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一、少年皇帝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2.严峻形势(1)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2)统治的根基不稳: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抗清名将史可法图二康熙三征噶尔丹图三雅克萨之战思考上述图片反映了清朝前期存在着哪三种不同类型的矛盾?答案存在的三类矛盾:满清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二、巩固统一国家1.军事上(1)平定三藩:亲自指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叛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维护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收复台湾:施琅攻占澎湖,设台湾府,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叛取得胜利。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易混易错]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重点精讲]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的重大意义(1)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2)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政策,巩固了东南海疆,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3)亲征噶尔丹,取得全歼顽敌的伟大胜利,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大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清朝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重点精讲]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康熙:主要是武力平叛。时代特征:唐朝,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中国全面领先于世界;清朝,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深化探究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复台》材料二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黜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康熙:《中秋日闻海上捷音》思考(1)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性质上有何不同?(2)康熙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以加强对台湾的统治?这有何意义?(3)结合康熙一生事迹,分别举一例与上述性质一致的活动。答案(1)事件: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性质:前者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后者是反对割据分裂的斗争。(2)措施: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以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3)举例:反侵略:抗击沙俄。反分裂:平定三藩或平定准噶尔叛乱。三、维护国家主权1.军事上:康熙帝分别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2.外交上: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康乾盛世(1)自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重点精讲]对康熙帝的评价(1)历史贡献①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②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③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经济发展并趋于繁荣。(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度强化的地步,闭关政策开始实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深化探究材料(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章梫《康熙政要》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2)你认为这一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言之有理即可)(2)看法:合理。康熙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亦可从不合理的角度作答:康熙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实行的政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1.康熙初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根基未稳”的表现不包括()A.统一全国的任务仍然繁重B.沙俄势力侵入东北地区C.满汉间的民族矛盾仍很尖锐D.清军还未能进入山海关答案D解析A、B、C三项是当时存在的社会形势,D项不正确,清军早已入关并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2.“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康熙帝的这番话表明()A.“三藩”逐渐成为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B.维护民族团结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C.康熙帝面对“三藩之乱”决定用武力平叛D.维护国家主权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夙夜廑念”可知三藩势力已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加强。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鳌拜集团被铲除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答案D解析从诗中的“岛”可以排除A、B两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康熙帝才刚刚继位并且郑成功与清政府处于敌对状态中,故排除C项。4.“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先哲朱熹的这一观点,凝聚了中国人对师长的无限尊崇。下图“万世师表”涉及的人物有()①孔子②孟子③康熙帝④乾隆帝A.①④ B.①③C.①② D.③④答案B5.《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依据该条约,下图属于中国管辖的领土包括()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答案D解析《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这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据图可以判断①②③都是中国领土,故选D。[本课测评]1.提示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对汉蒙藏族的宗教文化控制;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线。2.提示康熙帝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康熙分别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康熙帝运用军事外交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学习延伸]提示清朝通过施恩于喀尔喀、多伦会盟,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结束了他们内部长期的纠纷,密切了他们与朝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修长城了。再者康熙注意以德治民,凝聚了民心。[基础达标]1.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A.拥有较大的势力 B.严重威胁皇权C.有称帝的野心 D.不服从皇帝命令答案B解析康熙帝采取的举措,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基本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严重威胁皇权是康熙帝剪除这两种势力的主要原因。2.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当属于()A.满汉民族间矛盾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答案D解析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因而,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帝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力量。3.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答案D解析注意结合题干中时间以及诗句的内涵分析,主要是指台湾回归大陆。4.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了一张“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中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答案C解析康熙帝抗击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主权。A项是秦始皇的功绩;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1884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此时中国已进入近代。5.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们今天对他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主要立足点是()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答案C解析从我们今天的角度,也就是从对国家、民族的最主要贡献这一高度;联系本课的标题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清史稿》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材料三……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2)请根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四作出合理解释。(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3)材料三:祭祀明太祖陵,显示尊重前朝,消除明遗民敌对情绪,笼络民心,维护统治。材料四:祭祀孔子,争取汉族民众拥戴,缓和满汉矛盾。利用儒学加强对人民控制。(4)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解析本题以记述康熙帝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对康熙帝的评价。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其不同评价。第(2)问由材料三、四可知,康熙帝尊重汉族皇帝、推崇孔子表明其尊重汉文化,具有广阔胸怀和雄才大略。第(3)问主要从康熙帝为巩固统治,笼络民心等方面组织答案。第(4)问应客观、辩证地综合考虑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7.阅读下列材料:(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隙以图。……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议上,奉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