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中国液化气深加工市场发展及竞争力分析报告第一章2008-2009年世界液化气深加工行业运行现状分析第一节2008-2009年世界液化气深加工行业发展概况一、世界液化气深加工行业发展特点分析据美国化学市场联合公司(CMAI)烯烃和聚合物业务部执行副总裁MarkEramo于2008年3月底分析,由于石化能力的大量增长,主要在中东和亚太地区,从而预计2009年将会驱使石化工业开工率下降,并挤压石化效益。中东石化能力将会占据国际烯烃衍生物贸易市场越来越大的份额。
据CMAI的欧洲、中东和非洲烯烃业务部负责人TonyPotter分析,至2009年第一季度结束,中东预计将会有超过900万吨/年乙烯能力投运。中东的扩能将使全球乙烯总能力增加7.5%,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慢,届时需求的增长率可望降低到低于历史年增速约4.5%的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经济衰退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将使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大大减速。
至2008年底,中东乙烯能力新增投运将包括沙伯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延布的130万吨/年蒸汽裂解装置,计划于第3季度投运。第4季度增加的包括伊朗在Assaluyeh的裂解装置,以及沙特阿拉伯另外三套装置,合计将有610万吨/年乙烯推向市场。这一新增能力的峰值2008年将于2009和2010年开始影响市场。
尽管伊朗因财政、设备和原料等问题而推迟了项目建成,其他的中东裂解装置项目也有一些延迟,但这些装置仍将于2008年底至2009和2010年投产。分析人士认为,在伊朗的Arya沙索公司和Jam石化公司裂解装置建成后,伊朗不会对全球的开工率产生大的影响。伊朗的后二套裂解装置:Assaluyeh烯烃公司和Ilam石化公司的装置仅在2010年共增加100万吨/年。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裂解装置的开工率在2008-2009年将维持很高的开工水平,但很难保持到2010~2011年。
SRI咨询公司(SRIC)负责人助理EdGartner表示,由于高的原油价格推高了石油基原料价格以及美元疲软的共同结果,使美国在出口市场上更具竞争性。2007年世界裂解装置平均开工率为92%~92%,美国平均为91%。
北美与亚洲情况各异SRI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AndreaBorruso认为,受北美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2008年北美出口仍将继续走强。北美生产商拥有向拉丁美洲、中国、印度出口聚乙烯(PE)的能力,亚洲其他地区出口形势也很好。北美石化生产商的天然气原料成本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可与中东成本优势甚至更大的生产装置产品相抗衡。中东仍是石化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
如果天然气在2009-2010年能继续比原油价格低出很多,则北美石化生产商将前景看好。从加拿大西部来看,加拿大一些生产商与亚洲一些净出口国家如韩国、日本、泰国和新加坡相比,仍具有竞争优势。据SRIC预计,北美生产商到2011年,其裂解装置的开工率将继续保持在90%以上。而世界其他地区将在较低的开工率下运行。分析人士指出,新增能力的最大影响将在亚洲地区,该地区某些低效的裂解装置将面临关闭。
自2007年起日本已有一些能力关闭,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某些生产地也因其解装置高的成本而面临经营困难的处境。
亚洲石化工业在上升的原料成本对效益的重压之下力求保持赢利,但也有一些烯烃生产商不能弥补成本的增大而转向产业重组。
石化生产面临高成本挑战
欧洲生产商预计,随着中东产能的投入,2008年下半年其售价和利润将在重压之下。欧洲生产商的压力在于中东生产商对美国出口产品成本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分析认为,中东生产商将成为向欧洲出口乙烯衍生物不断增多的供应商。预计未来欧洲需求的增长将通过从中东进口PE和乙二醇来满足。由于能力过剩,欧洲裂解装置的平均开工率将从高于90%下降至2009~2010年88%~89%。分析认为,尽管开工率下降,但中东基于廉价乙烷原料的裂解装置仍将保持高的效益,这是由于高的油价助推了石化产品和聚合物价格水平所致。
欧洲的烯烃净购买商如英力士公司,将因其裂解装置可在最大限度减少净需求购买量情况下而全负荷运转,从而可以获益。而净售出商,包括壳牌化学公司、Polimeri欧洲公司和鲁尔石油公司,将受损最大,并可能会使其裂解装置开工率降至甚至较低水平。2008年第4季度欧洲石化生产商疲软的财务业绩反应了石油和石脑油价格快速增长而造成的影响。欧洲大多数石化生产能力基于石脑油原料。快速上扬的石油市场对其影响尤大。道达尔公司2008年第4季度的化学品业务净利润比上季度8700万欧元(1.34亿美元)下降了66%。这一下降基本缘于石脑油价格快速而强劲地增长以及芳烃利润低迷对石化效益带来的影响。该公司第4季度的化学品销售额增长6%至49亿欧元。道达尔公司的基础化学品部门主要由石化组成,2008年第4季度净亏损800万欧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1.68亿欧元。巴斯夫公司的石化业务2008年第4季度销售额下降6%至13.6亿欧元。2008年巴斯夫公司141.6亿欧元化学品销售额中石化占40%。该公司第4季度化学品营业利润下降50%至2.83亿欧元,销售额下降1%至34.2亿欧元。巴斯夫公司苯乙烯产品业务在其销售额增长中占大头,该项业务2008年第4季度销售额下降5%至12.4亿欧元。这一下降反映了价格的影响以及建筑业需求的疲软。巴斯夫公司表示,未来仍将面临挑战,油价甚至会更高。原材料价格继续走高,尤其是高的油价将使巴斯夫公司面临增长的风险。北美生产商也力求在上升的成本情况下保持效益。陶氏化学公司2008年第4季度的净收入下降16%至8.06亿美元,销售额增长16%至142亿美元。与上年相比,2008年该公司的原料和能源费用增加了17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公司2007年第4季度的化学品业务净收入下降10%至11亿美元,这是由于利润降低和库存减少而带来的影响。高的销售数量仅部分弥补了利润降低和库存减少的影响。甚至一些基于廉价乙烷原料生产石化产品的中东公司也不能幸免。沙伯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2008年第4季度净利润为68.7亿里亚尔(18亿美元),增长12%,但低于预期的84亿-90亿里亚尔。这些料想不到的结果也反映了由于次贷危机而使美国需求下降带来的影响。由于高涨的油价而使原材料成本上升也带来很大影响。中东扩能的影响将显现分析人士指出,北美以及欧洲石化生产商的发展已受到了中东预期扩能的制约。陶氏化学公司与加拿大魁北克地方政府投资部门各持股50%组建的合资企业表示,因加元走势强劲,其乙烯和PE装置开工期悬而未决。因不能保证经济地获取可持续的原料,陶氏化学公司已关闭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Hahnville的22.7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依士曼化学公司使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Longview生产基地以乙烷和丙烷为原料的裂解老装置停产,作为依士曼化学公司向Westlake化学公司出让其PE业务的一部分内容。该公司也将使另一套在Longview的小型裂解装置退役。依士曼化学公司推进使用煤气化为原料替代以支撑其石化业务。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2001年时的情况出现,则天然气相对于原油将无竞争优势,北美将会闲置更多资产。如果现在的动态发展之势继续表明,天然气交易与原油相比要低很多,则一些国家要闲置资产的将是在亚洲和欧洲,而不是在北美。虽然预计欧洲发展会减慢,但在欧洲可能不会有更多的烯烃能力关闭。近年内欧洲将关闭二套裂解装置,这将使市场上总计减少40万吨/年乙烯,但这一削减与中东的发展并无关联性。道达尔公司将关闭在法国Carling的24万吨/年乙烯能力,Polimeri欧洲公司也将关闭在意大利Gela的16万吨/年乙烯能力。据称,欧洲生产商在2008-2009年增加50万吨/年乙烯能力。欧洲许多的裂解装置通过脱瓶颈扩能项目可望再增加5万吨/年。各种途径力求保持竞争性欧美生产商正在寻求采用各种途径以保持竞争性,并在中东有成本优势的装置投产后仍能保持市场份额。而另一方面,陶氏化学和埃克森美孚公司正在中东投资建立和拓展其自有的能力,企图将低成本的塑料和树脂进口到美国和欧洲。原料灵活性和一体化生产将决定欧洲和美国公司最终是否具有最好的成本地位。在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壳牌公司和莱昂得尔巴赛尔公司都拥有灵活进料的裂解装置,有些也与炼油厂实施一体化联合。这些装置在总体上占据较为高效的地理优势。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公司也在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拓展石化能力。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国和新加坡进行中的项目,将有助于该公司在今后几年内提高其在亚洲和中东的裂解装置能力超过60%。新加坡裕廊岛的裂解装置项目是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该生产地的第二套,将供应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该100万吨/年裂解装置将是埃克森美孚所有烯烃装置中最具原料灵活性的装置,将于2011年初投运。另外,壳牌公司也正在新加坡武公岛建设裂解装置。
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石化)、福建省地方政府和沙特阿美公司的合资企业福建炼油石化公司将于2009年在福建泉州投运一体化的炼油石化联合企业。另外,巴斯夫公司与中石化正在寻求中国政府批准以扩建其在南京的裂解装置和衍生物联合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诺瓦化学公司在加拿大Sarnia的联合装置是原料具有灵活性生产基地的一个实例,原料具有灵活性可带来成本优势。
诺瓦化学公司也拥有阿尔伯达的地理优势,它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乙烯具有经济性。甚至在该产业平均的出口经济性不能维持长久的情况下,基于市场的动态性,该公司也将继续出口PE。
诺瓦化学公司乙烯生产约2/3采用阿尔伯达有优势的原料,因而该公司烯烃和聚烯烃业务2007年第4季度的息税前利润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多,达到3.08亿美元,大多数由于较高的PE销售量和原料成本优势之故。二、世界液化气深加工行业市场分析2008年,国际液化气深加工产量达到2.3169亿吨,增长1%。其中作为最大化工消费区域的亚太(含OECD和非OECD)和最大化工生产基地的北美,其液化气深加工产量仍位居世界前两位,分别为5303万吨和7053万吨,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除OECD亚太和欧洲的产量有减少趋势外,其余主要生产地区的产量均平稳增长;;前苏联、非OECD亚太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区域。
2008年国际液化气深加工消费量达到2.5287亿吨,年均增长1.8%,略高于产量增速。其中北美和亚太(含OECD亚太和非OECD亚太)地区的消费量居前两位,分别达到7806万吨和7499万吨,两者合计占世界LPG总消费量的60%以上。除欧洲地区的消费量有减少趋势外,其余主要消费地的消费量均小幅增长。前苏联、中东是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区域。2005-2007年,前苏联消费量从973万吨增长到1141万吨,年均增长8.3%;中东地区的消费量年均增长3.9%。除了中东、非洲地区供应过剩外,其他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供应缺口。OECD亚太、欧洲地区供应缺口较大,其中2005-2007年,OECD亚太地区供应缺口高,未来3年内,国际产量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产量将达到2.3976亿吨,年均增长1%。
2010年以前,虽然液化气在民用领域将不断受到天然气的冲击,但在世界各地青睐绿色环保能源的背景下,液化气在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强化,未来国际液化气深加工需求量仍将保持微幅增长;预计2010年消费量将达到25784万吨,年均增长0.%,低于LPG产量增速。
未来3年内,受新建化工装置陆续投产影响,中东地区的液化气深加工产量增速将明显减缓,该地区供应过剩量将减少。到2010年,随着非洲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民用气覆盖面的提高,液化气深加工需求量将保持2%的年均增速,该地区供应过剩量也将逐步减少。由于长期以来石油资源的匮乏,OECD亚太、欧洲到2010年仍然存在较大的供应缺口。受供应和需求双双下滑影响,2008-2010年,北美地区仍将保持一定的供应缺口,预计在700万吨左右。三、世界液化气深加工行业技术分析1、乙烯装置规模向大型化发展
根据著名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称,未来乙烯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速,每年约4%~5%,5~10年乙烯装置规模将不断扩大,新建乙烯装置所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规模、原料和工艺技术,以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建设150万吨/年规模的大型乙烯装置不久将成为现实。乙烯装置规模的扩大将显著降低投资,装置规模由50万吨/年增至70万吨/年,可节省投资16%,由50万吨/年扩至100万吨/年,可节省投资35%。另外,乙烯原料对其盈利能力影响很大,中东地区以气体为原料的乙烯装置未来更具竞争力。
2、炼油厂渣油为原料的气化技术
过去10年由于原油性质变重和变劣,市场对中间馏分油(航煤和柴油)需求加大,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即要求燃料清洁化,限制SOX、NOX和CO2排放)导致对炼油厂燃料油(主要为渣油)产品需求不断减少。主要由更为清洁的天然气用于发电,使燃料油在发电行业用量急剧减少,造成低价低质量的重质渣油产量过剩,由此以渣油转化为含氢气和一氧化碳合成气的气化工艺(IGCC)应运而生,此工艺转化的合成气可用于发电或生成蒸汽或用于石化工业的大规模生产的基本化工原料气体。目前有几种成熟气化工艺(IGCC)可对外授权。
合成气用于化工产品生产原料的关键在于H2∶CO比,合成气纯度、可靠性及规模经济性等几方面,目前由炼油厂渣油气化生产的合成气的H2:CO比均小于1,用于化工生产均需进行调整。
3、稀乙烯的增值利用
稀乙烯用于乙苯生产。传统的乙苯生产方法是利用聚合级乙烯与苯进行烷基化法制得,但从资源配置角度考虑,利用乙烯裂解装置联产的稀乙烯生产乙苯更能发挥装置的经济效益。
对于蒸汽裂解装置,裂解原料不同,其乙烯浓度差异较大,如以石脑油为裂解原料的乙烯裂解装置,其乙烯分离塔中乙烯浓度可达80%,而对于气体裂解原料装置,其乙烯浓度为60%,剩余组分多为乙烷。ABB鲁姆斯公司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稀乙烯制乙苯经济性最佳,因为稀乙烯中比乙烯更轻组分如氢和甲烷等和比乙烯更重组分如丙烯均被有效地脱除,这些均对乙苯生产不利。此外,稀乙烯与乙苯装置匹配利用可显著提高现有乙烯分馏系统效率。
4、二甲醚的生产利用
现今高经济效益的甲醇工艺技术可实现日产甲醇5000吨,甚至更多,为甲醇下游利用,生产更多高价值产品提供了机会。其中甲醇生产二甲醚最具市场前景。二甲醚可作为发电行业燃气透平替代柴油的燃料。
二甲醚由甲醇脱水制得,最有代表性工艺为德国鲁奇法,改变了传统的甲醇和二甲醚联产的工艺路线,而是在甲醇厂中增加一套独立的二甲醚生产装置,可明显节省投资。根据二甲醚蒸馏塔尺寸和结构变化,可以生产不同规格的二甲醚产品,如用于发电烯料气或纯二甲醚产品等。
5、二烯烃和乙炔的脱除技术
延长石化厂乙烯裂解装置和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运行周期涉及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避免二烯烃和乙炔的聚合物形成。炼厂及乙烯厂中碳三、碳四和碳五物流中的二烯烃和乙炔可通过选择性加氢进行处理。不过,高昂价格的钯基加氢催化剂(美国现时价格为42美元/克)使得人们必须重新考虑反应器的设计以进一步优化钯基催化剂的性能。现在反应器设计均趋向于采用上流式结构,进料气/液比为0.2或更小,而传统的选择性加氢工艺反应器为固定床下流式结构。
不论采用上流式还是下流式结构,氢气和烃液流均为同向流动,但采用上流式结构气液物料分布更好,所以其选择性加氢效果也更佳。
6、抑制催化和高温裂解焦的生成技术
乙烯装置结焦是困扰乙烯厂周期运行和影响乙烯生产的老问题,抑制乙烯裂解炉生焦即可提高裂解炉生产效率,增加乙烯产率,提高转化率和炉管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以前对乙烯裂解炉生焦仅仅是如何解决催化焦的防焦技术,来延长裂解炉运行周期。现在已认识到改进裂解炉管表面化学结构可有效抑制催化焦和高温热解焦的生成,延长运行周期。
7、延迟焦化蜡油(CGO)加工技术
焦化蜡油(CGO)与减压蜡油(VGO)相比,由于经过高温深度裂化反应使其含有较多的重质多环芳烃、碱性碳化物和杂质。在考虑用加氢裂化工艺处理焦化蜡油(CGO)时,必须慎重考虑重质多环芳烃和杂质对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影响,因为多环芳烃和碱性氮会严重影响催化剂寿命,此点也是通常限制加氢裂化进料的焦化蜡油干点为510℃的原因。
8、丙烷脱氢制丙烯
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丙烯脱氢催化剂诞生以来,由于催化剂设计的进步已使第二代丙烯脱氢工艺发生了显著的改进。
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推动了丙烯需求的不断增长,近年其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乙烯需求的增速。单纯从乙烯裂解工艺获得丙烯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丙烯的需求,所以开发扩大丙烯来源的生产工艺近年成为热点,其中丙烷脱氢制丙烯第二代工艺最受关注。
第二代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克服了第一代工艺的弱点,主要包括有:提高连续运转时间、降低投资和公用工程消耗,丙烯选择性也得到提高,催化剂技术等。
9、裂解汽油的改质利用
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对乙烯裂解装置的裂解汽油的影响是考虑降低其烯烃含量和芳烃含量。裂解汽油通过选择性加氢脱除易生胶的二烯烃、苯乙烯化合物和茚后,通常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
第二节2008-2009年世界主要地区液化气深加工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一、北美经济衰退蒙阴影、出口增长有支撑,2008年美国石油化工业喜忧参半。2007年,房屋市场疲软以及能源价格的高烧不退,对美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这些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美国经济2008年的表现也因此蒙上一些阴影。不过对美国化工生产商而言,对于2008年似乎并不用特别担心。全球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工业观察家们认为,尽管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但美国石油化工工业前景将取决于全球经济是否相对强劲,以及美元的疲软能否刺激出口出现较大增长。2008年美国化工生产并不是非常糟糕的一年。美国石油化工委员会预期,2009年全球石油化工将增长4.3%,其中美国石油化工产量将增长2.1%、销售额将增长2.3%至6540亿美元;对美国的化学工业而言,受海外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美元疲软刺激出口增长的影响,2008年美国石油化工贸易出现盈余,同时化学品产量创下新高。从总体上看2008年对于美国石油化工生产商来说,并不是非常糟糕的一年。美国《化学工程和新闻》对美国25家化学公司盈利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这25家公司的利润同比增长14.6%达到35.8亿美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4%达到480亿美元。2008年前9个月,这25家化学公司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7%达到1430亿美元,利润同比增长10.2%达到115亿美元。尽管美国化学公司的表现较为强劲,但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美国化学品产量仅仅增长了0.4%。其中,基础化学品产量增长较为强劲,达到2.5%;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农用化学品行业,同比下降6.4%。2008年美国化学品价格出现了温和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及日用品。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前10个月,美国化学品价格同比增长3.4%,而日用品价格同比增长4.1%。2007年美国石油化工业的亮点是贸易业务。相关专家基于2008年前10个月的数据预测,2008年美国化学品贸易赤字将从2007年的73亿美元大幅减少至5.59亿美元。甚至有专家认为按以往经验,年底美国化学品出口更为强劲,所以美国化学品在去年11月和12月的出口表现将高于预期,因此2008年美国石油化工贸易极有可能出现盈余。美元贬值贯穿2008年全年。不过这对美国化工生产商来说并非坏事,它将刺激2008年美国化学品出口继续强劲增长。全球能源需求持续下降,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同时进一步压缩了化学品生产毛利。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涨幅度相对于石油价格较小,因此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美国石油化工工业在2008年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以每桶石油包含约580万Btu的能源计,那么2007年天然气价格最高时,以天然气转换成石油的成本约为50美元/桶。美国乙烯工业主要以乙烷为原料,乙烷来自于天然气;而欧洲和亚洲的乙烯工业主要以石脑油为原料,石脑油是石油的衍生物。FitchRatings公司证券分析师称,美元汇率和能源价格的影响,在2008年给美国石化生产商创造一个较为健康的竞争环境。美元持续疲软将使2008年美国石化产品出口继续强劲增长,同时以乙烷为原料的美国乙烯经济,在原油价格高烧不退情况下将有更强竞争力。美国石油化工委员会(ACC)2008年报告称,在中国、印度及中东等高增长带动下,2008年全球石油化工工业将增长4.3%,比2007年4.1%的增长率提高0.2个百分点。美国化学品产量在2008年增长2.1%,化学品销售额将增长2.3%达到6540亿美元。受海外经济增长及美元疲软刺激出口增长影响,2008年美国化工贸易将出现盈余、产量创下新高。2008年对于美国石化工业忧喜参半。二、俄罗斯 “未来几年内,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将变得不再稳定”——《俄国石油投资者》主编Mikhail
Kroutikhin如是说。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担心是否有足够的原油供应来满足全球经济增长,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快速的经济增长需求。与此同时,他们也特别关注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几大经济体,因为这几大经济体是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
2008年前三个月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出现十年来的首次下滑,业界担心国际原油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俄罗斯一位高级石油官员告诫市场,由于产能可能出现下跌,俄罗斯未来的石油供给将受到威胁。
全球石油供应巨头减产,有可能对目前已经居于高位的油价形成更大压力。由于全球石油产量不足,再加上需求激增、油田开发成本增加、产油区政治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油价在四年间由每桶30美元一路飙升至今天的每桶110美元以上。周一纽约6月原油期货每桶收盘116.63美元,导致许多国家的通胀更加严重。
俄罗斯能源部将这一下跌称之为“停滞”。俄罗斯最大的独立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OAO
Lukoil)副总裁列奥尼德·费顿在上周二发表的评论中表示,俄罗斯的石油供给已经见顶,集约化的原油生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国际能源署(IEA)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俄罗斯的石油输出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其今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日产量为1000万桶,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1%,为1998年以来的首次下滑。数据还显示,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比2007年8720万桶/天的水平,上涨到8840万桶/天,涨幅达1.4%。
俄罗斯第一季度的原油生产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于未来十年全球石油供应能力的担忧。
业内分析人士和俄罗斯政府认为,原油产量出现下降是由于天气不佳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使得在油井间移动钻机变得极为困难。此次下跌与近几年原油产量的不断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
费顿表示,要想维持目前的产量水平,必须投入1万亿美元用于开发新的储量。
费顿将俄罗斯与石油产量正大幅下降的北海及墨西哥进行了比较,称在俄罗斯主要石油产区、储量丰富的西西伯利亚地区“产油量强劲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
IEA石油分析专家大卫·法夫表示,目前能源署正在采取一种谨慎的方式。他说,第一季度的经营结果使能源署下调了对未来俄罗斯原油生产的预测值,这里面剔除了去年冬天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
《俄国石油投资者》主编Mikhail
Kroutikhin认为,俄罗斯的原油产量在去年就已见顶,产量下滑的状况还将持续好几年。他说:“产量下滑主要是由于高额税率和缺乏开采投资的金融动机所造成的。”Kroutikhin也提醒市场,未来几年内俄罗斯的石油供给变得不再稳定。
新油田开发慢遏制企业积极性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费顿对俄罗斯的原油产量是否会继续增长提出质疑。一旦西伯利亚的高产油田逐步枯竭,在尚未开发的偏远的东西伯利亚地区探寻新的石油资源所耗费的巨额成本将使石油公司望而却步。费顿说,“当这些油井的产量下降时,你就不得不去钻探更多的油井。”同时,他也表示应该稳步开采现有的油田资源。
他也承认产量下降是一种中长期趋势,西西伯利亚正在重蹈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的覆辙,只是时间推后了五六年。当这些油井的产量下降时,你就要钻更多的油井。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都曾发生过这一幕,现在这一幕在西伯利亚重演了。
经济专家认为,俄罗斯新油田开发的速度比老油田枯竭的速度缓慢得多,高税负和日益增加的各种开支使每桶油的开采成本增加了20%至30%,抑制了企业开发新油田的积极性。
花旗集团最近表示,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可能不再会“想当然地增长”,但截至2012年,产量仍然会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国有化牵制俄石油增长
由于俄罗斯政府对能源领域的干预力度加大,投资者开始变得日渐谨慎,俄罗斯石油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已从2003年12%的高点降至2.5%。
尤科斯石油公司被俄罗斯政府强制解散,收归国有,并解除了该公司和壳牌、BP等西方石油公司的合同,导致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他私营公司也都逐一遭到政府“修理”。直到去年为止,私营石油生产公司罗斯石油(Russneft)一直是俄罗斯增长最快的大型石油企业。原来的日产量可达30万桶,而如今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据称,公司所欠税额超过8亿美元。
埃克森美孚的萨哈林1号油气项目曾是增长的动力,但由于俄政府限制它的扩张,同时俄罗斯的国有能源集团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也试图控制其天然气输出,因此它也正面临着减产的局面。
俄罗斯能源部前任副部长弗拉基米尔·米洛夫表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为收购而耗尽了资金,而这些资金原本可以用来开发新油田。
随后俄罗斯政府对石油收入征收80%的税收,大概相当于每桶27美元以上。此后石油开采活动减少,石油产量也开始下滑。
对于基础设施的再投资可以大大提高现有油田产量,莫斯科经纪公司阿托恩资本分析师Artyom
Konchin说:“我们不是缺油,而是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油田开发。”三、欧洲 欧洲液化气工业竞争力高级工作组发布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欧洲液化气工业》专题报告草案,分析了欧洲液化气工业当前的发展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危机提高竞争力的3个重要议题:创新和研究、合理分配自然资源、公平开放的市场。
由欧盟发起成立的欧洲液化气工业竞争力高级工作组的使命,就是研究在中国和印度液化气工业的崛起以及中东地区依靠资源优势而吸引的巨大投资,给欧洲液化气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和改变欧洲液化气的发展思路。
报告提出,创新和研究是确保欧洲液化气工业安全的关键。要想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就需要新型的化学方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全球性环境和社会的挑战也少不了创新与研究。液化气工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合作开发与研究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欧洲液化气工业需要增加研究开发的数量,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和质量,特别要鼓励中小型的私营单位和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自然资源在能源和原料领域的合理分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液化气工业主要是以油气为基础,这些原料的应用和成本与能源价格密切相关,是影响行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欧洲300多个化工生产基地坐落于30个园区,这些园区的成功在于关键资源的合理配置、基础设施的共享和相关的服务,化工企业从优化的成本结构和资源配置中受益。但目前一些欧盟成员国的液化气工业还是分散的。
建立全球的开放的公平竞争市场是欧洲液化气工业发展的另一必要因素。欧洲液化气工业增长有赖于国际贸易中开放市场的活力。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点是新兴经济体,因此能有效地进入这些市场对于欧洲的液化气工业非常重要。报告提出,欧盟应对重要的贸易伙伴保持自由贸易协定,并努力保持所有贸易协定的一致性,进一步确保多边和双边合作。四、日本日本是世界第一大液化气进口国。日本液化石油气振兴中心常务理事中村弘一先生对日本液化石气深加工行业的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的介绍。
在日本,液化石油气行业的指导和监管主要由液化石油气振兴中心负责。它的经费来源,一是政府拨款,即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供委托费,二是由185家会员团体交纳会费。
1996年日本的液化气消费量达到历史高峰1971万吨,2008年液化气消费量为1873万吨。2008年日本液化气的总供应量为1847万吨,其中进口1402万吨(占75.9%),自产445万吨(占24.1%)。在进口来源中,来自中东的占80%(其中沙特阿拉伯占34.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占24.4%、科威特占10.3%),中东液化气占到日本总消费量的约2/3。由于日本液化气消费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日本液化气供应中的长期合同所占的比例较高。近年来,日本液化气进口也开始向供应多样化和现货采购的方向发展。
日本有20家液化气进口商(负责与国外供应商签订长期采购合同),有大约1400家液化气批发商和27000家零售商,液化气的终端用户约有2600万家。上述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市场构架形成了日本液化气的物流网络。
在2008年日本液化气的总消费量1873万吨中,家用790万吨(占42.2%),工业用476万吨(占25.4%),化学原料用223万吨(占11.9%),城市煤气用183万吨(占9.7%),汽车燃料用154万吨(占8.2%),其他用途为47万吨(占2.6%)。日本还拥有液化气加气站1900座,液化气汽车29万辆。预计今后日本的液化气消费量不会有很大的增长。
为了保证液化气的稳定供应,日本建立了液化气储备。全国有进口基地36处。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的规定,液化气民间储备需要保有相当于50天上年进口量的义务储备量。日本从1981年开始每年增加5天的液化气民间储备量,持续9年,到1989年民间储备量达到了规定数量。日本的液化气国家储备目标是在2010年度实现150万吨的储备量。为了减少运输成本,日本液化气的国家储备设施与民间储备设施是相互连接的,以官民一体的方式在发展。由于政府采用抑制消费的措施,尚未发生过动用液化气储备的事例。
1995年随着日本对城市燃气和电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计算机电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接口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桥梁结构非线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英才学院《儿童文学(小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经贸学院《钢琴弹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健康与预防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反担保保证抵押借款合同
- 抵押物品的合同
- 手房买卖合同独家合同
- 畜牧产品产销对接与供应链保障合同
- 2025年小学时事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10月自考01685动漫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培训课件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雪铁龙DS6说明书
- Unit7ArtLesson3AMusicalGeniu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英语北师大版
- 珠三角一年断指四万
- 大学详解(敬守版)
- 有机化学第四篇芳香烃
- 某某江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说明书与计算书
- 快板 绕口令 《玲珑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