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蚜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1页
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蚜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2页
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蚜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3页
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蚜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4页
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蚜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概括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表现了孔子匡世济人的远大志向。孔子看到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非常痛心,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注定是悲剧结局的漫漫征途。孔子改造社会的巨大决心和为此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我们人生教育的最高典范。

《当仁,不让于师》主要表现了孔子谦虚和平等待人的品质。孔子并未因为自己学问渊博、为人师表而自高自大,在做学问及为人处世方面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极具人格魅力。

内容概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孔子教育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要诚实。在无尽的岁月和无涯的学海面前,每个人都渺小得可怜。所以,孔子告诫他的弟子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学习,不要贪多求快,那样只会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孔子强调的是“克己复礼”,也就是以仁者之心来对待世人,目的是让世人在相互尊重中恢复礼仪道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阐述的主要是孔子的义利观。孔子强调义重于利,告诫世人要在不违背道义的基础之上来获取适当的利益。

内容概括

《有教无类》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无论身份贵贱、品行优劣,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学习之路。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中,孔子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同时给我们指明了好学的途径。

学法指导鉴赏目标领会《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孔子的生存智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中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研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研读《当仁,不让于师》,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研读《有教无类》,了解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学法指导写作目标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烘托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描写的特色。学习《当仁,不让于师》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和细节描写的效果。情感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通过了解《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中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舝(xiá)》,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1.文题解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变革了。此句言明了孔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热心救世的人生追求,也反映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3.背景解读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然而孔子难以在故国施展抱负,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4.知识链接论语体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论语》是语录体的典范,其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岳父

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第二天

明天

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没有义气

5.文言句式(1)奚自(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4)子路行以告(

)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6.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

)子见夫子乎(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项伯即入见沛公(

)如真女子之见也(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动词,引见动词,看见副词,表被动动词,会见名词,见识、见解动词,显露动词,出现(2)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怀其璧,从径道亡(

)于是废先王之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食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而不知其味(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名词,德政名词,小路名词,法令制度动词,说动词,拿东西给人吃动词,吃名词,粮食(4)而长沮、桀溺耦而耕(

)而谁以易之(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已而,已而(

)趋而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表修饰关系通“尔”,你表并列关系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表顺承关系表转折关系1.选文第2则,子路问津,长沮、桀溺都是答非所问,如何理解他们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于子路的问津,长沮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回答道:“是知津矣!”这是一种嘲讽的姿态,反映了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的讥笑。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却说像他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值得追随。孔子与子路要打听的,是脚下要走的实实在在的路。可长沮、桀溺却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2.简要概述“荷蓧丈人”部分的故事情节,并简要分析孔子的处世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荷蓧丈人”情节:子路向丈人问孔子去向,丈人留子路食宿,子路把上述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又叫他去看丈人,丈人已经不在那里了。孔子让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了他对丈人重视礼节的赞赏,而从子路后面对丈人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的严厉批评,又反映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态度。这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成为彼此思想矛盾的根源。1.结构图示2.主旨探微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仪封人、长沮、桀溺、接舆、荷蓧丈人及晨门对孔子的不同看法,来表现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之勇于担当的精神,并通过他们与孔子的处世态度来对比突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及崇高人格。1.如何理解“子路问津”中寄寓的孔子的思想?【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提示】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特别是议论性文字,从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要救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是儒家精神的精髓。“问津”在文中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问寻自然意义上的渡口,另一方面是指现实生活中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小故事都表现了孔子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种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格。2.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样认识的?【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评价时一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思想,二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处于一个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面对王室的衰微,诸侯的割据混战,人民悲惨的生存现状,孔子深感困惑:怎样才能扶大厦于将倾,救百姓于水火呢?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但当时的形势是:诸侯拥兵自立,各国为了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息。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存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浩叹,他也还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1.素材展示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吕氏春秋》2.即时感悟读了这则素材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心中高树的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古人云:“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遵守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过分关注金钱方面,这是不明智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绝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绝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