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诗话》)极确。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摘编自赵晓岚《孟郊与贾岛:寒士诗人两种过然不同的范式》)材料二:同是吟苦,然诗风有异,大体上中晚唐诗坛的吟苦诗呈现两派:一派加张籍与姚合,以“苦”来抒写自己的闲适、疏野的性灵,呈现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张、姚一派的“吟苦”诗语言平淡,少奇僻之语,诗风平淡简净、清雅含蓄。写缺衣少食、居无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来,没有愤激之色,甚至还有闲适、自在的情绪在里面。他们以“苦”来抒写闲适疏野的性灵,虽“贫富常交战”却“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咏贫士》孟,贾诸人多以锋锐凌厉的语言,呼天抢地的悲号、质问甚至哭诉自已贫病生浩中的琐细、蹇涩仕途的苦闷等,多因苦、感苦而写苦,他们的吟苦诗“词旨酸怆,几于怨矣”(《剡溪漫笔》),峭拔怒张。如孟郊诗:“饥鸟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饥雪吟》以及《老恨》等诗,被视为“寒虫夜号”“穷如秋露”,气促词苦。贾岛更甚,善写其贫苦生活的琐细寒俭之事,营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寄乔侍郎》)。其《客喜》等诗,被评为“气韵幽寒,骨响崎嵌”。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吟苦”作为曾在中晚唐诗坛风行一时的创作风尚,与贞元、元和之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朝政败坏,文人有深重的忧患感与惶遽感,多数文士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怀的诗风。吟苦诗具有“安慰剂”的诗学功用。诗人以自叙苦难来消解生活贫困、仕途偃蹇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对此肖占鹏先生在《韩孟诗派研究》中曾言:“韩孟诸人主张‘吟苦’是以抒写一己之穷愁不遇为宗尚,在客观上使诗歌导向了较为自觉的主观抒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可见“吟苦”正是诗人发挥诗歌“勉”“慰”功能的具体运用。纵观这时期的主要诗人,韩愈、白居易、张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时:韩愈、白居易有被贬斥的经历,孟郊参加科举多年不第,张籍在太祝之职上十年不调。因此中晚唐诗人的吟苦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摹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劝勉,以消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人既是个体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在社会趋于稳定、社会意识形态呈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文人学士在飞黄腾达、春风得意之时多写社会角色意识占主导的应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离之时,才写出表现自己个体生命体验的诗作。因此初唐的宫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应制诗,而中晚唐出身寒门的韩孟张贾诸人,多呻吟和嗟叹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吟苦诗源于中晚唐诗人的“缺失性体验”。“马斯洛讲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现代心理美学》)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可能导致作家产生一种缺失性的体验,从而激发作家与此相关的创作欲望。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缺失状态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这些都力证了人生的缺失是创作的动因。中晚唐诗人之所以纷纷吟苦,都是因为自我无法实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对这种缺失体验反复吟叹。(摘编自宗瑞冰《论中晚唐吟苦诗的内涵和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讽喻诗以“义”见长,即是“为君、为臣、为事而作”。B.孟郊的诗歌是他穷愁生活的实录,反映了自身深切的体验,与之相比,白居易的讽喻诗则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C.中晚唐吟苦诗大体分为两派,呈现出不同特点:张、姚一派以“苦”来抒写闲适的性灵;孟、贾一派则以“苦”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D.中晚唐时期政治环境险恶,文人大多生活状况不如意,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吟苦”创作风尚的产生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闻一多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只是有意创作的“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B.欧阳修很赏识孟郊的诗句,认为其《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如果不是有亲身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C.诗人的创作受到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体验方式的影响,诗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创作的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D.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中晚唐诗人创作吟苦诗的动因和司马迁、韩愈以及欧阳修等人一样,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张籍《闲居》)B.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C.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贾岛《朝饥》)D.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4.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说:“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从正气节操修身的角度,告诫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则与庸人同流,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气节。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芬芳(节选)周瑄璞麦口。天不明,出工铃声敲起,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男女劳力快速来到街里,在没有明透的天光中,人群向西出动,手里拿着麦帽、镰刀,走过颍河桥,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喝罢汤,顾不得擦洗一身臭汗,在院子里拉片席倒头就睡,明儿天不明还得爬起来下地。十几天的挣命劳作,每个关口闯过,来不及嘘一口气,赶往下一个关口。麦子割回来送进场院为头一个胜利,但人们丝毫不敢松懈,环环相接,一时一晌都不能耽误,三夏的天,剑拔弩张,热极生风,风刮雨落,说变就变,大塑料布年年备好放在离场院最近的菜园小屋里,毒日头下,晒、翻、碾、刷、打、扬。男人们以场为家,随时有风随时扬场。干一天活儿,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年轻人睡得如死去一般,总有几个睡得浅的中老年人,感到身上一阵清凉,露在被单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风了有风了!“人们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扬。所有人雷力挥动木锨,抢抓风向,那几个跟着爷或伯睡在场里的男童和少年,裹着被单睡得正香,若在下风口,便落一身细土与麦壳。没一会儿,噫,风又走了。人们躺下再睡,不知多长时间,又有人喊,“有风了有风了!”再爬起来。一夜里要如此这般几次,嗔怨风的短暂,你咋不一气刮完,但每一次都及时呼应,随风而起,丝毫不敢错过。清早醒来,大家论证昨夜到底起来扬了几回,人多嘴杂,说得五花八门,有的人竟然毫不记得,还当是做梦哩。终于,麦秸秆捆好,麦秸垛堆起,干净的小麦成为座座小山。男人抄起木斗,女人撑起口袋,半人高的长口袋一个个立起。过磅秤的,计数的,搬运的,扶车的,忙而不乱,男人只穿件白布大裤头,光脚板在场院的地上啪啪响,队长、会计忙忙碌碌,孩子在外围成群跳窜、嬉闹、下腰、滚铁环、摔四角、迎风奔跑、打马车轱辘,老人们也来观看盛况。小麦汇成河流与瀑布,所有人身上都落一层黄土,犹如穿着一件细尘织就的衣裳,细腻温柔包裹肌肤,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终于,长口袋停满场院,只等着拉去完粮。这是庄稼人的节日,后地的场院成为全生产队的中心,男人们日夜驻守,享受着和新麦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宁。架子车的队伍将要排列起来,向通淮集粮所拉去。通淮集是颍河故道边一个大村,之前不叫通淮集,只由着姓氏最多的人而命名。老颍河在此缓缓转弯,由南再向东,形成一个颇有弧度的肥沃所在。它像母亲温柔的臂弯,将一个大庄揽入怀中,有一个小小码头接纳顺河水而来的人。上千年来,这村庄依颍河而兴旺,周边各地小生意人和那些因种种原因丢失了土地的下九流们在此汇聚,糊口生存。明代初年,一个姓黄的徽州商人和儿子划船逆流而上,沿淮河进颍河,来到此处落脚,人们才知颍河原来可以通达淮河的,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姓黄的商人求得小铺驻守,儿子行船来往于家乡和此地,带来徽州特产,沟通两地贸易。因他经营有方,家业慢慢做大,把家人也接来居住。眼看要成气候,本地人岂容一个外省人在此发达?集市里最是盛产无赖孬孙,当地商户也眼气人家,于是明面上各款堂皇说辞,暗地里使各样下三滥手段,直整得安徽人欲哭无泪。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安徽人无奈,举家搬出此地,到几里外的下坡郭置地落户,求得安宁。几百年后的现在,下坡郭的黄姓人还说,祖上本是安徽人。安徽人走了,通淮集的名字保留了下来。人们代代演说它的来历,却不愿提及如何挤走外乡人,偶有说起也是捂了嘴角窃窃私语,几百年后,那段历史只留下了几个字:搬走了。新中国成立后,本在这里成立了公社,但此村因姓氏太多,来处也杂,人心不齐,不似前杨、后杨、长枪吴这样世代为农的村子,只要有人站出挑头,事情就能定下。再者,通淮集五行八作,历史经验,钱为老大,没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强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烦,竟然一律反对,于是公社短暂进驻,也搬走了,但鉴于它的经济地位,仍将一些机构设在这里,比如公社粮管所。于是每年夏秋两季,全公社的人拉着架子车前来完粮。通淮集依然自信,咱做不做公社都不影响啥,供销社、邮电所、学校、饭馆样样俱备,繁华依旧。虽然颍河人工改道,向西撤了好几里地,远离了此处,但这里仍然是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1973年麦罢,完粮之后,麦子分到各户,节日近于尾声,至于各户晒麦囤麦拣粮食磨面,那都是恁自家的项目了,想大吃几顿白面馍,或者细水长流黑白搭配,那也是恁自家的事情了,没有人管。场院的地翻犁松散,已经点上了包谷。瘦了一圈的庄稼人,有气无力地跍堆在墙根或大树下,用手撕着胳膊上晒蜕的白皮,咧嘴龇着黄色的牙,舒心地微笑。黄昏喝汤时,男人将碗端到街口饭场,比着各家的蒸馍个儿、烙馍卷儿,麦仁稀饭清香飘荡,哧溜哧溜喝汤声回响。(有删改)【注】《芬芳)是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力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至当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以农村子女杨烈芳兄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杨姓家族数十位人物命运为辅线,着重描述了颍河流域人民从追求温饱到建设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麦收要持续十几天的时间,从割麦、送麦到打麦、扬场,大家一口气都不得松懈,男人们更是以场为家,晚上都睡在场院。B.“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的表述,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感。C.姓黄的徽州商人经营有方却被当地商户用不正当手段挤走,当地人不愿提及这段历史,从他们的忌讳中可见他们意识到此举的不厚道。D.通淮集曾经作过公社驻地,但因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为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竟然一律反对,所以最终公社搬走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出工铃声敲起”和“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开篇,拉开麦收劳动的序幕,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B.小说在描写麦收场面时多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氛围,展现麦收时人们争分夺秒的忙碌状态。C.小说以颍河流域为故事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恁自家”等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地方特色。D.小说从收麦开始,以麦罢作结,结构完整;结尾运用了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以及收获后的满足。8.小说插叙了对通淮集的介绍,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中对于麦收场景的描写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材料三: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喜罢郡白居易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睡到午时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偷出游山走看花”中的“偷”“走”二字,突出了作者当官时期的不自由,想要游山玩水却不得其便,只能走马匆匆。B.颈联写诗人“罢郡”后,饮酒、休憩时不会再被官场之事打扰,“催迎使”“报坐衙”可见诗人曾经公务的繁忙。C.尾联上句是对诗人现在生活的描绘,诗人可以纵情欢乐、酣眠到午时;下句则是诗人对过往官场生涯的反思。D.本诗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样都隐含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16.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表达对朝廷可能会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杜牧早在《阿房宫赋》中就用“_______”对后代重蹈覆辙的原因进行了揭示。(2)屈原《离骚》中,表明要趁着年富力强,兴利除弊、有所作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水上乘船游览歌吟时,经常用手击船边作为歌吟的节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羽毛球的毛片有鹅毛和鸭毛两种,奥运会、世锦赛、超级系列赛这样的顶级赛事所使用的全部是鹅毛球。鹅的成熟周期较长,因此它们的羽毛具有更高的含钙量,这使得鹅毛的羽梗不仅更为粗壮,而且在硬度上也A,这种特性赋予了鹅毛球更强的耐冲击性和耐用性,在多拍击打后也不容易蓬松,对球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同时,结实的羽梗还能更有效地传递击球时的力量,从而提升球的响应速度,为专业选手带来更敏锐的手感。鹅毛球的重量通常略高于鸭毛球,这使得其重心转换更为迅速,尤其在短距离内接球时,能够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这一特性使得鹅毛球非常适合用于专业比赛。此外,鹅毛球在寒冷且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其性能,不容易出现打着打着就断了的情况,这也是它相比鸭毛球的一个显著优势。挑选鹅毛制球时,也有许多讲究:在鸟类的翅膀结构中,(甲),不同的功能又导致羽毛有不同的形状,制成的鹅毛球档次也B——从鹅翅膀自外向内数,第1~3根为半边毛,面积较大,但形状不太对称,用于制作低档球;第4~10根为刀翎毛,用于制作中高档球;第11~16根为窝翎毛,较小,且羽梗弧度较大,也只能用于制作低档球。而且一只球只能用同一侧翅膀的毛。这是因为禽类的翅膀左右对开,毛片的生长方向也吴镜像的原因,一个羽毛球上的16个毛片如果掺杂了不同生长方向的羽毛,球就无法在空中旋转。也就是说,做一只球要从无数只鹅里挑选羽毛。原毛在成为一个成品球之前,(乙)。毛片在分级之前,需要先清洗、漂白和消毒,以防止滋生细菌和霉菌。在将毛片通过植毛机插入球头后,还需要注底胶,走线,用风洞测完转速和稳定性,称重等,累计30多道工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A_______ B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个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加点的“打着打着”这一叠词能否改为“打着”?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是成为君子的关键。只有当质朴(内在品质)与文采(外在表现)达到平衡时,个人才能实现全面的修养和成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诗话》)极确。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摘编自赵晓岚《孟郊与贾岛:寒士诗人两种过然不同的范式》)材料二:同是吟苦,然诗风有异,大体上中晚唐诗坛的吟苦诗呈现两派:一派加张籍与姚合,以“苦”来抒写自己的闲适、疏野的性灵,呈现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张、姚一派的“吟苦”诗语言平淡,少奇僻之语,诗风平淡简净、清雅含蓄。写缺衣少食、居无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来,没有愤激之色,甚至还有闲适、自在的情绪在里面。他们以“苦”来抒写闲适疏野的性灵,虽“贫富常交战”却“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咏贫士》孟,贾诸人多以锋锐凌厉的语言,呼天抢地的悲号、质问甚至哭诉自已贫病生浩中的琐细、蹇涩仕途的苦闷等,多因苦、感苦而写苦,他们的吟苦诗“词旨酸怆,几于怨矣”(《剡溪漫笔》),峭拔怒张。如孟郊诗:“饥鸟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饥雪吟》以及《老恨》等诗,被视为“寒虫夜号”“穷如秋露”,气促词苦。贾岛更甚,善写其贫苦生活的琐细寒俭之事,营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寄乔侍郎》)。其《客喜》等诗,被评为“气韵幽寒,骨响崎嵌”。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吟苦”作为曾在中晚唐诗坛风行一时的创作风尚,与贞元、元和之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朝政败坏,文人有深重的忧患感与惶遽感,多数文士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怀的诗风。吟苦诗具有“安慰剂”的诗学功用。诗人以自叙苦难来消解生活贫困、仕途偃蹇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对此肖占鹏先生在《韩孟诗派研究》中曾言:“韩孟诸人主张‘吟苦’是以抒写一己之穷愁不遇为宗尚,在客观上使诗歌导向了较为自觉的主观抒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可见“吟苦”正是诗人发挥诗歌“勉”“慰”功能的具体运用。纵观这时期的主要诗人,韩愈、白居易、张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时:韩愈、白居易有被贬斥的经历,孟郊参加科举多年不第,张籍在太祝之职上十年不调。因此中晚唐诗人的吟苦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摹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劝勉,以消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人既是个体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在社会趋于稳定、社会意识形态呈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文人学士在飞黄腾达、春风得意之时多写社会角色意识占主导的应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离之时,才写出表现自己个体生命体验的诗作。因此初唐的宫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应制诗,而中晚唐出身寒门的韩孟张贾诸人,多呻吟和嗟叹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吟苦诗源于中晚唐诗人的“缺失性体验”。“马斯洛讲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现代心理美学》)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可能导致作家产生一种缺失性的体验,从而激发作家与此相关的创作欲望。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缺失状态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这些都力证了人生的缺失是创作的动因。中晚唐诗人之所以纷纷吟苦,都是因为自我无法实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对这种缺失体验反复吟叹。(摘编自宗瑞冰《论中晚唐吟苦诗的内涵和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讽喻诗以“义”见长,即是“为君、为臣、为事而作”。B.孟郊的诗歌是他穷愁生活的实录,反映了自身深切的体验,与之相比,白居易的讽喻诗则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C.中晚唐吟苦诗大体分为两派,呈现出不同特点:张、姚一派以“苦”来抒写闲适的性灵;孟、贾一派则以“苦”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D.中晚唐时期政治环境险恶,文人大多生活状况不如意,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吟苦”创作风尚的产生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闻一多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只是有意创作的“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B.欧阳修很赏识孟郊的诗句,认为其《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如果不是有亲身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C.诗人的创作受到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体验方式的影响,诗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创作的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D.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中晚唐诗人创作吟苦诗的动因和司马迁、韩愈以及欧阳修等人一样,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张籍《闲居》)B.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C.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贾岛《朝饥》)D.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4.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说:“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从正气节操修身的角度,告诫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则与庸人同流,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气节。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看看各自写出了什么东西。另外注意引文本身在表达上所起到的效果。分开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根据原文“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是两派共同的特点,不只是孟郊、贾岛一派的。
故选C。
(2)A.“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无中生有。B.欧阳修的评语只针对《答友人赠炭》,没有针对《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D.“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错误,根据原文,马斯洛需求理论包含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任何一种需要的未能满足,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成为创作的动因,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其中一种。
故选C。
(3)A.张籍“终朝自在贫”之语,体现出诗人以一种相对淡然的态度对待贫困的人生、生活,能证明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B.姚合吟咏自己安闲、淡泊、疏野的生活趣味和生活经历,把吟苦当作一种生活逸致、品味来写,能证明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C.贾岛《朝饥》描写了诗人贫寒的生活,能证明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D.《登科后》表现的是科考得中的得意之情,与愁苦无关,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
故选D。
(4)①结合“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可知,材料一引用孟郊的诗句,证明孟郊的吟苦诗是由亲身体验而作,情感真实动人。②结合“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可知,材料二引用孟郊的诗句,证明孟、贾一派的吟苦诗具有险峻峭拔、僻寒险奥的特点。③结合以上可知,两则材料大量引用孟郊的诗句作为论据,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5)我认为可以作戚戚之文,不应将“吟苦”视为丧失气节。①结合“吟苦诗具有‘安慰剂’的诗学功用。诗人以自叙苦难来消解生活贫困、仕途偃蹇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可知,“吟苦”具有勉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诗人通过自叙苦难可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②结合“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可知,“吟苦”是诗人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能够很好地反映个人的境遇及情感。③结合“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可知,“吟苦”也是代百姓立言、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的一种方式。
答案:
(1)C
(2)C
(3)D
(4)①材料一引用孟郊的诗句,证明孟郊的吟苦诗是由亲身体验而作,情感真实动人。②材料二引用孟郊的诗句,证明孟、贾一派的吟苦诗具有险峻峭拔、僻寒险奥的特点。③两则材料大量引用孟郊的诗句作为论据,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5)我认为可以作戚戚之文,不应将“吟苦”视为丧失气节。①“吟苦”具有勉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诗人通过自叙苦难可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②“吟苦”是诗人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能够很好地反映个人的境遇及情感。③“吟苦”也是代百姓立言、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的一种方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芬芳(节选)周瑄璞麦口。天不明,出工铃声敲起,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男女劳力快速来到街里,在没有明透的天光中,人群向西出动,手里拿着麦帽、镰刀,走过颍河桥,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喝罢汤,顾不得擦洗一身臭汗,在院子里拉片席倒头就睡,明儿天不明还得爬起来下地。十几天的挣命劳作,每个关口闯过,来不及嘘一口气,赶往下一个关口。麦子割回来送进场院为头一个胜利,但人们丝毫不敢松懈,环环相接,一时一晌都不能耽误,三夏的天,剑拔弩张,热极生风,风刮雨落,说变就变,大塑料布年年备好放在离场院最近的菜园小屋里,毒日头下,晒、翻、碾、刷、打、扬。男人们以场为家,随时有风随时扬场。干一天活儿,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年轻人睡得如死去一般,总有几个睡得浅的中老年人,感到身上一阵清凉,露在被单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风了有风了!“人们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扬。所有人雷力挥动木锨,抢抓风向,那几个跟着爷或伯睡在场里的男童和少年,裹着被单睡得正香,若在下风口,便落一身细土与麦壳。没一会儿,噫,风又走了。人们躺下再睡,不知多长时间,又有人喊,“有风了有风了!”再爬起来。一夜里要如此这般几次,嗔怨风的短暂,你咋不一气刮完,但每一次都及时呼应,随风而起,丝毫不敢错过。清早醒来,大家论证昨夜到底起来扬了几回,人多嘴杂,说得五花八门,有的人竟然毫不记得,还当是做梦哩。终于,麦秸秆捆好,麦秸垛堆起,干净的小麦成为座座小山。男人抄起木斗,女人撑起口袋,半人高的长口袋一个个立起。过磅秤的,计数的,搬运的,扶车的,忙而不乱,男人只穿件白布大裤头,光脚板在场院的地上啪啪响,队长、会计忙忙碌碌,孩子在外围成群跳窜、嬉闹、下腰、滚铁环、摔四角、迎风奔跑、打马车轱辘,老人们也来观看盛况。小麦汇成河流与瀑布,所有人身上都落一层黄土,犹如穿着一件细尘织就的衣裳,细腻温柔包裹肌肤,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终于,长口袋停满场院,只等着拉去完粮。这是庄稼人的节日,后地的场院成为全生产队的中心,男人们日夜驻守,享受着和新麦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宁。架子车的队伍将要排列起来,向通淮集粮所拉去。通淮集是颍河故道边一个大村,之前不叫通淮集,只由着姓氏最多的人而命名。老颍河在此缓缓转弯,由南再向东,形成一个颇有弧度的肥沃所在。它像母亲温柔的臂弯,将一个大庄揽入怀中,有一个小小码头接纳顺河水而来的人。上千年来,这村庄依颍河而兴旺,周边各地小生意人和那些因种种原因丢失了土地的下九流们在此汇聚,糊口生存。明代初年,一个姓黄的徽州商人和儿子划船逆流而上,沿淮河进颍河,来到此处落脚,人们才知颍河原来可以通达淮河的,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姓黄的商人求得小铺驻守,儿子行船来往于家乡和此地,带来徽州特产,沟通两地贸易。因他经营有方,家业慢慢做大,把家人也接来居住。眼看要成气候,本地人岂容一个外省人在此发达?集市里最是盛产无赖孬孙,当地商户也眼气人家,于是明面上各款堂皇说辞,暗地里使各样下三滥手段,直整得安徽人欲哭无泪。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安徽人无奈,举家搬出此地,到几里外的下坡郭置地落户,求得安宁。几百年后的现在,下坡郭的黄姓人还说,祖上本是安徽人。安徽人走了,通淮集的名字保留了下来。人们代代演说它的来历,却不愿提及如何挤走外乡人,偶有说起也是捂了嘴角窃窃私语,几百年后,那段历史只留下了几个字:搬走了。新中国成立后,本在这里成立了公社,但此村因姓氏太多,来处也杂,人心不齐,不似前杨、后杨、长枪吴这样世代为农的村子,只要有人站出挑头,事情就能定下。再者,通淮集五行八作,历史经验,钱为老大,没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强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烦,竟然一律反对,于是公社短暂进驻,也搬走了,但鉴于它的经济地位,仍将一些机构设在这里,比如公社粮管所。于是每年夏秋两季,全公社的人拉着架子车前来完粮。通淮集依然自信,咱做不做公社都不影响啥,供销社、邮电所、学校、饭馆样样俱备,繁华依旧。虽然颍河人工改道,向西撤了好几里地,远离了此处,但这里仍然是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1973年麦罢,完粮之后,麦子分到各户,节日近于尾声,至于各户晒麦囤麦拣粮食磨面,那都是恁自家的项目了,想大吃几顿白面馍,或者细水长流黑白搭配,那也是恁自家的事情了,没有人管。场院的地翻犁松散,已经点上了包谷。瘦了一圈的庄稼人,有气无力地跍堆在墙根或大树下,用手撕着胳膊上晒蜕的白皮,咧嘴龇着黄色的牙,舒心地微笑。黄昏喝汤时,男人将碗端到街口饭场,比着各家的蒸馍个儿、烙馍卷儿,麦仁稀饭清香飘荡,哧溜哧溜喝汤声回响。(有删改)【注】《芬芳)是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力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至当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以农村子女杨烈芳兄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杨姓家族数十位人物命运为辅线,着重描述了颍河流域人民从追求温饱到建设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麦收要持续十几天的时间,从割麦、送麦到打麦、扬场,大家一口气都不得松懈,男人们更是以场为家,晚上都睡在场院。B.“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的表述,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感。C.姓黄的徽州商人经营有方却被当地商户用不正当手段挤走,当地人不愿提及这段历史,从他们的忌讳中可见他们意识到此举的不厚道。D.通淮集曾经作过公社驻地,但因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为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竟然一律反对,所以最终公社搬走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出工铃声敲起”和“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开篇,拉开麦收劳动的序幕,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B.小说在描写麦收场面时多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氛围,展现麦收时人们争分夺秒的忙碌状态。C.小说以颍河流域为故事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恁自家”等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地方特色。D.小说从收麦开始,以麦罢作结,结构完整;结尾运用了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以及收获后的满足。8.小说插叙了对通淮集的介绍,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中对于麦收场景的描写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特点的能力,具体考查插叙的作用。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但因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为十里八乡的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错误,根据原文“但此村因姓氏太多,来处也杂,人心不齐”“历史经验,钱为老大,没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强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烦”可知,村人反对的原因一是姓氏太多,来处也杂,人心不齐,二是村人有钱为老大的历史经验,没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强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烦。
故选:D。
(2)D.“结尾运用了夸张手法”错误,小说结尾并没有明显的夸张手法,主要通过“瘦了一圈的庄稼人,有气无力地跍堆在墙根或大树下,用手撕着胳膊上晒蜕的白皮,咧嘴龇着黄色的牙,舒心地微笑”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劳动辛苦后得到麦子的满足感。
故选:D。
(3)①文章第七段中“一个姓黄的徽州商人和儿子划船逆流而上,沿淮河进颍河……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和第八段“安徽人走了,通淮集的名字保留了下来”可知,黄姓商人的到来,让当地百姓知道颍河和淮河是相通的,慢慢地此村就叫通淮集了,还写了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为何没有成立公社等,交待了通淮集名字的由来及历史变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帮助读者更好的把握文本。
②文章第七段中“姓黄的商人求得小铺驻守,儿子行船来往于家乡和此地,带来徽州特产,沟通两地贸易”黄姓商人的到来,沟通两地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淮村逐渐发展成经济贸易中心,虽然没有成立公社,但“鉴于它的经济地位,仍将一些机构设在这里,比如公社粮管所”,这就照应上文“架子车的队伍将要排列起来,向通淮集粮所拉去”,解释了架子车将粮食拉到通淮集的原因。
(4)①文中“天不明,出工铃声敲起,队长在街口的红薯窖上吆喝,……向土地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十几天的挣命劳作,每个关口闯过,来不及嘘一口气,赶往下一个关口”“毒日头下,晒、翻、碾、刷、打、扬”“干一天活儿,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清早醒来,大家论证昨夜到底起来扬了几回”等句子可以看出麦收时节,百姓的忙碌和艰辛;“小麦汇成河流与瀑布……人们欢乐地享受着大地赐予的幸福……这是庄稼人的节日,后地的场院成为全生产队的中心,男人们日夜驻守,享受着和新麦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宁”可见,忙碌中的人们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麦收时节就是庄稼人的节日,和新麦睡在一起感受到幸福安宁,也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中“大塑料布年年备好放在离场院最近的菜园小屋里”“毒日头下,晒、翻、碾、刷、打、扬”“感到身上一阵清凉,露在被单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风了有风了!’人们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扬。所有人奋力挥动木锨,抢抓风向”等句子写麦子收割后在院场脱粒的过程和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农民对自然的适应与抗争。
③文中描写的劳作场景,如麦子割回来后“晒、翻、碾、刷、打、扬”,人们抢抓风向扬场,麦子装进口袋,拉着架子车排队去粮公所完粮等,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式,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麦收的繁忙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那个时代麦收的繁忙现场,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勤劳和坚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的记忆。
答案:
(1)D
(2)D
(3)①小说插叙了对于通淮集的介绍,交代了通淮集名字的由来及历史变迁,丰富了小说内容,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②对通淮集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表明通淮集是贸易中心的特殊地位,解释了架子车将粮食拉到通淮集的原因。
(4)①对麦收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忙碌和艰辛,表现了人们享受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对麦收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如麦子割回来后送进场院的过程,以及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等,展现了农民对自然的适应与抗争。
③对麦收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麦收的繁忙景象,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的记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材料三: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致黄泉”是“厕足而垫之”的结果,分属两句,中间B处断开;“人尚有用乎”是一个反问句,“人“作主语,“乎”是句尾语气词,单独成句,前后DF两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故选:BDF。
(2)D.“意思相同”错。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务:追求,谋求/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务:致力于。
故选:D。
(3)C.“起源于《老子》和《学记》”错误,材料三原文我“此义本起于《老子》”,《学记》中也有对这一道理的类似阐述,并不是说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学记》。
故选:C。
(4)①属:写作;剽剥:批驳;解免:避免。句子翻译为: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
②爱:爱护;以为:把……作为;法:标准。句子翻译为: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
(5)材料一中,根据“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可知,庄子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可见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
材料二中,“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可见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
答案:
(1)BDF
(2)D
(3)C
(4)①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
②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
(5)①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2分)②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人,叫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恣肆纵横,以顺应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材料二:
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我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罢了。楚国有一个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为难他。公子的仆人举着鞭子骂(楚公子):“你这个家伙真没用。”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做事本来就有违反常理的情况。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正面的言论很少。至于诋毁孔子,也未尝不略带此意。庄子在评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从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等人,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
材料三:
庄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没有人知道无用的作用。”又说:“知道无用,然后才可以与你谈论有用。土地不是不广大啊,可是人所使用的地方只不过是立足之地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这种说法起源于《老子》一书中“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洞,才有了车的作用”这一章。《学记》中说:“鼓声虽然不在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之列,但是如果没有它,五声就不完美;水色虽然不在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之列,可是如果没有它,五色就难以明现。”其道理是一样的。现在,那些会飞的动物是使用翅膀飞的,可是如果捆住它们的腿,它们就飞不起来。人们走路是用脚的,可是如果捆住双手,他们就跑不快。在科场上比试技艺,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而才智平常的人也有用处。在战场上克敌制胜,需要的是勇力,而年老胆怯的人也有用处。如此,有用和无用,怎么能一概而分呢?所以,治国的人如果能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的士人,事情就好办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喜罢郡白居易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睡到午时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偷出游山走看花”中的“偷”“走”二字,突出了作者当官时期的不自由,想要游山玩水却不得其便,只能走马匆匆。B.颈联写诗人“罢郡”后,饮酒、休憩时不会再被官场之事打扰,“催迎使”“报坐衙”可见诗人曾经公务的繁忙。C.尾联上句是对诗人现在生活的描绘,诗人可以纵情欢乐、酣眠到午时;下句则是诗人对过往官场生涯的反思。D.本诗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样都隐含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16.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本诗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样……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错。陶渊明的诗通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语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本诗通过写“罢郡”后的自由来表达对官场的厌倦,但看不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选D。
(2)首先,直抒胸臆。首联“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诗人叙述自己五年在两个郡为官的经历,“堪嗟”一词直接表达出诗人对这段官场经历的叹息。“偷出”体现出诗人为官时的无奈,只能挤出时间游山看花,直接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其次,颔联“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将“自此”的自由时光和“从前”被官家束缚的日子进行对比。从前为官时,时间被官场事务占据,没有自由;现在罢郡后,时间可以自己支配,这种对比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摆脱官场后的自由生活的欣喜和对以往官场生活的不满。运用对比,凸显了以前的繁忙压抑与卸任后的轻松愉悦。
最后,运用比喻。“回看官职是泥沙”一句中,将官职比喻成泥沙,突出了官职的微不足道,不值得再去追求和留恋。表现出诗人对官职的轻视,突出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否定,将超脱的人生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
(1)D
(2)①直抒胸臆。“五年两郡亦堪嗟”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②运用对比。通过“自此光阴为己有”和“从前日月属官家”的对比,凸显了以前的繁忙压抑与卸任后的轻松愉悦。③运用比喻。“回看官职是泥沙”一句写官职就像泥沙一样微不足道,不值得再去追求和留恋,表现出诗人对官职的轻视,体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表达对朝廷可能会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杜牧早在《阿房宫赋》中就用“_______”对后代重蹈覆辙的原因进行了揭示。(2)屈原《离骚》中,表明要趁着年富力强,兴利除弊、有所作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水上乘船游览歌吟时,经常用手击船边作为歌吟的节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故答案为:
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重点字:鉴)
②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重点字:秽)
③示例一: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重点字:舷)
示例二: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重点字:舷、啸)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羽毛球的毛片有鹅毛和鸭毛两种,奥运会、世锦赛、超级系列赛这样的顶级赛事所使用的全部是鹅毛球。鹅的成熟周期较长,因此它们的羽毛具有更高的含钙量,这使得鹅毛的羽梗不仅更为粗壮,而且在硬度上也A,这种特性赋予了鹅毛球更强的耐冲击性和耐用性,在多拍击打后也不容易蓬松,对球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同时,结实的羽梗还能更有效地传递击球时的力量,从而提升球的响应速度,为专业选手带来更敏锐的手感。鹅毛球的重量通常略高于鸭毛球,这使得其重心转换更为迅速,尤其在短距离内接球时,能够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这一特性使得鹅毛球非常适合用于专业比赛。此外,鹅毛球在寒冷且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其性能,不容易出现打着打着就断了的情况,这也是它相比鸭毛球的一个显著优势。挑选鹅毛制球时,也有许多讲究:在鸟类的翅膀结构中,(甲),不同的功能又导致羽毛有不同的形状,制成的鹅毛球档次也B——从鹅翅膀自外向内数,第1~3根为半边毛,面积较大,但形状不太对称,用于制作低档球;第4~10根为刀翎毛,用于制作中高档球;第11~16根为窝翎毛,较小,且羽梗弧度较大,也只能用于制作低档球。而且一只球只能用同一侧翅膀的毛。这是因为禽类的翅膀左右对开,毛片的生长方向也吴镜像的原因,一个羽毛球上的16个毛片如果掺杂了不同生长方向的羽毛,球就无法在空中旋转。也就是说,做一只球要从无数只鹅里挑选羽毛。原毛在成为一个成品球之前,(乙)。毛片在分级之前,需要先清洗、漂白和消毒,以防止滋生细菌和霉菌。在将毛片通过植毛机插入球头后,还需要注底胶,走线,用风洞测完转速和稳定性,称重等,累计30多道工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A_______ B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个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加点的“打着打着”这一叠词能否改为“打着”?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萜烯烃香精油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供水设备产品供应链分析
- 区块链数据存储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绘画笔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吉林省友好学校第78届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英语试题 含解析
- 电滑轮组产品供应链分析
- 临床试验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家用电动干衣机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积木玩具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安全灯用运动传感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幼儿园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审批表(文档良心出品)
- 内镜下痔疮套扎治疗术
- DB11∕T 583-2022 扣件式和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选用技术规程
- 尼莫地平口服溶液-临床用药解读
- 2024年国企改革培训
- 特种设备“日管控”安全检查记录、每周安全排查治理报告
- 2023年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人员招聘56人笔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卷(答案详解版)
- (高清版)DZT 0017-2023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 2024年中国中煤能源集团限公司招聘10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心理健康科普文化墙
- 【川教版】《生态 生命 安全》四年级上册第10课《认识传染病》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