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操作规程TOC\o"1-2"\h\u21380第1章总则 5273301.1环境保护目标 5161861.1.1保证《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71471.1.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发展。 5157411.1.3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 581971.2适用范围 561771.2.1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科研、服务等各类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 5123851.2.2本操作规程涉及的环保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管理、噪声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等。 517501.3术语和定义 57761.3.1环境保护:指为预防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6143881.3.2污染物:指在环境中存在、迁移、转化,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6251131.3.3污染防治:指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措施。 6297241.3.4资源利用效率:指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与产生的产品或服务的比值,用以衡量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628631.3.5生态环境: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等。 6107691.3.6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提出预防或减轻措施的活动。 632455第2章环境管理体系 649912.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 6266222.1.1确立环境管理方针 643542.1.2构建组织结构 6182082.1.3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6253942.1.4制定环境管理计划 676542.1.5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688312.1.6培训与宣传 746822.2环境管理体系实施 7141012.2.1执行环境管理计划 7259502.2.2监控与改进 7227722.2.3日常管理 7178092.2.4沟通与交流 785942.2.5应急与处理 7542.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 7173482.3.1内部审核 7297872.3.2管理评审 7255402.3.3第三方认证 7310162.3.4认证后监督 76285第3章环境影响评价 7154543.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7104633.1.1项目启动 74333.1.2环境现状调查 8270543.1.3影响因素识别 8128163.1.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43003.1.5环境保护措施 8251193.1.6公众参与 897343.1.7报告编制 8290233.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8199873.2.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122663.2.2生态影响评价 8179193.2.3污染影响评价 898913.2.4噪声与振动影响评价 8232943.2.5辐射影响评价 8159433.2.6环境风险评价 8188913.2.7环境保护措施评价 991693.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925563.3.1报告正文 9319953.3.2附件 9278863.3.3公众参与说明 9220013.3.4签字页 9300193.3.5报告光盘 914701第4章污染防治措施 9130534.1大气污染防治 9119864.1.1工业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废气排放,保证废气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945374.1.2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机废气,应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实现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 9302084.1.3对于工业生产中的粉尘排放,应采用袋式除尘、湿式除尘等高效除尘技术,降低粉尘排放浓度。 9127094.1.4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排放的监管,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车辆。 9222684.1.5指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过程中无组织排放,提高生产过程的密闭性。 9269014.2水污染防治 9193594.2.1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保证废水排放达标。 9153424.2.2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水,应根据水质特点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实现废水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10153344.2.3加强对企业用水和排水设施的监管,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水产生。 10161934.2.4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新鲜水资源消耗。 1024584.2.5定期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口进行监测,保证排水水质稳定达标。 10211854.3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10200734.3.1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运输,防止二次污染。 1099874.3.2采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019684.3.3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保证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10324254.3.4推广废物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先进技术,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1013974.3.5对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10189094.4噪声与振动控制 10241734.4.1加强对企业噪声与振动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噪声与振动排放标准。 10304224.4.2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与振动污染,采取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降低噪声与振动污染。 10309794.4.3对固定噪声源进行治理,如安装消声器、隔音罩等设施,减少噪声排放。 10264184.4.4加强对交通运输噪声的控制,推广低噪声路面、隔音屏障等措施。 10311584.4.5定期对噪声与振动污染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014695第5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10105705.1生态保护措施 10201375.1.1生物多样性保护 10147545.1.2水土保持 11309535.1.3湿地保护与恢复 11179745.2生态修复技术 11229995.2.1植被恢复技术 1155155.2.2土壤修复技术 117945.2.3水体修复技术 1128385.3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管理 11105205.3.1项目策划与立项 11300535.3.2项目实施与监督 1212675.3.3项目验收与后评价 12661第6章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12101736.1节能措施 12136476.1.1设备与工艺优化 12204546.1.2能源管理 12181556.1.3节能技术应用 1270216.2节水措施 1218966.2.1水源管理 1211256.2.2节水技术应用 1246926.2.3污水处理与回用 13170936.3资源综合利用 13102126.3.1废物分类与回收 13178276.3.2资源循环利用 13132496.3.3信息化管理 1318242第7章环境监测与污染源监控 1359837.1环境监测制度 13231987.1.1监测计划制定 13153107.1.2监测网络建设 1316337.1.3监测数据管理 13203367.1.4监测人员培训 13246697.2环境监测方法 13301977.2.1水质监测 13302127.2.2空气质量监测 1496027.2.3噪声监测 14290467.2.4土壤监测 145137.3污染源监控 14102647.3.1污染源清单管理 14204477.3.2污染源监测 14263247.3.3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监控 1486457.3.4自动监测系统 14126617.3.5环保设施验收 1416654第8章环境应急预案 1455598.1环境应急预案制定 1438538.1.1目的 14307258.1.2适用范围 15198078.1.3应急预案内容 15120288.2环境应急响应 15281178.2.1预警和监测 15113058.2.2应急响应程序 15201648.2.3应急措施 1591198.3环境善后处理 15119618.3.1调查 15290168.3.2环境修复 16150748.3.3总结与改进 1612926第9章环保教育与培训 16301259.1环保教育 16312429.1.1环保教育目的 16244249.1.2环保教育内容 168649.1.3环保教育方式 16227669.2环保培训 1668689.2.1环保培训对象 16144969.2.2环保培训内容 16294939.2.3环保培训方式 1631299.3环保宣传与普及 1763569.3.1环保宣传与普及内容 1757009.3.2环保宣传与普及方式 17301129.3.3环保宣传与普及要求 1719514第10章法律责任与监督 171415910.1法律责任 1765810.1.1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违反本章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171221010.1.2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7775110.2监管 171858510.2.1部门应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保证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效实施。 17809810.2.2环保部门负责对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发觉和处理环境违法行为。 171228110.2.3部门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形成合力。 171441410.3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 181797310.3.1鼓励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公众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监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182840810.3.2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有关部门应依法及时处理。 182655310.3.3部门应定期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18948410.4企业自律与内部管理 181337410.4.1企业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181416610.4.2企业应定期开展环境保护自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181880910.4.3企业应加强环境保护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降低环境发生的风险。 18第1章总则1.1环境保护目标1.1.1保证《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1.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发展。1.1.3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1.2适用范围1.2.1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科研、服务等各类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1.2.2本操作规程涉及的环保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管理、噪声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等。1.3术语和定义1.3.1环境保护:指为预防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1.3.2污染物:指在环境中存在、迁移、转化,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1.3.3污染防治:指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措施。1.3.4资源利用效率:指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与产生的产品或服务的比值,用以衡量资源利用的合理性。1.3.5生态环境: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等。1.3.6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提出预防或减轻措施的活动。第2章环境管理体系2.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2.1.1确立环境管理方针制定明确的环境管理方针,包括公司对环境保护的承诺、环境目标及实施原则。2.1.2构建组织结构建立环境管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与权限。2.1.3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识别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并进行评价,以确定重大环境因素。2.1.4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根据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包括目标、指标、实施措施及时间表。2.1.5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保证体系运行有据可依。2.1.6培训与宣传对员工进行环境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员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2.2环境管理体系实施2.2.1执行环境管理计划按照环境管理计划,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2.2.2监控与改进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发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2.2.3日常管理加强日常环境管理,保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实施,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2.2.4沟通与交流与社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2.2.5应急与处理建立环境应急与处理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应对。2.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2.3.1内部审核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评估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觉不足及时整改。2.3.2管理评审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定期评审,以保证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3.3第三方认证2.3.4认证后监督通过认证后,持续开展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与监督,保证体系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第3章环境影响评价3.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3.1.1项目启动在项目启动阶段,应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梳理,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范围、任务及评价标准。3.1.2环境现状调查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资源利用现状等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现有环境问题。3.1.3影响因素识别识别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生态、噪声、振动、辐射等方面。3.1.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模型,预测项目在不同阶段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进行评价。3.1.5环境保护措施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污染预防、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3.1.6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3.1.7报告编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3.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3.2.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分析评价范围内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现状,评估现有环境问题。3.2.2生态影响评价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状况,评估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3污染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价项目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影响。3.2.4噪声与振动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价项目施工和运行阶段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2.5辐射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可能产生的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等影响。3.2.6环境风险评价评估项目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防范和应急措施。3.2.7环境保护措施评价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性。3.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3.3.1报告正文包括项目概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环境保护措施等。3.3.2附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数据、图表、预测模型、计算过程等。3.3.3公众参与说明记录公众参与过程,整理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3.3.4签字页报告编制单位、评审专家、审批部门等相关人员的签字页。3.3.5报告光盘提供报告的电子版,包括正文、附件等。第4章污染防治措施4.1大气污染防治4.1.1工业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废气排放,保证废气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4.1.2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机废气,应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实现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4.1.3对于工业生产中的粉尘排放,应采用袋式除尘、湿式除尘等高效除尘技术,降低粉尘排放浓度。4.1.4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排放的监管,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车辆。4.1.5指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过程中无组织排放,提高生产过程的密闭性。4.2水污染防治4.2.1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保证废水排放达标。4.2.2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水,应根据水质特点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实现废水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4.2.3加强对企业用水和排水设施的监管,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水产生。4.2.4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新鲜水资源消耗。4.2.5定期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口进行监测,保证排水水质稳定达标。4.3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4.3.1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运输,防止二次污染。4.3.2采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3.3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保证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4.3.4推广废物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先进技术,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4.3.5对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4.4噪声与振动控制4.4.1加强对企业噪声与振动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噪声与振动排放标准。4.4.2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与振动污染,采取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降低噪声与振动污染。4.4.3对固定噪声源进行治理,如安装消声器、隔音罩等设施,减少噪声排放。4.4.4加强对交通运输噪声的控制,推广低噪声路面、隔音屏障等措施。4.4.5定期对噪声与振动污染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第5章生态保护与修复5.1生态保护措施5.1.1生物多样性保护(1)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明保证护对象及保护等级。(2)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保证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3)加强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5.1.2水土保持(1)加强水土流失监测,明确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2)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土壤抗蚀能力。(3)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恢复植被。5.1.3湿地保护与恢复(1)加强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明确湿地保护目标。(2)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恢复湿地生态功能。(3)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提高湿地保护意识。5.2生态修复技术5.2.1植被恢复技术(1)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植被配置设计。(2)采用种子繁殖、苗木移植等方法,实施植被恢复工程。(3)加强植被后期管护,保证植被生长良好。5.2.2土壤修复技术(1)针对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5.2.3水体修复技术(1)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等技术,净化受污染水体。(2)实施水体生态调度,改善水生生态系统。(3)加强湖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水源安全。5.3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管理5.3.1项目策划与立项(1)开展项目前期调研,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和投资估算。(2)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项目评估。(3)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项目立项,保证项目合规性。5.3.2项目实施与监督(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施工工艺、进度和质量要求。(2)加强项目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3)开展项目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措施。5.3.3项目验收与后评价(1)组织项目验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效果。(2)开展项目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3)建立项目档案,实现项目信息共享。第6章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6.1节能措施6.1.1设备与工艺优化(1)选用高效节能的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对现有工艺进行优化,降低能耗。6.1.2能源管理(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消耗定额;(2)开展能源审计,定期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3)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计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6.1.3节能技术应用(1)推广绿色照明技术,提高照明系统的能效;(2)采用变频调速技术,降低电机系统的能耗;(3)利用余热回收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6.2节水措施6.2.1水源管理(1)加强用水计量,监测用水情况,及时发觉和解决漏水问题;(2)合理规划水源,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6.2.2节水技术应用(1)采用节水型设备,减少水的消耗;(2)推广循环用水和再生水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实施雨水收集和利用,降低对地下水和市政供水的依赖。6.2.3污水处理与回用(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保证污水达标排放;(2)对达标排放的污水进行回用,减少新鲜水消耗。6.3资源综合利用6.3.1废物分类与回收(1)建立废物分类和回收制度,提高废物利用率;(2)加强废物回收设施建设,保证废物得到有效处理。6.3.2资源循环利用(1)推广废渣、废液、废气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资源消耗;(2)开展废物交换、共生和协同处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6.3.3信息化管理(1)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消耗和利用的实时监控;(2)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资源利用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7章环境监测与污染源监控7.1环境监测制度7.1.1监测计划制定根据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年度环境监测计划,明确监测项目、频次、方法等,并保证计划的实施。7.1.2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覆盖公司各类环境要素,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7.1.3监测数据管理加强监测数据的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为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7.1.4监测人员培训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7.2环境监测方法7.2.1水质监测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地表水、地下水、废水等水质进行监测,包括pH值、COD、BOD5、NH3N、TP、TN等指标。7.2.2空气质量监测依据国家和地方空气质量标准,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主要包括SO2、NO2、PM10、PM2.5等指标。7.2.3噪声监测参照国家噪声标准,对公司厂界噪声、设备噪声等进行监测,保证噪声排放符合规定。7.2.4土壤监测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进行监测,了解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依据。7.3污染源监控7.3.1污染源清单管理建立污染源清单,明确污染源类别、排放口数量、排放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等信息。7.3.2污染源监测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保证排放浓度和总量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7.3.3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监控加强污染源治理设施的运行监控,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7.3.4自动监测系统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污染源排放状况,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持。7.3.5环保设施验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环保设施进行验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第8章环境应急预案8.1环境应急预案制定8.1.1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环境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制定本预案。8.1.2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各类环境的应急管理工作。8.1.3应急预案内容(1)环境分类及危害程度评估;(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3)预警和监测;(4)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5)应急资源保障;(6)应急培训与演练;(7)公众宣传与教育。8.2环境应急响应8.2.1预警和监测(1)建立健全环境预警和监测体系,提高预警和监测能力;(2)对潜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预警指标;(3)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8.2.2应急响应程序(1)接到环境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根据类别和危害程度,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应急处置;(3)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并根据需要请求支援。8.2.3应急措施(1)控制源,防止扩大;(2)开展现场救援,救治伤员;(3)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4)指导受影响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自我防护和疏散。8.3环境善后处理8.3.1调查(1)组织专家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和责任;(2)依法对责任单位及个人进行处罚。8.3.2环境修复(1)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2)对受影响区域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保证环境质量恢复至前水平。8.3.3总结与改进(1)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完善应急预案;(2)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3)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第9章环保教育与培训9.1环保教育9.1.1环保教育目的环保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地遵循环保规定,积极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合同协议书离婚协议书合同2024年
- 餐厅经营许可协议
- 上海市房产竞价协议
- 工程材料租赁合同模板
- 山西省棉花订购协议
- 家用电器购销协议案例
- 兼职工作劳务协议书范本样式
- 中信保险公司财产一切险保险合同相关资料
- 2024年版建筑工地管理人员劳务合同
- 个人直接房屋买卖合同2024年
- XX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生一案)
- 地质勘探中的安全生产考核试卷
- 期中(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八上沪科版数学】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名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数学试卷
- 评标专家库系统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造型的表现力》 教案
- 202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拟聘人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创新实践(理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2030年中国共享汽车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门禁机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运行战略规划报告
- 2024世界精神卫生日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宣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