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I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保险人恶意违约规制研究【摘要】面对阻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保险人恶意违约问题,本文利用行为经济学分析了保险人不当理赔的原因,包括在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视角下,保险人选择恶意违约在我国现行法律下能够获得更大利润的主观心理激励,以及羊群效应视角下逐利的大环境迫使保险人通过要求一线理赔人员降低理赔率等方式提高利润的客观环境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可以参考美国的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将保险人恶意违约视为侵权行为而非单纯的合同违约行为。通过惩罚性赔偿的方式以实现补偿被保险人,警示保险人以及平衡双方权力地位的目的,进而解决我国保险“理赔难”的困境,并针对将保险人恶意违约制度引入我国提出了立法和实践上的建议。【关键词】保险法;恶意违约;行为经济学;
【目录】TOC\o"1-4"\h\u引言 1一、我国保险人恶意违约及研究现状 4(一)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态势 4(二)我国保险人恶意违约现状 4(三)国内的保险法相关研究 5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保险人恶意违约 8(一)理论概述 81. 启发性认知偏向理论 82. 预期理论 93. 心理账户 94. 羊群效应 9(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保险人恶意违约 101. 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的视角 112. 羊群效应的视角 12三、保险人恶意违约的规制 14(一)现有法律的规制及不足 14(二)美国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151.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 152. 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作用 16(1) 补偿被保险人的作用 16(2) 警示保险人的作用 17(3) 平衡双方地位的作用 17(三)美国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8结论 20参考文献 21PAGEII引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我国当下保险法的实践过程中占比最大的保险纠纷是保险理赔纠纷。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联合通报的2021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在涉及财产的保险公司投诉中,理赔纠纷11085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71.34%数据来自《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关于2021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数据来自《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关于2021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zhengce/zhengceku/2021-05/26/content_5612653.htm在实践中,当被保险人发生了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事由而致使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走入理赔时,由于各种事由,保险理赔往往不能顺利进行。投诉频发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保险业的独特特点使保险人在进行理赔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深入长期的调查以避免骗保等问题的发生,导致保险人进行理赔所消耗的时间过长,而且流程繁复,这往往会导致被保险人的不满。另一方面便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保险人在很多情况下会拖延甚至拒绝理赔,也即发生恶意违约的情形。进行恶意违约的保险人往往通过多种手段,比如通过拖延给付应该给付给被保险人的赔偿金,或无正当理由仍拒绝赔偿等方式侵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应向被保险人的正常理赔甚至正常生活,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毕竟,保险业的正常发展依赖于整体保险从业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维护,因此当个别保险人的不良行为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保险人恶意违约的具体方式,及其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通过分析研究探讨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步。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出发,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视需要运用归纳和演绎、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一)行为经济学分析的方法保险法的主体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通过签署保险合同,双方进入到保险法的管辖范围内,因此签署合同的过程中双方要受到诚信原则等保险法原则的限制,但是保险同时又有商业的性质,作为合同主体的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在签署必定要为该保险合同考虑商业上的意义,因此使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就更能体现出保险双方再保险行为中的利益权衡和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必须同时考虑到法律主体同时作为商主体的特别之处,因此要使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法学研究。(二)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本文通过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归纳出保险人恶意违约中的行为经济学要件,并由此推导出在我国保险法市场上可能有效的具体措施,为我国保险法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和实践是一体两面,只得到结论却无法适用于实际,则研究毫无用处;但只能用于实际却不懂背后的原理,也不利于未来发展。任何研究只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本文将通过研究保险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相关的保险法论文作为理论指引,再将研究理论放在中国的背景下进行实践探讨。论文结构本文将从我国当下的保险市场现状入手,指出保险人恶意违约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保险市场正常发展的问题。在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观点和国内外有关保险法和保险法与行为经济学视角相结合的研究后,本文通过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保险人恶意违约的产生原因,并结合现实提出了有可能解决此问题的建议。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保险法作为立法宗旨结合了商法的平等和消费者保护法的保护弱者,又深受民法原理的影响,因此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行为中的经济学考量纳入研究的范畴有助于解决保险人恶意违约制度中保险人的法益衡量问题。而有关保险人恶意违约,已有很多传统经济学视角下的研究,比如从保险人逐利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者通过构建各种模型以分析我国保险业中诚信缺失的问题,但缺少用行为经济学探讨保险人恶意违约的视角,因此,本文将尝试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我国保险人恶意违约频发的原因,以及为进一步规范建设我国保险市场所能提出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行为经济学视角对保险人恶意违约规制进行研究。但因为个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有限,因此可能存在分析得不够详尽,联系现实情况不足的问题,需要未来进行改进。
一、我国保险人恶意违约及研究现状(一)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良好,保险市场稳步扩张。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我国的保险业一直维持着超过20%的年增长。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来看,仅2014年一年,我国的保费收入就成功达到了2万亿以上,并且取得了增速17.5%的绝佳成绩,这正是全世界自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独一无二的最高增速。而由单月数据来看,仅2021年1月保费收入就达到了1.009369万亿元,2022年全年保费收入为4.49万亿,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普遍达到了200%,再保险公司甚至普遍达到300%以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月度累计赔付对比图》,/cn/view/pages/ItemList.html?itemPId=953&itemId=956&itemUrl=tongjishuju/zongzichan.html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月度累计赔付对比图》,/cn/view/pages/ItemList.html?itemPId=953&itemId=956&itemUrl=tongjishuju/zongzichan.html但相比之下,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时间尚短,尚且存在保险供给不足,保险购买意愿低,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对彼此产生互相影响。例如,保险供给就会直接对被保险人购买保险的意愿产生影响,当保险供给不足时,保险的成本和被保险人对保险行业的满意度和信赖度也会降低,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购买意愿。而在我国,公众对保险的认知普遍不足,自然也没有意愿去购买他们事实上可能的确需要的保险。以房屋保险为例,在我国发展最不发达的保险之一就是房屋保险,其中的一个特征是房屋保险的覆盖率极低。据调查,我国只有不到5%的受访者购买过房屋保险。然而,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表示乐意接受房屋保险,并对房屋保险的未来发展表示期待。MingWang,etal.,ArePeopleWillingtoBuyNaturalDisasterInsuranceinChina?RiskAwareness,InsuranceAcceptance,andWillingnesstoPay,32RISKANALYSIS1717,1721(2012).(二)我国保险人恶意违约现状但在我国繁荣发展的保险市场背后,存在着我国保险人恶意违约严重等问题。根据中银保监会的数据,近几年来,我国财产类保险中产生的保险合同纠纷,其中有70%到80%都涉及到了保险的理赔和给付难问题。此外,中国银行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也连续数年发布有关文件以促进解决我国保险人理赔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我国,保险人的恶意违约行为已经日益严重。保险人通过包括减赔、拒赔和拖延赔偿在内的不当理赔行为会确实地侵害到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并由此引发各种理赔纠纷,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体的保险市场。因此保险人的恶意违约行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保险业正常发展的严重问题。而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严重问题,旨在通过行为经济学的手段进行分析保险人采取恶意违约的诉求和其采取此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以探求保险人恶意违约频发的成因并经探讨得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三)国内的保险法相关研究最初针对保险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险法基本原则上。在2002年的改革里,保险法首次将诚实信用原则独立为一条。这体现了我国新世代保险法对于通过诚实信用原则解决保险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期许。按该原则,保险人中负有针对条款向被保险人说明以及履行赔偿和给付的义务。孙积禄,《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及其应用》,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此外,还有许多对国内理论的深化研究,比如对保险损害补偿原则的研究,将补偿原则作为保险法的根本特点,认为应限制保险人只在特定范围内对被保险人有补偿的义务,但仍需要进一步对保险法的“舶来品”理论研究加以深化。樊启荣,《保险损害补偿原则研究——兼论我国保险合同立法分类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同时对保险法基本原则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国内,对于国外的保险法原则也有涉猎。例如美国法院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合理期待原则。这是美国保险法官针对保险合同中的格式条款而设立的全新解释规则。这种解释的手段超越了传统的保险合同解释原则,开创了新型的公共政策,其目的在于禁止保险人肆意利用其优越地位。孙积禄,《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及其应用》,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樊启荣,《保险损害补偿原则研究——兼论我国保险合同立法分类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樊启荣,《美国保险法上“合理期待原则”评析》,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近十年来,针对保险法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多从保险法的立法、修订理念和实践角度进行研究。我国的立法也更多体现了其对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倾向性。例如,保险法合同中设立的法定解除权,就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倾斜中体现了保险法同时注重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平衡。姜南,《保险合同法定解除权的要素考察》,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同时我国的保险法即使几经修法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讨论解决的问题,需要继续加深对立法基础问题的研究。又因为保险法又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实体法,它的修订不但需要理论上的支撑,也需要参考其他有成熟保险法的国家的经验。美国法近年来的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就是其中之一。该制度通过司法实践形成,是美国保险法中试图平衡矫正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失衡地位的一次尝试,对于我国也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姜南,《保险合同法定解除权的要素考察》,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马齐林,《保险人恶意违约制度研究——以美国保险判例为视角》,载《政法论坛》2017年第3期。何启豪,常鑫,《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何以助力解决“执行难"》,载《法律适用》2018年第23期。在国内,将保险法与行为经济学分析结合起来的研究也分布在保险法的各个领域。早些的研究专注于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保险失信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完善保险相关行业的管理制度来解决。武建强,《保险失信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载《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年第12期。也有研究者进一步将之细化用于解决巨灾保险为何会出现市场失灵。赵正堂,《从行为经济学视角看巨灾保险市场失灵及矫正》,载《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不同与传统视角下的经济学理论,试着通过信息不对称来解释此问题,用保险人和公众的风险厌恶程度也可以对此进行回答。此外还有研究通过行为经济学更深层次地研究了保险背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需求问题。通过将更多的决策影响因素引入计算被保险人对保险的需求,并由此可以建立独属于中国的保险理论。武建强,《保险失信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载《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年第12期。赵正堂,《从行为经济学视角看巨灾保险市场失灵及矫正》,载《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郭振华,朱少杰,《行为经济学保险需求理论研究进展》,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2期。
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保险人恶意违约(一)理论概述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结合了传统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跨专业学科,通过将心理学引入到主力经济学中,弥补了其在假设方面欠缺的部分。如果用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观察保险,就会发现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的过程中的表现表明了他们并不总是一般经济学中假设的理性人。在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中,行为人必定是理性人,行为人做出的选择必定指向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该种理论在保险的行业内的体现,一方面可以表现为被保险人参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保险类型和保单,另一方面,保险人会在保险过程中尽力最大化自己在保险和再保险的过程中的利益、最小化付出的成本与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这种假设在理论上相当简明并符合一般人的预期,但是在现实中,行为人的具体活动与传统经济学所预估的存在难以忽视的偏差。近年来,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了,在保险的全过程中保险的参与方并不完全按照理论预测进行保险的购买和履行。比如被保险人可能会购买并不适合自己的险种,而保险人的具体履行也会与预计不符。对于此类情况,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所提出的行为经济学对此进行了更令人信服的解释,K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J].Econometrica:JournaloftheEconometricSociety,1979:263-291.启发性认知偏向理论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认为,人们在面对进行涉及金钱和概率的判断时,他们往往难以做出决断,而必须依靠一些已经产生的“路径”,即倾向于相信过去的“自己”的智慧,依赖于过去的自己曾经做出过的思维决策,并相信过去的思维决策能够完全适用并协助他们进行当下的判断。根据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理论,启发性的认知偏向总共包括代表性偏向,可得性偏向和锚定效应三种,其共同作用于人们涉及到收益的判断中。预期理论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之后进一步反对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构造的效用理论,并提出了预期理论。预期理论的重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获得时,人们更倾向于尽量降低所面对的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更倾向于有风险的选项。这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参照物不同,因为获得和损失都是参照着进行的,而参照物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人们面对风险时的选择。比如在获得时,人们更容易认知到风险的存在,而损失时,人们的风险认知也不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容易冒险。心理账户在传统经济学的概念里,金钱属于一般等价物,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是在行为经济学看来,个体在进行经济交往时,心中总是存在着心理账户系统。心理账户系统是指人们在考虑交易时,往往会在心底将不同的金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里,并就此以分离的账户进行运算与斟酌。心理账户的存在形式可能是实际的也可能是在潜意识里的,但一直存在且影响到所有交易。而且这种系统常常与一般经济学的运算规律不同,往往是符合潜意识而反一般直觉的,因此依照心理账户做出的决策往往是违反一般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判断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可以被认为是“从众效应”,指的是当个体处于群体间的时候,会受到群体选择的影响和压力,导致其做出违反自己本意的选择。这种羊群效应往往意味着盲从,代表着放弃了自己判断的能力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但盲从也往往会招致失败。保险中的当事人在实践中比起目标明确,完全理智,更像是目光短浅且容易冲动的。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认为,个体在进行风险过冬的过程中,比起全凭理性而进行决断,更偏向于“有限理性”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完全使用传统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保险人的恶意违约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而行为经济学在研究行为人进行决策中的心理变化,能更为有效地对行为人所进行的主观决策过程进行研究。因此下文中本文将讨论如何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适用于保险人恶意违约的研究中。(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保险人恶意违约如上文所示,保险人恶意违约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保险业顺利正常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阻碍;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关于2021年第四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在设计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诉中,理赔纠纷10506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额的73.74%。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关于2021年第四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39511&itemId=925&generaltype=0要讨论保险人恶意违约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影响,则应先从保险理赔中的保险人违约开始。在保险理赔中,针对保险人的投诉可分为三种,其一是保险人对与保险损失所定的定损金额低于被保险人预期,其二是保险人做出拒赔的决定而被保险人不接受,其三是保险人在理赔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过长,或消极对待被保险人的理赔请求。这三种投诉可以被概括为“不当减赔”、“不当拒赔”和“不当拖赔”。黄丽娟:《保险人恶意不当理赔的法律规制——从违约责任到侵权责任》,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5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关于2021年第四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39511&itemId=925&generaltype=0黄丽娟:《保险人恶意不当理赔的法律规制——从违约责任到侵权责任》,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5期同上.鉴于行为经济学是将传统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的一门跨学科,因此在进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研究时既要分析保险人体现在心理学上的主观恶意,又要分析实际上存在的保险人的客观违约行为。而上文中所介绍的行为经济学的四种理论中,启发性认知理论更多探讨的是自然人在进行难以决断的经济互动时更倾向于采取自己过去的已有做法,而很少开辟新的路径。该理论在解决保险人恶意违约中虽然能够解释保险人进行恶意违约之后如何倾向于形成恶意违约的习惯,但并不能解释保险人恶意违约时主、客观方面的驱动力,因此本文将不利用启发性认知理论进行分析;而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一个解释了行为人面对支出和收入时对风险倾向性的不同,另一个则说明了行为人对于同等价值量的事物通过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导致所采取的行为不同。这两种理论都说明了行为人对于损失和收获会有不同的心理价值,这种心理价值也会影响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将其适用于保险人恶意违约中,也可以用于说明保险人在恶意违约过程中所进行的心理价值判断过程,并推理出其在做出不违约而是正常理赔的决定或是采取恶意违约决定的决策过程,并从中得出导致保险人进行恶意违约的主观因素;而通过羊群理论,研究保险人在进行恶意违约时是否有受到外界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得出保险人的恶意违约除上述主观因素外是否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与羊群理论两个视角分析保险人选择恶意违约中主客观的影响因素。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的视角预期理论的概念来自于研究中的具体现象,即当事人在面对实际获得时往往倾向于降低风险,而面对实际损失时则倾向于提高风险。这种情况下,即使经过计算后明知获得或损失的数额相同,但受试者仍表现出了明显的风险倾向性,这说明再理性的经济人都会难以避免人性中的风险倾向。而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是指行为人在面对相同价值量的不同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心理账户来计算得失,与预期理论一样都表达了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对于事物的心理价值,适用于保险人恶意违约上可以视作是对保险人针对保险恶意违约进行损失和获得的心理预期计算。将上述理论适用于保险法中来研究保险人恶意违约,则势必要讨论到我国的保险法中有关保险人恶意违约的具体规定,即我国目前保险法难以为被保险人在保险人恶意违约中遭遇的非财产性损害提供救济。根据我国《保险法》第2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保险的定义是明确规定了保险人给付义务的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订)第2条。,因此一旦发生保险人恶意违约,就相当于对合同的违约,则法官只能针对合同法中有关违约的规定对保险人进行处罚,参照我国《民法典》合同编第584条的规定,保险人违反了保险合同的约定却拒绝履行理赔义务的,需要赔偿的损失额仅局限于因违反保单而给被保险人带来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订)第2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第584条。马齐林,《保险人恶意违约制度研究——以美国保险判例为视角》,载《政法论坛》2017年第3期。因此,从预期理论的视角来看,保险人在面对被保险人的理赔要求时选择恶意延迟给付或甚至不给付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即使保险人因为恶意违约而将正常的保险流程推入到诉讼流程之中,其仍有很大概率不会因这种失信行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惩罚性赔偿责任,而只需要赔偿自己本应该赔偿给被保险人的,保险合同上有相关规定的相应保险金和其利息,而一旦保险人胜诉(仍有此概率存在),则保险人彻底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由此可见,保险人如果选择恶意违约,则败诉也只需支付给被保险人的保险金和相应利息,而该费用是按照正常流程本应该支付给被保险人的。而一旦胜诉,虽然概率不大,但可以不用支付任何保险金。因此此时的保险人在进行利益获得和损失的心理账户和预期理论计算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利益更大,损失的风险更小的一方,即通过不当减赔,不当拖赔和不当拒赔的方式减少、延迟或拒绝给付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陈佰灵,《论保险理赔中的恶意侵权责任》,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陈佰灵,《论保险理赔中的恶意侵权责任》,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羊群效应的视角羊群效应一般指行为人在面对难以作出选择的情况时,并不自己做出决定,而是跟随他人的选择。在保险法的领域,也可以视为保险人面对是否要选择恶意违约来提高收益但违反法律的大环境下,因为其他保险人纷纷选择采取恶意违约的行为,而败坏了保险业的大环境,导致其他没有进行恶意违约的保险人也受其影响,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恶意违约的行为。保险业作为有多各保险公司共同构成的行业,相对被保险人共享统一的行业印象,而在行业内部,各个保险公司之间也有竞争的压力;保险公司作为提供被保险人内心安宁的特殊行业,也仍有作为公司的获利需要。当下,保险的理赔率作为保险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有很多公司围绕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赔机制,并将理赔率的高低直接作为一线理赔人员的考评,也迫使保险理赔中直接接触被保保险人的一线从业人员有减少理赔的倾向性。针对这种保险业内部产生的系统性趋势已经在国内外普遍出现,并被评价为是保险业的严峻问题。KennethS.Abraham,LiabilityforBadFaithandthePrincipleWithoutaname(Yet),19Conn.Ins.L.J.1,,4(2012)KennethS.Abraham,LiabilityforBadFaithandthePrincipleWithoutaname(Yet),19Conn.Ins.L.J.1,,4(2012)
三、保险人恶意违约的规制(一)现有法律的规制及不足如上文所述,保险恶意违约的频发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保险法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保险法新增了许多条文以规范我国保险市场,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平衡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力地位。比如保险法第22条要求保险人针对不完整的证明和资料有义务一次性通知受益人提供,从客观上减少了受益人在理赔过程中因为需要不断补充资料和证据而延误赔付的情况。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订)第22条。第23条要求保险人及时核定保险请求,并针对复杂情况设定了三十日的期限,同时限制了保险人履行赔偿义务的期限在达成协议的十日内。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订)第23条。该条表现出立法者在平衡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上的努力,争取在实际可操作性和对弱者的保护上取得平衡,但实际上该条款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法条中对于时间限制的“及时”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间段,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难以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该法条仅限制了核定保险请求的时间,而对赔付的期限则仅适用于达成协议之后,一旦双方对于保险的具体赔付金额难以达成一致,那么该法条难以强制保险人履行给付义务,由此可见,我国保险法第23条目前难以解决保险人不当拖赔、不当拒赔等情况。第25条规定了保险人对被保险人负有先行给付的义务,但也是建立在23条保险人及时核定保险请求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保险人因为种种理由未履行核定的义务,被保险人只能通过第23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订)第22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订)第23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年修订)第25条。何启豪,《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保险法理论新范式——以保险人作为私人监管者为中心的考察》,载《现代法学》2019年第4期。贺小荣,关丽,高燕竹,《<关于适用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应用》2018年第25期。除了保险法上的相关规定外,我国《民法典》合同编中的规定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被保险人的救济途径。《民法典》第186条规定因为一方的违约行为同时违反了合同和发生了侵权行为时,只能选择获得违约救济或是侵权救济中的其中一种,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第186条。这实际上限制了保险人恶意违约后被保险人寻求救济的途径。而如上文所述,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认定为合同,而将保险人恶意违约的行为往往仅认定为是一种违约,并以违约的思路来进行规制。这种处理的思路会导致针对恶意违约的保险人的处罚不足以抑制其行为,同时对于被保险人的补偿也不够,无法弥补他们为寻求自身权益而花费的时间金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第186条。黄丽娟,《保险人恶意不当理赔的法律规制——从违约责任到侵权责任》,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5期。陈佰灵,《论保险理赔中的恶意侵权责任》,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由此可见,虽然立法者在保险法的不断修改更新中更多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但是就现在而言,对被保险人的保护还不够完善,对保险人恶意违约的规制也有不足。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其发展起步要比我过早很多。因此它也曾面临过与我国保险市场相似的理赔难问题,因此我国保险法可以以美国的保险人恶意违约制度为参考对象,更好地解决对被保险人利益保护不够,对保险人恶意违约规制不到位的问题。(二)美国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1.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保险行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殊性质。首先,保险合同的订立与普通合同不同,因为被保险人在与保险人订立合同时期待的并非是一般的经济利益,而是在投保事宜出现时能够获得保险人支付的经济补偿并得到即使事宜发生也能够分担风险的心理安慰。CharlesM.Louderback&ThomasW.Jurika,StandardsforLimitingtheTortofBadFaithBreachofContract,16U.S.F.L.Rev.187,189(1981).这就使得保险的购买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而应当被视为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有着善意理赔的义务以保证其合理信赖。另一方面,保险人相对被保险人有着明显的优势地位,而且保险合同的履行中,被保险人的履行明显要优先于保险人,因此一旦保险人违约,被保险人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有着上述的特殊性质,使得保险人的恶意违约在全世界都有其滋生的余地。对此,发展保险业要远早于我国美国针对保险人的恶意违约设立了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来进行规制。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理基础来自于保险合同签订后产生的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的义务。StephenS.Ashley,BadFaithActions:LiabilityandDamages1-3,WestGroupPublishing(2ded.1997)这是因为美国法院认为保险人经济和地位明显优于被保险人,且保险业在社会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保险人针对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有社会意义上的义务。HCharlesM.Louderback&ThomasW.Jurika,StandardsforLimitingtheTortofBadFaithBreachofContract,16U.S.F.L.Rev.187,189(1981).StephenS.Ashley,BadFaithActions:LiabilityandDamages1-3,WestGroupPublishing(2ded.1997)Hoskinsv.AetnaLifeInsuranceCo.,6OhioSt.3d276,452N.E.2d1319(1983)马齐林,《保险人恶意违约制度研究——以美国保险判例为视角》,载《政法论坛》2017第3期。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作用美国保险人恶意违约制度的构建成功使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之间的责任义务超出了保险合同的明文规定,增加了默示条款的部分,以惩罚性赔偿的方式限制了保险人恶意违约的可能性;该制度的具体作用可以分为补偿被保险人,警示保险人和平衡双方利益三种。补偿被保险人的作用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将针对保险人的赔偿从保单明文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保单之外,可以被视作是对我国保险法第23条精神的继承和延申,将只有在保险人未履行前款义务才应赔偿被保险人其他损失的的条款扩大到只要保险人有恶意违约的情形就需要进行惩罚性赔偿。这种超出保单规定的赔偿可以有效地补偿被保险人因内心安宁受损而遭受的精神损失。此外,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显著的财产地位差距也使得被保险人面对恶意违约时维权所付出的律师费和差旅费或其他间接经济损失对被保险人来说难以承受。由此可见,保险人恶意违约侵犯的不只是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保单上约定的可获得的赔偿,也侵犯了被保险人因购买保险而获得的精神安宁,且导致了被保险人需要额外付出因恶意违约起诉保险人而花费的保险费、差旅费和因为保险人恶意违约而产生的精神损失费用。因此,构建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将违约责任“可预见性的补偿原则”扩大到侵权责任“有损害即补偿”非常合理,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消费者对于我国保险市场的信赖以及提升他们的保险购买欲望,有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警示保险人的作用如上文通过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的分析来看,保险人之所以选择恶意违约是因为进行计算后违约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即使因违约进入诉讼程序对于保险人来说也只是一般违约行为,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也只限于在其与被保险人签署合同时的可预见损失,也即保单约定的赔偿金额及其利息。此外,在诉讼程序中还存在法院不支持被保险人诉求的可期待性存在,导致我国现有的保险法规定对于保险人恶意违约的制衡不够,换句话说保险人选择正常理赔和恶意违约之间存在的成本差异只是少许诉讼成本,导致其不但缺少及时赔付的驱动力,相反还有着进行恶意违约获得更高收益的期待可能性。正因此,我国现存的保险法和民法典合同编相关规定无法及时警示保险人不要采取恶意违约的行为,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采取恶意违约来增加收益。通过采取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能够警示保险人他们的恶意违约行为将承受惩罚性赔偿,并可以有效地消除导致保险人恶意违约的主要驱动力,进而改变当下保险业恶意违约成风进而影响到所有保险企业的客观环境。平衡双方地位的作用保险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除上文提到过的之外,还包括保险合同的特殊。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相较被保险人更有优势。一方面,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常常向被保险人承诺一旦保险事由发生将全额理赔,使得被保险人产生了合理的期待,黄丽娟,《保险人恶意不当理赔的责任建构》,载《法学家》2020年第5期。因此一旦发生恶意违约,被保险人除了实际损失外还要承担额外的精神上的损失,另一方面保险人的资源、地位明显优于被保险人,作为从事保险行业的专业人员对于恶意违约诉讼也相较被保险人更加熟悉,在举证等法律流程中也更有优势。因此,一旦因为恶意违约进入诉讼阶段,保险人比被保险人更占据实际上的优势地位。此时就更应该通过引入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黄丽娟,《保险人恶意不当理赔的责任建构》,载《法学家》2020年第5期。(三)美国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通过引入惩罚性赔偿以实现补偿被保险人,警示保险人并平衡双方的地位,对于解决保险业中经常出现的恶意违约有着极大的助力。而要将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我国,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在立法层面,应在我国保险法中设立将恶意违约视为侵权处理的法条。当下我国保险法中仅认定保险合同具有的合同性质,且民法典合同编第186条规定,被保险人在面对保险人恶意违约时仅可以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中选择其中之一起诉,致使一旦发生保险人恶意违约时更多认定保险人应负违约责任,限制了保险人的赔偿额度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可预见的损失”,即保单上约定的应给付的理赔额。但这实际上是与被保险人在保险人恶意违约中所承受的损失并不相符,因此应该引入美国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中超出“可预见损失”的惩罚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来弥补此种不足。但同时也应注重参考美国对保险人恶意违约行为设定的主客观要件。美国的界定标准要求保险人明知自己的行为缺乏正当性。MaryMaryG.Leary,J.D.,DefenseofaFirst-PartyBadFaithClaimActionAgainstanInsurer,AmericanJurisprudenceTrials,97,April2016Update,ThomsonReutersWestlaw.其次,在实践层面,需要平衡双方的举证责任。在实际司法中,被保险人相对于保险人来说,往往相对弱势;而在对证据要求更高的侵权之诉中,被保险人的弱势地位会导致他们难以举证证明保险人的恶意。此时应该在侵权之诉中推定保险人具有过错,由保险人一方承担举证责任,以此来平衡双方不平等的地位,确保保险人恶意违约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不会阻碍利益受损的被保险人寻求自己的正当权益。
结论在行为经济学的视角下,保险人恶意违约的背后存在主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创拔牙及牙槽外科护理
- 希汉氏综合征研究
- 2024至2030年中国连座车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药店管理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动液压冷铆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四轮推进式运坯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单筒西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上下通风防盗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速冻烤茄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风力发电设备维保招标合同三篇
- 妇产科课件-早产临床防治指南(2024)解读
- 专利实施独占合同范例
- 2024光伏发电项目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2022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
- 2024护理个人年终总结
- 人文与历史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版抗菌药物DDD值速查表
- 猜想04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易错必刷30题10种题型专项训练)
- 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学课件
- 药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制度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第十至十一章)-国开-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