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组拓展演练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1页
C组拓展演练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2页
C组拓展演练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3页
C组拓展演练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4页
C组拓展演练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分层作业C组1+X拓展阅读主题文化名人文体回忆录、散文篇目《一世多艰叶嘉莹》《最美人瑞这样走来》《纪念傅雷》《交友高手汪曾祺》第一部分课内精读【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请找出选文中的一个例子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3.第③段画线句子: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有何含义?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答案】1.示例一: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上细节描写,头发凌乱,说明表现闻一多刻苦钻研,不在乎外在的形象。示例二:“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是语言的描写,写出了他实干的精神和谦虚的美德。示例三:如“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2.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钻探”“寻求宝藏”生动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孜孜不倦的形象,赞扬了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3.这句话充满了赞颂之情。以灯火为伴侣,描述了闻一多先生珍惜时间,夜以继日,乐此不疲,勤勉治学的情景。“漂白了四壁”,借灯火的光明开启了心中光明,充满了自信和希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细节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分析。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之中,对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解答此题,首先审题,从“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请找出选文中的一个例子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可知,一要找出一例即可,二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也就是该细节描写是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其次结合选文,先从人物描写角度入手,从第①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第②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语言描写可知,闻一多先生为人谦虚、踏实能干;从第③段“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的外貌描写和“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神态描写等,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专心致志、刻苦认真的精神;再从其他方面入手,如从第③段“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可知,闻一多先生刻苦认真,废寝忘食;从第④段“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可知,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最后,结合分析选择一例,作答即可。【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赏析句子需要注意四个角度:①修辞手法的角度;②描写方法的角度;③表现手法的角度;④关键词语的角度。基本答题格式是:手法+内容+情感。本题给出了答题方向,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根据句子“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闻一多先生的研究行为比作是钻探宝藏;“宝藏”这个喻体,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研究的重视,“研究古代典籍”本是静态的行为,而“钻探”“寻求”是动词,化静为动,将相对静态的学术研究写得动态化了;另外,“钻探”一词则写出了闻一多先生钻研的认真,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敬佩之情。【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重点语句,首先需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把关键词语作为答题的切入点;其次需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分析时要理解到位;最后需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若是句子在文章中间,则需要考虑是否承上启下,若是句子在文章结尾,则需要结合全文分析,并且联系主题。本题第③段划线句子中“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采用比喻的手法,“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出自《静夜》:“这灯光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借着灯火的光明从事学术研究,沉浸其中,怡然自适。“漂白了四壁”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光明”还象征着希望,闻一多先生在这样的夜晚,潜心学术研究,心中充满了希望与自信。【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⑩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3.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4.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答案】1.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2.不是。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4.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时通篇阅读,梳理情节,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根据第④段和第⑤段“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可概括第一件事:起稿政治传单;根据第⑥段“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可概括第二件事:群众大会演讲;根据第⑨段“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可概括第三件事:参加游行示威。【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要词句的理解。从上下文的内容看“小声说”不是指声音低,根据①段“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一句说明是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提取。根据第⑨段的“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就可找到与③段“现在,他‘说’了就‘做’”相对应的语句。【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是动作描写,“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外貌(神态)描写。通过这两种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样子,直接表达闻一多先生的凛然正气,体现了闻一多伟大的形象。第二部分类文拓展【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世多艰叶嘉莹胡柳烟①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西城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②叶嘉莹的笔名叫迦陵,这个笔名源自佛经中的一种鸟,叫妙音鸟。叶嘉莹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从伯父那里。她说她踏上诗词之路,第一个要感谢的也是伯父——叶廷乂。叶廷乂国学修养尤为深厚,对好诗词又冰雪聪明的侄女甚为钟爱,闲居无事时,常教她吟诵和写诗,古诗词里的幽雅静美融入她幼小的生命。③1937年七七事变的尖锐枪声,划破了她清平宁静的生活,她人生的悲凉苦难自此一重重袭来。彼时她的父亲因上海沦陷,随政府一路南下,战乱动荡中音信全无。母亲忧劳交加,腹部长肿瘤,手术后因败血症溘然长逝在火车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唯有诗词,陪伴她度过忧患。④1941年夏,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大二那年,顾随先生为他们讲授“唐宋诗”。顾随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和识见。顾随言语如溪水如江河,内容幽微细腻又滔滔深广,让人浑然忘我。顾随先生讲课无任何课本可凭藉,全任神行,叶嘉莹每到上课便极力心追手写,恨不能将先生之言语记录到一字不差。她一生辗转,趟过千山万水,坎坷乱离中失物无数,但这些笔记一本都未曾丢弃。在她心里,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明月的万顷光华,能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⑤大学毕业后,叶嘉莹跟随丈夫前往台湾,辗转任教于三所中学。冬天,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都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若无其事地去上课。未过多久,更浓重的愁苦不断袭来。当时台湾风声鹤唳般的白色恐怖下,她的丈夫被捕,她自己失业、寄人篱下,一度茫然。多年之后,生活好转,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又因车祸双双离世,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见任何人,只将满腹苦痛倾付笔端于诗词。⑥漂泊的这些年,叶嘉莹无时不在思念故土。那是她生命的原乡,诗词的原乡。⑦1974年,中国和加拿大建交,叶嘉莹马上申请回国,夙愿终偿,她激动地写下268句《祖国行》。一次回国时在火车上,她见有人捧着《唐诗三百首》,感动不已,这个和她一样刚刚经历大劫难的民族,骨子里还有对美好的渴求。⑧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寄出一封信:“落日的余晖正在树梢上闪动着金黄色的亮丽光影。马路两边的樱花树落英缤纷。一寸光阴一寸金,这种景色唤起了我年华老去的警醒。”收件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此时的她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在,她要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她的申请被批准,不久,她受聘南开大学,这一待,就直至现在。她明白历经波折的祖国依然贫困,回来全是自费,讲课也不要一分钱。⑨多年之后,她的学生们也都记得她讲古诗词时的情形,当时只可容纳300个人的阶梯教室,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台阶上、窗户上都坐满了人,叶嘉莹走上讲台都十分困难。⑩从21岁起,她已教了70多年的书,没有人能够计算出她到底上了多少课,教过多少学生。可她觉得还不够,她生怕年轻人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⑪她变卖北京市西城区房产(此房产是其昔日居住的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所得1080万元全部捐献给南开大学的迦陵教育基金。她捐献了毕生全部财产,捐献仪式上,她没有出席。⑫诗词是她的信仰,是她未竟的梦。她不止一次说:“我有一个梦,我的梦是什么?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讲解而有一粒种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年之后,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选自《民谣与诗》,有删减)1.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下列思维导图。2.结合语境,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1)在她心里,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明月的万顷光华,能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赏析角度:修辞手法)(2)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都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若无其事地去上课。(赏析角度:人物形象)3.叶嘉莹荣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也曾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参照袁隆平教授的颁奖词,为叶嘉莹先生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答案】1.(1)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乱动荡中父亲音信全无,母亲因病去世,叶嘉莹写下《哭母诗》,度过忧患。(叶嘉莹以诗词陪伴度过忧患)(2)1979年,叶嘉莹回国申请被批准,受聘南开大学,免费讲授古诗词课。2.(1)运用比喻手法,将因辗转乱离而模糊的笔记比作明月光华,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嘉莹在顾随先生课堂上所记的唐宋诗笔记,在人生灰暗的阶段给予她重要力量,表明她对诗词的无比热爱。(2)打着补丁却“若无其事”,可见身处贫寒的叶嘉莹仍然淡定、从容,并与后文她捐献1080万元形成鲜明呼应,可见叶嘉莹俭朴高尚、淡泊名利。3.她是一位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或相应合理的称呼皆可)当她身处绝望困境时,她以诗词为伴,度过忧患;当她声名远扬海内外时,她仍然以诗词为毕生信仰。淡泊名利,一位先生,传承文化,家国天下。她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年轻人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梳理文章情节结构,第一空应对应文章第③段,由“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唯有诗词,陪伴她度过忧患”可概括,父亲音信全无,母亲去世,叶嘉莹以诗词陪伴度过忧患。第二空应对应文章第⑧段,由“1979年,她的申请被批准,不久,她受聘南开大学,这一待,就直至现在。她明白历经波折的祖国依然贫困,回来全是自费,讲课也不要一分钱”可概括,1979年,叶嘉莹回国申请被批准,受聘南开大学,免费讲授古诗词课。【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一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时首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修辞之处,再分析运用修辞的效果和表达的情感即可。“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明月的万顷光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因辗转乱离而模糊的笔记比作明月光华。效果情感是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嘉莹在顾随先生课堂上所记的唐宋诗笔记,在人生灰暗的阶段给予她重要力量,表明她对诗词的无比热爱。第二句要求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分析其中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本句可知,“衣服都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是外貌描写,此处体现了叶嘉莹俭朴,打着补丁却“若无其事”的上课去,体现了叶嘉莹淡定、从容。她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是如此低调,与后文她捐献1080万元形成鲜明呼应,可见叶嘉莹俭朴高尚、淡泊名利。【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所给颁奖词的表达形式。颁奖词第一句形式是“他是一位……”,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她是一位诗词的女儿”;第二句“当他还是……的时候,已经具有……”,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当她身处绝望困境时,她以诗词为伴,度过忧患”;第三句“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当她声名远扬海内外时,她仍然以诗词为毕生信仰”;然后是四个四字短语“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淡泊名利,一位先生,传承文化,家国天下”;最后是“他毕生的梦想,就是……”,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她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年轻人感受古典诗词之美”。【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五四学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最美人瑞①这样走来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道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叼扰。当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3.从第⑧段杨先生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她对后辈抱有什么感情?联系全文,说说“我”对杨先生怀有什么感情?4.假如杨绛被评为中国“最美女性”,请根据本文内容以及你对她的了解,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答案】1.杨绛反抗造反派,维护自己人格尊严。2.画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通过对季康先生的身材、举止,尤其是眼眉的描写,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季康先生坚毅刚强的性格。3.杨先生对后辈抱有的感情是鼓励、体贴;我对杨先生怀有敬佩、感谢、怀念之情。4.她,举止文静,高雅脱俗,气质美;她,坚毅刚强,坚持正义,性格美;她,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才华美;她,宽厚仁慈,以母性情怀关注天下苍生,是最美女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可以采用记叙要素法。从“‘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中提炼人物:杨季康(杨绛);事件:反抗造反派;从“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提炼结果: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故概括为:杨绛反抗造反派,维护自己人格尊严。【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确定赏析角度为人物描写。划线句描写了季康先生的身材、举止、弯眉,判断为外貌描写;结合句子“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分析作用,表现了季康先生的身材娇小、举止文静、眼眉高挑的特点,传神地突出了季康先生坚毅刚强的性格。【3题详解】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⑧段“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可知,这是对“我”的作品的称赞,这属于对后辈的鼓励;“天气酷热,多多保重”则体现了对后辈的关怀和体贴。第二问:考查体会情感。根据第⑧段“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可以看出“我”对杨绛先生的感恩;“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可以看出对杨先生的恭敬,敬佩;根据第⑨段“当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体现了“我”对杨先生的怀念之情。【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特点是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语言非常精练简洁。本题可从杨绛先生的气质、才华、胸怀等方面抒写、赞美。【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纪念傅雷施蛰存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中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⑩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⑪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⑫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⑬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⑭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4.结合选文和你读过的《傅雷家书》,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朴无华 B.生动形象 C.言简意丰 D.饱含深情【答案】1.第一怒: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一怒回上海。第二怒:在上海,和作者因对黄宾虹晚年画作意见不同而发怒。第三怒:文革期间,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2.“踱”,慢步行走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既关心(担心)傅雷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的矛盾心理。(意近即可)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对傅雷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他希望傅雷刚直不屈,坚持真理的品德能在知识分子间传承。(意近即可)4.傅雷是一个性情刚直(性格刚劲、刚直不屈)、教子严格、治学严谨、舐犊情深、坚持真理、工作专注、德艺双馨、人格高贵、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写出其中四方面,每方面1分;语句完整,意近即可)5.B【解析】1.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围绕傅雷的“怒”找到对应的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第③段,“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可以概括为: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了。第二次是第⑨段,“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可以概括为:在上海,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的画,产生了争论,讨论的是学术问题,然而傅雷在论辩中发怒。第三次第⑩段,“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可以概括为:“文革”期间,傅雷不堪凌辱,“一怒而死”。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踱”本义指慢慢地走。“我就踱了回家”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我”看到傅雷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我”心中担心傅雷,但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所以心情矛盾,脚步才会放慢。3.考查对文段蕴含作者情感的把握。作者敬重傅雷刚直不阿的崇高品德,“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所以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的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永远为知识分子所继承和发扬。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入手。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教育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可知其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地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可知其望子成龙。“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可知其刚直不阿。本文写的“傅雷三怒”可知其易怒的特点。“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可知其专注学术、硕果累累。5.文章按时间顺序,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在回忆傅雷时,突出了他的个性,将傅雷的性格写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有时还显出机趣和幽默。“生动形象”不符合文章内容。故选B。【浙江省诸暨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交友高手汪曾祺张达明①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写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魅力。②一次,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中间用了“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为了“制”,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面子,谁也没有给苏叔阳指出来。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二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低声对他说∶“吃定饭再看。”③苏叔阳不知条子上写的什么,急不可耐地偷偷溜进洗手间,展开条子一看,脸便蓦地红了。原来,纸条上汪曾祺用秀丽的字写道∶“骈”不读“并”,读“片”;在空了一行后,又写道∶“掣”不读“制”,读“彻”。当时,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绪,擦干眼泪回到饭桌,小声对汪曾祺说∶“汪老,谢谢!谢谢您!”而汪曾祺却用瘦长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苏叔阳的脸,慈祥的目光里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意。④20世纪80年代,作家陈国凯一次去湖南开会,开饭时,他看见一个已坐在饭桌前,面前并放着一杯酒。当时,陈国凯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并未见过其人。当他刚坐到那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竞是这个鬼样子!”⑤陈国凯一下子就被这个可爱的逗乐了,也大笑着问汪曾祺∶“您想我应该是什么样子?”⑥汪曾祺依然笑道∶“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大,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⑦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讲的忘年至交。⑧对此,铁凝也感同身受。那次,全国作协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孩子对汪曾祺说∶“那就是中国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⑨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铁凝后来深情地回忆道∶“那一刻,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⑩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像找到老朋友似地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⑪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⑫汪曾祺经常就是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见面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的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如春。(选自《晚报文萃》2012年16期)【读趣】1.汪曾祺先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幽默机智,读完本文,你一定被汪老的人格魅力吸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与人交往中的一些“趣”事。【识人】2.本文语言素朴风趣,人物立体鲜明。请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1)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低声对他说∶“吃完饭再看。”(2)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悟智】3.读完全文你觉得汪曾祺的交友之道高在哪里?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请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明。【答案】1.①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②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③调侃铁凝说脑门上没头发,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④分别多年依旧一眼认出了高晓声的鞋,并打趣说鞋还没破啊。2.(1)“悄悄”“低声”是细节描写,其他人碍于面子谁也没有指出苏叔阳的错误读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