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笔记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笔记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笔记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笔记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史【袁行需】

一、赏析方法

第一段:从"时代背景、创作背景、诗歌内容

概括、分析前人评价”等方面入手;

第二段:对诗词内容进行详解;

第三段:从"艺术特色(包括表现手法、修辞

手法、写作结构、语言特点等)"入手

第四段:归纳总结,照应开头。可以从“内容结构,后人评价,社会影响"等方面入手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1、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古代文学【a、1804年鸦片战争以前b、1840~1919年

近代文学】

2、1919~1949现代文学【a、1919~1927:五四文学(20年代文学)b、1928~1937:左

联文学(30年代文学)c、1937~1949战争文学(40年代文学)】

3、1940~:当代文学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

中国历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近代】

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辔、唐尧、虞舜

2三古七段划分法的着眼点: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

3、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①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②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③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④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⑤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⑥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⑦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⑧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⑨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

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

还是神多于神话。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神话(名词解释)

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

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

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

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候有过丰富的神话传

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

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主要内容: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英雄神话

3、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P4)最为著名。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

也是,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

4、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婿的故事(P4)女婿补天,显示出地作为宇宙大神的重

要地位。

5、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鲸禹父子。(P5)

6、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

始祖的形象。(P5)

7、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婿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城奔月,保存在《淮南

子》(其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中。

8、神话虽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为

基础的。

9、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10、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11、我区运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和《列子》等古籍中。

12、在古代所有的文献中,最有神话价值的是:《山海经》。

13、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山海经》。

14、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

15、《山海经》:(名词解释)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觐、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

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春、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

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鳏

禹治水”、“夸父逐II”、“精卫填海”等说保存在(山海经)中。

【主观考点】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

的形成及其特征。主要表现的民族精神在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比如在“女婿补天”、“稣禹治水”等神

话中,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这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

第二,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I》

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处,《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之药”的

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生命的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

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第三,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刑天,即使断首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

戚,(P6)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十分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对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的抗争精神有着重大影响。

2、简化神话的基本特征。

答:神话是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在思想内容方面,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

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

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

的热烈的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

乐观品格。

第三,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

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

第四,中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

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晕迈

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权极浪漫主义精神。

第五,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

3、简述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

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古代方面:

第一,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观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除了

被后人直接载录以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⑴散文中《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姿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

之鳏鹏变化。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

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2)诗歌中: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比比皆是,如楚辞《离骚》中各

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

(3)小说、戏曲中: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想象,利用神话

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

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

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最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

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可以说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

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巡游天界。而蒲松龄的《狮

斋志异)不仅持神话看作素材,更当成了全部的精神寄托,表现了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

弃。

第三,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却是浪漫

的。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能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对作

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诗经》

【客观考点】

1、《诗三百》:

即《诗经》。《诗经》在先奏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

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取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

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被儒家奉为经典。

3、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

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5、《诗经》编集来源的不同说法:一、采诗说;二、献诗说;三、删诗说。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的传授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

人辕固、燕人韩婴,属今文诗;毛诗晚出,传授者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装,属于古文诗。

7、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

流传至今。8.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9、《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

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颍达疏。《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

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11、《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

记述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12、《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类,风、雅、

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1)、《风》

♦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

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

(齐、韩、赵、魏、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

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邨风、墉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幽风。

♦记忆方法:周召(shao)邺(bei)墉(yo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gui)曹幽(bin)”

(2)、《雅》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多个人

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

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作品,如:《黄鸟》、《我

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其实周代贵族也是参与劳作的,所以,学界一般认为《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2)、《颂》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

40篇。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

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13、诗经的内容

(1)、祭祖颂歌: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

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2)、农事诗《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shan)》、《良相(si))等

作品,就是耕种籍田,春夏祁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七月》(P10)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

(3)、燕飨诗《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

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P10)(4)、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硬时

政的怨刺诗。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P11)。

(5)、战争徭役诗: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

30首。《小雅•采薇》(P11)《秦衣•无衣》《大雅•常式》《大雅•江汉》《幽风•东山》

《卫风•伯兮》(P12)《王风•君子于役》等。(6)、婚恋诗

婚恋诗中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邺风•静女》(P12)《王风•采葛》

等。

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以《卫风•氓》和《邺风•谷风》为代表。14、四家诗:(名词解释)

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

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相传为鲁人毛

亨和赵人毛蓑所传。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话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5、诗经:(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

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

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16、六义(名词解释)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

赋,三日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风,十五国风,总共160篇,指周王朝各地的民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总共105篇,指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分为《周颂》《商颂》

和《鲁颂》,共40篇。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1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慕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

传”东汉郑玄又为“毛诗”做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主观考点】1、简述《诗经》的结集和流传情况。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称为《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一)关于它的成书情况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多种说法。关于《诗经》中民教的汇

集,后代有“采诗”之说。《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

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

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这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

意见。而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二)、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交往和外

交应对。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

本。秦朝焚书《诗经》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

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中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

而名。具体指大毛公鲁人毛享、小毛公赵人毛在。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

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十分广泛,

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以

下七类:(1)、周部族史诗。加大雅中的《生民》、《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

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或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事迹,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的发祥、

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政治怨刺诗。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

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邺风•新台》揭

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忧国忧民

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3)兵役、徭役诗。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

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的作品有《幽风•东山》、《小雅•北山》等。《诗经》中的战争徭

役诗,不仅直接写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衰歌,如

《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4)、婚烟爱情诗。这类作

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

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如《邺风•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

兴奋和不安;《秦风•兼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郑风•将仲子》等,

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

的诗篇,其中以《邺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

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5)农事劳作诗,《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

等诗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6)爱国抗敌诗。如《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代,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

神。

⑺歌功颂德诗。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

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成,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答: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

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如《诗经•氓》是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它在开头就直接叙事。

比:所反说就是比喻。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

中用一连串的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

等。兴:就是起兴,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

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难鸟起

兴。4、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答:《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

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艺术成就主要

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

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

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

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经》中的作品,很少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

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汉代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话》中评价说:"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如《幽风•七月》、《周南•茉营》、《魏风•硕鼠》、《魏风•伐檀》都

是代表性作品。

第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对

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幽风•七月》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

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卫风•硕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展示庄

姜的美丽。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

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

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窃窕淑女的思幕。

第三,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所

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这些章节的对应位置上更换少数字词,

反复地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如《周南•米营》、《秦

风•兼霞》等就是这种结构。《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

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第四,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首先,动词、形容词使用精当准

确。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子衿"借

代所思念的人,用"谁谓茶苦?其甘如养"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再次,双声

叠韵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参差"、窈窕"、"辗转"等,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而用"关关"、

"灼灼"拟声状貌则声情毕肖。最后,《诗经》的用韵有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句尾韵、句中

韵等多种形式。5、简述《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

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说来,《诗经》现实主义

精神表现在其写实精神和朴素自然的风格两方面。首先,《诗经》的创作,遵循"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

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特别是国风中的作品,他们来源于

现实生活,直接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如《幽

风.七月》,详尽的叙述了奴隶们从年初到年终的全部生活,无强烈的愤懑色彩,只通过

铺写大量的客观现实就有力的揭示了奴隶们的哀伤痛苦,勾勒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

此外,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

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

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其次,《诗经》是劳动人民思想感

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浑朴自然的纯真之美。可以说,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了战争徭役、

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诗经》的这种写实精神和朴实自然的风格,

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

6、简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

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

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

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

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其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

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

作。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

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

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第二,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所

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

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

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诗经》中的形象,意境等电对我国诗歌的发

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

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诗经》对我国

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

后世,是中国古代诗教的光辉起点。诗歌赏析阅读《诗经。关雎》,写一篇赏析文章,500

字左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窃窕淑女,君子好速。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谷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昔菜,左右惹之。窃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

它评价很高。《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从《关雎》的具体表现

看,它也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

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也评价此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这首诗通篇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

的喜悦。诗歌开篇写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以"窃窕淑女,君子好逑"

统摄全诗。随后“参差荐莱"承"关关雎鸠"而来,即景生情,以苻莱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接着抒发了求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最后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

3、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如以存莱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荐莱既得而

"采之"、"茎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

文己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如"窃窕"是叠韵:"参差"

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连绵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

的生动性。4、《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纪实,但这段诗歌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

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诗歌赏析:阅读《诗经。卫风。木瓜》,写一篇赏析文章,5。0字左右。投我以木瓜,报之

以琼堀。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1、同《诗经》中的许多首诗一样,《木瓜》也是表达男

女间互相爱慕的一首民歌,叙述了两个人互述衷情的场景及美好的愿望,显得婉约和深沉。

2、诗的首章是从男女间互赠礼物写起的。可是这又绝不是两人相恋的开始。试想于此之前,

两人或是青梅竹马,或是一见钟情,总之,两人都经历了一番浪漫的时光。互赠礼物或许正

是二人信誓旦旦的表现。诗句用“赋”的手法,直叙其事:赠给我瓜果,我回赠以美玉,

不是为了回报什么,只是希望你我能永结秦晋之好。主人公用大胆而直露的方式表达心中之

情,但对于永结秦晋,两人却通过赠瓜送玉来互相暗示,并非花前月下,山盟海誓,于是又

显出几分婉转与含蓄。诗句形象化的描述,更是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你赠

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东西的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的多,

这表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感。3、全诗共三章,由于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节奏感很强,同

时也加重了感情。纵读全诗,更能感受到一种音乐之美。再三咏唱,整齐而不单调,反复而

不平淡。富于《诗经》中恋歌的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

4、诗中所表达的朴素而珍贵的情谊使人感动,读来历久弥新,所以《木瓜》也是现今

传颂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客观考点】

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

体例:《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四个部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4、《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

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5、先秦叙事散文是指从中国殷商到战国时期的叙事散文,

有别于《孟于》、《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先秦时期,中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春秋》1、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春秋》2、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

书。3、儒家经典之一。4、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

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

5、主要思想倾向: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6、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7、春秋笔法:(名词解释)《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

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

烈感情色彩的做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

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

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

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日"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

传文学所继承。(二)、《左传》1、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

2、作者是左丘明,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

3、《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

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

文。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

叙事散文的成熟。

5、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

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6、《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

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7、《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8、《左传》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9、《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带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10、《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