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1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2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3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4页
DB11∕T 2179-2023 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11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f,1生态保护与修复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与修复、雨水资源利用、滨水景观塑造、历史文化传承划定的控制线。一般为低标准洪水治导线或滩槽3.5依法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湖,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含可耕地)、行洪区,岸边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湖泊,其管理范围根据设计洪水位或者参照历史最高陆地生态系统与河湖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带和过渡区,包括从河湖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向陆依据防护对象和堤防状况等要素划定的河道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的统称。警戒水位是指江河堤防河流、湖泊、水库、湿地、蓄滞洪涝区的管理和保护范围,或淹没范围内的空间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位于北京市100米等高线以下(含延庆小平原)位于北京市100米等高线以下(含延庆小平原)斗.空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河湖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应符合有关河湖治4.3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优先保障防洪排涝,并统筹采取水域空间管控、水质保护与改善、生态4.4河湖治理及保护管理规划应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确定河湖水系的防洪排涝要求,水功能区划及水质保护目标,河湖治理及保护管理任务、措施和实施4.5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明确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4.6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安全生态、水陆统筹、系统治理的原则,在划定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开展,并对上游汇水区来水的量和质4.7排入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的雨水排口汇水区,应采取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将排水的流量和4.B有水文化遗产的河湖水系,应进行水文化遗产保护,根据需要适度修复和展示水文化遗产。4.9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等有机融合,促进城市空间4.1地表污染严重区域的雨水未经净化处理不应直接排入河湖。5.1.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保障河道的防洪和排涝能力达到现行防洪标准和排涝标准,并符合5.1.2河道海绵城市建设应使河道纵向畅通,横断面的行洪过流能力达到规划设计要求,不出5.2水质保护与改善5.2.2排入河湖水系的排水口,水质应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应根据5.2.3再生水厂的补水水质不应低于5.3生态保护与修复5.3.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以水生态健5.3.2城市规划区内除生产性岸线及必要的防洪岸线外,新建、改建及扩建城市河湖水系的生5.4滨水景观塑造5.4.1应根据河段所在区位、两侧滨河空间功能、河道资源特色等,因地制宜塑造历史风貌型5.4.2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河湖水系5.4.4位于山区或平原非建设区,周边以生态景观绿地、非建设用地为主的河道,宜塑造自然5.5雨水资源利用6.1.1应依据划定的河湖的临水控制线、设计洪水淹没线、蓝线、滨水建筑控用地、建设设施等基础信息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管控6.1.2临水控制线以内的河道主流区,不应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应种木、高秆作物;不应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和其他妨碍河道行6.1.3临水控制线与设计洪水淹没线之间的滩地洪6.1.4设计洪水淹没线与河道上开口线之间的滩地保护6.1.5河道上开口线与河道管理范围线之间的岸线管理区,不应开展影响堤防安全的6.2.3对于需要通过调整河道平面形态实现防洪排涝目标的河道道岸线形态,营造自然蜿蜒的河流走向,与沿线景观生态空间相得6.3水质保护与改善6.3.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河湖水系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目标评估水体水质达6.3.2河湖水系的水质保护应统筹开展入河点、面源控制、岸坡水土保持、水体内源6.3.3控制入河点源污染应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采取有水不应直排入河,并控制混流雨水排放口、合流制溢流排放6.3.5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减控应选择采用调整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效率6.3.6对于城镇建设区应根据屋面、庭院、道路、绿地等不同下垫面特点以及排水管6.3.7应根据径流面源污染物向附近河湖水体的输移规律.选用生态沟渠、土壤渗滤水排河,雨天降低合流制排口溢流次数,从而减少雨天6.3.10合流制溢流排口应设置气味拦截帘或其它气味拦截装置。规模较大的排口应设置气味检测装6.3.12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河湖岸坡径流入河水量和污染负荷。在河湖岸坡应预留通过生态缓冲等a)应在河湖底泥调查基础上明确污染底泥清淤范围和深度,进行无害化处理后采用合理的方式b)可在合理分析基础上采用覆盖、固化、微生物等技术进行底泥原位处理。6.3.15应对河湖水系中的水草种类、密度、高度等进行控制,6.4生态保护与修复6.4.1应在河湖水系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划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区域,化驱动因子和修复限制条件,确定生态修复目标6.4.2对于生态环境现状较好、无人为干扰或仅有轻度干扰的河段及岸带,宜采取封6.4.3河湖水系生态修复应依据生态环境现状和修复限制条件,选择生态流量保障、点,采取生态水量优化配置,生态流量泄放及监控、生态流量调度与管6.4.5新开发建设区域的河湖水系应保持原有的自然形态和自然岸坡,宜宽则宽、宜6.4.6基地调整对河道主流区和滩地淹没区,可选用生态疏浚、底泥掩蔽、底泥磷固6.4.7对于河道主流区和滩地淹没区,可通过种植适宜的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虑河道及漫滩行洪要求,避免野生的乔灌木影响行洪效果,每年定期开展乔灌6.4.8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河流地貌单元空间异质性差、水力条件单一、栖息地的退6.4.9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应为濒危、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保护与恢复、增殖放流、替代生境、水温影响减缓、下泄饱和气体影响减缓等,具体方法参照和深潭,鸟类及其他生物栖息地等措施提升生态功能,并应与清洁小流域建6.5滨水景观塑造6.5.1城区河道在不妨碍行洪的前提下宜根据河道岸坡条件,设置亲水平台、水上栈6.5.3河道上开口线与滨水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区域内,符合透水条件的人行道、非机6.5.4宜结合滨水绿地优化滨水道路断面,打通空间断点,建立连续贯通的滨河慢行于河道的慢行通道密度,提升滨水空间慢行交通可达性,打造舒适宜人的滨6.6雨水资源利用施进行净化,并达到相关标准后排入河湖水体,作为资源化利用的水量。7.2排水口流量与水质监测设施宜设置或预留接入智慧水务等管理平台的条件。7.3应在河道边坡设置标记,标明河道防汛特征水位线等。7.4在洪涝风险区域及河段、内涝风险区域及河段应设置警示牌等标识,标明不同重现期的洪涝水位A.1北京市主要河道(段)的防洪排涝标准应以最适用于水流流速较大、景观要求一般的河道,根据岸后用地适用于岸坡稳定性尚可但需短期坡脚防护、开挖受限需短期用期,桩顶宜尽量处于常水位以下或对水位变动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