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听听那冷雨》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八上《听听那冷雨》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八上《听听那冷雨》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八上《听听那冷雨》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八上《听听那冷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睢宁高级中学南校梁雯【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慢慢走,欣赏啊”模块的一篇文章。此模块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和美。而《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无论是在感情方面还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而如果一课时的时间既分析语言又分析语言,恐怕会略显拥挤,且分析不十分透彻,所以,本节课我选取一个点,通过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的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就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余光中。2、体会余光中在本文中的语言特色。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教学过程】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雨”在我们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中,是一个涵义十分丰富的意象,我们大家都学过很多和“雨”有关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的是清新的春雨;“乱雨跳波溅入船”,“密雨斜侵薜荔墙”,这则写了夏天的急雨;而说到萧瑟的秋雨,我们就会想到“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丝丝细雨中,包涵着多少悲喜苦乐,蕴藏着多少无尽的回忆和向往,“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也不仅仅代表着某个季节,“雨”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心境,在不同的人的笔下,“雨”,有着不同的味道。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一个游子,一个诗人的笔触,来同他一起,“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这个听雨的人,这个诗人,这个游子,就是余光中,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他。(投影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与政治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读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空间”,涉猎广泛。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他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三、文章题目叫做“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是从哪一部分开始写“听雨”的呢?请从课文中写“听雨”的部分,划出你认为写的很好的句子。(依据学生划出的认为好的句子,师生共同鉴赏,分析其语言特色)【以下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1、

第五自然段“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1)“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句式工整,意境优美,强调了雨的声音。这其实是作者化用的古人的诗句。(投影)“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元)元好问《骤雨打新荷》“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2)“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四个近音近义词的运用,首先使得文章具有了一种音韵美,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凄迷的雨中。2、第五自然段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化用诗句的例子。此句化用了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3、第五自然段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这句话本该为“雨在窗外喊谁”,而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倒装句,倒装句一般在欧式的语言中运用较多。且这个句子还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在窗外喊谁”,“窗外谁在喊”,这样,作者运用了欧化的句式,使句式灵活新颖,增加了阅读的乐趣。4、第六自然段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段文字引经据典,化用诗文,文白夹杂而不显晦涩,自然随意,浑然天成。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如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助。”5、第七自然段“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化用诗句: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2)“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运用了叠词,抑扬顿挫,仿佛使人听到那由远而近,由轻而重的雨声。(3)“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听到雨声仿佛有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用触觉比喻听觉,其共同点是舒服。(4)“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顺着前文中雨天的屋瓦、雨滴、雨是感性的女性、雨如敲打乐等意象,拈出这个绝妙的比喻,极富诗意的描绘出“细雨绵绵,落于屋瓦”的景象。尤其是“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生动而贴切的点出雨中昏暗的天色,“奏”字则呼应前面纤手弹键的比喻。5、第九自然段“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1)“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盲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2)“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风之狂浪之巨,“蜗壳”则强调屋之小,澎湃激扬,使原本单纯的大雨,多了一层壮阔的联想,显得有声有色,气势磅礴。(3)“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以“羯鼓一通又一通”比喻雷电交加的雨夜,“电琵琶”则形容闪电,“忐忐忑忑忐忑忑”则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描绘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音,以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6、第十自然段“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复的效果,“满地是江湖”,原为“雨下得满地是江,满地是湖”,而作者这样写就更能营造出一种滂沱的景象,且句式新颖。“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就更显得新鲜有趣。7、第十一自然段“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原为“雨是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的最原始的敲打乐,瓦是覆盖着听雨的人的最低沉的乐器,瓦是撑起音乐的伞”,而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欧化的句法、活泼的句型与特意的倒装,加上不完全的句子,使得文章显得错落有致。【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在本文中所表现出余光中先生的语言特色。总结余光中在本文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板书)雨乡愁雨乡愁故土文化繁复的意象丰富的技巧:叠词、修辞余光中先生自己将这几条用物理的专业语言进行了总结,他们分别为:弹性、密度和质料。

三、刚刚我们分析的是文中写“听雨”的一部分,那么其他的部分又写了什么内容呢?(学生分析,教师总结)(§1~2)思(§3)嗅(§3~11)雨(§4)观(§5~11)听(§12)感

五、无论是怎样的语言和结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作者的感情服务的,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找出你认为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1、第一自然段“不过那一片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那一片土地”,是指大陆。“二十五年”指作者离开大陆已有二十五年。(注意课后所标注的写作时间)孺慕之情:小孩子仰慕母亲的感情。

2、

第二自然段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这里表现的是作者对汉字的向往和依恋。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对汉字的依恋,其实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依恋。

3、第11自然段中,作者说水泥侵蚀了屋瓦,听雨的意境不再,感觉不再,其实是在说古老的文化被现代化的文明所侵蚀,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于古老文化的向往,对现代文明对不满。

4、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白雨”即雪。台湾是没有雪的,只有故乡,只有大陆才有雪。台湾的雨中,作者怀念的是家乡故土的雪。而发上的白霜,则是在说,少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白发,有了一种沧桑之感。

5、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五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与记忆等长”,是说余光中再厦门街走里二十五年,回忆里二十五年。回忆是青苔深深的记忆,可见得这种记忆是很久很久里的。前尘隔海,是指自己与故乡、与前尘往事已经隔了无法跨越的海洋。古屋不再,是指听雨的意境已经不再,古老的文化也不再。整个的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古老文化对依恋和向往,表现了作者的乡愁。【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本文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投影)

雨雨乡愁故土文化故土文化故土文化

雨乡愁

感感六、其实,余光中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浓浓的思念。(投影《乡愁》,并欣赏《乡愁》的朗诵)

七、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余光中学生的《听听那冷雨》,分析了余老先生的语言特色,同时也分析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在课后找一些余光中先生的其他散文,并写出读书笔记。看看在其他的散文中,他的语言特色是否也表现为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总结出的几条。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以“雨”导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回忆起一些关于与雨的一些诗词,另一方面,可以营造与本文总体特征相符合的古典氛围。

介绍余光中,不仅介绍其生平,还简单介绍其文风,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余光中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本文等理解。

此处完全按照学生的喜好,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随意找出句子,教师则需要随着学生的思路走,无法事先预设的,所以教师需把本节的所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句子都分析过方有把握。

此处为“化用古诗句”

此处为“谐音词的运用”。

此处为“化用诗句”

此处为“运用欧化句式”

此处为“化用诗文”

此处为“化用诗句”

此处为“运用叠词”

此处为“运用修辞”

此处为“运用修辞”

此处为“运用修辞”

此处为“运用叠词”

此处为“运用繁复的意象”。

此处为“欧化的句式”

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学生肯定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切的形式最终都是为了内容服务,所以分析语言最终也要归结到分析作者的感情上。通过以上对作者的介绍和对语言的分析,学生已经大致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所以这一部分同样是由学生来找出表现作者思乡的段落并分析,而老师则要引导学生再深入理解,由思念家乡而引申到思念中国的文化。

此时,学生对于作者的思乡的感情已经理解的比较透彻,欣赏《乡愁》的朗诵可以营造一种意境,一种氛围。

由此文而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名家名作,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课。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