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目录01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02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知识通关演练(2023·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D2.A3.C【解析】1.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答案选D。2.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弱、太阳辐射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答案选A。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具有水分保蓄及调节地表径流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2023·辽宁卷)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红树种子的传播受盛行风、洋流等影响。图为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数量分布和夏季红树种子传播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4.巴拉望岛红树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温度较高 B.河口和滩涂少 C.洋流影响较小 D.火山和地震多5.夏季红树种子在图中虚线段海域传播规模小,主要是因为该段海域()A.西南季风受阻 B.离岸风影响大 C.洋流推力减弱 D.潮间带面积小【答案】4.B5.B【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巴拉望岛位于环太平洋第一岛弧链上,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屿,整体地势较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岛屿南北狭长、东西较短,河流和滩涂欠发育,淤泥质潮间带面积较少,不利于红树林的生长,B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水温度较高,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位于红树种子传播路线上,说明洋流对其影响较大,C错误;火山和地震对红树林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虚线海域夏季盛行西南风,在该地为离岸风,来自海洋的红树种子不能在潮间带着陆,所以在该地传播规模较小,B正确;该地中南半岛南部地势较低,西南季风受到的阻碍较小,A错误;洋流的推力没有减弱,C错误;该地沿海地区以平原地貌为主,潮间带面积较大,D错误。所以选B。(2023·广东卷)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7.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6.A7.C【解析】6.结合材料“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粉尘颗粒可以为植被生长提供矿物养分,从而促进植被生长,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因此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累积,A正确;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提高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但耕作土壤不属于自然土壤,不会促进耕作土壤形成,D错误。故选A。7.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②错误、④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故选C。(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9.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10.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答案】8.C9.D10.B【解析】8.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10.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2023·浙江1月选考)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1.辽河口潮难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A.翅碱蓬—芦苇—光滩 B.翅碱蓬—光滩—芦苇C.光滩—芦苇—翅碱蓬 D.光滩—翅碱蓬—芦苇12.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 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 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答案】11.D12.C【解析】11.阅读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从海洋向陆地,植被的变化为光滩—翅碱蓬—芦苇,随着泥沙淤积,潮滩向外拓展,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相同,为光滩—翅碱蓬—芦苇,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由题干信息可知,翅碱蓬的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因此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调控潮滩水体盐度,潮滩地区的盐度与河流径流量汇入有关,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是可行的,C正确;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都不能很好的调控潮滩湿地水体盐度,AB错误;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需要耗费人力财力,且未从根本上进行修复,D错误。故选C。(2023·浙江6月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3.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14.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3.B14.C【解析】13.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④⑤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据所学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路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旅游安全的内容:(1)交通安全;(2)在旅游地的安全问题(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状况),包括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2023·山东卷)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小题。15.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16.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答案】15.B16.B【解析】15.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2023·浙江1月选考)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下面小题。17.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18.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A. B.C. D.【答案】17.B18.A【分析】17.本题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地域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地域分异,不符合材料情景,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影响的热量上的分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与材料不吻合,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的水分的差异形成的自然带的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与材料不符,D错误。18.材料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甲地盐土位于高处,受地下水影响最小,它是在矿化地表径流所盐渍化的洪积物基础上形成,因此,洪积盐土的积盐特点是盐分由下而上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上下盐分差异大,A正确。D选项中盐分上下盐分差异不大,不符合,D错误;C选项盐分随深度加深越来越高,不符合,C错误;残积盐土是在过去形成的各种类型盐土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面下切等原因,改变了原有导致土壤积盐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已不再参与现代积盐过程,但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过去积累下来的盐分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所致。残积盐土的现代积盐过程几乎停止,仅借助年内稀少的降水、泌盐植物和风力搬运方式,使可溶盐在表层有所增减和重新分配。其含盐量最高的聚积层一般不在表层,而在亚表层或心土层,表现出盐度随深度加深,盐度先增后减少,符合B选项,但不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所以B错误。(2023·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20.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21.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A.水分 B.土壤 C.温度D.光照【答案】19.B20.A21.D【解析】1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所以选B。20.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2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2023·辽宁卷)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题。22.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A.持续往东南移动 B.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C.持续往西北移动 D.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23.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A.森林土 B.草原土 C.荒漠土 D.高寒土【答案】22.D23.B【解析】2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说明该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降水较少,不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位置偏南,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说明该地在距今约8500~3000年期间,降水较多,表明夏季风北边缘向西北移动;毛乌素沙地目前为沙地景观,表明与3000多年前降水减少,夏季风北边缘线应向东南移动,因此毛乌素沙地距今约10000年以来主要经历了从干到湿再变干的过程,可以推断出夏季风北边缘线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23.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说明河流径流量增加,降水增多,河西走廊的气候暖湿化,植被增加,当地主要植被为荒漠草原,植被增加,草原面积增加,广泛发育草原土,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2024·浙江1月选考)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24.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25.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答案】24.D25.D【解析】24.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25.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26.(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答案】(1)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2)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墑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详解】(1)根据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砾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中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但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但下层水分向上运移过程中受到黏土阻滞,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2)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培垄可以增加耕作层厚度、使得土层更加深厚,提高了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 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培垄和沟底深翻可以破坏原有铁锰结合层,改良土壤质地,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增加了排水通道,有效缓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任意提高农作物产量;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较深,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墑情;冬小麦在夏初收获,雨季前冬小麦已经收获,雨季时两垄之间的沟此时没有植被覆盖,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27.(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答案】(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详解】(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28.(2022·福建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详解】(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汇水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取充足的补给水源,水资源的补给较为便利,无需修建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水稻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来源充足。(2)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3)由图表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考点1植被与土壤一、植被类型二、植被的分布与环境1.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要素影响气候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地貌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规律特征;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水文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土壤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3.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性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叶子细小防蒸腾;防热量散失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当地风力大簇状或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4.植被演替土壤1.土壤肥力问题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壤肥沃的答题思路为“有机质来的多、去的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分析角度答题思路植被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的有机物微生物分解作用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外力侵蚀作用降水多,淋滤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人类活动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等有机质支出:2.土壤水分多少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水分的变化=水分的收入量-水分的支出量。②水分的收入量(入渗量或下渗量):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植被截留、人工灌溉(灌溉方式:漫灌、喷灌、滴灌、根灌)、冻土融化、积雪融化、冰雪融化、地形(坡度)、土质状况(空隙大小、岩石状况)、凝结水。③水分的支出量3.土壤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①收入:表层主要是太阳辐射。②支出:地面辐射。③保温措施:覆盖、耕作、浇水、有机肥等。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地貌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四、冻土从冻土冻融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是地下有水,二是低温高温季节交替变化。所以治理措施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想办法减少地下水对路面的影响,比如抬高路面,使路面远高于两侧地面,再比如在冻土地带架设桥梁。二是对地下温度的控制,如使用片石通风路基、使用通风管路基、使用热棒等。考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类答题思路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4.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应用方向主要内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考点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2)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④山地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⑥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热量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3)通过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同一自然带海拔随纬度的变化规律(4)利用自然带坡向差异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同一山体,阳坡自然带数量较阴坡多。一般情况下,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三、地方性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案例:①温带湿润地区应该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单在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土壤水分),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林,灌木;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地下水埋藏太浅),生长着草甸;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②草原上的盐碱地: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盐碱地土壤和水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③在半湿润地区,山体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含水量不高,生长草原;山体阴坡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高,生长较耐旱的灌木或针叶林等。特别注意:植被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四、拓展——生物多样性1.影响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因素一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地形、生存空间、封闭程度、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见下表:分析角度答题思路纬度(热量条件)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物种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环境(地形、气候、水陆)等差异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物种丰富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生存空间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物种丰富天敌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人类活动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2.解释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角度答题思路生存空间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环境空间差别大,适生空间小;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气候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环境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天敌缺少×××,天敌少;受到×××天敌威胁人类活动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角度答题思路生存空间湖面(海面)广阔,生存空间大;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气候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水文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结冰期长,存活率低;水质好食物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易混易错归纳1.气温升高,雪线降低。()分析:×。雪线越高,积雪越少;气温升高,积雪消融,雪线升高。2.风力大的地区,植被矮小,难以长出高大乔木。()分析:√。3.土壤中的空气含量不会影响土壤肥力。()分析:×。土壤空气供给作物根系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如缺氧,根系发育受到影响,吸水吸肥机能减弱,甚至死亡。土壤空气状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转化。缺氧微生物活动以嫌气性为主,使有机质分解缓慢,造成养分不足,甚至引起氮素损失,同时,还产生不利于作物营养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土壤通气不良,有利于病菌滋生,引起作物感染病害,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2024·山西太原·一模)积雪期是指从积雪初日(连续积雪形成的第一天)到积雪终日(连续积雪消融的最后一天)的时间段,即积雪覆盖在地面的持续时间。五台山(38°25'N~39°27'N,112°44'E~14°28'E)主峰海拔3061.m,为华北最高峰。五台山积雪期为10月至次年4月,积雪面积变化受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五台山积雪面积和气象要素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五台山积雪面积年内变化最密切的因素是()A.降雨量 B.气温 C.降雪量 D.地形2.积雪期内,五台山积雪最早可能出现在()A.高纬度地区 B.高海拔地区 C.河谷地区 D.阴坡地带3.5~7月,五台山积雪面积有所增大的原因是()A.降水量增加 B.昼夜温差缩小 C.滑雪人数减少 D.极端天气增多【答案】1.B2.B3.A【解析】1.由图中可知,积雪冬多夏少,面积最大时,气温最低,降水最少,因此积雪面积与降水量相关的降雨量和降雪量都是负相关,AC错;低气温下雪融化少,才能形成最厚的积雪,B对;积雪在年内是随时间变化的,但地形是不变的,两者变化上没有联系,D错;故选B。2.五台山区域面积有限,纬度变化小,对积雪影响不明显,A错;由上题可知积雪主要和低温相关,河谷地区和阴坡未必出现低温,CD错;高海拔地区温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积雪可能出现在这里,B对。故选B。3.5-7月,积雪面积几乎最小,只存在于高海拔小区域范围内,此地人类活动少,滑雪人数对积雪面积影响小,C错;昼夜温差小,但是趋向变暖,不利于积雪面积扩大,B错;极端天气出现概率低,不能对常年积雪情况产生影响,D错;降水量增加对于温度仍处在0℃以下的区域来说,增加了积雪的来源,会使积雪面积增大,A对。故选A。(2024·江苏南京·一模)法罗群岛位于冰岛、挪威与苏格兰之间的北大西洋海域(62°N附近),岛上几乎没有一棵天然树木,下图为“法罗群岛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法罗群岛传统民居用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这样建造主要是()A.取材便利,防寒保暖 B.涵养水源,通风防潮C.供给饲料,防御海浪 D.美化环境,预防洪水5.岛上几乎没有一棵天然树木,其原因可能是()A.冻土广布 B.气候严寒 C.风力强劲 D.降水过多6.该群岛被誉为“世界最美群岛”,能欣赏到的主要景观有()A.草原、冰原 B.羊群、海鸟 C.极昼、极光 D.峡湾、石林【答案】4.A5.C6.B【解析】4.法罗群岛位于北大西洋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岛上几乎没有一棵天然树木,植被以草甸为主,传统民居用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这样建造主要是取材便利,防寒保暖,A正确;石头砌墙主要作用是保温,并不是通风,B错误;与供给饲料、防御海浪关系不大,C错误;当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布均匀,不易发生洪水,D错误。故选A。5.法罗群岛虽然纬度较高,但是位于北大西洋海域,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月均温在0℃以上,气候不能用严寒形容,且纬度相似的西伯利亚地区尽管气候严寒,依然发育了针叶林,B错误;冻土的形成,需要长时期的0℃以下的低温环境,该地不存在大面积冻土,从植被上看,冻土往往只能发育苔藓、地衣,而难以发育草地,A错误;该地盛行西风的控制,风力强劲,不适宜树木生长,C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降水多并不是没有一课天然树木的原因,D错误,故选C。6.该群岛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冰原景观,A错误;草原面积占比高,利于发展牧业,群岛四面环海,能欣赏到的主要景观有羊群、海鸟,B正确;62°N附近,没有极昼、极光现象,C错误;该群岛有峡湾,但是没有石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主要形成于炎热潮湿的石灰岩地区,D错误。故选B。(2024·湖南岳阳·二模)树线是指在它以上没有任何树木的树高超过2m的海拔,树线以上称为无树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最高峰海拔2468m,有冰川覆盖,西坡陡峻,直逼海岸,东坡平缓。近几十年来,受气温、积雪、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树线变化明显。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植被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Ⅲ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D.寒带苔原带8.导致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坡树线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度 B.洋流 C.降水 D.地形9.推测近几十年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坡树线的变化是()A.东坡树线上升幅度较大 B.东坡树线上升,西坡树线下降C.西坡树线上升幅度较大 D.东坡树线下降,西坡树线上升【答案】7.B8.D9.A【解析】7.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可知,图中I植被分布纬度最低,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此向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逐渐变差,植被由温带落叶阔叶林逐渐演变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因此位于较高纬度的Ⅲ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带,B正确,排除AC;该地所处纬度未到70°,不属于寒带苔原带,排除D。故选B。8.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西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分条件较好,东坡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强,因此东西两坡水热条件不同,树线分布差异,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D正确;经度对东西两坡树线分布差异影响较小,排除A;洋流和降水也是会影响树线分布差异,但不是影响该地东西坡树线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BC。故选D。9.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最高峰海拔2468m,有冰川覆盖,西坡陡峻,直逼海岸,西坡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积雪量大,积雪融化较少,树线上升但变化幅度小;东坡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强,积雪大量融化,有利于树木生长,东坡树线升高幅度大于西坡,A正确,排除BCD。故选A。(2024·湖北·一模)土壤干层是土壤剖面中的干燥化土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植被过度消耗深层土壤水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土层含水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且在雨季不能恢复。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干燥化现象最典型的地区。图左为黄土高原上生长了6~10年后开始退化的人工林所形成的“小老头树”现象,据研究,该现象的产生与地下干层的形成密切相关。图右示意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0.在山地垂直带内部,相同条件下,“小老头树”现象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A.缓坡多于陡坡 B.海拔低处多于高处C.阳坡多于阴坡 D.迎风坡多于背风坡11.仅从水分补给角度考虑,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小老头树”现象最容易出现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12.在相同条件下,下列黄土高原农业用地类型中土壤干燥层厚度最大的是()A.果园 B.草地 C.耕地 D.坑塘水面【答案】10.C11.C12.A【解析】10.在山地垂直带内部,相同条件下,陡坡径流流速快,水分比缓坡容易流失,陡坡土壤干化现象比缓坡严重,A错误;高处水分比低处容易流失,高处土壤干化现象比低处严重,B错误;阳坡比阴坡蒸发旺盛,阳坡土壤干化现象比阴坡严重,C正确;背风坡降水少于迎风坡,背风坡土壤干化现象比迎风坡严重,D错误。故选C。11.相较于丙地,甲、乙、丁三地距河流较近,且甲、乙降水较多,水分补给较充足,不容易出现“小老头树”现象,ABD排除;丙处虽降水量居中,但离黄河较远,水分补给较少,容易出现“小老头树”现象,C正确。故选C。12.据材料可知,植被过度消耗深层土壤水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果园、草地、耕地三种农业用地中,因果树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最大,草地、耕地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集中在土壤表层,因此A正确,BC错误;坑塘水面能对深层土壤水进行充分补给,土壤干燥层厚度小,D错误。故选A。(2024·四川泸州·二模)冰川零平衡线是指冰川积累区与消融区的分界线,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是冰川年积累与消融量相等的位置海拔高度。冰川平衡是降水和气温等水热气候因素对冰川综合作用的结果,冰川平衡量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下图分别表示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在1959-2010年间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与年降水量变化图和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与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1959~2010年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急剧上升的时间段是()A.1959~1970年 B.1972~1984年 C.1988~1995年 D.1996~2008年14.1959~2010年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15.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线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带来的影响是()A.海平面上升 B.降水增多 C.林线上升 D.雪线上升【答案】13.D14.A15.D【解析】13.据图中的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变化趋势可知在1996~2008年这段时间内零平衡线高度线总体水平高,且在2008年附近达到最大值,这段时间内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急剧上升,D正确;其他选项时间段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变化,没有出现急剧上升的特征,ABC错误。故选D。14.根据材料可知,在此期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冰川零平衡线的海拔高度升高,体现为冰川加速消融,这可能是降水量减少,也可能是气温升高,据图示信息可知降水量总体变化为波动增加,而该时间段的气温总体上升,所以最可能是气温升高导致的,A正确,B错误;冰川零平衡线与太阳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15.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线总体升高,这会导致冰川加速消融,短期内雪线高度上升,D正确;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在短时间内对海平面上升几乎没有影响,A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在该时段的降水量呈波动变化,并未体现为降水一直增多,B错误;由于零平衡线主要体现的是雪线变化,雪线发生变化而林线不一定发生变化,C错误。故选D。【能力提升】(2024·陕西汉中·二模)生物结皮是蓝藻、地衣、苔藓及其他生物体与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复合体,生态效益显著。六道沟小流域属于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生物结皮主要分布于流域内的梁、峁,在人为干扰少、侵蚀弱、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发育最好。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一次降水过程中不同坡面产流(降雨形成径流)量和产流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流域生物结皮发育最好的地块,最可能位于梁、峁的()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2.两种坡面随降雨历时产流量和产流率总体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A.裸土坡面下渗量更大 B.生物结皮坡面涵养水源能力更强C.裸土坡面蒸发量更大 D.生物结皮坡面地表径流速度更快3.该地生物结皮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退耕后,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B.多次人工降雨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可以促进生物结皮发育C.黄土峁顶部平坦,人工干扰强,相比于山坡生物结皮发育较差D.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的区域,水土流失弱,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答案】1.D2.B3.A【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物结皮主要在人为干扰少、侵蚀弱、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发育最好。北坡是阴坡,光照弱,气温低,蒸发较少,水分条件较好,人类活动较少。由此判断,生物结皮发育最好的地块可能位于黄土梁、黄土峁的北坡,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据图可知,生物结皮坡面产流量和产流率总体低于裸土坡面,裸土坡面土壤孔隙度大,开始下渗快,饱和后下渗量迅速减少,裸土坡面总体下渗量少,A错误;生物结皮坡面土壤较稳定,地表径流速度更慢,总体下渗量大,涵养水源能力更强,B正确,D错误;与裸土坡面蒸发量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B。3.生态退耕后,整体生态环境恢复,人工干扰减弱、侵蚀减弱、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A正确。多次人工降雨会导致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生物结皮,B错误;黄土峁顶部平坦,不一定人工干扰强,且侵蚀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相比于山坡生物结皮一般发育较好,C错误;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的区域,水土流失弱,但会抢夺低等植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生物结皮发育,D错误。故选A。(2024·山东济南·一模)气候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亚热带山地海拔达到2200—3600m时才可能发育气候林线。但有调查发现,我国亚热带东段山地在海拔2000m以下的山顶部位也出现了林线景观,因其成因与气候林线不同,称之为“假林线”。我国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林线海拔介于700-1200m,呈现出南坡低于北坡的特点。完成下面小题。4.“假林线”所在山地山顶部位的自然环境是()A.植被低矮,草类少B.山顶风大,云雾多C.土壤贫瘠,多冻土D.气候干燥,蒸发强5.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的林线比气候林线低的原因是其山地()A.纬度低 B.距海近 C.海拔低 D.相对高差小6.M自然保护区南北坡在林线高度上存在差异,与之呈正相关的因素是()A.太阳高度 B.大气降水 C.土壤水分 D.日照时数【答案】4.B5.C6.D【解析】4.由材料可知“我因亚热带东段山地在海拔2000m以下的山顶部位也出现了林线景观”,说明山顶处不适合高大乔木的生长,出现了灌木和草本植被,A错误;可推测山顶处风大,云雾多,土层薄,土壤贫瘠,B正确。亚热带山地海拔2000m以下山顶部无冻土分布,C错误。山顶气温较低,蒸发较弱,D错误。故选B。5.由材料可知“亚热带山地海拔达到2200-3600m时才可能发育气候林线”,而我国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山地林线海拔却介于700-1200m,说明该山地的海拔低,达不到气候林线发有的海拔高度。纬度低,距海近,相对高差小与其林线低关联度不大。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6.由材料可知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山地林线南坡低,北坡高。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利于森林的生长,A错误;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利于森林生长,BC错误;南坡水汽含量大,云雾多,日照时数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多,不利于森林生长。所以与之呈正相关的因素是日照时数,D正确。故选D。(2024·河南·一模)我国天山南坡某山地坡地与谷地植被存在着较大差异。山坡风化作用强烈,森林带以上有常年积雪带,山地表层以砂岩层为主,受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谷地较少有人类活动干扰。下图示意该山地地形剖面,I、Ⅱ、Ⅲ为该山地的三个草甸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山地的植被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影响谷地北坡1500米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局地环流 B.土壤肥力 C.地形起伏 D.水分条件8.图示中的三个草甸区()A.I区植被类型、数量较多 B.Ⅱ区范围受地表径流影响C.Ⅲ区植被稳定性较差 D.Ⅲ区水分条件最为优越9.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推测该地植被带的变化特点是()A.山地森林带下限持续降低 B.山谷草甸带范围可能变大C.山地森林带上限先升高后降低 D.谷地生物数量先减少后增多【答案】7.D8.B9.C【解析】7.结合材料可知,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气候干旱,降水少,山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山谷北坡天山冰川融水的影响。冰川融水形成地表径流向下游逐渐减少,到达1500米左右的山地坡地的水量少,且1500米左右的坡地,表层砂岩层厚,地下水深,水分条件较差,导致无植被分布,D正确,与局地环流、土壤肥力、地形起伏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8.I草甸区海拔较高,位于冰川季节性消融区,热量条件较差,且多砾石分布,植被的类型、数量较少,A错误;Ⅱ草甸区水分主要来自冰川融水,Ⅱ区下限范围受冰川融水地表径流长度影响,B正确;Ⅲ草甸主要受冰川融水地下径流量影响,补给水量少,但较为稳定,故Ⅲ草甸区植被稳定性较好,C错误;I草甸区临近冰川融水带,且蒸发弱,水分条件最好,D错误。故选B。9.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气候干旱,降水少,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南坡山地冰川将持续融化,最终消失,因此,山地森林带的下限应先降低后上升,最后随着冰川消失,森林带可能消失,A错误;同理,山地森林带上限也应先升高后降低,C正确;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水增多,地下径流量增加,谷地中水分条件改善,山谷草甸带面积变大,但最终随着冰川消失,面积萎缩,B错误;谷地中部水分条件改善,生物数量应先增多,冰川融水减少,谷地生物量最终会减少,D错误。故选C。(2024·四川·二模)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我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平均海拔3600米,植被以浅根系的高寒草甸为主,多分布在坡度55°以下的地区,擅掘洞的食草类动物较多。近年来,该草甸缓坡地带出现了较多无植被覆盖的裸地斑块,当地优选乡土草种进行组合混播,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完成下面小题。10.导致陡坡处几乎无草甸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水分 B.土壤温度 C.降水量 D.风力11.裸地斑块主要分布在缓坡的主要原因是()①蒸发旺盛②鼠害严重③下渗量少④过度放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为治理裸地斑块,当地优选乡土草种播种的主要目的是()A.加快草类生长速度 B.延长草原产草周期C.提高草种的存活率 D.提高草原产草品质【答案】10.A11.D12.C【解析】10.草甸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陡坡处因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厚度小,土壤水分流失严重,导致草甸几乎不能生长,A正确;无法判断陡坡与缓坡处土壤温度、降水量和风力差异,且同一区域,温度、降水、风力差异不大,BCD错误。故选A。11.缓坡处坡度小,地表水下渗量大,土壤水分较为充足,蒸发旺盛,但蒸发旺盛属于当地长期的自然现象,不是近年来出现裸地斑块的主要原因,①③错误;据材料可知,坡度55°以下的地区擅掘洞的食草类动物较多,鼠害严重,当地植被以浅根系的高寒草甸为主,容易被破坏形成裸地斑块,②正确;过度放牧主要发生在缓坡,植被退化严重,形成裸地斑块,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乡土草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存活率高,C正确;优选乡土草种播种对加快草类生长速度、延长草原产草周期、提高草原产草品质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2024·安徽·模拟预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干物质的总量,反映了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如图为秦岭山地NP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随海拔分坡向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注:相关系数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为正相关,相关系数<0为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13.据图判断()A.全球气候变暖对秦岭植被的生长有利 B.降水是秦岭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C.气温对秦岭植被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 D.气候变暖对秦岭南坡植被的影响大于北坡14.随着城镇化发展,秦岭北坡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推测从山麓到山顶NPP值()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13.B14.C【解析】13.秦岭南北坡海拔500-2500米地区NPP与气温呈负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不利于该范围植被的生长,A错误;秦岭南北坡NPP与降水全部呈正相关,说明降水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B正确;相关系数绝对值气温<降水,所以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更大,C错误;整体而言,气温、降水与NPP相关系数绝对值北坡>南坡,所以气候变暖对北坡植被的影响更大,D错误。故选B。14.秦岭北坡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依次是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灌丛和草甸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则随着海拔升高NPP值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4·陕西榆林·二模)鄱阳湖(28°24'N~29°46'N,115°49'E~116°46'E)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由湖口注入长江。作为典型的吞吐型湖泊,鄱阳湖每年4-9月为丰水期,10月一翌年3月为枯水期。草洲是鄱阳湖水位下降后形成的特色植被景观,既是植物群落形态和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植物群落的重要陆生生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随着湖泊水位的上升,鄱阳湖草洲斑块()①面积不断萎缩②形状趋于复杂③密度明显增大④景观连通度降低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6.受季风影响,鄱阳湖水位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湖区草洲()A.斑块周期性变化B.植物多样性演替C.生境承载力稳定D.生境破碎化加剧【答案】15.C16.B【解析】15.随着湖泊水位的上升,鄱阳湖草洲斑块面积不断萎缩,①正确;湖水上涨,淹没面积增大,形状趋于简单化,②错误;不少草洲都沉入水下,密度明显降低,③错误;水将草洲隔开,景观的连通度降低,④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16.受季风影响,鄱阳湖水位发生变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草洲斑块周期性变化,A错误;草洲斑块周期性变化,会使得水生植被和陆生植被不断演替,植物多样性演替,B正确;生境承载力不稳定,C错误;不会导致生境破碎化加剧,D错误。故选B。17.(2024·广东江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兴安落叶松林(针叶)和白桦林(阔叶)均为浅根型树种,面积占整个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面积的80%以上。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该区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下图分别为2019年5-8月同一林区内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含水率变化图和气温、降水情况图。(1)分析5月份林地上层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的原因。(2)指出夏季兴安落叶松林地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3)在全球变暖趋势下,你认为上述两树种谁更容易遭受干旱的胁迫,并说明理由。【答案】(1)5月气温回升,地表积当融化,补给土壤水分;5月有少量降水,补充土壤水分;较于其他份,5月气温较低,土壤水分蒸发损耗较少;5月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所需水分较少。(2)变化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增加。原因:兴安落叶松为浅根型树种,对士壤表层水分吸收较多;表层士壤蒸发更强,上壤含水量较少。(3)白桦。通过对比,生长期(夏季6-8月)同时期白桦土壤含水率更低,说明白桦(阔叶)生长旺季(6-8月)需水量更大;白桦为阔叶林应该比兴安叶松针叶林需水更多;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降水日数减少,土壤水分减少,白桦可能更容易受干早胁迫。【详解】(1)5月气温回升,冬季厚厚的积雪融化,补给土壤,导致土壤水分较高;5月也会形成少量降水,可以补充土壤水分,使土壤水分较高;较于其他月份,5月气温相对较低,土壤水分蒸发少,土壤损耗的水分较少;5月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无人机技术研发与许可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研发合作合同技术成果分配与保密义务3篇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含技术目标和研发团队)2篇
- 2024年度企业级应用软件购买合同2篇
- 电动三轮车购销合同
- 2024年度联合推广合同:某品牌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合推广协议2篇
- 2024年度智能厨房设备研发与生产合同2篇
- 2024年度农产品采购与销售合同(含绿色通道)3篇
- 2024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委托合同2篇
- 防排烟施工质量验收合同2024年度标准版2篇
- 大马大马告诉我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水质)原始记录
- 高考冲刺主题班会——勇往直前无畏风雨课件(17张PPT)
- 融优学堂人工智能(北京大学)章节测验答案
- 植物源农药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基础
- 银行年度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自评报告
-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硕士(MPM)项目
- 输尿管结石病人护理查房
- 田间管理记录表
- 下肢缺血分级
-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概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