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跨界污染协同治理,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强化环境监管,预防和减少污染的发生。第4章大气污染防治4.1大气污染概述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层,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煤、农业活动等。本节将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其在我国的具体情况。4.2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已研发和引进了一系列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除尘技术:电除尘、袋除尘、湿式除尘等,用于去除大气颗粒物。(2)脱硫技术: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等,用于减少燃煤等排放的二氧化硫。(3)脱硝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用于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4)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生物法等,用于控制VOCs排放。(5)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三元催化转化器等,用于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4.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针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技术,我国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4)强化污染源治理: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治理,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5)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措施联动、共同防治。(6)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持续加大力度,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第5章水污染防治5.1水污染概述水污染是指在水体中掺入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的正常使用和生态平衡的现象。水污染来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水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5.2水污染治理技术为解决水污染问题,我国研究和发展了多种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物理治理技术:通过物理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离和去除,如沉淀、过滤、吸附等。(2)化学治理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3)生物治理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代谢作用降解污染物,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人工湿地等。(4)膜分离技术:通过半透膜将污染物与水分离,如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5)高级氧化技术:利用强氧化剂氧化分解污染物,如臭氧、过氧化氢、光催化等。5.3水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水污染的来源和特点,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立法和监管: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减少工业废水排放。(3)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实现污水资源化。(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5)船舶污染防控:加强船舶污染防治,严格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环保型船舶。(6)地下水保护:加强地下水监测和预警,防止地下水污染,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7)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协调流域内各行政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保证水环境质量改善。(8)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水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6.1固体废物分类与特性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生产、消费、使用或处理过程中失去原有价值而被遗弃的物质。根据其来源、性质及危害程度,固体废物可分为以下几类:6.1.1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其特性为成分复杂、含水率高、易腐烂、污染环境。6.1.2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来源于各类工业生产过程,包括原料、辅料、燃料、产品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料、废品等。其特性为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处理难度大。6.1.3农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其特性为分布广泛、季节性强、资源化利用潜力大。6.1.4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在房屋拆迁、建筑施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砖瓦、混凝土、木材等。其特性为重量大、体积大、处理难度较高。6.1.5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感染性、放射性等特性,对人体和环境具有较大危害的固体废物。其特性为危害性大、处理要求高、管理严格。6.2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采用合适的处理技术可以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6.2.1填埋填埋是将固体废物倾倒至特定区域,并进行覆盖、压实、防渗处理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6.2.2焚烧焚烧是将固体废物在高温下燃烧,转化为灰烬、气体等物质的过程。适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等。6.2.3堆肥堆肥是将有机固体废物(如农作物秸秆、厨余垃圾等)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有机肥料的方法。6.2.4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固体废物作为原料或辅料,用于生产新的产品或能源的过程。例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6.3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6.3.1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固体废物分类收集与运输,降低废物处理难度。(2)提高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水平,保证处理效果。(3)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固体废物处理法规。6.3.2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废物资源化利用。(2)推广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3)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废物分类和回收。(4)建立完善的废物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效率。第7章土壤污染防治7.1土壤污染概述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的有害物质超过原有背景值,对土壤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功能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土壤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投入品、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本节将简要介绍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污染类型及特点,为后续治理和防治措施提供基础。7.2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7.2.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换土法、隔离法、蒸汽提取法和固化/稳定化技术等。这些技术通过改变土壤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7.2.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淋洗、氧化还原、土壤固化/稳定化和土壤改良等。这些技术通过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从而降低土壤污染程度。7.2.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如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代谢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转化和富集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堆肥技术等。7.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的产生。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7.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监管。7.3.2加强土壤污染监测与风险评估开展土壤污染监测,及时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风险评估,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7.3.3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土壤污染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污染敏感区域。7.3.4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严格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的审批和使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7.3.5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水平加大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治理效果和效率。7.3.6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宣传与培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和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能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我国土壤污染程度,保障土壤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8章噪声与振动控制8.1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噪声与振动污染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噪声污染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多个方面,而振动污染主要与工业设备、交通运输等相关。本节将对噪声与振动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概述。8.1.1噪声与振动污染来源(1)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类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和振动。(2)交通运输: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3)建筑施工: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和作业活动产生的噪声和振动。(4)社会生活:公共场所、家庭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8.1.2噪声与振动污染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和振动环境中,可导致听力损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2)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噪声和振动污染影响人们的休息、工作和学习,降低生活质量。(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噪声和振动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生态平衡。8.1.3法律法规我国针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为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8.2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受体保护三个方面。以下将对这三个方面的控制技术进行详细阐述。8.2.1声源控制技术(1)降低噪声和振动源: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和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噪声和振动。(2)隔声和吸声:采用隔声和吸声材料、结构,降低噪声和振动的传播。(3)消声和减振:利用消声器、减振器等设备,降低噪声和振动的强度。8.2.2传播途径控制技术(1)隔声屏障:在噪声和振动传播途径上设置隔声屏障,阻挡噪声和振动的传播。(2)声屏障和减振沟:采用声屏障和减振沟等设施,降低噪声和振动的传播。(3)绿化和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绿化带和土地利用,利用植被和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降低噪声和振动的传播。8.2.3受体保护技术(1)个人防护:为受到噪声和振动污染影响的人群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2)健康教育:加强对噪声和振动污染危害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3)环境监测:建立健全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污染状况,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8.3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措施针对噪声与振动污染的特点和危害,本节提出以下污染防治措施:8.3.1政策法规与管理(1)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的立法工作,为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2)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噪声与振动污染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在项目审批阶段,充分考虑噪声与振动污染的影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8.3.2技术研发与应用(1)加强科研攻关:加大对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控制效果。(2)推广先进技术:在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中,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技术改造: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噪声和振动排放。8.3.3宣传教育与培训(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的认识和重视。(2)开展培训:加强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8.3.4社会参与与监督(1)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2)建立举报制度:建立健全噪声与振动污染举报制度,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望有效控制噪声与振动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第9章生态保护与修复9.1生态保护概述生态保护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障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我国生态保护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生态功能恢复与提升、生态敏感区域保护以及生态灾害防范。9.2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指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重建和改善的一系列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