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申论12申论二、给定资料1.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此前的相当一段时间,萦绕人们耳畔的教育主题词很多,从“普及”、“跨越式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到“争创世界一流”、“高校扩招”、“大学城崛起”等,教育领域“发展压倒一切”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现实中已经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2007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就民众的教育满意度问题,在10个大城市、7个小城镇、8个县的农村地区进行过5000多个样本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育公平”在诸多分类指标评价中分值最低,民众对教育公平方面的改革期望,较为集中的是改善中小学“择校热”、坚守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众多家长深感切肤之痛的重点学校制度的事实上存在,对培养“人才”的片面追求产生了误导:教育对“才”的关注日益取代对“人”的关注,造成教育最根本的树人育人功能的旁落。在教育过程中,对少数优异学生的关注取代了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关注,致使义务教育具有了本不该有的很强的竞争性、淘汰性、选拔性,其后果是筛选出一小批“尖子”时,造就了大量教育的“失败者”。因此有学者指出,“人”在教育指导思想中的缺席,从根本上动摇了教育公平。2.“新购房户的子女中考可加10分”、“在某私立中学读初中,中考最多可加10分”——这些出自福建省永安市有关部门的“土政策”,在当地论坛上引起网民的强烈质疑。经媒体曝光后,2009年6月6日,这些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已被部分取消。永安市教育局关于《永安市2009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的“附加照顾政策”中明确规定,“应届初中毕业生中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1日在永安城区购置商品房,购房总金额达到25万,已付清总房款或办妥按揭贷款手续的购房户子女(持房管局备案的购房合同及永安市购买商品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手册、发票、贷款合同),购房户户主子女享受10分照顾,免收学费、择校费减半。”2009年5月27日,永安市中招政策正式公布后,当地群众议论纷纷。在“永安论坛”上,诸如《搞笑政策,买房加分》、《买房加分,对中考生公平吗》之类的帖子,引来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抱怨:“咱怎么就没个有钱的老爸呢?买个25万以上的房子就有10分了。”有人指责当地政府“扼杀了教育平等权,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人质疑,“这中间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永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范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时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应对金融危机,现在看来“有失公允”,好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他透露说,6月6日上午,永安市招生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上述加分政策。3.近日,记者获悉,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郎——考了659分的何某,涉及少数民族加分造假,是被由重庆市纪委、民宗委、公安局、教委、招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查出的违规学生之一。何某是巫山县官阳镇人,据了解,其父系巫山县招办主任,其母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何某没有一科特别突出,也没有一科特别不好。”据何的老师周斌介绍,何某虽然一直是年级前十名,但一次都没拿过年级第一名。对于何某考了659分的最高分,周老师表示:是爆出了冷门。2009年6月24日下午6点,重庆市招办正式公布高考分数。重庆多家媒体记者开始联系采访文科状元何某,却发现既无法电话联系上他,也找不到其住址,何某成了一个“失踪者”。6月25日,有网友报料,称何某是因为民族造假被查,所以不敢面对媒体。4.学校招生一般是按照学区划分来进行,但近日在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招生却要看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此举引起许多群众的不解和质疑。2009年5月21日,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开始报名,市民李先生一大早就来到该校为孩子报名。学校大门内侧摆放着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两名工作人员。李先生兴冲冲地拿出户口本,交给两名工作人员。两人看了看户口本后,请李先生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他问。两人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为什么?”李先生一下子蒙了。“学校有规定!”一工作人员说。很快,这名工作人员从抽屉里拿出一页纸,“这上面的单位的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记者在“报名处”也见到了那页纸。上面罗列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单位名称:“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记者问。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4个班,资源有限!”孩子被拒绝入学之后,李先生有些生气:“公立学校应该是公共资源,怎么能专为公务人员享用?”此后,还有多名带孩子来报名的家长都被拒之门外。于是一些家长愤然离开,另一些家长将此事反映到铜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5月21日上午,基础教育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是学区内的学生就可免试进校读书,学校不得考试,也不得设置门槛。“新区有好几所初中,只要家在新区的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就读都符合规定。之所以有这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市一中,是因为该校教学质量较高,家长遂产生了择校心理。”接到群众反映情况后,该科已与市一中校长王斌取得联系,得知确实是“教育资源有限”导致。“我们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秩序。此问题出现后,我们将重新划定学区,并设法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5.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温总理最近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到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有专业人士认为,温总理的讲话无疑触及了我国教育界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此前关于重庆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消息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据新华社记者调查,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的统计,2009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其中:有不少来自农村学校。“现在就业形势竞争太激烈了,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就直接去打工挣钱。”重庆市永川区永荣中学杨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孩子想考好大学越来越难。”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前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投入差异带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郑新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高考前,城市和农村考生已经出现了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80%在农村地区任教。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现在想留在北京好一点的高中当老师,都要求重点示范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北京师范大学研二学生彭宇凡告诉记者。北京市不少中学教师早已要求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小学教师也都是本科生。而在中西部农村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80年代初的中专师范生,他们通过函授或自考取得大专文凭,现已人到中年。有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还存在“不对口”的现象。据河南农村学校的一份调查显示,河南省多数农村小学根本没有专职计算机和英语教师,大多是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程。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琼大声疾呼:“重视农村教师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当地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只有800多元工资,没有其他津补贴。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让很多教师选择“大逃亡”,县里教师每年以约10%的比例外流,“却没有人愿意流进来”。“正因为目前城乡的教师队伍差距太大了,所以农村不少收入好一点有点门路的家长,也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市去读书,使城市学校人满为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杨老师眼里,“教育下乡”决不仅仅是向农村宣传一些科教文卫的东西,而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也能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6.罗某,一名普通的农家女,2004年参加高考,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于是复读考上了大学。五年后,罗某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篡改。这时,她才发现第一年高考时,被人顶替上了大学,顶替者正是同班同学,当地原公安局政委的女儿王某。目前,顶替者王某的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已被注销,她父亲王某也被公安机关刑拘。《新京报》的评论指出,此事按程序分析,需“摆平”公安部门、教育考试部门、高校等多个部门。而这种“摆平”,恰恰是公众对升学招生所存在的问题中,最为忧虑之处。评论认为,要真正做到“阳光高考”,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在招生监督中,不妨引进异地监督和上级监督,打破地方力量的官官相护,同时,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布每所学校的招生进展和录取详情,在不涉及隐私的情况下,尽可能全面公示每个考生的信息,由此最大程度地压缩造假、作弊、潜规则的空间。7.高考在即,一则关于重点大学减招本地生源的消息备受关注。据《人民日报》2009年5月14日报道,目前各地高校陆续公布的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中,许多重点大学压缩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比如复旦大学的本地生源招生计划降至34%左右,武汉大学则达到了教育部此前提出的“本地生源逐步控制在30%以内”的要求。继1999年实行“省部共建”后,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现象一度愈演愈烈,多数重点高校所在地生源招生比例达到5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70%。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的变化的确是不小的进步,但重点大学从“地方名牌”向“全国重点”的回归还有漫长的路要走。30%的黄线达标不是重点大学“去本地化”的终点,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影响高校招生的内外部因素,从体制、从理念,而不仅仅是数字上下功夫。大学之大,首在胸怀。无论是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道出了大学的可贵之处。有胸怀,方能汇大师、聚英才,大学才有了赖以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不少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却乐于“聚本地生源而育之”。原因何在?“省部共建”以来大学和地方政府之间纠结的利益关系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属高校要扩大规模、提高软硬件水平、解决教职工福利等,须仰仗地方政府的财政和土地支持。作为回报,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向所在地倾斜。重点大学的教育资源成了高校和地方政府利益交换的筹码。殊不知,重点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性重点高校,举全国之力而建,享用的是全国的财政资源,政策待遇、办学条件和学科力量无不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本着公共财政惠及全民的原则,重点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人才,而不应沦为所在地的“自留地”。更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重点大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里高校扎堆,欠发达地区则寥寥无几,重点大学“本地化”无疑将牺牲欠发达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带来更多的教育不公平。“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地方政府和重点大学都应深味此言。高校云集,必然带来人才汇聚,资金涌入,进而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这本身就是对地方的巨大贡献。同样,支持属地高校发展,是地方政府的应尽职责。“创建世界一流高校”不是一句口号。以开放的胸襟,海纳四方英才,确保生源的多元化,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汲汲于眼前利益,自锢于一地,发展就无从谈起。重塑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仅靠两者的自觉还不够,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构思,拿出合理可行的刚性制度,更需要向社会公开制度设计的考虑并主动吸纳公众意见。比如30%的比例据何得出,还应将哪些因素纳入考量范畴,招生比例由谁制定、由谁审核等等。“全国重点高校”的名至实归,任重而道远。这一进程有赖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8.在2008年教育界对改革开放的全面回顾中,一批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初十分活跃的教育家概括出90年代以来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大于改革”,二是“单纯财政视角的发展”。其中,学校为弥补经费不足搞起五花八门的经营创收、政府千方百计解决拖欠农村教师工资之类的新闻,有着只属于那些岁月的鲜明印记。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从那时开始农村在“跨越式发展”中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八年,在校生规模差不多增加了五倍。政府的教育投入一直在相对较低水平徘徊,还能让教育如此大发展,令很多外国人惊奇又羡慕。只是这种靠民众垫钱和银行贷款实现的教育数量规模上的“大跃进”,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教育的品质——包括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为代价的。说起教育不公平的由来,杨东平一再提到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等级化学校制度。那是中国工业化初期,国家为集中力量办好一小批重点学校,把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向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这个与义务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定位,自然把小学升初中以及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变成了“小高考”。1986年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以后,这种做法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不复存在,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举办的面向每一个适龄孩子的强制性教育。然而至今,少数“优质学校”与大多数普通学校甚至薄弱学校并存的格局仍没有改变。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杨东平认为,这成为一个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的标志。对国家而言是理念上的一次变革。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教育奉行国家目标至上,视个人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为此个人的一切都可以改变乃至牺牲。如今,教育的两种功能得以彰显:既通过培养的人才兴国,又使人全面发展、关照民生。对学校而言,则意味着构建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体现“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同时教育需要人性化和个性化,即所谓“因材施教”。据杨东平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产业化”思路下,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被强势的经济话语、商业逻辑挤压,均暴露出教育公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精英教育价值取向,将高等教育置于教育的重心,将城市置于资源配置的重心,倾向于维系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这些诱发教育不公平的价值特征在如今的教育政策制定中仍具有极大的惯性。——原本出自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概念,未经论证就成为教育发展不容置疑的“硬道理”,从而在理论上模糊了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特定职责,以及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义务的概念,在现实中则混淆了政府和市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不同功能,将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产品”变成民众需要花钱购买的服务,架空了弱势人群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加大了教育不公平。9.“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解决了教育的最大问题。”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谈到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最大期待时这样说。然而进入策划层面,就会发现阻碍重重。因为实现教育公平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调整。比如,微观上仅一个“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的舆情民意,就涉及巨大的既得利益方的特殊利益,事关很多人的饭碗,因此要改变是相当的难。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推出的重要举措,无不被民间统统称为“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控资源的部门主导的改革。由于资源垄断和缺乏监督,其价值取向往往不是开放教育市场,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往往是被这些“改革”损害的。比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非没有治本的路径可循。第一步是均衡学校的硬件资源,第二步是通过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这既是韩国、日本的有效经验,也是中国沈阳、铜陵等城市的成功实践。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不作为,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群体,名校当然不愿意丧失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名校不仅是政府的形象窗口,而且是一些人享受“优质教育”的“近水楼台”。这是择校问题难以解决的关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认为,要完善已经形成的制度,需要在多元利益格局的现实中,建立新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通过公众参与、多元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等制度创新,达到价值和利益的平衡,确保教育公共政策的公正性、科学性。杨东平认为,教育公平应是明确政府行为的边界,它的体制保障在于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确立政府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一直关注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提出,就学校管理来说,要建立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大学生自治委员会,这些改革可以保障教育决策的民主,更可以及时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不受侵害。就公平就业来说,推行就业信息完全公开、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公职人员子女教育及就业状况的透明度,这些改革有助于营造公平的环境,促进每个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完全靠竞争力说话。10.“不是学校不喜欢优等生,而是有些优等生水分太多,还是宁缺毋滥的好。”眼下正是全国高考考生选择报考志愿的关键时刻,一处看上去并不显眼的政策细节却值得注意:部分院校不承认或部分承认优惠加分政策。.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逐渐受到质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频频出现使高考加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一些高校招生老师说出了开头的心声。2009年4月份,河北省组织了一次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最后的结果却令测试的专家们大跌眼镜。河北省现场报名参加测试的984人(另外还有145人报名却未到场),其中经测试不合格人数为163人,占总人数的16.57%。“个别考生的表现甚至还不如普通人,看上去不像接受过正规训练。”一位参加测试工作的体育老师说。而参加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的考生们此前却都有着“过硬”的资格:拥有体育部门下发的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证书,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八名,以及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获单项前三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按照我国有关规定,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在通过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合格后,享有20分的高考加分优惠政策,优秀的还可以以特招方式免试进入高校就读。在河北省2009年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查出的163名“南郭先生”中,有一些考生已经提前与某些高校达成了协议即将就读,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次普通的高考资格认定测试却让他们露出真容。无独有偶,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日前也发布消息,该省2009年申请高考加分的4998名考生中,有483人未获得加分资格。“你要问究竟有多少高考加分项目,一下子我还真说不完全,想要权威数据我得仔细给你查查。”河北省教育部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考加分项目之多可见一斑。但他认为,高考加分近期成为舆论热点,也不能光让教育部门背黑锅,很多加分并不是教育部门能控制得了的。2009年河北省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可加10分。按规定,考生要到当地计生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考生要携带相关材料和证件,分别到乡、县、市人口计生部门办理高考加分手续办公室进行登记核实,各县(市、区)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加分人员将分别到市人口计生委奖扶办办理审定手续。计生部门也能在高考加分项目占据管理的一席之地。记者从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我国高考相关加分政策大致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如奥赛获奖、重大体育比赛获奖、省级三好学生等;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等。优惠加分档次也各有不同,一般分为“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等3种方式。高考加分项目很多,但真正能全部知晓的人却不多。记者在石家庄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行人,对于三好学生加分、奥赛加分等,人们大多都比较清楚,但说到科技创新大赛、边远地区人员子女等一些项目的政策优惠情况,很多人都表示不了解详情。石家庄一中副校长高春增认为,现在加分项目确实比较多,操作中如果出现问题就是对考生的不公平,政策需要有所改进调整。2009年高考前夕,有媒体披露浙江省航模高考加分成为一些有权有势人家的特权,某学校2009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的强烈质疑。“比如体育特长的学生,他们每天要进行体育训练,肯定会耽误正常课堂学习。参加大赛为学校或当地取得成绩和荣誉,高考时应该给他们有所补偿。”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副处长刘若群认为,所有高考加分项目设立的初衷都是为了尽量兼顾各方公平,并鼓励先进,所以加分政策需要继续保留,但前提是要加强监督,严查其中的腐败。事实上,各地近年都意识到高考加分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纷纷加大了监管力度。以河北省2009年进行的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为例,为保证专项测试工作的公正、准确,并方便群众监督,河北省在考场均设有公开栏、举报箱和直拨举报电话;现场报名时首次使用电子指纹机,记录考生指纹信息;测试检录时考生凭入场证人场,核验身份和指纹,避免冒名顶替。考试过程都会有工作人员进行录像。还有一些地方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北京市逐步取消了航海模型、棋牌类项目等体育特长项目的高考资格测试;上海将文艺特长生的加分分值缩减;奥赛在重庆市的高考加分中比重也逐渐减少。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表示,河北省教育部门正在考虑采用高考加分听证会的方式,把所有加分项目和政策摆到桌面上,邀请学生、家长、学者、媒体等广泛参与论证,如果有“民怨”过多的加分项目,可以考虑调整甚至取消,获得加分的程序和资格都可以讨论进一步改进。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各方需要通力合作,加强监督,规范程序,推进阳光招生,不给暗箱操作留下机会,真正让加分制度成为体现高考公平的利器。三、申论要求第1题、“教育不公平”现象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请就给定材料,概括出当前教育不公平的表现。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5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作答A: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不公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边缘化。在义务教育阶段,失学和辍学的少儿总量仍高居不下,尤其是表村适龄儿童的失学、辍学现象还相当突’出。高额学费引发的不公平。以我国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来看,我国的一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收费较高。高考录取分数地区差异大。我国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但实际录取采取的仍是“分省定格,画线录取”的办法,因此出现各地之间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了地区和城乡之间原本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评析]本答卷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全面,城市择校、高考加分等现象没有表述。作答B:一是城乡、东西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差距过大。近年来,相伴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民占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愈发呈现失衡状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包括办学基本条件、师资力量等,远远比不上城市。东西部教育差距较大,大学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二是“重点中学”引发严重的择校热和生源恶性竞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以扶强抑弱形成重点中学,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三是在高中、大学招生录取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录取分数差异较大。具有更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通过如虚假加分等各种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评析]本答卷概括较全面,述条理清晰,是一份比较好的答卷。答案解析:第2题、针对材料6中“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中,许多重点大学压缩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语言表达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35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作答A:高考录取“本地化”有如下危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的教育投资,本来是应该让最优秀的学生上重点大学,使拥有最好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重点大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在有的重点大学培养人才的“本地化”倾向,却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加快社会不满情绪的蔓延。高校在所属地区招生比例过大,会让外省市考生进入的机会减少。让那些缺乏名校资源地区的考生丧失了教育机会,让各地区之间人才、文化合理流动受阻,导致区域内人才培养“近亲繁殖”。[评析]本答卷对高考录取“本地化”的危害分析较为准确,但是没有进一步谈论去本地化的意义。作答B:长久以来,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一直广为诟病。对异地考生而言,进入国内一所理想大学深造可能要比当地考生更加艰难,这无疑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国内重点大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j匕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高校扎堆,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则寥寥可数,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无疑意味着“教育鸿沟”将进一步拉大。重点高校生源多元化,扩大外地招生名额,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使所有考生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维护高考的公平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解决由于经济及教育差距而导致的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从而避免加深教育及社会的“裂痕”。从这两点来说,重点高校生源多元化值得推广。要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生源结构必须多样化,这样有利于高校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评析]本答卷观点明确,分析有力,是一份优秀的答卷。答案解析:第3题、“给定资料3、10”都提到高考虚假加分问题,对这一问题你怎么看?要求:观点明确,言简意明,字数不超过250字。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作答A:高校在招生时试行了加分政策,举凡学科竞赛获奖、少数民族等均有特殊“照顾”,许多考生由此圆了大学梦,他们成了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受益者。有受益者就有受害者,自从加分政策出台后,来自民间的质疑声一直没有中断过,人们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由于加分过程不透明,监督不到位,暗箱操作不可避免,有关系者浑水摸鱼,以假乱真,损害了教育公平权。我以为,既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就不应该人为制造不平等,不论何种理由加分,都会影响公平公正,果真需要特殊照顾,不妨通过特招方式,单独录取,只要进了考场,大家都应当一视同仁,谁分数在前,谁就优先录取,这才是教育的公平公正,否则,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掠夺与侵占。依我来看,不如取消加分来得清白与公正。[评析]本答卷观点过于偏激,高考加分还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不应彻底废除。作答B:高考加分,从制度设计层面看,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和“修正”,体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最近几年,高考虚假加分丑闻层出不穷,而获取虚假加分的手段五花八门:四体不勤的考生,可以成为体育特长生而获得加分;一直都是汉族的考生,高考前摇身一变成了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虚假高考加分,不但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而且让这项政策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很多考生和家长为此愤愤不平。我认为,应该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制度改良和校正,以剥离其中的腐败成分,还其本来的面目,其核心就在于信息的公开透明,社会监督的无处不在。这不仅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保障所有孝生平等竞争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行政权力公信力的一种救赎。[评析]本答卷正反两面都分析到了,持辩证的态度看待高考加分,论述有理有据,是一份不错的答卷。答案解析:第4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针对“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你认为当前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350字以内。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作答A:一是建立公正的制度。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首先要建立公正的教育制度,为了确保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公、私领域界限分明的公正的教育制度。二是转变观念,建立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教育体系。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前提。要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在观念上、体制上改革。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建设。三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为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应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并将教育置于适度超前发展的地位,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四是进一步完善办学方针和政策。要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完善致力于给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制定长效优惠政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评析]本答卷最大的问题是有些对策不可行。作答B: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第二,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第三,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加强对高考、中考加分的督察,完善相关政策。[评析]本答卷有针对性,论述较全面,是一份不错的答卷。答案解析:第5题、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请你根据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感悟,并联系实际,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掌握在1200字以内。_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作答A: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通过加快教育发展,切实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教育发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教育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村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化,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提高,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教育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评析]本文偏题,文章的重心没有放在公平教育上。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审好题,看清题干的要求,切不可盲目下笔。作答B: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差别的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评析]本答卷依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写作,行文清晰明了,紧扣文章主旨,是一篇优秀的文童。答案解析:一、名师点评:热点倾向性、例题思路、答题方法本套试卷围绕教育公平组织材料,其内容包括高考虚假加分、城乡教育不均衡、大学去本地化等。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其实,更确切地说,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基础或前提。深入一步看问题,就可以发现: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在教育公平同社会公平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很重要的因果联系:教育不公平,社会就不会公平。在当今世界,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办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正确认识到了这种因果关系。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人权,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促进入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会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才有保障。在欧美一些国家,教育公平被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而教育不公平更被看作是“国家危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追求的目标。第1题要求概括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教育公平包含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二是教育资源占有的均衡,三是教育质量的普遍同质,四是教育政策的平等,五是教育体制的公平。这几方面材料都有所涉及,考生在归纳时一定要紧扣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第2题是材料理解题。高校减少本地学生的录取人数,扩大外地学生的录取人数,其本身就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举措。考生在答类似这样政策方向比较明确的题时,一般要与政策保持一致。第3题也是材料理解题。高考加分原本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缺陷而制定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了偏差。考生在作答时应辩证分析,高考加分有利有弊,应调整政策,加强监管,除其弊,而兴其利。第4题是对策题。这是申论的常规考题,考生一般都会有所准备。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对策。第5题是论述题,考生练习也较多。这类题的答题关键,一是要树立核心思想,即论点。二是要确立论述的层次,即从哪些方面来展开论述。三是合理规范的表述,即语言表达的流畅得体,一定要用规范的政论语言。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可看人民日报的社会评论,积累常见的规范的政论用语。二、知识链接:(相关热点材料与知识链接)教育公平由“量”向“质”的艰难转变于忠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在校生有数亿人,他们能否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教育的公平,也谈不上真正的社会公平。30年来,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免费,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民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并没有“水涨船高”,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促进公平的不懈追求教育公平是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体现在“普九”的决心和措施上。我国从1986年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实现目标,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据统计,到2005年普及义务教育地区的人口的覆盖率超过95%。义务教育也在2l世纪真正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大众的全民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同等政策。2008年9月1日,免费义务教育成为现实。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实现教育公平需要破解区域教育公平难题。30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国家组织实施了“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开展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此外,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也如期实现,成就举世瞩目:在410个攻坚县中,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比2003年初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各省初中毛入学率超过规划提出的90%;西部地区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与此同时,国家不断采取灵活多样的新政策,以保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上世纪末,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仅2000年,全国就有6万多名学生获得了助学贷款,现在助学贷款基本保证了公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会被拒绝入学、不会因经济困难而辍学。2007年,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为此,中央财政支出由2006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2008年增加到200亿元。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不断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在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资源配置失衡成为突出问题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但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使得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是最大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教育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直到今天,这种城乡间的差距依然极为明显。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城镇,而农村学校则显得“寒酸”许多,教师资源也面临失衡与流动。而当前中国中西部生均拨款水平过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全国尚有113个县(区)的小学、142个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城乡差距也导致出现了“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现象,这是以往教育环境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这个特殊群体数量之巨和覆盖面之广,使其教育发展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存在户籍和学籍的壁垒,他们仍未享受到与城市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同一区域之内,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成为突出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学校发展不均衡也是不争的事实。薄弱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距离优质学校有很大的差距,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择校”、“择班”、“择师”的风气屡禁不止,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会逐渐生成一种新的不公平感。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调整30年前,高考恢复时,人们这样评价:恢复高考其实是恢复一种社会公平。30年来,尽管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步,但是高考距离公平还有差距。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面临解决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被称作“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4个省区率先进行了高考改革新方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既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也追求教育公平,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4省区高考为高考改革进行了大胆探索,对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但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仍然受人诟病。由于中国各省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作为对于地区资源不均衡和发展不同步的一种调节性措施,国家在不同省份间规定了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名额。而录取名额的分配很不公平,一些地区“僧多粥少”,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升学竞争异常激烈。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特征和利益空间的存在,致使形成浩浩荡荡的高考移民潮。近几年,各地加大力度打击“高考移民”,但是杜绝高考移民,还得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而这需要较大的改革力度和相应的政策调整。高考的目标是进入高校深造,而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尽管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在45%左右,但是入学机会公平仅仅是衡量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维度,而且入学机会本身亦存在质量的差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增加,但区域失衡和阶层分化加剧;成本分担逐渐多元化,收费标准超出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高等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依然突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束缚等等。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公平在逐步由“量”的公平向“质”的公平转变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文来自工人日报)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求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的基本政策,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教育公平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促进和实施教育公平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将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仍将处于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成熟、不发达、不均衡的社会主义,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初级阶段的特征在教育上突出表现为:第一,我国教育总量还不够大,质量还不够高,条件还不够好,尤其是人民接受好教育的愿望还不可能很快满足;第二,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尽管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还是不能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投入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三,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人口和最旺盛的高水平教育需求。我国教育经费占世界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到3%,但受教育人口超过世界教育人口的15%,而且广大家长对子女的受教育层次都有很高的期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机会一直从小学读到大学、研究生;第四,也是最突出的,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要遏制和缩小这种差距还需持久的努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工作重点。现阶段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政府合理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学生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我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目标是确保机会公平,争取条件公平,关注结果公平,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扩大社会教育资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公平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产物,公平与发展密切相关,发展是推进公平的前提。建国初期,我国小学的毛入学率只有20%,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不足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足3%。而到200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9.4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66%,基础教育在校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物品采购合同
- 保证书法律纠纷处理办法
- 服务合同编写心得
- 技术职业学院招标文件评审与疑问解答
- 农村住宅建设协议
- 代理出口权责协议示例
- 门业检测设备购销合同
- 游泳安全大家关心
- 不再打牌关爱家人
- 快运物流配送协议
- 2022深蓝色商务蓝大气时尚工作计划总结通用PPT模板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共15张PPT)
- 因果分析步骤和实例讲解
- 护理教育学第7章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2021课件
- 第8章材料的蠕变
- 工作循环分析JCA通用PPT课件
- 硬笔书法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计划+教案
- 建设银行股份关联交易申报及信息披露系统操作手册新一代
- 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习题
- 201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文完整版)
- 星级酒店服务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