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2.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该工程()A.是秦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B.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C.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3.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形成了“国君在上、万民在下”的二元社会结构。对此,有学者认为:“战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与春秋社会均有所不同,此一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已十分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这表明战国时期()A.新的国家形态出现 B.贵族政治开始出现C.家国同构观念消亡 D.诸侯纷争局面结束4.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一、战国七雄二、商鞅变法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四、百家争鸣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生产、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下列是有关此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此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B.政治上的大变革必然引起生产的大变革C.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此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百家争鸣D.此时期变法运动最大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7.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A.分封制度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8.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一统趋势加强 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9.秦武公时期的《秦公铺》铭文称:“我先且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秦公)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敷)有四方。”秦朝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包括“天下咸抚”“初并天下”“亲巡天下”“既平天下”“普天之下”“维秦王兼有天下”“天下和平”等。秦的这些刻写意在()A.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B.强调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C.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 D.倡导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10.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 B.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 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11.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12.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工商业空前繁荣 B.江南大规模开发 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各国经贸往来多二、论述题13.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相互隐瞒,包庇犯罪,而官府对这种隐瞒、包庇的做法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期发展情况春秋战国亲亲相隐,语由《论语·于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便成为亲亲相隐的基石。法家对此反时,如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新,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汉朝汉武帝时期,衡山王刘赐谋反,又欲废太子爽,太子爽上书告发其父。后衡山王因事败自杀,而太子爽告父不孝,弃市。武帝一朝,不但提倡“父于相隐”而且在父子关系上做了一定延伸,将养父子列为容隐之列。汉宣帝地节四年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匪孙,罪珠死,皆上请廷尉以闻。”由此,“亲亲得相首匿”便成为定罪量刑的一项基本原则确立下来。唐朝《唐律疏议·名例》春六:“诸同居(居住在一起的亲属),若大功(大功、小功皆为旧时丧服名,按血缘亲疏程度进行划分)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见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其事及擿语(密告)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据郭程《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的法律材料与秦汉“亲亲相隐"制度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亲亲相隐”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三、材料题14.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鲁教版《中国历史》(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些新兴阶级的出现?(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原地区……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可知,战国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有效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并非民族隔阂,排除B项。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但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人们对局势的看法,排除D项。2.答案:D解析: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战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与春秋社会均有所不同此一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已十分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可知,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时期贵族特权进一步被削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说明这时期新的国家形态出现,A项正确;这时期贵族政治逐渐衰落,官僚政治出现并得到发展,排除B项;这时期虽然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但家国同构观念没有消亡,排除C项;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没有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表现在政治上,各诸侯国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大大的发展,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思想文化上,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出现百家争鸣局面,A项正确;“战争频仍”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符合“战国七雄、百家争鸣”,排除C项;思想繁荣只符合“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D解析:试题注意抓住各派的思想特点:“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道家“清静无为”;“专制君主的参谋”--法家“改革、集权、法治”;“劳苦大众的代表”--墨家“兼爱”;“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一一儒家“仁、仁政”。故选D。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在“公田”之外,出现了很多的“私田”,促进土地私有制形成并不断发展,“私田”主人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这属于封建剥削方式,“私田”主人转化为封建地主。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使得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社会急剧变革。从上述解题思路可以看出,生产的大变革引起了政治上的大变革,B错误,符合题意,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此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大动荡,人们纷纷对时局发表看法,著书立说,形成了很多的思想学派,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被统治者实践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C正确,不符合题意此时期变法运动最大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社会大变革,各阶级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D8.答案:C解析:9.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武公时期称“受天命”,秦朝统一后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其目的在于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在古下”,代,“天命”被视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秦通过强调受天命、拥有天下等,来证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C项正确,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主要是通过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等措施实现的,与题干中这些关于“天”“天下”的刻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A项;秦朝通过强调自己受“天命”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非强调上天的地位,排除B项;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在题干中并无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A项正确;“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民族政权间存在军事战争,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得到确立,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C解析:战国前,“华”或“夏”主要指代中原人,用以区分周边的戎狄蛮夷。然而,到了战国后,“华夏”一词逐渐普及,其含义也扩展到包括已经融入中原文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的日益增强,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选项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符合春秋时期的这一历史现象。选项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故不选。选项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表述不准确。实际上,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文化上的共同性和包容性,而非简单地以地域或血缘来划分族群,B项不符合题意。选项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2.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见战国时期有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即生产力水平提高,故选A项;图中无显示工商业繁荣的信息,故排除C项,从图中也看不出江南大规模开发和各国经贸往来多,故排除B、D两项。13.答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儒家重视伦理秩序(或儒家以礼规范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思想),孔子提出“亲亲相隐”的原则。但由于当时儒家思想不能满足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并未被接受,所以亲亲相隐原则未被广泛认同(不受重视)。(背景任取一点,发展状况)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学成正统)。受此影响,亲亲相隐原则在汉武帝时影响司法实践(出现董仲舒春秋决狱现象,引礼入法、引经注律)其适用范围也在扩大;汉宣帝时期将“亲亲相隐原则”确立为法律原则。(背景,发展状况任取一点)唐朝重视儒家伦理(唐朝礼法合一或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此,唐律中“亲亲相隐原则”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范围继续扩大至同居亲属等,而且不断发展完善。(背景任取一点,发展状况任取一点)综上所述,“亲亲相隐”原则随着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而发展,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建构,巩固儒家思想地位,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根据材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便成为亲亲相隐的基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儒家重视伦理秩序(或儒家以礼规范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思想),孔子提出“亲亲相隐”的原则。根据材料“法家对此反时,如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于当时儒家思想不能满足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并未被接受,所以亲亲相隐原则未被广泛认同(不受重视)。根据材料“武帝一朝,不但提倡‘父于相隐’而且在父子关系上做了一定延伸,将养父子列为容隐之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学成正统)。受此影响,亲亲相隐原则在汉武帝时影响司法实践(出现董仲舒春秋决狱现象,引礼入法、引经注律)其适用范围也在扩大;根据材料“汉宣帝地节四年诏曰……‘亲亲得相首匿’便成为定罪量刑的一项基本原则确立下来。”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