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模拟试题PAGEPAGE11.生物学研究中曲线和图像常用于变量分析,下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相关图像,图乙是另一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丙是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产生图甲细胞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B.乙图中秋水仙素在cd段发挥作用,受精作用发生在de段C丙图所示曲线,无论表示何种分裂方式,纵坐标均有三种含义D.丙图所示曲线,e点时细胞数目是a点时的两倍或四倍〖答案〗D〖解析〗〖祥解〗题图分析:甲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分析乙图: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细胞未分裂,并且此后开始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分析丙图: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详析〗A、甲图细胞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dd,因为不知道亲本的基因型,因此,不能确定该细胞产生该细胞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A错误;B、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纺锤体是有丝分裂前期(即cd段)形成的,图中没有受精作用,图中表示的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细胞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B错误;C、丙图所示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纵坐标的含义是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则只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变化,C错误;D、丙图所示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则e点(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两倍;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则e点(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四倍,D正确。故选D。2.下图甲、乙为某雄性动物(2N)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I、Ⅱ表示互换的染色体片段。图丙表示该生物一次细胞分裂某阶段(图中1~2)的核DNA数或染色体数或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结果可产生图乙B.在甲、乙图所示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若图丙表示受精卵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则a=2D.若图丙表示形成图乙过程细胞中核DNA数的变化,则a=2〖答案〗C〖解析〗〖祥解〗减数分装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日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图甲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是次级精母细胞,图甲和图乙的染色体颜色不相同,所以甲分裂结果不能产生图乙,A错误;B、在甲、乙图所示分裂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染色体变异,I、Ⅱ表示互换的染色体片段,且I、Ⅱ所在的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关系,甲、乙图所示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B错误;C、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若图丙表示受精卵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则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组为2,分裂后期染色体组为4,分裂结束染色体组为2,则a=2,C正确;D、若图丙表示形成图乙过程(即进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核DNA数的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8个核DNA,分裂结束即图乙为4个核DNA,则a=4,D错误。故选C。3.MPF是一种促成熟因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图表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分裂机制,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短暂的间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D段发生等位基因分离,EF段发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与CD段、FG段都有关C.MPF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发挥作用均具有周期性D.MPF可促进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答案〗B〖解析〗〖祥解〗由题意可知: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导致细胞进入分裂的前期;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细胞又进入分裂的末期。因此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短暂的间期,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GH段为有丝分裂。〖详析〗A、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B、同一双亲后代遗传的多样性不仅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有关,也与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有关,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FG段为受精作用,B正确;C、MPF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但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MPF也才能周期性发挥作用,而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误;D、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但不能促进姐妹染色单体形成,D错误。故选B4.生物学研究中曲线和图像常用于变量分析,下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相关图像,图乙是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产生图甲细胞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B.乙图所示曲线,e点时细胞数目是a点时的两倍或四倍C.丙图所示曲线,e—f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运动,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D.若该生物为果蝇,则丙图中n=8〖答案〗B〖解析〗〖祥解〗分析甲图: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图乙是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ab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ab代表DNA复制,e代表着丝粒分裂。〖详析〗A、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等位基因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A错误;B、乙图所示曲线,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则e点(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两倍;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则e点(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四倍,B正确;C、丙图所示曲线,e—f时期是细胞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已经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C错误;D、若该生物为果蝇,果蝇有4对染色体,则丙图中n=4,D错误。故选B。5.甲和乙是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AABb)精巢中的两个细胞,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上DNA含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中1、2、3、4构成一个染色体组B.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互换导致了乙中A、a基因同时存在C.处于BC段的细胞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D.乙的下一个时期和甲都处在丙中的DE段〖答案〗D〖解析〗〖祥解〗分析题图:图甲中1、4和5、8各为一对同源染色体,2和3应为两条不同型的性染色体,且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丙表示每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AB为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CD表示染色体着丝粒分裂,DE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详析〗A、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由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如1和2)构成,A错误;B、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所以a基因只能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C、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C错误;D、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下一个阶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用DE段表示;图甲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用DE段表示,D正确。故选D。6.图甲是某二倍体动物的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的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某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乙中的DE段细胞中可能有0、1或2条X染色体B.图甲和图丙中FG段均可发生基因重组C.图甲中CD段和图丙HJ段细胞内都含有2条Y染色体,图丙FL段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图甲中的HI段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答案〗B〖解析〗〖祥解〗分析甲图:图甲是某二倍体动物的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的曲线图,其中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分析乙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的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丙图:图丙表示该动物某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其中FG表示前期和中期;HJ染色体组加倍表示后期;KL表示末期。〖详析〗A、图乙中的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2条X染色体,末期结束染色体数减半,含有1条X染色体,A正确;B、图甲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而图丙表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图甲中CD段和图丙HJ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着丝粒分裂,细胞内都含有2条Y染色体,图丙表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各个时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D、图甲中的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故选B。7.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模型中动物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HhRrB.细胞②和③含有的DNA分子数相等C.细胞①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2、1〖答案〗C〖解析〗〖祥解〗图中细胞①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分布在两极,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④~⑦都是精细胞;细胞①发生了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详析〗AC、据图可知:①细胞发生了H和h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且发生了R、r的基因突变,该模型中动物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不一定为HhRr(可能为HhRR),A错误,C正确;B、细胞②和③含有的核DNA分子数相等,但细胞质中也有DNA,故两者的DNA分子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D、如果细胞②的H和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且细胞②中h所在染色体含有32P,则r在染色体不含有32P,因此形成的细胞④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2个,形成的细胞⑤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由于细胞③的基因型为Hhrr(h为互换的片段),h所在的染色体与其中一个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H和另一个r所在染色体不含32P),如果含有32P的2条染色体不在同一极,则形成的细胞⑥和⑦都含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即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1、1,D错误。故选C。8.科研人员研究乙烯对水稻和玉米黄化苗根、茎生长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几乎所有高等植物的组织细胞都能产生微量的乙烯B.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在无乙烯、含相同浓度乙烯的空气中培养C.乙烯对水稻根、芽生长的影响不能体现其作用的两重性D.乙烯对两类植物的胚芽和胚根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答案〗D〖解析〗〖祥解〗乙烯几乎在植物各个部位各个细胞均可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由图可知,乙烯对水稻的胚根、玉米的胚根和胚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水稻的胚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详析〗A、几乎植物各个部位,所有植物组织细胞都能产生乙烯,A正确;B、对照组在无乙烯空气中正常培养,实验组在其他条件相同含乙烯的空气中培养,B正确;C、由图可知,乙烯对水稻根、芽生长的影响不能体现其作用的两重性,且两重性是针对生长素而言的,C正确;D、由图可知,乙烯对水稻的胚芽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D。9.利用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L)处理萌发的油菜种子,研究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和有无BLB.100nM的BL对主根伸长有抑制作用C.在0—100nM的范围内,随IAA浓度升高,IAA对主根伸长的促进作用增强D.在100—1000nM的范围内,随IAA浓度升高,BL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增强〖答案〗D〖解析〗〖祥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L)对主根伸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IAA浓度和BL有无,因变量是主根长度,据此分析作答。〖详析〗A、结合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和有无BL,因变量是主根长度,A正确;B、据图可知,图中用100nM的BL处理时,主根的伸长小于对照(0nM),说明是抑制作用,B正确;C、由曲线走势可知,0~100nM浓度范围内,随IAA浓度增大(BL浓度是0),促进作用增强,C正确;D、在100—1000nM的范围内,随IAA浓度升高,BL对主根伸长的促进作用增强,D错误。故选D。10.瓶插鲜花(带叶)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当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会衰败。如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已知蔗糖能进入插花细胞,插花衰败过程中有脱落酸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B.第5天插花中脱落酸的含量最高的是清水组C.第5天后细胞分裂素组曲线“下降”是细胞失水的结果D.前3天蔗糖组的鲜重增加较慢,原因是蔗糖可影响插花吸水〖答案〗C〖解析〗〖祥解〗本实验是探究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自变量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处理、瓶插时间,因变量为鲜重累积增加率,据图可知,蔗糖和细胞分裂素同时加入的实验组鲜重累积增加率更大。〖详析〗A、由四条曲线对比可知,蔗糖和细胞分裂素同时加入的实验组鲜重累积增加率更大,因此推测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A正确;B、脱落酸促进叶片的衰老和脱落,第5天时清水组的瓶插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最低,说明该组瓶插鲜花衰败最严重,进而可推测该组瓶插鲜花的脱落酸含量最高,B正确;C、第5天后细胞分裂素组曲线“下降”表示鲜重累积量增加减少,但重量还在增加,没有失水,C错误;D、前3天蔗糖组的鲜重增加较慢,原因是蔗糖通过影响渗透压从而影响插花吸水,D正确。故选C。11.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茎芽,进行无菌培养(下图1)。实验分为A、B、C、D四组,每组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后测量茎芽长度(下图2)。研究还表明,当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生长被抑制了54%。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用激素处理茎芽时应将IAA加在培养液中B.B组显示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2倍,由此可以推测两种激素在促进茎芽生长方面存在协同关系C.四组数据表明两种激素都是促进茎芽生长D.GA3影响茎芽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答案〗D〖解析〗〖祥解〗分析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外源激素及外源激素的种类,因变量是菟丝子切段的长度,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详析〗A、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应该用IAA处理茎芽尖端,A错误;B、B组中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12-4=8,IAA单独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6-4=2,所以前者的促进作用是后者的4倍,B错误;C、D组数据显示较高浓度的IAA处理后,茎芽生长效果低于A组,表现出IAA的高浓度抑制特点,C错误;D、植物生长与细胞数量增加和细胞长度增加有关,当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细胞分裂无法进行,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54%的抑制作用是细胞数量不能增加的结果,46%的促进作用则是促进细胞伸长的结果,说明GA3影响茎芽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D正确。故选D。12.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蒸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说明在生长过程中主根具有顶端优势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促进主根生长和抑制侧根发生,KT则相反C.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祥解〗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详析〗A、顶端优势是顶芽(主根)优先生长而侧芽(侧根)受抑制的现象,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量而未体现主根长度与侧根长度的关系,因此不能体现主根的顶端优势,A错误;B、乙、丙分别与甲组(空白对照)比较,NAA组的主根长度降低,侧根数量增多,而KT组的主根长度增加,而侧根数目减少,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促进侧根发生,KT则相反,B错误;C、丙(KT处理)、丁组(NAA+KT处理)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丙KT组的主根长度增加,而侧根数目减少,丁组的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均增加,不能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C错误;D、甲、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故选D。13.在植物的顶端优势中,相关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下表是植物生理爱好者进行的实验及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组别甲乙丙丁处理方式不做处理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切除顶芽,赤霉素处理切口侧芽生长情况生长受抑制抑制作用解除,侧芽生长抑制作用增强快速生长A.由实验组结果可推知,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越高侧芽生长越快B.由甲、乙组可知,细胞分裂素能加速顶芽中生长素的分解C.从甲、丙组推知,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可能使顶芽快速生长D.由丙、丁组推测,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与顶芽无关〖答案〗C〖解析〗〖祥解〗1、生长素产生于幼嫩的根芽叶以及发育的种子,作用包括促进生根发芽茎生长、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产生于幼根幼芽未成熟的种子,作用包括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长高、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主要产生于根尖,发挥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2、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起协同作用。〖详析〗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植物生长被抑制甚至死亡,A错误;B、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乙组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解除,而不做处理的甲组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因此细胞分裂素可能会解除顶端优势,但不能说明细胞分裂素可加速顶芽中生长素的分解,B错误;C、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比较甲、丙组可知,不做处理的甲组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而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后,抑制作用加强,说明用赤霉素处理顶芽使顶端优势现象更明显,据此推测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可能使顶芽快速生长,C正确;D、丙组用赤霉素处理顶芽,侧芽生长抑制作用加强,丁组切去顶芽并用赤霉素处理切口,侧芽生长很快,说明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可能与顶芽有关,D错误。故选C。14.敏色素是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所有部位,由植物体本身合成的一种调节生长发育的蓝色蛋白,光敏色素在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能促进种子的萌发、调节幼苗的生长和叶绿体的发育等。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一种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AC浓度,因变量是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和主根相对长度C.由实验结果可知:浓度为10-5和10-4mol/L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D.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答案〗A〖解析〗〖祥解〗由图可知,自变量为PAC浓度和水稻种类,因变量为地上部分和主根的相对长度。随着PAC浓度的增大,不同类型水稻幼苗发育时地上部分相对长度都在降低,主根相对长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减小。〖详析〗A、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质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A正确;B、分析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PAC浓度和水稻种类,因变量是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和主根相对长度,B错误;C、由图可知,浓度为10-5mol/L的PAC对主根生长为促进作用,C错误;D、由图可知,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A。15.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矮茎植株的比例为()A.1/4 B.1/6 C.3/8 D.1/16〖答案〗C〖解析〗〖祥解〗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红花对白花为显性(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即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析〗用纯合的高茎红花(AABB)与矮茎白花(aabb)杂交,F1(AaBb)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应该为A_B_:A_bb:aaB_:aabb=9:3:3:1.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A_bb和aabb),在剩余植株中:若只考虑茎高,剩余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aa=3:1,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从理论上讲,剩余植株自交产生矮茎的比例为2/4×1/4+1/4=3/8,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16.小鼠的毛色与毛囊中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色素种类有关。色素合成机制如下图所示,b基因无法表达酪氨酸激酶,使小鼠呈白色;d基因无法表达黑色素合成酶,多巴醌会转化成棕黄色素。B、b基因与D、d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白色小鼠的基因型有3种,黑色小鼠的基因型有4种B.即使B基因无法表达,D基因依然能够表达C.若某棕黄色雄鼠测交实验后代为棕黄色:白色=1:1,则其为杂合子D.若多代随机交配的某一种群中棕黄色小鼠占31.4%,黑色小鼠占32.6%,则B的基因频率为80%〖答案〗D〖解析〗〖祥解〗由题意可知,B、b基因与D、d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则当无B时,小鼠呈白色;当有B无D时,小鼠呈棕黄色;同时有B和D时,小鼠呈黑色。〖详析〗A、白色小鼠的基因型有3种(bbDD、bbDd、bbdd),黑色小鼠的基因型有4种(BBDD、BBDd、BbDD、BbDd),A正确;B、B、b基因与D、d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B基因是否表达不影响D基因的表达,B正确;C、若某棕黄色雄鼠B-dd测交(与bbdd杂交)实验后代为棕黄色B-dd:白色bbdd=1:1,则其为杂合子Bbdd,C正确;D、若多代随机交配的某一种群中棕黄色小鼠B-dd占31.4%,黑色小鼠B-D-占32.6%,则白化小鼠bb--占全体小鼠的比例为1-31.36%-32.64%=36%,单独看B/b基因,b基因频率为60%,则B基因频率为40%,D错误。故选D。17.与牵牛花(可异花传粉)花色有关的三对基因(A/a,B/b,D/d)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牵牛花的红色或紫色除含有相关基因外,还必须有A基因存在,而且不能有D基因存在,如果存在B基因为紫色,不存在B基因为红色,其余的为白色。假使在一个隔离的牵牛花实验区中,基因型为Aabbdd的牵牛花种在偶数行,基因型为AABbDd的牵牛花种在奇数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偶数行牵牛花为红色,奇数行牵牛花为白色B.偶数行牵牛花自交后,子代出现红色牵牛花的概率为3/4C.将奇数行收获的种子种植后,出现紫色牵牛花的概率为3/16D.偶数行牵牛花能产生2种配子,奇数行牵牛花能产生4种配子〖答案〗C〖解析〗〖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析〗A、由题意可知,偶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有A基因存在,不存在B基因为红色,故偶数行牵牛花为红色,奇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有D基因存在为白色,故奇数行牵牛花为白色,A正确;B、偶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自交后,子代出现红色牵牛花(A-bbdd)的概率为3/4,B正确;C、奇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若自交,出现紫色牵牛花(AAB-dd)的概率为3/4×1/4=3/16,但牵牛花为雌雄同株单性花的植物,可以进行自交或者与Aabbdd杂交,所以在奇数行收获的种子,种植后,出现紫色牵牛花的概率不是3/16,C错误;D、偶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产生的配子为1/2Abd、1/2abd,2种类型,奇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产生的配子为1/4ABD、1/4ABd、1/4AbD、1/4Abd,4种类型,D正确。故选C。18.甲、乙为某种二倍体植物的植株,其体细胞中2对同源染色体(I和Ⅱ)及相关基因分别见图甲和图乙,其中图乙表示变异情况,且变异不影响基因的表达。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过程均不发生交叉互换。A和a分别控制高茎和矮茎;B和b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植株进行自交产生的高茎白花后代中杂合子占2/3B.乙植株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易位,基因B的碱基序列未改变C.乙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会产生同时含有a、B、b的配子D.甲、乙植株杂交,后代中高茎红花植株占9/16〖答案〗D〖解析〗〖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乙图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详析〗A、由于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其自交产生的子代中高茎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bb,其中杂合子占2/3,A正确;B、乙植株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易位,易位并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所以基因B的碱基序列未改变,B正确;C、乙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含基因a、B的染色体I与含b的染色体Ⅱ组合,则会产生同时含有a、B、b的配子,C正确;D、由于乙植株产生的配子可能为A、aBb、Ab、aB,甲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则后代高茎红花的A-B-的比例为1/4+1/4×1/4+1/4×1/4=6/16,D错误。故选D。19.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形)掩盖另一对基因中显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如上位效应由隐性基因引起,称为隐性上位,由显性基因引起则称为显性上位,在某植物的杂交过程中子二代的花色和花型出现以下性状分离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植物F₂代花色出现9:3:4的原因是隐性上位B.控制花色的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生化途径可以用该链式反应来说明白色底物红色产物紫色产物C.该植物F₂代果形出现12:3:1的原因是显性上位D.控制花形的两对基因中R对P为上位性的〖答案〗D〖解析〗〖祥解〗基因相互作用的实质上是不同的基因对同一生化过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当上位基因是隐性基因时,必需为一对隐性基因才能引起上位作用。当上位基因是显性基因时,存在一个以上显性基因即可产生上位作用;隐性上位(假设b为上位基因),9A_B_为一种表型,3A_bb和1aabb为一种表型,3aaB_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9∶4∶3;显性上位(假设B为上位基因),9A_B_和3aaB_为一种表型,3A_bb为一种表型,1aabb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12∶3∶1。〖详析〗A、隐性上位(假设b为上位基因),9A_B_为一种表型,3A_bb和1aabb为一种表型,3aaB_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9∶4∶3,该植物F₂代花色出现9∶3∶4的原因是隐性上位,A正确;B、若控制花色的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生化途径可以用该链式反应,即用来表示,则F2的表现型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9∶3∶4,B正确;C、显性上位(假设P为上位基因),9P_R_和3P_rr为一种表型,3ppR_为一种表型,1pprr为一种表型,所以表现型的比例为12∶3∶1,C正确;D、若控制果形的两对基因中R对P为上位性的,则9P_R_和3ppR_为一种表型,3P_rr为一种表型,1pprr为一种表型,则与事实不符,D错误。故选D。20.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某纯合的宽叶红花雌株和窄叶白花雄株杂交产生F1,F1雌雄株相互交配产生F2,F2表现型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雌性722400雄性36123511A.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F1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C.F2中的宽叶红花雌株存在4种基因型D.让F2的全部宽叶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窄叶雄株占1/16〖答案〗D〖解析〗〖祥解〗雌性和雄性的红花:白花=3:1,没有性别差异,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雌性只有宽叶,没有窄叶,说明基因在X染色体上。〖详析〗A、由题中信息可知,花色的表现型在子代雌雄中没有区别,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叶型的表现型表现了雌雄不同,说明基因在X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F2中雌性和雄性的红花:白花=3:1,宽叶雌性:宽叶雄性:窄叶雄性=2: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BBXAXA、bbXaY,F1雌雄个体基因型为BbXAXa、BbXAY,F2中宽叶红花雌株存在BBXAXA、BbXAXA、BBXAXa、BbXAXa共4种基因型,BC正确;D、F2中全部宽叶植株(1/2XAXA、1/2XAXa、XAY)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窄叶植株占1/2×1/4=1/8,D错误。故选D。21.现有三个纯合水稻浅绿叶突变体X、Y、Z,突变位点不同,这些突变体的浅绿叶性状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X、Y、Z两两杂交后,三组杂交实验的F1均为绿色叶,为判断X、Y、Z的浅绿叶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三组杂交实验的F1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下列预测结果正确的是()A.若X、Y、Z的浅绿叶基因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绿叶:浅绿叶=1:1B.若X、Y、Z中仅有两个突变体浅绿叶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则应有两组结果,一组结果为绿叶:浅绿叶=15:1,另一组结果为绿叶:浅绿叶=1:1C.若X、Y、Z的浅绿叶基因位于三对不同染色体上,则三组结果应均为绿叶:浅绿叶=15:1D.突变体X、Y、Z的出现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高频性和随机性〖答案〗A〖解析〗〖祥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析〗A、若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假设X、Y、Z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X、Y、Z两两杂交后的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若浅绿叶基因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第1组F1的自交后代F2为1aaBBCC(浅绿叶)、1AAbbCC(浅绿叶),2AaBbCC(绿叶),即绿叶:浅绿叶1:1,同理第2组和第3组的结果也是绿叶:浅绿叶=1:1,A正确;B、假定X、Y、Z中仅有两个突变体浅绿叶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进而可推算出有两组F2的表型及比例为绿叶:浅绿叶=9:7;另一组为绿叶:浅绿叶=1:1,B错误;C、若X、Y、Z浅绿叶基因位于三对不同染色在上,三组杂交的计算方法的结果应均为绿叶:浅绿叶=9:7,C错误;D、突变体X、Y、Z的出现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D错误。故选A。22.如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模式图,①~⑥是细胞发生变异后的染色体组成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⑥细胞中均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①②③的变异方式分别为基因重组、易位、倒位C.①~⑥都能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甲→⑤过程可通过自交或花药离体培养来实现〖答案〗B〖解析〗〖祥解〗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题图分析,①变异方式为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②变异方式为易位,③变异方式为倒位,④变异方式为染色体数目变异,⑤变异方式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⑥变异方式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详析〗A、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图中①→⑥显示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②、③、④、⑥,A错误;B、图中的变异方式依次为①基因重组、②易位、③倒位,其中后两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①~⑥中能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即图中的②易位和③倒位,C错误;D、甲产生⑤的过程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后再加倍来实现,该方法可缩短育种的年限,较快获得纯种,D错误。故选B。23.如图所示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以下说法正确是()A.甲乙丙丁依次为缺失、重复、易位、倒位B.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C.丁图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导致基因重新进行了组合D.染色体结构变异改变了基因的结构、数目、在染色体上排列顺序,通常影响比较大〖答案〗B〖解析〗〖祥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估计分析作答。〖详析〗A、据图可知,甲图中上面的染色体多了D或下面的染色体少了D基因,数缺失或重复;乙图中上面染色体多了C基因,属于重复;丙图中C和B发生了互换,属于倒位;丁图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基因交换,属于易位,A错误;B、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B正确;C、丁图属于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C错误;D、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其中易位和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改变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缺失和重复改变了基因数量,但通常不改变基因的结构,D错误。故选B。24.下图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细胞在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B.甲、乙两细胞均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C.甲细胞变异来自基因突变,常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甲、乙细胞通过基因重组产生4种不同基因型的精细胞〖答案〗C〖解析〗〖祥解〗据图可知,甲和乙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甲中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乙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详析〗A、据题意可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乙细胞中的基因型为aa,那么甲细胞应该是AA,但现在基因型为Aa,因此甲细胞出现的原因是发生基因突变;乙细胞中b基因所在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B、甲、乙两图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都分裂,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B错误;C、由于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且图乙中是aa,所以图甲细胞的变异来自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常发生在在细胞分裂间期,C正确;D、甲细胞出现变异的原因是基因突变,乙细胞出现变异的原因是染色体变异,因此甲、乙细胞通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4种不同基因型(AB、aB、abb、a)的精细胞,D错误。故选C。25.下图①、②和③表示三个精原细胞,①和②发生了染色体变异,③为正常细胞。②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叙述错误是()A.①发生了易位,4条染色体可能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联会B.②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有一半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正常C.一个③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4种不同基因型的精细胞D.仅仅通过检测A/a、R/r基因的组成不能区分①和③〖答案〗C〖解析〗〖祥解〗图①中染色体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详析〗A、图①中染色体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4条染色体可能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可发生联会,A正确;B、②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所以②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有一半染色体数目正常,B正确;C、不考虑互换和基因突变,一个③经过减数分裂后,只能产生两种不同基因型的精细胞,C错误;D、基因检测能用于区分是否含有某个基因,①和③的基因组成是相同的,故检测A/a、R/r基因不能区分①和③,D正确。故选C。26.图1、图2表示两种染色体变异类型。图2中的染色体桥是由断裂的两条染色体中含着丝粒的部分拼接而成,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桥会在两个着丝粒间发生随机的断裂,甲部分会丢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的变异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不会改变两条染色体上基因的总数B.图2中的染色体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C.图1、图2两种染色体变异均不会改变染色体数目D.图2中变异的程度更大,对生物的影响比图1中的变异更大〖答案〗D〖解析〗〖祥解〗分析题图,图1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图2中的染色体桥会在两个着丝粒间发生随机的断裂,甲部分会丢失,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详析〗A、图1中②③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不同,为非同源染色体,③染色体的片段转接到②染色体,两条染色体上基因的总数不变,A正确;B、图2由于染色体桥的形成与染色体片段的断裂有关,不含着丝粒的片段没有参与染色体桥的构建,断裂后的染色体桥又会丢失一部分,因此会引起基因数目的变化;染色体桥的随机断裂会影响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B正确;C、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形成的,断裂后又形成两条染色体,因此图2中染色体变异后染色体数目不变,图1也没有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只是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D、染色体变异的方向不定向,无法确定图1和图2哪一种变异对生物造成的影响大,D错误。故选D。27.养蚕业中,雄蚕比雌蚕的吐丝量高且蚕丝质量好,但大规模鉴别雌雄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发现,家蚕染色体(2N=56)上的基因B能使蚕卵呈黑色,不含基因B的蚕卵呈白色。科研人员用X射线处理雌蚕甲,最终获得突变体丁,流程如图所示,由此可实现多养雄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射线处理,既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B.突变体内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形成28个正常四分体C.③过程中,丙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中有1/2的个体基因型为bbZWBD.让突变体丁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可实现对子代的大规模性别鉴定〖答案〗D〖解析〗〖祥解〗分析题图,X射线处理雌蚕甲,其B基因突变成b基因,再用X射线处理乙,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转移到W染色体上获得了丙,再经过杂交鉴定和筛选得到丁。〖详析〗A、由图可知:X射线处理,使B基因突变成b基因,且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转移到W染色体上,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突变体内的性染色体(W)上含有B基因片段,B基因片段会和与之同源的片段发生联会,导致2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异常,故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形成28-2=26个正常四分体,B错误;C、丙的基因型为bOZOWB,与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为bbZWB的概率1/2×1/2=1/4,C错误。D、将突变体丁(bbZOWB)与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雄性全为蚕卵呈白色(bbZZ),雌性全为蚕卵呈黑色(bbZWB),可实现对子代的大规模性别鉴定,D正确。故选D。28.某精原细胞中m、n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m为正常染色体,A~E表示基因。该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发生的特殊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染色体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断裂,后续的分裂过程正常进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该精原细胞在形成精子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C.该精原细胞产生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D.图示“染色体桥”中不存在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答案〗C〖解析〗〖祥解〗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m为正常染色体,则n发生了倒位。右图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且染色体片段缺失。〖详析〗A、m、n为一对同源染色体,m为正常染色体,由图可知,n发生了倒位,该精原细胞形成的配子中存在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该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倒位和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C、由于右图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变异后,相连的片段随机断裂,所以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类型为:含m染色体的精子,此为正常精子;含n染色体的精子,此为发生倒位的异常精子;含染色体桥随机断裂后形成的染色体的2个精子,其中含有正常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4,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C正确;D、由图可知,图示“染色体桥”中存在染色体A片段的同源区段,D错误。故选C。29.人类共有5类免疫球蛋白,其中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过敏反应患者会产生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该种抗体可识别外部蛋白质,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cRl的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如肥大细胞,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球蛋白IgG是由浆细胞产生的,IgE不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机体内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与IgE结合C.过敏原侵入机体后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从而导致过敏反应D.过敏反应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引起组织水肿,但不破坏组织细胞〖答案〗B〖解析〗〖祥解〗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析〗A、免疫球蛋白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是由浆细胞产生的,IgE也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B、IgE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cRl的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如肥大细胞,因此,机体内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与IgE结合,B正确;C、过敏反应患者会产生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即过敏原侵入机体后会引发IgE的产生,从而导致过敏反应,C错误;D、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进而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上升,渗透压相对升高,因而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B。30.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的多种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一种浆细胞产生多种抗体B.因免疫过程产生记忆细胞的作用,所以无需每年再进行预防接种C.核酸检测阳性且IgM抗体检测阳性表明检测对象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D.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强于抗原一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两种检测原理相同〖答案〗C〖解析〗〖祥解〗分析题图可知:1、当患者处于新冠病毒感染“潜伏期”,即从人体感染病毒后到外周血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这段时间内,无法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抗体,此时处于感染早期,病毒不断复制,核酸载量呈指数递增,达到核酸检测下限,核酸检测呈阳性。2、当患者处于新冠病毒感染早期,机体免疫应答最早产生抗体IgM,后产生IgG。3、当患者处于新冠病毒感染中晚期或复发感染。在病毒刚入侵人体之时,免疫系统首先会产生临时性抗体IgM,大约在1个月后达到峰值,随时间的推移,侵入人体的病毒逐渐被IgM结合,IgM逐渐减少,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持久性抗体IgG,在感染中晚期,IgG为机体免疫的主力军,浓度高,能够被检测到。〖详析〗A、新冠病毒的抗原为S蛋白,为一种,在感染不同时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不同的浆细胞产生不同种抗体,A错误;B、因新冠病毒结构简单,容易变异,故每年都应再进行预防接种,B错误;C、由题图和分析可知,核酸检测阳性且IgG抗体检测阳性,体内存在新冠病毒和相关抗体,表明检测对象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C正确;D、核酸检测具有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故可知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强于抗原抗体检测的特异性,核酸检测是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检测是利用了抗原抗体结合的特性,故两种检测原理不同,D错误。故选C。31.IgM和IgG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两种抗体,前者产生时间较早,量少且存在时间短,后者产生时间较晚,量多持续时间较长。下表是与某新冠病毒患者密接的四个人的相关抗体检测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密接者甲乙丙丁IgM+-+-IgG+--+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甲、乙、丙、丁四人均未接种新冠疫苗,之前也未感染过新冠病毒。A.IgM和IgG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参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产生IgM和IgG的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C.甲、丙和丁一定被新冠病毒感染,最先感染的是丁D.乙抗体检测呈阴性可能是感染时间较短没有产生相应抗体〖答案〗B〖解析〗〖祥解〗抗体是B细胞或者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详析〗A、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因此抗体可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参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A正确;B、初次接触抗原产生的IgM和IgG的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若是二次免疫则还来源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B错误;C、分析表中数据,甲、丙和丁抗体检测都出现阳性,丙IgM检测呈阳性而IgG检测呈阴性,说明感染时间较短,而丁IgM检测呈阴性而IgG检测呈阳性说明感染时间较长,甲两项都呈阳性说明感染时间在丙和丁之间,因此三者中最先感染的是丁,C正确;D、乙两项检测都呈阴性不能确定是否被感染,可能是由于接触时间短,而抗体产生需要时间,进一步确定需要进行核酸检测,D正确。故选B。32.为快速检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的基础上,国家又推出新冠病毒抗原自测试剂。如图为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毒的RNA及抗原蛋白(N蛋白和S蛋白)、两种抗体在患者体内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无症状阶段新冠病毒会大量出现在人体的上呼吸道,此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B.核酸和抗原检测都是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呈阳性者不一定出现新冠肺炎的症状C.抗体检测的原理是抗体与抗原能特异性结合,其能最先检测到感染者血清中的IgG抗体D.IgM、IgG抗体均由浆细胞产生,患者体内IgM抗体量少作用时间短,IgG抗体量多作用时间长〖答案〗C〖解析〗〖祥解〗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决定簇,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附着。在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详析〗A、在无症状阶段,也可检测到大量的新冠病毒核酸和抗原,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较高,具有传播新冠病毒的能力,A正确;B、核酸检测针对的是新冠病毒的RNA,抗原检测针对的是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检测呈阳性者不一定会出现新冠肺炎的症状,B正确;C、抗体检测的原理是抗体与抗原能特异性结合,IgM抗体先于IgG抗体出现,故抗体检测能够最先检测到感染者血清中的IgM抗体,C错误;D、抗体均由浆细胞产生,由图可知,患者体内IgM抗体量少作用时间短,IgG抗体量多作用时间长,D正确。故选C。33.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过程:将咽拭子等样本液滴在点样处,若样本含有新冠病毒,其表面抗原会被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抗体所识别,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样品液移动,T线上固定的另一种抗体识别抗原,使胶体金标抗体被截留显色;多余的胶体金标抗体移动到C线被截留显色(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检测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B.新冠病毒能够同时被两种抗体所识别C.T线显色、C线未显色,则检测结果无效D.抗原检测的敏感性高于核酸检测〖答案〗D〖解析〗〖祥解〗据图分析可知,新冠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以后,再经过T线新冠抗原被另一种抗体识别并结合,从而在T线处显色,多余的胶体金标抗体移动到C线被截留显色。〖详析〗A、该检测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B、新冠病毒能够同时被两种抗体所识别,即胶体金标抗体和T线上的另一种抗体,B正确;C、T线显色、C线未显色则说明结合垫上未形成新冠抗原的胶体金标抗体,无法证明在T线处显色的是新冠抗原,C正确;D、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某些病原体也可能存在与新冠抗原类似的抗原,但每种生物的核酸具有特异性,D错误。故选D。34.用无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中I~IV组小鼠均感染细菌X。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I~IV组的实验结果表明细菌X会引起小鼠的细胞免疫B.A组获取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细菌XC.B组小鼠未注射细菌X,不能分离到与细菌X有关的记忆细胞D.注射细菌X引起体液免疫生成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细菌X的增殖〖答案〗B〖解析〗〖祥解〗分析实验①结果可知,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图②中脾脏中活细菌数量Ⅰ组数量基本不增加,其他组都增加较快,说明细胞免疫(T细胞)对细菌X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详析〗A、图②中脾脏中活细菌数量Ⅰ组数量基本不增加,其他组都增加较快,说明A组的细菌X可引起小鼠的细胞免疫,A正确;B、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细菌X,B错误;C、特定的病原体会产生特定的记忆细胞,特定记忆细胞特异性识别相关抗原,因为B组小鼠未注射细菌X,所以不能分离到与细菌X有关的记忆细胞,C正确;D、实验结果显示,A组注射T细胞的I组小鼠脾脏中X活菌数量基本不增加,A组注射血清(含抗体)的Ⅱ组小鼠脾脏中X活菌数量增加较快,说明体液免疫生成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细菌X的繁殖,D正确。故选B。35.临床上发现,某些新冠患者早期病情较轻,后期病情突然加重造成肺损伤,其机制如下图所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国科学工作者研发的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PC细胞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实现免疫防御的功能C.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促进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D.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祥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必须寄生于活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析〗A、图中APC细胞即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A正确;B、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功能,增强了免疫反应,B正确;C、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抑制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从而有助于阻止后期病情的加重,C错误;D、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产生的抗体更多,免疫效果更好,故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以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D正确。故选C。高三模拟试题PAGEPAGE11.生物学研究中曲线和图像常用于变量分析,下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相关图像,图乙是另一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丙是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产生图甲细胞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B.乙图中秋水仙素在cd段发挥作用,受精作用发生在de段C丙图所示曲线,无论表示何种分裂方式,纵坐标均有三种含义D.丙图所示曲线,e点时细胞数目是a点时的两倍或四倍〖答案〗D〖解析〗〖祥解〗题图分析:甲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分析乙图: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细胞未分裂,并且此后开始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分析丙图: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详析〗A、甲图细胞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dd,因为不知道亲本的基因型,因此,不能确定该细胞产生该细胞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A错误;B、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纺锤体是有丝分裂前期(即cd段)形成的,图中没有受精作用,图中表示的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细胞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B错误;C、丙图所示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纵坐标的含义是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则只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变化,C错误;D、丙图所示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则e点(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两倍;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则e点(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四倍,D正确。故选D。2.下图甲、乙为某雄性动物(2N)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I、Ⅱ表示互换的染色体片段。图丙表示该生物一次细胞分裂某阶段(图中1~2)的核DNA数或染色体数或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结果可产生图乙B.在甲、乙图所示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若图丙表示受精卵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则a=2D.若图丙表示形成图乙过程细胞中核DNA数的变化,则a=2〖答案〗C〖解析〗〖祥解〗减数分装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日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图甲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是次级精母细胞,图甲和图乙的染色体颜色不相同,所以甲分裂结果不能产生图乙,A错误;B、在甲、乙图所示分裂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染色体变异,I、Ⅱ表示互换的染色体片段,且I、Ⅱ所在的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关系,甲、乙图所示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B错误;C、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若图丙表示受精卵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则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组为2,分裂后期染色体组为4,分裂结束染色体组为2,则a=2,C正确;D、若图丙表示形成图乙过程(即进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核DNA数的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8个核DNA,分裂结束即图乙为4个核DNA,则a=4,D错误。故选C。3.MPF是一种促成熟因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图表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分裂机制,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短暂的间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D段发生等位基因分离,EF段发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与CD段、FG段都有关C.MPF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发挥作用均具有周期性D.MPF可促进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答案〗B〖解析〗〖祥解〗由题意可知: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导致细胞进入分裂的前期;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细胞又进入分裂的末期。因此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短暂的间期,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GH段为有丝分裂。〖详析〗A、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B、同一双亲后代遗传的多样性不仅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有关,也与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有关,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FG段为受精作用,B正确;C、MPF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但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MPF也才能周期性发挥作用,而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误;D、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但不能促进姐妹染色单体形成,D错误。故选B4.生物学研究中曲线和图像常用于变量分析,下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相关图像,图乙是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产生图甲细胞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B.乙图所示曲线,e点时细胞数目是a点时的两倍或四倍C.丙图所示曲线,e—f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运动,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D.若该生物为果蝇,则丙图中n=8〖答案〗B〖解析〗〖祥解〗分析甲图: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图乙是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ab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ab代表DNA复制,e代表着丝粒分裂。〖详析〗A、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等位基因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A错误;B、乙图所示曲线,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则e点(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两倍;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则e点(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四倍,B正确;C、丙图所示曲线,e—f时期是细胞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已经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C错误;D、若该生物为果蝇,果蝇有4对染色体,则丙图中n=4,D错误。故选B。5.甲和乙是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AABb)精巢中的两个细胞,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上DNA含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中1、2、3、4构成一个染色体组B.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互换导致了乙中A、a基因同时存在C.处于BC段的细胞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D.乙的下一个时期和甲都处在丙中的DE段〖答案〗D〖解析〗〖祥解〗分析题图:图甲中1、4和5、8各为一对同源染色体,2和3应为两条不同型的性染色体,且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丙表示每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AB为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CD表示染色体着丝粒分裂,DE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详析〗A、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由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如1和2)构成,A错误;B、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所以a基因只能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C、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C错误;D、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下一个阶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用DE段表示;图甲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用DE段表示,D正确。故选D。6.图甲是某二倍体动物的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的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某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乙中的DE段细胞中可能有0、1或2条X染色体B.图甲和图丙中FG段均可发生基因重组C.图甲中CD段和图丙HJ段细胞内都含有2条Y染色体,图丙FL段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图甲中的HI段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答案〗B〖解析〗〖祥解〗分析甲图:图甲是某二倍体动物的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的曲线图,其中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分析乙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的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丙图:图丙表示该动物某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其中FG表示前期和中期;HJ染色体组加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港口工程保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涵洞工程环保监测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反担保合同模板:供应链金融3篇
- 二零二五年计时工劳动合同管理与心理关怀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软件开发项目合同及其廉洁规定2篇
- 二零二五版教育SaaS平台软件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粉煤灰运输安全规范与应急预案编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饲料原料采购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防火墙安全防护系统集成与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劳务分包合同3篇
- 2024版塑料购销合同范本买卖
- 【高一上】【期末话收获 家校话未来】期末家长会
- JJF 2184-2025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
- 二年级下册加减混合竖式练习360题附答案
- 2021年道路交通安全法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股东变更情况报告表
- 自带药物治疗告知书
- 房产中介门店6S管理规范
- 吞咽解剖和生理研究
- TSG11-2020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异地就医备案个人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