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2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2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2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2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2.如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B.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C.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D.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3.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短短的10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这一现象反映出A.西方文化在中国深入传播 B.思想文化界趋于科学理性C.维新变法思想已深入人心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4.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不仅逐渐放弃了封禁政策,命令地方官员“招民试垦”,而且还先后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漠河金矿及一批新式学校。清政府此举旨在()A.创办民族工业 B.应对列强侵略 C.缓和社会矛盾 D.缓解边疆危机5.1876年清政府委任郭嵩焘为驻英公使。好友李慈铭对他深表同情:“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甚为可惜。”湘人写下对联讥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可以看出在这一事件中A.郭嵩焘代表了进步的维新势力 B.湖南风气落后于其他地区C.李慈铭观点折射时代发展主流 D.政府的自大观念有所改观6.“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后,唐继尧拒绝就任军政府元帅。为此,孙中山提出护法军设立川,滇、黔三省靖国军总司令,由唐继尧担任总司令一职,并下令将四川及湘西中华革命党人组建的护法军改成靖国军。孙中山的这一举动()A.体现了革命党人的魄力和智慧 B.促成了西南军阀的精诚团结C.预示了护法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D.维护了中华民国的宪政成果7.1784年,两名中国水手因英商船误开火炮而被炸身亡。广东巡抚上呈乾隆的奏疏中写道肇事水手“系英咭唎国人,时年三十五”,但英舰船长上书广东巡抚时,表示期望对肇事老人开恩,该水手被执行绞刑时的目击者也称其似印度长相的黑矮老人。这一案件表明()A.军事侵略转为外交冲突 B.清廷司法体系存在漏洞C.英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 D.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8.19世纪90年代有汉族官员强调,清初入关前,明朝将领孔有德降清,为太宗皇帝带去数百门各式西洋火炮以及多名铸炮师和操炮手。明朝失去了火器优势后,清军在朝鲜、旅顺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针对明军的军事胜利。这一言论反映了()A.汉族官僚对满清统治的不满 B.清廷甲午战败对朝堂的震动C.洋务官员师夷长技的合理性 D.统治集团加强忠君体国教育9.新文化运动早期,改革者们对儒学与中国传统的批判,几乎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对手。但是到了“五四”末期以及以后,一些学者以对东西文化及西方哲学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反对西方文化派。这一转变源于()A.一战引发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学者对儒学思想的近代化改造 D.平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0.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11.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12.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13.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14.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15.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A.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C.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16.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A.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B.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C.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17.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18.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InAsianFrontiersofChina》是一部围绕长城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地的著作。这部书传入国内后,书名被译为《中国的边疆》或《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书名中的“中国”正确的理解是()A.地理概念:国家的中心城市 B.政权概念:全国性统一政权C.民族概念: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 D.文明概念: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19.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还出现了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据此可知()A.政府严格控制社会 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C.契约观念逐渐流行 D.经济立法程序严格20.西汉武帝时期修筑的居延边塞烽燧防御设施,到东汉中后期,逐渐失去其功能和作用(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缘于()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刺史制度的实施C.地方治理政策改变 D.地方豪强的崛起21.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政治最混乱、战争最频集时代,而在黄河史上的魏晋十六国时代,却偏偏是一个最平静的时代。”这一时期黄河的“最平静”得益于()A.北方人民南迁导致农田大量抛荒 B.少数民族内迁改变土地利用情况C孝文帝改革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推动黄河治理22.如表是《唐朝部分时期宰相出身身份对比表》,它表明唐朝()太宗武宗宣宗~昭宗宰相总数292066士族出身17632庶族出身121434庶族比例40%70%51%A.中枢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调整 B.统治集团内部力量对比变化C.科举选官制度淡化了门第观念 D.士族和庶族政治斗争较激烈23.魏晋以前,不论是篆书还是隶书,都写得工工整整。到了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盛行,打破了严谨书写形式,变得优美而灵动。这一现象()A.表明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B.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C.得益于统治政策的相对宽松 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24.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制的记述,集中反映出这一制度()内容出处“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欧阳修全集》“宋自中兴以后,每科进士及第动以四五百人计,盖倍于唐有余矣。”马端临《文献通考》“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硅祖,世为显著。至本朝(宋代)绝无闻人。”《宋元笔记小说大观》A.旨在强化对官吏的思想控制 B.保障了官员选拔公平公正C.切实防范宗室外戚干预政治 D.优化了官僚队伍总体结构25.两宋以前的农民主要是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和地主庄园内的部曲,《唐律释文》解释:“随主属贯,又别无户籍,若此之类,名为部曲。”宋代以后,部曲逐渐发展为佃农,并作为客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与主户取得了平等的户籍。最能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B.农业雇佣关系逐渐普及C.客户的社会地位提高 D.传统经济关系发生突破26.“官家”最初是指朝廷或官府。晋唐五代,偶尔用来称呼皇帝。两宋时期,从官府到民间皆称呼皇帝为“官家”。这()A.体现了皇权的世俗化趋势 B.缘于程朱理学的发展C.体现了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D.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7.下图为宋明以来中国核心区的变化,这一变化()A.推动了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C.削弱了中央对江南的控制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28.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除此之外,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明清时期家训变化主要基于()A.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B.传统信仰面临危机 C.官方哲学影响广泛 D.家庭宗法观念强化29.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A.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B.经营方式出现革新C.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30.以下为唐贞观元年十道(如图)到开元二十一年十五道(如图)的变化。据此可知()A基层治理体系愈加完备 B.经济重心提升区域地位C.国家监察地方力度加大 D.政局变动影响政区规划二、材料解析题(共2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1)根据材料,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材料二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