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_第1页
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_第2页
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_第3页
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_第4页
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tandardforconstructionan2020-07-03发布2020-11-01实施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经我厅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批准以下6项为四川省推荐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见附件)。2020年7月3日实施时间1四川省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实施与验收标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2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计有限公司4计有限公司5四川省城市轨道交通矿山法隧道施工技术标准公司6四川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5(川建标发〔2018〕996号)文件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充分调编:610065;电话E-mail:yangyangcqu@cqu.参编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6主要起草人:阳洋李碧雄王宁邓明长余德浩主要审查人:谢尚英7 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53基本规定 63.1一般规定 63.2监测方案 73.3监测系统及设备 83.4施工期间监测 93.5使用期间监测 3.6监测工作程序 4硬件安装 4.1一般规定 4.2硬件设施 4.3线缆敷设 4.4防雷与接地 4.5标识 205系统集成 5.1一般规定 225.2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5.3软件系统功能要求 2385.4软件系统测试与部署 6高层结构 6.1一般规定 6.2施工期间监测 276.3使用期间监测 287大跨空间结构 7.1一般规定 7.2施工期间监测 7.3使用期间监测 8保护性建筑结构 8.1一般规定 8.2监测内容 9桥梁结构 409.1一般规定 409.2施工期间监测 9.3使用期间监测 10其他结构 10.1已鉴定建筑 50 10.3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10.4隔(减)震结构 11预警阈值 11.1一般规定 911.2高层结构 5911.3大跨空间结构 11.4保护性建筑结构 11.5桥梁结构 11.6工业厂房 11.7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11.8隔(减)震结构 12监测系统验收 12.1一般规定 12.2分部工程验收 12.3阶段验收 12.4竣工验收 附录A建筑物竖向位移记录表 附录B建筑物水平位移记录表 附录C应力应变传感器安装记录表 附录D应力应变监测记录表 附录E环境条件记录表 附录F定期现场巡视监测记录表 附录H已鉴定建筑监测点布置表 附录J已鉴定建筑监测记录表 附录K已鉴定建筑防灾预案表 附录L单项(联合)调试报告 附录M分部工程竣工申请书 附录N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95 97 99 1 2 2 5 6 6 7 9 3.6Monitoringprogram 4.4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 22 25 6.3Postconstructionmonitoring 7.2Constructionmo 7.3Postconstruction 40 449.3Postconstruction 54 78 displacementofbuilding AppendixBRecordtableofhorizontaldisplacementofbuilding AppendixFRecordtableofperiodicalinspection 89AppendixJMonitorincertifiedbuilding AppendixKDisasterpreventionplantableof AppendixLSingle(joint) 94Explanationofwordingin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22.1.6传感器sensor2.1.8监测点monito3利用结构的响应数据来分析结构模态参数及(或)物理(化2.1.15GNSSglobalnavigation2.1.16模态modal42.1.17模态分析modalanalysis2.1.18数据库database2.1.19云计算cloudcomputing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2.1.20云存储cloudstorage2.1.21云平台cloudplatform2.1.22保护性建筑protectivebuilding2.1.23重大工程majorproject程指一般列入国家重点投资计划而且投资额5673.2.4监测对象突发风险时的应急抢险监测应在原有监测基895在极端工作条件时,应具有相应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向外倾斜角度不小于15°,或空中连体结构跨度不小于30m,或上托楼层数量不少于2层且转换结构跨度大于30m的不规则建4施工过程中结构整体或局部受力复杂,施工过程中需准2)跨度不小于20m的结构整体提升;3)悬臂及向外倾斜悬伸跨度不小于15m,采用悬臂阶梯4)跨度超过90m的大跨空间建筑结构,且采用整体卸5)两个或多个单体结构分别施工,后期空中合龙时。6)其他采用特殊施工工艺且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的6结构整体或局部受力与一次整体结构成型加载分析结果5主跨跨径大于150m的梁桥,主跨跨径大于200m的拱5编制监测实施方案(含设计模型);6建立监测网,安装监测设备,实施过程监测,并定期提7当监测参数值异常、接近或达到不同临界状态的预警值2整体监测布点应根据结构振动、变形特点以及模态参数3传感器应布置在能确保能源供应和信号传输持续稳定的4监测设备宜布置在便于设备安装、测读和维护的部位,4.1.3对已安装的硬件设施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人为损坏和4.1.4硬件设施布置应建立技术与安全交底制度,使用期间的1支持对监测和分析数据按类型、时间进行分类整编并5.4.2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软件应进行软件强度测试,宜6.1.1本章内容适用于高层建筑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6.1.2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的高层2施工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结构受力复杂的高层3受昼夜温差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超长构件、特殊截面结构体系7度混凝土/钢框架结构结构体系8度8度9度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筒体结构混合结构注:当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时,其高度限值应比表内数值降低10%。变形监测变监测支护环境监测结构竖向结构水平风温度★大★大★▲▲▲▲6.1.5高层结构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内容应参照表6.1.5进行变形监测监测环境监测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水平变形风温度★▲★▲★▲▲暗浜(沟)处;(伸臂桁架)处增加测点。频次应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7.1.1本章内容适用于大跨空间结构,包括网架(桁架)结构、7.1.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或当设计有要求时,应进行施工期间1跨度大于100m的网架、桁架及多层网壳钢结构或索膜2跨度大于50m的单层网壳结构;4结构悬挑长度大于30m的钢结构或悬挑长度大于20m且挠跨比大于1/150的钢结构;5考虑施工过程导致结构最终位形与设计目标位形存在较7.1.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或当设计有要求时,宜进行使用期间2跨度大于60m的单层网壳结构;3结构悬挑长度大于40m的钢结构或悬挑长度大于30m且挠跨比大于1/125的钢结构;4昼夜温差大,且受温度变化、日照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结构的监测标准应在上述规定跨度基础上减10%。7.1.4大跨空间结构施工期间监测内容按表7.1.4进行选择。结构类型变形监测变监测环境监测地震临时竖向风温度网架结构★O★▲▲★▲★网壳结构大O★▲▲▲★▲★索结构★O★▲▲▲★▲★★O★▲▲▲▲▲▲悬挑结构★O★OAO▲▲▲7.1.5大跨空间结构使用期间监测内容按表7.1.5进行选择。结构类型变形监测测环境监测移竖向风温度网架结构★O▲O▲大★O网壳结构★O▲O▲★★▲索结构★O★O▲★★▲★O★O▲★★O悬挑结构★O★O▲大★O于5次。7.2.3网架(桁架)结构施工监测应监测网架的挠度值、支承结构(跨度24m及以下)挠度值的测量可测下弦跨度的中点,大跨度网架(桁架)结构(跨度24m以上)应监测下弦跨度的7.2.4网架(桁架)结构施工监测应对结构重要部位的应变、中等损伤状态注:表中给出的疲劳状态分级未考虑腐蚀对疲劳7.3.4应对风速、风向和结构表面风压进行连续监测。7.3.6网架(桁架)结构应对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支座位移及其几何变形进行定期监测,并核对变形是竖向7.3.7网架(桁架)结构应对支座、主要承重构件和最不利位7.3.8网壳结构应对支座、焊接节点进行变形监测,监测布点7.3.9网壳结构应对主要受力构件、关键节点焊缝附近进行应I一般规定8.2.2应根据实际结构状况选择性监测整体或局部的水平位柱础)和连接构件(榫头、卯口、斗拱)的关键受力部位进行应2节点位移情况(竖向及水平);变形监测主梁(主拱圈)★★★★桥墩和桥台▲▲★★★★★★★★★★监测主梁(主拱圈)应力★▲★▲拉索索力▲★▲▲▲▲▲桥墩应力▲▲★▲(如缆索吊机、挂篮、大型支架等)★★大★监测风★★★★★★★★大★★★OOOO监测★★★★9.1.6桥梁结构使用期间监测项目应根据结构特点按表9.1.6进行选择。变形监测主梁(主拱圈)★★★★★★桥墩和桥台▲▲★★▲▲▲▲★★★★★★★★应力应变监测★★★★★★★★吊杆与吊索★大▲支座反力与位移▲▲▲▲环境及效应监测风OO★★★★★★★★★★★★▲▲▲▲耐久性监测腐蚀介质▲▲▲▲9.1.7关键性监测位置宜设置永久性测点及其控制点。9.2.12应将采用索扣体系的临时设施纳入主体结构的监测9.2.24高度大于30m的索塔、大于15m的pH值。9.3.6应监测风速和风向,测点宜选择在桥面两侧、塔顶、9.3.9无在线监测系统的桥梁应监测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1宜利用振弦式裂缝计对裂缝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9.3.18应监测侵蚀环境下混凝9.3.19应监测桥塔的沉降、塔顶的高程10.1.1应对已鉴定且住有人员的城镇C搬离的城镇D级建筑以及未住人但仍威胁公共安全的城镇C、D10.1.2应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为C级建筑不宜低于一周一期监测频次;若条件允许(传感器安装方便、监测方案可行),应2当建筑危险点监测数据发生异常、处于汛期或遇暴雨雪10.1.4建筑监测方案应按照“一栋一方案”原则,根据建筑监10.1.6建筑监测内容应根据建筑监测鉴定报告中建筑危险点10.2.3工业厂房的振动测试方法及振动控制点的选择,应由设1振动测试应根据被测试对象的振动方向、频率范围、振2振动测试点应设在振动控制点上,振动传感器的测试方3传感器与被测试对象必须紧密固定,测试过程中不应产4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况进行振动测试。[a]—工业厂房结构的容许振动加速度。温度监控项目温度结构沉降中心温度温度高温差★★★★★★▲O大于0.5℃。2温度传感器测试范围为-30~150℃;4宜将传感器布置于浇筑体外表以内50mm处测量外表10.4隔(减)震结构1结构高度超过60m或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隔震建筑结5桥梁隔(减)震结构。监测应力监测监测振动竖向应力风温度隔震结构★大O★O▲▲▲★★OO★▲▲★10.4.3隔(减)震结构使用期间监测内容应按照表10.4.3执行。监测应力监测监测竖向应力风温度隔震结构大大O★大▲▲★★★OO★▲▲★10.4.4隔(减)震结构的测点应设置在隔(减)震层的关键部10.4.5应监测隔(减)震层水平和竖向位移。10.4.6应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进行测试并对各方面的变形量进10.4.8应对隔震层大梁及减震装置位置进行应力应变及变形10.4.10宜对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进行监10.4.11应对减震装置的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进行监10.4.12宜对隔震支座、阻尼器、隔震缝、柔性连接、减震装置进行监测。监测时间应为竣工后的3年、5年、10年以后每101应力监测值大于0.5倍限定值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2变形监测值大于0.5倍限定值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现10次以上橙色预警时,进行红色预警;3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大于0.9倍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进行黄色预警;大于1.0倍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进行橙色预警;大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1.1倍时,进行红色预警;5当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大温差和最大温度梯度大于1应以定量的方式给出,并定期对其进行检验、补充、修2可根据设计容许值、理论计算值、数值分析值、监测数结构高度倾斜允许值tanθ注: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即建筑物的施工高度(m);11.2.2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塔楼处的变形限值不应值,变形速率限定值为(H/7500)/d~(H/3500)/d。11.2.3在风载作用下,高层结构任一点的水平位移限定值为该11.2.4各种荷载标准值组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11.2.5在风荷载的动力作用下,结构振动加速度幅值限定值为11.2.6高层结构在施工期间沉降变形限定值为0.3H~结构高度倾斜允许值tanθ11.3.1纵横向边长偏差限定值为长度的1/2500~1/2000,且不11.3.2支座中心偏移限定值为网架跨度的1/2500~1/2000,且应为相邻支座间距的1/500~1/400,且不应大于15mm;最高与最低点之间应为30mm;对多点支承的离的1/1000~1/800,且不应大于30mm。11.3.4施工完成后网架挠度值限定值为设计值偏差的5%~11.3.5空间网架结构在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屋盖结构(短向跨度)楼盖结构(短向跨度)悬挑结构(悬挑跨度)Ⅲ网壳结构施工期间监测1/3000,且不应大于30mm。11.3.7当跨度小于或等于60m时支座高度偏差限定值不应超过设计标高±20mm,当跨度大于60m时不应超过设计标高±11.3.8安装完成后,网壳若干控制点监测的竖向位移值限定值为相应荷载作用下设计值的1~1.15倍。屋盖结构(短向跨度)悬挑结构(悬挑跨度)V索结构施工期间监测11.3.11各阶段张拉后,张拉力偏差限定值为设计值的10%~值的10%。的10%。质(两者合计)所占面积与整截面面积之比为1/6~1/5;木材的4柱与柱础之间错位位置与柱径(或柱截面)沿错位方向3梁、柱间的连系(包括柱、枋间,柱、檩间的连系)无构)或2/5~1/2(穿斗式架构)。2檩条系统跨中挠度为L/120~L/100(L≤3m时)或1栅(楞木)竖向挠度为L/220~L/180;为1/6~1/5(H<10m时)或1/7~1/6(H≥10m时);2单层房屋倾斜量为H/180~H/150或B/8~B/6(当3多层房屋总倾斜量为H/150~H/120或B/7~B/6(当H<10m时),或H/150~H/120或B/9~B/7(H≥10m时);4多层房屋层间倾斜量H₁/110~H₁/90或30~40mm。11.4.7保护性建筑中非承重的土墙或毛石墙监测限定值应符合1土墙2)墙体风化、硝化深度为墙厚的1/5~13)墙身有明显的局部下沉或鼓起变形。2毛石墙2)墙面有较大破损,已严重影响其使11.4.8采用木屋盖的保护性建筑中,其承重石柱监测限定值应1柱截面上,风化层所占面积与全截面面积之比为1/7~2受力引起的水平裂缝或斜裂缝,有肉眼可见的细裂缝,纵向裂缝(仅长度超过300mm的裂缝),出现不止一条,且缝宽3单层房屋倾斜量为H/250或50mm。4多层柱总倾斜量为H/170或80mm,层间倾斜量为H₁/907柱与柱础之间错位位置与柱径(或柱截面)沿错位方向11.4.9保护性建筑中石梁、石枋监测限定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层风化,构件截面上所占的面积为全截面面积1/10~3在构件端部,深度为截面宽度1/5~1/4的水平裂缝。11.5.1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施工过程限定值应符1悬臂浇筑中,轴线偏位L≤100m时为10mm,L>100mL/5000;断面尺寸偏差高度为5~-10mm,断面顶宽为±302悬臂拼装中,轴线偏位L≤100m时为10mm,L>100m3简支梁安装偏差中,支座中心偏位为5mm,竖直度为11.5.2拱桥施工过程限定值应符2钢索塔总体垂直偏差为1/4000塔高,塔柱中心距为±段为10mm,线形标高在0号梁段为±3m2索塔施工时塔柱底水平偏位为10mm,塔高倾斜度为4主缆施工中,基准索股中跨跨中索股标高误差为±5梁段施工中分段累加总长为2mm,两吊点中心距为2地震作用应取50年超越概率为2%的加速度峰值;-5℃时应为红色预警;4湿度作用钢构件应为65%~70%,混凝土构件应为45%~11.5.13伸缩缝的伸缩量限定值取桥梁结构荷载设计值计算得出的伸缩缝最大伸缩量和伸缩装置允许累积位移行程之间的较小值。11.5.14支座反力和变形的限定值应符2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变形量与桥梁抗震设计的支座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最大值的比值应为11.5.15桥梁自振频率采用标准温度下(25℃)主梁自振频率的变化百分比的20%~25%。11.5.16桥梁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限定取值宜按照现行行业标预警级别红色预警立即组织专家对桥梁开始进行全面监测式中:m——监测指标个数;因素若达到黄色预警时为85分,达到橙色预警时为70分,红色预警时为60分;a——均衡系数。当对各指标的均衡问题考虑较多时,宜取均衡系数当比较能容忍某方面缺陷时,可取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的某项数据缺失,则该项按照最不利预警考虑进行预警。检测项目表11.5.17-3拱桥各部分构件权重检测项目表11.5.17-4悬索桥各部分构件权重检测项目索力、振动加速度检测项目索力、振动加速度11.8隔(减)震结构11.8.3隔(减)震结构应符合本章其他条款结构施工期间限定建筑类别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下部结构类型11.8.8隔(减)震结构应符合本章其他条款结构使用期间限定交,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附录A建筑物竖向位移记录表荷载累加上期监测时间本期监测时间点号累计位移值记录人(签字)审核人(签字)编号荷载累加上期监测时间本期监测时间点号累计变形值记录人(签字)审核人(签字)编号安装日期(签字)(签字)附录D应力应变监测记录表结构日期测点内力记录人(签字)测试人(签字)日期时间风向记录人(签字)测试人(签字)编号记录人(签字)巡查时间房屋地址门牌号建筑基本情况住宅面积/m²实际面积/m²房屋性质房屋结构性质□岩质地基口土质地基口岩土混合地基□砌体结构口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口简易结构□钢结构口其他住用建筑鉴定监测信息鉴定时间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编制单位片区电话监测人员电话乡镇(街道)电话监测点布意图监测内容点测量裂缝(门牌):监测部位:□墙体□柱梁□板楼层:层裂缝初始值标尺1监测点编号:阈值阈值阈值阈值结构傾斜(门牌):监测点监测点编号:内容一周次,降雨(或极端天气)监测项目□宏观巡查□倾斜□裂缝住户:人房屋:其他:表J已鉴定建筑监测记录表牌):点编口墙体□地面□梁楼层:层标尺1主体结构倾斜观察(门牌):点编位移方向新增危险点住户人引发因素临灾状态预测□宏观巡查口主体结构倾斜观察□局部危险点测量一周次,降雨(或极端天气)后应进行巡查。出现异常时,加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电话:监测人:电话:□喇叭□电话□呼喊预警人:电话:预定避险地点防治建议危险区范围及撤离路线示意图出现险情后立即沿撤离路线向房屋外边撤离。附录L单项(联合)调试报告调试项目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问题的处理意见结论分部工程名称合同开工日期合同竣工日期实际开工日期实际完工日期范围及内容延期说明报告(公章)(公章)(公章)123456789项目负责人:(公章)总监理工程师:(公章)(公章)项目经理:(公章)引用标准名录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Standardforconstructionandaccept制定说明根据川建标发〔2018〕996号文《关于下达工程建设地方标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建工集团有限专项设计、专项施工(实施)以及专项验收,提高可操作性。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解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2监测方案 3.3监测系统及设备 3.4施工期间监测 3.5使用期间监测 3.6监测工作程序 4硬件安装 4.1一般规定 4.2硬件设施 4.4防雷与接地 4.5标识 5.1一般规定 5.2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5.3软件系统功能要求 5.4软件系统测试与部署 6高层结构 6.1一般规定 6.2施工期间监测 6.3使用期间监测 7大跨空间结构 7.1一般规定 7.2施工期间监测 7.3使用期间监测 8保护性建筑结构 8.1一般规定 8.2监测内容 9桥梁结构 9.1一般规定 9.2施工期间监测 9.3使用期间监测 10其他结构 10.1已鉴定建筑 10.2工业厂房 10.3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10.4隔(减)震结构 11预警阈值 11.1一般规定 11.2高层结构 11.3大跨空间结构 11.4保护性建筑结构 11.5桥梁结构 11.8隔(减)振结构 3.2监测方案3.3.3传感器系统由荷载与环境监测、结构整体响应监测和结温度应位于-30~80℃。传感器的安装应主要考虑其使用性能,的便捷和数据传输的质量。传感器的保护应主要考虑其耐久性,3.4.1本条规定了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的建筑与桥梁类型。连全风险和技术难度随之增加,当跨径大于100m(含100m)时,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工作。对于跨径小于100m的连续刚构桥、例如对市政桥梁,斜拉桥采用独塔斜拉,主跨采用150m时其跨度也较大,以及主跨跨度在200~600m时自锚式悬索桥等,这些桥梁结构同样宜进行使用期间监测.3.5.2结构使用期间受风荷载影响较明显时,宜计入风荷载的3.6.2监测方案的制订应合理,能够反映结构的真实状态,应进行。报告的形式是文字叙述和图形曲线相结大量基准网、点,在工程实际中尤其是在建(构)筑物密集的城4.2.2监测墩为混凝土结构时,其施工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4.2.3光电靶标测量子系统包括两类:一是采用光源器件作为靶标,摄像仪作为测量仪,摄像仪采用长焦如图1所示。当靶标、测量仪不在同一平面上时,结构真实位移摄像机(b)激光投射式图1光电靶标测试原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实时数据子数据库应存储和管理监测系统监测的所有变量的5.2.1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涉及的软件通常包括数据采集和控5.2.2该条规定形成的文档主要是方便运营过程中软件的维5.2.3基于结构的BIM数字化模型,可通过开发结构监测模块与BIM软件的数据通信接口,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同BIM平台信息高度集成化的优势提升在结构全寿命安全监测前提与BIM系统结合后,传感器监测数据信息可实时传输到型并构造Prony多项式,通过求解系统极点与留数来识别结构模环境荷载激励技术(NExT):白噪声环境激励下结构两点之时域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以由多输入多输出得到随机子空间法(SSI):以系统的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为基计算,应用矩阵QR分解和奇异值分解(SVD)以及最小二乘等小波分析:小波分析是时间(空间)频率的局部化分析,它通过伸缩平移运算对信号(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最终达验模态分解是处理时域曲线的方法,可将初伤评估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34(8):106-111)]的变6.1.1高层结构中关于高层民用建筑的监测范围划分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6.1.2整体或局部受力复杂的高层结构是指诸如加强层、高位由施工分析及监测表明,昼夜温差相差20℃所引起的结构项目及四川本地特点,昼夜温差20℃及以上变化时间多且频繁的地区,高层建筑结构的监测高度可在表6.1.3规定基础上减去10%,不规则结构监测高度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累积降低。频发地区主要是处在四川省境内地震带(包括鲜水河地震带、安建筑的竖向位移、倾斜、水平位移、周边建筑裂缝、地表裂缝以及周边管线变形;宜对基坑边缘以外1~3倍的重要建筑进行监测,必要时可扩大监测范围。具体要求按现行1结构动力特性监测:结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可判断结构性能是否2结构变形监测:施工阶段应进行位移及沉降等监测;使3结构局部监测:易引起结构不稳定以及安全问题的高层4荷载监测:目的在于记录高层结构经受的各种可变荷载及其历程,为结构自诊断分析提供荷载数据6.2.1~6.2.2沉降监测和竖向变形监测属于不同类型监测项在荷重增加前以及增加时进行监测。另外,时调整,例如遇到长时间降雨或者突然增加了地面荷重等对高层6.2.3超高层结构施工过程复杂,关键部位杆件内力受施工过程影响较大,为保证施工安全,有必要对其表面或内部无法安装应变监测元件时,宜采1对受弯构件应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沿截面高度布置测点,每个截面不应少于2个;当需要量测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时,布置测点数不应少于5个;对于双向受弯构件,在构件截面边缘布置的测点不应少于4个。2对轴心受压构件,应在构件量测截面两侧或四周沿轴线方向相对布置测点,每个截面不应少于2个。2高层建筑每施工完成3~6层楼面应监测1次。大于0.05mm;利用电子裂缝观察仪时,测量精度不应低于6已发生开裂结构,传感器监测参数宜为裂缝的宽度;尚6.2.5温度监测包括环境温度和结构温度监测。环境温度监测宜将温度传感器置于离地1.5m高、空气流通的百叶箱内进行监楼面高1.5m的代表性空间内。对于大部分结构,仅需监测无日温度传感器或红外线测温仪进行,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5℃。连续监测;采用人工读数时,监测频次不宜少于每小时1次。监测范围应为12%~99%相对湿度,监测结果应包括日平均湿度、6.2.6风荷载对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影响比正常使用状态6.3.4关键构件是指通过计算分析对结构起重要作用的构件,6.3.5工程结构高度在200m以上的宜进行风洞试验确定风荷6.3.6振动测点宜布置的楼层包括底层、标准层、加强层、截6.3.7布置结构地震反应监测系统时,自由场点安装三分向仪化布设测点。测点距离不要超过1/2~1/于结构高度的1.5~2倍。6.3.8复杂结构区域主要包括带转换层位置、连体结构连接7.1一般规定1网架(桁架)结构网架(桁架)结构是以多根杆件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网3索结构受力特点可以大致分为:单层悬索体系、预应力双层悬索体系、预应力鞍形索网、含劲性构件的索结构、悬挂薄壳、悬挂钢膜、4膜结构膜结构主要分为:充气式膜结构,利用薄膜内外的气压差使薄膜具有一定的形状和承载能力的结构形式;张拉式膜结构,通过给膜材直接施加预拉力使之具有刚度并承担外荷载的结构基础沉降、应力应变、动力响应(风致振动、地震动)参数进行7.1.3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主要指川西北、川西南海拔超过3500m的地区,具体以当地的气象资料为参考依据。由于结构7.1.4在网架结构的监测中,杆件弯曲变形等损伤检测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大跨空间结构的监测指标,可考虑加入杆件变形监测。7.2.1地基沉降监测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7.2.4应变测点的布设应尽可能获得网架(桁架)结构中受力计值的5%。等方法。监测拉索的安装索力和伸长量,应满足初始状态索力的要求;安装张拉时,张拉力允许偏差不宜大于设计值±10%。7.2.10对膜结构而言,需要对膜施加预张力才能够保证其初始平衡态和稳定的几何造型。预张力在施工中能否达到计算和设计要求,这是关乎膜结构工程质量、结构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施工现场为了得到设计的平衡状态和形状,在张拉膜片的过程中,必须把设计预定的膜张力精确地施加到膜材中,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实时监测并调整膜张力,避免出现应力松弛区域和应力集中区域,避免张力过大引起膜材撕裂。对于通过集中施力点施加预张力的膜结构,施加预张力时应以施力点位移达到设计值为控制标准,位移允许偏差为±10%。7.3使用期间监测7.3.3参考《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T/T1037-2016第8章。7.3.6结构变形是网架(桁架)结构状态改变最灵敏与最精确的反映,因此对结构变形的监测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结构恒载内力状态的改变。网架(桁架)结构的部分损伤也将导致变形情况的异常,通过对变形的监测也可识别出这些损伤来。监测结果对结构模型修正、确定内力状态和结构损伤识别,均具有变形监测点宜设置在网架(桁架)结构的钢球上,基准点可7.3.7网架(桁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构件尺寸、材料性件布置,每个关键位置选取2~3根杆件布置。7.3.8网壳结构丧失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工作状态,除与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和设计的安全储备有关外,还受空间网壳结构的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结构变形,故应定期监测关键控制点位移和结构变形,并与结构预警阈值对比,及时预警。7.3.11在实际使用中,索结构的拉索由于徐变和松弛效应会导致预张力损失,影响索结构的正常使用性能,应定期监测索应变来评估长期作用下索的性能状况。7.3.12变形监测主要是通过全站仪进行,也可进行激光扫描监测。通过测量索膜结构各控制点几何位置,构建实际索膜结构的计算几何模型。定期监测关键控制点的位置,并与原图纸位置复核。对于整体张拉式和索系支承式膜结构,其最大整体位移在第一类荷载效应组合下不应大于跨度的1/300~1/250或悬挑长度的1/150~1/125,在第二类荷载效应组合下不宜大于跨度的1/250~1/200或悬挑长度的1/100。膜结构荷载效应的组合如表1所示。组合类别注;①表中,G为恒荷载,W为风荷载,Q为活得大于膜面面积的10%。8.1.3日常安全监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日巡视检查、月巡视检查、年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宜包括结构变形及开裂情况、监测设备及测点状态、监测方案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保护性建筑及其附属文物的监测方法,如温度骤变、强光照射、强振动等。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险情或发现题记文物,应立即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现场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监测点位置设置监测工作时间不应小于3年。仪器安装稳定后连续监测3次,8.1.41监测布点宜采用保护性建筑特征点或粘贴标志9.1一般规定9.1.1桥梁结构类型包含一般的公路桥,根据具有典型特征的9.1.2重要桥梁主要针对结构所在位置重要,具有重要的政治的地区主要指川西北、川西南海拔超过3500m的地区,具体以盐源地震区、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附近的地区,尤其是近年9.1.3复杂环境是指地质水文条件复杂、极端气象、地质灾害使用期间监测。本标准中特别重要的特大桥不一定是主跨超过9.1.4本章规定桥梁结构使用期需要的监测内容,在有条件时可结合施工监控(包括施工监测和施工控制)工作进行,以测得全寿命周期的数据,其传感器选型应满足本标准的相关要求。4宽桥面的主梁和平面呈弧形的主梁应进行扭转变形监1应力应变监测测点应根据桥梁结构动力计算结果、振型2应力应变监测测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