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指南_第1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指南_第2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指南_第3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指南_第4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指南TOC\o"1-2"\h\u16104第1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4149241.1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与趋势 481561.1.1能源背景 4325501.1.2环境背景 4112051.1.3技术背景 459221.1.4发展趋势 4202991.2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分析 436501.2.1国内政策环境 4226511.2.2国外政策环境 4276851.3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 57911.3.1市场现状 534901.3.2竞争格局 528750第2章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5123082.1电动汽车技术路线 5115972.1.1电池技术 5256492.1.2电机技术 5182512.1.3电控技术 631652.2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 684422.2.1混合度优化 6273532.2.2能量管理策略 673042.2.3节能减排技术 697992.3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 616812.3.1燃料电池堆技术 680172.3.2氢能存储技术 6209092.3.3能量管理系统 62161第3章电池系统技术研发 7285563.1锂离子电池技术 7310303.1.1正极材料研发 7152833.1.2负极材料研发 7165073.1.3电解液和隔膜技术 7197983.2固态电池技术 754703.2.1固态电解质研发 7289083.2.2固态电池电极材料研发 812833.3电池管理系统技术 8203293.3.1电池状态估计 8111133.3.2电池均衡管理 8144043.3.3电池安全管理 830675第4章驱动电机技术研发 8278274.1永磁同步电机技术 84084.1.1概述 8321984.1.2永磁材料研究 9226164.1.3电机设计优化 972314.1.4控制策略研究 9212194.2异步电机技术 9287704.2.1概述 9149354.2.2电机设计优化 92734.2.3控制策略研究 9233654.2.4新型异步电机研究 9115014.3电机控制器技术 1053394.3.1概述 1034104.3.2控制器硬件设计 10323474.3.3控制器软件设计 1067614.3.4新型控制器研究 1015730第5章电控系统技术研发 10247495.1整车控制器技术 10154055.1.1控制策略研究 10234315.1.2控制器硬件设计 1091125.1.3控制器软件设计 10261045.2电池管理系统技术 11267005.2.1电池状态估计 11310825.2.2电池均衡管理 11246925.2.3故障诊断与安全保护 11297195.3充电设施与充电技术 11223015.3.1充电设施发展现状与趋势 11111825.3.2快速充电技术 11283545.3.3无线充电技术 11302375.3.4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 1130068第6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 11250016.1车身轻量化设计 1179536.1.1结构优化设计 11242456.1.2模块化设计 12323566.1.3空气动力学优化 12289126.2材料轻量化技术 1272146.2.1高强度钢 12273296.2.2铝合金 12172386.2.3复合材料 1233576.3轻量化制造工艺 1250886.3.1激光焊接技术 12305286.3.2热冲压成形技术 12149376.3.3涂装工艺优化 12278566.3.4总装工艺改进 1222485第7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 13282777.1智能驾驶技术 13181057.1.1技术概述 13163727.1.2关键技术 1327817.1.3技术发展趋势 1341667.2车联网技术 13286277.2.1技术概述 13233647.2.2关键技术 13118627.2.3技术发展趋势 1466267.3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 14312717.3.1技术概述 14156297.3.2关键技术 1491917.3.3技术发展趋势 144262第8章新能源汽车安全功能技术 1458078.1电池安全功能技术 14202778.1.1电池热管理系统 14305788.1.2电池电气安全功能 15133788.1.3电池机械安全功能 1572808.2驱动系统安全功能技术 1526848.2.1驱动电机安全功能 1513478.2.2电机控制器安全功能 15235758.2.3传动系统安全功能 15788.3整车安全功能技术 15243228.3.1车辆稳定性控制技术 15206228.3.2碰撞安全功能技术 16173808.3.3智能辅助驾驶技术 16325488.3.4信息安全功能技术 161546第9章新能源汽车环境适应性技术 1677049.1高温适应性技术 1629789.1.1动力电池高温适应性技术 16117969.1.2驱动系统高温适应性技术 1684459.2低温适应性技术 17100369.2.1动力电池低温适应性技术 17283329.2.2驱动系统低温适应性技术 17258849.3高海拔适应性技术 17188669.3.1动力电池高海拔适应性技术 17309619.3.2驱动系统高海拔适应性技术 1730243第10章新能源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 181431410.1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 183070010.1.1整车功能测试 182139410.1.2关键零部件测试 181089710.1.3环境适应性测试 182891410.2新能源汽车评价体系 182461210.2.1技术评价指标 18774210.2.2经济评价指标 18225210.2.3社会评价指标 181708510.3新能源汽车能耗与排放测试技术 191216910.3.1能耗测试方法 191714510.3.2排放测试方法 191590210.3.3新能源汽车能耗与排放评价 19第1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1.1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与趋势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为各国和汽车产业界的关注焦点。新能源汽车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噪音等优势,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本节将从能源、环境、技术等方面阐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景与趋势。1.1.1能源背景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全球能源供应紧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同时新能源汽车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1.1.2环境背景传统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1.1.3技术背景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1.1.4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朝着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长续航、智能化等方向发展。1.2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分析1.2.1国内政策环境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2.2国外政策环境国外主要汽车生产国家也纷纷制定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通过税收优惠、购车补贴、充电设施建设等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1.3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1.3.1市场现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市场份额逐年上升。1.3.2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参与者众多,包括传统汽车企业、新兴汽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展开全面竞争。目前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第2章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1电动汽车技术路线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s,EVs)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优化。2.1.1电池技术(1)提升能量密度:通过材料创新,如高镍三元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提高电池单体能量密度。(2)降低成本:开发低成本的电池材料和生产工艺,实现电池成本的持续降低。(3)延长寿命:优化电池设计、热管理及充放电策略,提高电池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4)提高安全性:从材料、结构、系统等多方面入手,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功能。2.1.2电机技术(1)提高效率:优化电机结构和电磁设计,降低铜损和铁损,提高电机效率。(2)轻量化:采用新型材料和高强度铝合金等,实现电机的轻量化。(3)高功率密度: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电机功率密度,满足高功能电动汽车的需求。2.1.3电控技术(1)提高控制策略:优化电机控制策略,实现高效、平稳的驱动功能。(2)集成化:发展高度集成的电控系统,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3)智能化:引入智能控制算法,实现电动汽车的智能化驱动和能量管理。2.2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Vehicles,HEVs)结合了传统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势,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2.1混合度优化根据不同车型和需求,优化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混合度,实现最佳的动力功能和燃油经济性。2.2.2能量管理策略(1)开发先进的能量管理策略,实现内燃机和电动机的高效协同工作。(2)优化电池充放电策略,提高电池寿命和系统经济性。2.2.3节能减排技术(1)内燃机优化:提高内燃机燃烧效率,降低排放。(2)尾气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尾气处理技术,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2.3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燃料电池汽车(FuelCellVehicles,FCVs)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来源,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3.1燃料电池堆技术(1)提高功率密度:通过优化膜电极、流场设计等,提高燃料电池堆的功率密度。(2)降低成本:开发低成本的燃料电池材料和生产工艺。(3)提高寿命:从材料、结构等多方面入手,提高燃料电池堆的稳定性和寿命。2.3.2氢能存储技术(1)高压气态储氢:提高储氢压力,降低氢气泄漏风险。(2)固态储氢:研究新型固态储氢材料,实现安全、高效的氢能存储。2.3.3能量管理系统开发先进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燃料电池、电动机、电池等部件的高效协同工作,提高整车功能和续航里程。第3章电池系统技术研发3.1锂离子电池技术3.1.1正极材料研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对电池功能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主要研究的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和三元材料等。为提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应关注以下方向:(1)开发高容量、高稳定性的正极材料;(2)优化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其电子和离子传输功能;(3)研究新型正极材料,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对电池功能的更高要求。3.1.2负极材料研发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倍率功能和循环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当前研究的主要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基材料、硬碳等。针对负极材料的研究应关注以下方向:(1)提高负极材料的储锂容量和循环稳定性;(2)优化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降低其体积膨胀;(3)开发新型负极材料,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3.1.3电解液和隔膜技术电解液和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研究以下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开发新型电解液,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电化学稳定性;(2)优化隔膜结构,提高其孔隙率和机械强度;(3)研究电解液和隔膜相互作用,以提高电池的综合功能。3.2固态电池技术3.2.1固态电解质研发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功能对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方向包括:(1)开发高离子导率、高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2)研究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界面功能,优化电池结构;(3)摸索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3.2.2固态电池电极材料研发固态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向:(1)开发高容量、高稳定性的电极材料;(2)优化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其电子和离子传输功能;(3)研究新型电极材料,以满足固态电池对功能的更高要求。3.3电池管理系统技术3.3.1电池状态估计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包括荷电状态(SOC)、健康状态(SOH)和剩余寿命(SOE)。研究以下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开发精确、可靠的电池状态估计算法;(2)研究电池老化机理,提高SOH和SOE预测准确性;(3)优化电池状态估计策略,以实现电池功能的最大化利用。3.3.2电池均衡管理电池均衡管理是提高电池组功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包括:(1)研究新型电池均衡电路和策略;(2)优化电池均衡控制算法,提高均衡效率;(3)开发电池均衡管理系统,实现电池组的高效运行。3.3.3电池安全管理电池安全管理是保证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环节。研究以下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研究电池热失控机理,开发热管理系统;(2)开发电池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3)制定电池安全规范,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第4章驱动电机技术研发4.1永磁同步电机技术4.1.1概述永磁同步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本节主要介绍永磁同步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方向。4.1.2永磁材料研究(1)高功能永磁材料筛选与优化;(2)新型永磁材料研究;(3)提高永磁材料抗退磁功能。4.1.3电机设计优化(1)电机结构优化;(2)电磁场仿真与优化;(3)电机冷却系统设计。4.1.4控制策略研究(1)矢量控制策略;(2)直接转矩控制策略;(3)智能控制算法。4.2异步电机技术4.2.1概述异步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成本低、维护简单等优点。本节主要探讨异步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中的技术研发。4.2.2电机设计优化(1)提高电机效率;(2)降低电机噪音;(3)优化电机散热功能。4.2.3控制策略研究(1)矢量控制策略;(2)自适应控制策略;(3)模糊控制策略。4.2.4新型异步电机研究(1)双馈异步电机;(2)无刷异步电机;(3)盘式异步电机。4.3电机控制器技术4.3.1概述电机控制器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本节主要介绍电机控制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4.3.2控制器硬件设计(1)高功能处理器选型;(2)驱动电路设计;(3)保护电路设计。4.3.3控制器软件设计(1)控制算法优化;(2)参数自整定技术;(3)故障诊断与处理。4.3.4新型控制器研究(1)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2)多电平逆变器技术;(3)集成式电机控制器。第5章电控系统技术研发5.1整车控制器技术5.1.1控制策略研究整车控制器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负责协调和控制各子系统的工作。本节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策略,包括能量管理、电机控制、制动能量回收等方面。5.1.2控制器硬件设计介绍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包括处理器选型、电源管理、通信接口、传感器接口等,以满足高可靠性、低功耗、低成本等要求。5.1.3控制器软件设计分析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器的软件架构,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应用程序等,以提高控制器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5.2电池管理系统技术5.2.1电池状态估计研究电池管理系统中的电池状态估计技术,包括荷电状态(SOC)、健康状态(SOH)和剩余使用寿命(RUL)的准确预测,以提高电池使用效率和安全性。5.2.2电池均衡管理探讨电池管理系统中的电池均衡技术,包括主动均衡和被动均衡,以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5.2.3故障诊断与安全保护分析电池管理系统中的故障诊断与安全保护技术,包括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电池系统的故障检测,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5.3充电设施与充电技术5.3.1充电设施发展现状与趋势介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充电功率、充电方式、充电接口等方面。5.3.2快速充电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技术,包括充电站设计、充电策略、电池适应性等,以满足用户对充电速度的需求。5.3.3无线充电技术探讨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包括电磁感应、磁共振等原理,以及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优化和安全性分析。5.3.4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分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的互动技术,包括智能充电、有序充电、V2G(车辆到电网)等,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第6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6.1车身轻量化设计6.1.1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车身设计是实现新能源汽车能效提升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减轻车身重量。结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拓扑优化、尺寸优化和形状优化。6.1.2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提高车身零部件的通用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同时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车身各部分的轻量化,提高整体功能。6.1.3空气动力学优化优化车身造型,降低空气阻力,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车身表面进行流场分析,从而指导车身造型设计,实现轻量化。6.2材料轻量化技术6.2.1高强度钢采用高强度钢替代普通强度钢,可以在保证安全功能的前提下,减轻车身重量。高强度钢的应用可以提高车身扭转刚度,提升整车的操控功能。6.2.2铝合金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在车身结构、底盘及零部件等方面,应用铝合金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车身重量。6.2.3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显著降低车身重量,提高整车的能效。6.3轻量化制造工艺6.3.1激光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焊接速度快、变形小等优点,适用于高强度钢、铝合金等材料的焊接。该技术可以提高车身连接强度,同时减轻车身重量。6.3.2热冲压成形技术热冲压成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高强度钢的成形功能,实现复杂形状的车身零部件制造。该技术具有成形精度高、回弹小等优点,有助于减轻车身重量。6.3.3涂装工艺优化优化涂装工艺,采用高效节能的涂装材料,降低涂装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同时通过采用紧凑型涂装工艺,减少涂装层数,降低车身重量。6.3.4总装工艺改进改进总装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车身重量。采用模块化、自动化装配技术,减少车身零部件数量,实现轻量化目标。同时优化装配顺序和工艺流程,提高整车的质量。第7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7.1智能驾驶技术7.1.1技术概述智能驾驶技术是指通过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设备,实现对车辆的自主控制,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1.2关键技术(1)环境感知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实时感知。(2)决策控制技术:基于环境感知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车辆自主行驶。(3)路径规划技术:结合高精度地图、实时交通信息等,制定最优行驶路径,提高行驶效率。(4)车辆控制技术:包括驱动、制动、转向等系统的集成与控制,实现车辆稳定、安全的行驶。7.1.3技术发展趋势(1)逐步实现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的转变。(2)推动跨行业合作,加快智能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3)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保证智能驾驶的安全性。7.2车联网技术7.2.1技术概述车联网技术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智能互联,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能耗、提升驾驶体验。7.2.2关键技术(1)车载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车联网(CV2X)等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2)数据融合技术:将车载传感器、导航、交通信息等数据融合处理,为驾驶决策提供支持。(3)智能交通系统:基于车联网技术,实现道路、车辆、交通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提高交通管理水平。7.2.3技术发展趋势(1)加快车联网标准化制定,推动产业协同发展。(2)推进车联网与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3)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保障车联网数据安全。7.3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7.3.1技术概述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是指保护新能源汽车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侵入,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7.3.2关键技术(1)硬件安全:加强对车载硬件设备的安全防护,防止恶意攻击。(2)软件安全:保证车载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恶意代码植入。(3)数据安全:对车辆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护用户隐私。7.3.3技术发展趋势(1)建立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高整体安全水平。(2)加强安全技术研究,提高安全防护能力。(3)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第8章新能源汽车安全功能技术8.1电池安全功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作为其核心能量存储装置,其安全功能对整车的运行安全性。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电池安全功能技术:8.1.1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过热或过冷都将影响电池功能及寿命。因此,研究高效、可靠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提高电池安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热管理系统设计、温度控制策略、散热材料及器件选择等。8.1.2电池电气安全功能电池电气安全功能主要包括电池绝缘功能、漏电保护、短路保护等技术。通过优化电池结构设计,提高电池的绝缘功能,降低漏电风险;同时采用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迅速切断电源,防止电池短路引发安全。8.1.3电池机械安全功能电池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能受到外部冲击、挤压等影响。提高电池机械安全功能的关键在于电池壳体及内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如采用高强度材料、增强结构强度等。8.2驱动系统安全功能技术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输出部分,其安全功能对车辆行驶安全具有直接影响。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驱动系统安全功能技术:8.2.1驱动电机安全功能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其安全功能技术包括:电机绝缘功能、防水防尘功能、过载保护等。通过优化电机设计,提高绝缘材料功能,保证电机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8.2.2电机控制器安全功能电机控制器负责控制驱动电机的启停、转速、扭矩等,其安全功能技术包括: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和硬件保护措施,提高电机控制器的可靠性。8.2.3传动系统安全功能传动系统安全功能技术主要包括:传动轴强度、齿轮箱可靠性、差速器功能等。通过优化传动系统设计,提高零部件强度和可靠性,降低故障风险。8.3整车安全功能技术整车安全功能是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关键环节,涉及多个系统及零部件的协同工作。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整车安全功能技术:8.3.1车辆稳定性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在高速行驶、急转弯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失控现象。通过采用先进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技术,如电子稳定程序(ESP)、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风险。8.3.2碰撞安全功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在碰撞中,电池、电机等高压部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研究碰撞安全功能技术。主要包括:车辆结构优化、碰撞吸能设计、高压部件防护等。8.3.3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功能。通过集成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紧急制动等功能,降低驾驶员疲劳程度,提高行车安全。8.3.4信息安全功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在智能网联环境下,信息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信息安全功能技术,包括车载网络防护、数据加密传输、隐私保护等,对保障车辆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第9章新能源汽车环境适应性技术9.1高温适应性技术新能源汽车在高温环境下运行时,其动力电池、驱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保证新能源汽车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本章将对高温适应性技术进行探讨。9.1.1动力电池高温适应性技术(1)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通过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提高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功能,降低电池温度。(2)高温电池材料研发:研究新型高温稳定性好的电池材料,提高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功能。(3)电池高温寿命评估:建立电池高温寿命评估方法,为高温环境下电池的使用和维护提供依据。9.1.2驱动系统高温适应性技术(1)驱动电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