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L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
即使他对你的爱有千斤重,也很难流露于言语之中。如果一位将爱隐忍
于心的父亲,遇上了同样深沉的儿子,他们之间会如何传递爱与关心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感受他笔下的父子情深。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字词正音
迂(yu)拭(shi)搀(ch白n)交卸(xi爸)狼
藉J)簌簌(SU)赋(伯)闲游逛(gu^ng)踌躇(ch6u
chu)马褂(gu5)蹒跚(panshan)颓(tui)
唐琐屑(subxi爸)
(2)解释词语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号实
秋。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散文集《背影》《欧
游杂记》等。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帮助学生了解文学
常识,拓展视野。
三、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个部分
的大意。
2.探究方法
(1)快速默读全文,根据内容的变化给文章划分层次。
(2)抓住每部分的概括性语句或抒情性语句概括大意。
(3)将各部分的大意旁批在每部分尾段的后面,并在课上分享自己
的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写“我”思念父亲,最难忘
怀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回忆家中往事以及车站离别的情景,
表达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泪光中再忆父亲的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4.活动小结
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读后父亲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大意,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
认知。
过渡:本文以《背影》为题,接下来让我们细读与背影有关的文字。
(二)合作探究一
L探究任务
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父亲的背影,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
么详细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
2.探究方法
(1)小组成员分别仔细阅读课文,尤其细读第6段,边读边圈画出
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
(2)各自在相关语句旁批注上作者运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写出了
什么,从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感情。
(3)小组交流,明确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4)小组讨论,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详细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
这一细节的好处。
(5)选派2位代表,一位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一位
分析作者详细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过程的原因。
3.成果展示
预设1:
课文第1段便出现了父亲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
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便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吸引读者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课文第6段,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做铺垫,一处说,“父
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一一“戴着黑布
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
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镜头,写
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
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
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一一“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
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感情的强
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值得关注的是,第6段中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
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
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
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第7段写作者读到父亲的信后在泪光中回忆父亲的背影,运用
了肖像描写,使读者的脑海中立即再次浮现起那个背影,读后感到余味
无穷,同时此处的背影与首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预设2:
首先,本文以“背影”为中心选材,详写车站送别情景,着重写了
“背影”,其余略写。零零散散的事件不少,但是都是浮光掠影式地写
来。详处充分展开,从容不迫;略处则惜墨如金,不肯多说一句话。切
入点小,故而能驰骋笔墨。
其次,作者将目光凝聚在父亲的“背影”上,恰当地表现了深切的
父爱;读者从这里的“背影”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理解到父爱的普
遍性意义,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就是既深且广的意蕴之所在。切入点
小,所见者大。
最后,散文通常精致而短小,不适合洋洋洒洒无节制地叙事抒情。
本文仅一千多字,从根本上说就是写了一个“背影”的形象,其他都是
辅助性内容。切入点小,故而能控制篇幅。
教师点拨:课文写作的详略有什么讲究?
"我"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以及最后收到父亲来信等,都写得
非常简略,一言两语带过。但是写父亲在火车站送别写得非常详尽,全
文共7段,送别写了两大段,大约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这样写是为表
达主题服务的。如果只写"背影",似乎单薄了;如果全写父亲生平事
迹,而无"背影"的重点描写,似乎泛泛而谈,平铺直叙。因此本文的
详略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的。
另外,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也很有讲究。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
二年余了”,结尾说“最近两年的不见”“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首尾呼应,构思严谨。
4.活动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但是都略
写,一笔带过,详细刻画了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作者运
用肖像、动作描写及自己的情感烘托,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使
之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经典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进行赏析,对课文有整体
印象,并直接切入对关键段落的理解。
过渡:反复朗读课文后,不难发现本文的语言十分有特点,让我们
一起欣赏一下。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本文的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请你从文中找出具有这
些特点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2.探究方法
(1)小组成员分工,每人找出1-2个句子,在旁边批注赏析内容。
(2)小组交流,从内容、手法、情感、语言特点等角度交流赏析成
果,相互补充完善。
(3)选派一位代表,代表小组成员展示1个句子的赏析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1: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
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赏析: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
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
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预设2: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
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
赏析: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
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
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
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
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预设3: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
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赏析: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
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
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
的感情。
预设4:
他年少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
便往往触他之怒。
赏析: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
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
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
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4.活动小结
《背影》一文没有花哨的词语,也较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平淡质
朴、多写口语。但是,这种朴素的语言又绝不随意、乏味,而是有着典
雅的气息,适当使用文言词汇,却又能融为一体,不显生硬。本文语言
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分析散文语言的能
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文中关于“背影”
的文字,感知了父亲的“背影”,体会了父子间的深厚感情。通过探究
活动品味了本文的简净而又典雅的语言,感受到了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父子分别,在许多作家的笔下都有描述,朱自清与父亲分别时,父
亲的背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赵丽宏与父亲分别时,记忆中的难
以磨灭的又是父亲怎样的形象呢?
挥-----怀念我的父亲
赵丽宏
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
我想起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
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是六
十年代初。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那时父亲还年轻,鼓
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中学很远,坐了两路电车,
又换上了到郊区的公共汽车。从窗外掠过很多陌生的风景,可我根本没
有心思欣赏。我才十四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
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一路上,
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
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
越来越远,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
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
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
便轻轻她抚摸着我的肩胛,又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
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城里没有。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
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
比你还小两岁。”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离
开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比现在晚一些,树上开始落黄叶了。那年
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才没有几天,突然就发冷了,冷得冰天雪地,
田里的庄稼全冻死了。我没有棉袄,只有两件单衣裤,冷得瑟瑟发抖,
差点没冻死。”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
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
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
深沉。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
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
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
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
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
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
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
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
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文化革命”中了。那次,是出远门,我要去
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他
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
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
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
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
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
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这已经是1978年春
天。父亲早已退休,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
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
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
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
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
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
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嘛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
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
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
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
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L课堂作业
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去「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
心理活动的。
明确: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
“自己送我去”。从文意的表层来看,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
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
了。
教师点拨:注意作者在这一段中的一些具体描写,如父亲的“再三
嘱咐”“踌躇”“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把握其犹豫反复的心理
过程。父亲如此犹豫反复但最终决定去送“我”的理由大致有二:其一,
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其二,父亲爱子之情的表现方式是间接的、
含蓄的、滞涩的,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
“言出如山”的父亲(特别是那个时代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
的隔膜,所以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
犹豫,最后以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完成了转变。
2.课后作业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道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
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
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写出来下节课与
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阐发文
意,并从课文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
【板书设计】
详略得当
背影父子情深
语言朴素而又典雅
《背影》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2.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点】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解读,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切情感,那么
儿子对于父亲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过渡:上节课我们所留的课后作业其实和本节课探究的重点密切相
关,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作业成果?
作业回顾: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道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
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
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
明确:此处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
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
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
“爆破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
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
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
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在长辈面前我们也很容易自作聪明,比如长辈不会操作电脑或智能
手机的时候我们往往居高临下或者十分不耐烦地教他们如何操作,如果
他们反复问同一个操作步骤我们甚至会发脾气。读了文章我知道其实不
是长辈迂腐跟不上时代,而是我们缺乏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以后我会
注意自己和长辈交流时的态度。
设计意图:作业导入,明确课后作业的答案,为新课教授做准备。
过渡: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了解了背景知识后我们就
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了。
二、夯实基础
了解背景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他的婚姻,朱自清自然有怨言,由此
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
后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而且朱自清的
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
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
父子之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告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设计意图: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2.探究方法
(1)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概括各自然段体现出的"我"对父亲的情
感态度。
(2)小组交流,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背景知识,小组讨论,明确作者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1:
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
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
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
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
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
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后来随着“我”生活阅历逐
渐丰富,慢慢理解了父亲,看到父亲来信后又回忆起父亲的背影,怀念
父亲的背影。
预设2:
"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
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德是很容易发
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4.活动小结
朱自清父子之间曾有过相当尖锐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
方境遇的变化,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怒,慢慢变成了
理解和思念。
设计意图:体会课文中的情感,理解本文叙事中的情感变化。
过渡:这篇散文被称为经典,除了当中刻画出的父子之间深厚、复
杂的感情外,还因为其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
(二)合作探究二
L探究任务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探究方法
(1)小组成员合作从文中找出所有和“背影”有关的文字。
(2)小组合作,从内容及情感层面发掘“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3)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层面发掘“背影”在全文中的
作用。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第1段:开篇即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2段: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
第3段: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
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5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6段:直接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第7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文呼
应。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
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
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
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
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吸引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接着集中笔墨详细描写了父亲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凸
显了父亲含蓄但深沉的爱子之情。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远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
背影混人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
了”。此刻作者心中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父亲
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描写,
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
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
象的定格,永存于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活动小结
《背影》一文虽短小却情味深长,作者以“背影”为题,又通过层
层铺垫,借助详细描写烘托了父亲令人难忘的背影,令读者印象深刻。
“背影”是本文的线索,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父亲情感的重
要转折点,值得我们品味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标题的作用,掌握分析标题作用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对于父亲情感的变化,体会到作者对父亲
的情感,由年轻时的冷漠、不满、怨怒,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了理
解和思念。同时我们还通过探究活动明白了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
理解了“背影”作为文章标题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儿子和父亲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应该是严格的父子关系,
还是友好的朋友关系,甚至是如同兄弟般的关系呢?让我们阅读汪曾祺
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感受汪曾祺与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
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
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
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
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
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
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
他就不再券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
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
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股。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
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
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
是他自己糊的娱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
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
“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
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
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
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
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
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
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
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
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
净瓜瓢,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
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
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
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
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
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
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
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
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
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泄。在家里,他拉胡琴,
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
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
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
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
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
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
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
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
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
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
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
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
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
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省天水市成纪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文苑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数学试卷
- 《GP环保培训资料》课件
- 关于爱情辩论赛课件
- 【语文】《将进酒》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4年新高一物理初升高衔接《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含答案解析
- 【语文】《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全套课件【4.4+第2课时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
- 纸衣服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纸衣服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压铸工艺计算表
- 串激电机设计基础知识培训
- 海洋工程柔性立管发展概况
- 人教版PEP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
- 真空加压油淬炉操作规程
- 小学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ppt
- 服装英语:服装专业单词汇总3
- 二沉池施工方案
- 探源民国时期的金融改革历史
- EN331气阀标准
- 文件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