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熟读并背诵《爱莲说》(七下)“《陋室铭》(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八上)“2.复习熟记三篇文言文的重点字词注释“3.复习熟记三篇文言文的重点语句翻译“4.并参考寒假作业里三篇文章的练习,复习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以及结构思路课前复习1.寒假作业里《爱莲说》、《陋室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文言文的部分。2.笔记本、红笔课前准备1复习文学常识2复习重点字词解释3复习重点句子翻译4复习文章内容理解5复习专项巩固练习复习方略中考文言文复习
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一.文体知识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不蔓不枝蔓:原意为枝蔓,在文中意思为。枝:原意为枝节,在文中意思为。二.重点词语积累_横生枝蔓
__旁生枝茎
实词解释(1)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濯清涟而不妖(4)香远益清蕃:多独:只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益:更加(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8)陶后鲜有闻(9)宜乎众矣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应当众:很多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河沟,池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三.句子翻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芬。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8.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9.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很多人了!信——字字准确,忠实于原文。(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达——通顺规范,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留,删,换,调,补)雅——富有文采,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边做边查,规范书写。文言文翻译原则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豁达大度,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且美好的德行能感染他人。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四课文内容理解: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寓意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3.本文结尾的慨叹意味深长,作者在此借“菊”“牡丹”“莲”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4.本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写菊是正面衬托莲这样的君子不消极避世而要出淤泥而不染;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这样的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这样的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答: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说托物言志莲(君子)菊(隐逸者)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惋惜,微叹牡丹(富贵者)追名逐利,同于流俗鄙视,批判生长环境(污)---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正直,清芬气质风度---清高,端庄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含蓄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赞美,敬佩衬托1.自古以来,我国有许多如莲的君子。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爱莲说》,分析材料中人物的品质。(4分)【链接材料】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啜其醨①
(lí)?何故怀瑾握瑜②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③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qú)
④乎!”(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
①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吃点酒糟,喝点薄酒。餔:吃。啜:饮。醨,薄酒。②瑜、瑾:都是美玉名。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③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④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参考答案:示例: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屈原宁可葬身江流鱼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莲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五新题型: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从生长环境方面,表现出莲的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品质。
(√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仅从香气方面,表现出莲的通达正直,美名远扬。
(×)知识迁移4.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解析】“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说法有误,应该是“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托物言志”5.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6.作者用“菊”和“牡丹”来反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弃,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态度。
(×)【解析】文中描写“菊”为“正衬”,“牡丹”为“反衬”。7.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无中生有(“和”“且”)顺序颠倒(“先后”)情感错位以偏概全(仅,只……)
看到连词不放过
程度副词要警觉先后一定搞清楚涉及情感要谨慎出错的形式中考文言文复习
陋室铭
作家作品: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古今异义无丝竹之乱耳古义:_
今义:丝绸和竹子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原意为名气,在文中意思为_____。二重点词语积累出名,有名弦乐器,管乐器。代指世俗的乐曲②苔痕上阶绿原意为方位名词,与“下”相对,在文中意思为__。(2)形容词用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原意为灵巧,在文中意思为____。(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原意为扰乱,在文中意思为______。劳:原意为劳累,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长到灵验使……扰乱使……劳累3.重点实词(1)斯是陋室(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斯:这惟:只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鸿儒:博学的人鸿:大(4)往来无白丁(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6)无案牍之劳形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调弄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灵验。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三重点句子翻译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无没有功名的人。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琴,浏览佛经。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突出了陋室什么特点?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答: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幽雅,交友高雅,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反映了他从容恬静、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四课文内容理解2.文中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答:不矛盾。从俗世角度而言,作者的居室面积不大,屋宇不高,布置的确简陋,但作者认为只要居住其中的人品德高尚、志趣高雅,陋室就不陋,而作者就是一个高雅之人,他并不认为自己的陋室简陋,因此极写其不陋。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答:“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4.本文首尾都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用了类比的手法。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意在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隐含“惟吾德馨”的主旨。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意在表明自己和古代先贤有着同样高尚的节操,再次暗示陋室不陋,紧扣“惟吾德馨”的主旨。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居室环境---清幽宁静交往人物---博学日常生活---高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设喻引入(类比)山,水---陋室仙,龙---德馨以古贤自比:诸葛庐,子云亭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反问,点睛之笔)呼应主旨: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是怎么看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交友观的。(4分)【链接材料】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①。一往一复,欲罢不能。……”(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注】①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能互相呼应的文人,声气类同;能交往竞争的诗友,势均力敌。五新题型1.(4分)刘禹锡的交友观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博学的人交往而不与没有学识的人交往。我很认同这种交友观。刘禹锡与白居易成为师友就是这一交友观的体现,“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二人写诗唱和,怡情养性,互相鼓励。(1)读懂链接材料(疏通文义)(2)审题抓关键词(3)原文内容+链接材料(直接引用,简单翻译)+自己的话。参考答案中考文言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作家作品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___曾__同_增__,意思为__增加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衡___同__横___,意思为____梗塞_,不顺_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_拂____同_弼____,意思为____辅佐________。一、重点词语积累�2.古今异义(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_______今义:士兵(2)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
今义: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狱官守法度的大臣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在文中意思为____。(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原意为痛苦,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②劳其筋骨原意为劳累,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犯错误使……痛苦使……劳累③饿其体肤原意为饥饿,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④所以动心忍性动:原意为惊动,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忍:原意为坚忍,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使……受饥饿使……惊动使……坚忍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原意为发现,在文中意思为___。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原意为举起,在文中意思为__。(4)动词用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原意为进入,在文中意思为______。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原意为出去,在文中意思为_____。(3)动词的被动用法兴起,指被任用任用,选拔在国内在国外4.重点实词�(1)百里悉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行拂乱其所为(4)曾益其所不能(5)人恒过,然后能改市:集市任:责任,担子行:所做的事;拂:违背;乱:扰乱曾益:增加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常(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出则无敌国外患困:忧困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要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财资缺乏,使他做事不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虑堵塞不顺畅,然后才能奋发而起。(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重点句子翻译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就懂得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①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②作用: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为下文进一步论述奠定了基础。2.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安乐”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课文内容理解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才。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统编教材课后思考探究)答: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会使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举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在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1)审题。看要补充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若有示例,则按照形式补充。A事实论据——名人事例(准确,真实,简洁)B道理论据——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格言,引用要准确(2)要围绕论点写(关键字词突出)论据补充题:5.本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变式设问: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答: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先列举了六个人物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用道理论证,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题规范:用……方法提出中心论点(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用……论证方法)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6.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答: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一段主要是围绕“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第二段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度产品上样研发创新合作框架协议4篇
- 二零二四年专业调解离婚财产分配协议3篇
- 2025年度厂房租赁合同补充协议(含租赁物保险及理赔)4篇
- 2025年度柴油产品售后服务协议3篇
- 女性职工知识培训课件
- 2024艺术品经营公司与艺术家前期艺术品交易合同
- 不动产企业股权转让标准协议版B版
- 专业办公设备配送及维护服务协议版A版
- 2024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协议书
- 医养康养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 《穿越迷宫》课件
- 《C语言从入门到精通》培训教程课件
- 202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薪酬及股权激励白皮书
- 2024年Minitab全面培训教程
- 社区电动车棚新(扩)建及修建充电车棚施工方案(纯方案-)
- 项目推进与成果交付情况总结与评估
- 铁路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体会课件
- 医院死亡报告年终分析报告
- 建设用地报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工会工作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