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大二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段语文统练三本试卷共8页,68分。考试时长6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汤胤绩传胤绩少负才,好使气,貌类河朔人,两眸睁然,髭奋起如戟。年十五六入学为生徒,日记数万言。学有旧版文千余字,胤绩骑马过,一目成诵。应天尹下学,传筹召诸生。胤绩独后至,当笞,大呼折尹,声撼庭木。尹愧愤,卒笞之。胤绩攘袂走出学门,题诗府署合扉上。遂去学,出游江湖上。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周文襄公转运江南,闻其名,召之至曰:“王孙能作启事否?”胤绩请纸笔,即席具状数万言,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文襄奇之,上书荐其才有文武具。驿召赴京。时于少保方督诸军,请试之。立胤绩将台下,万卒环视。于公摘古今将略及诸史中事,举以问。胤绩应对如洪钟,不能屈。左右啧啧叹赏。于公亦抚掌曰:“吾子诚有才。”入对以为锦衣卫百戸。后,胡忠安公言胤绩才可用,进署指挥佥事。天顺中,校事者【1】甚横,李文达公多裁之。而文达尝召胤绩与语,胤绩张口论天下事及古今成败,一坐尽倾。文达爱其才,将荐之。校事者遂捃摭【2】胤绩往年在江南受赇事,下之狱。胤绩诟骂不绝口,至诋之为奴。然胤绩实出息于人而不立券,无以自白,遂谪为民。荷校出都城,故人有唁之者,胤绩仰天笑曰:“吾子以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掉首行,弗顾。成化初,遇沾恩复其官,诏以裨帅出守孤山堡。孤山在延安西,虏岁入之,守者多以军败黜。胤绩得诏,曰:“噫!吾死矣。”抵镇,草封事数千言,大率谓朝廷宜先城孤山,聚粮糗,募死士。又移书当路言状。遂愤愤吐殷血数升,卧不能起。丁亥,虏入寇,主将闭城门不出兵。虏大掠子女而东。胤绩怒发上指,曰:“死国,分也。”力疾而起,戎服跨马率麾下百余人邀虏于境上,力战数十,众寡不敌,遂死山下。胤绩为人,轩豁倜傥,直欲起古豪杰与之友,视世之琐琐者,以为龌龊不足与语。与人言,出入经史子籍,纵横辟阖,随意所如。有问古名将者,胤绩以张巡、岳飞为第一。其人曰:“岳将军则闻命矣,张睢阳何如人?”胤绩瞋目曰:“子不观其对令狐潮之语【3】乎?卿未识人伦,焉知天道!自唐以下谁有为此语者?”其所见如此。史官曰:予少与胤绩游,知其人,使不死为大将,将数万兵出阴山,其功名当不在古豪杰下,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或者谓胤绩类太史公所谓游侠,乃大不然。胤绩行事虽若任侠,然扣其所得,朱家、郭解【4】,直奴才耳!乌足以比胤绩哉!(取材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49《汤胤绩传》)注释:【1】校事者:明朝厂卫机构里掌侦察刺探,监视臣民的人。【2】捃摭:搜罗材料。【3】对令狐潮之语:语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4】朱家、郭解:秦汉时期游侠。【链接材料】朱家在世期间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以助人之急而闻名于关东。郭解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后来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司马迁评价他们“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去学,出游江湖上去:离开B.李文达公多裁之裁:推断C.荷校出都城荷:等到D.使不死为大将使:假如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年十五六入学为生徒遂谪为民B.然胤绩实出息于人而不立券虏大掠子女而东C.吾子以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守者多以军败黜D.召之至曰视世之琐琐者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但凡是吴越之间的豪富人家都争相邀请招揽他B.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就像是预先构思好了一样,内容都切中世情时事C.死国,分也国家灭亡了,我们也会四散分离。D.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只是他热血仅浇灌在了草野之中,这真是天意呀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胤绩的长相刚猛奇异,记忆力惊人,恃才傲物,从小就表现出冲犯任性的性格特点。B.周文襄和于少保亲自下场测试,汤胤绩的过人才华得到验证和展示,获得赞赏和推荐。C.由于没留存券据无法自证清白,汤胤绩被贬官,故友前来宽慰,他只好强颜欢笑逃离。D.汤胤绩虽知其不可为,但仍殚精竭虑为孤山防守提出详尽的战略方案,并与强敌死战。5.作者认为汤胤绩虽然行事作风类似游侠,但朱家、郭解还是无法跟他相提并论,请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B2.A3.C4.C5.“胤绩行事若任侠”:①恃才使气,恣意纵横:如折应天尹,题诗弃学等。②轻仕尚节,放达洒脱:如辱骂校事者,面对贬官一笑了之等。③仰慕豪杰:崇奉张巡、岳飞,不与猥琐庸俗者为伍等。“朱家、郭解不能跟胤绩相提并论”:朱家、郭解只是注重朋友之间然诺信义的江湖游侠,缺乏真正大义担当。胤绩远超朱、郭,体现在:①具有为国竭忠尽智的大义担当和忧国忧民的英雄气概;②胸怀人伦天道,有远见卓识;③深知世态民情、具备文韬武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B.句意:李贤(李文达公)经常压制他们。裁:压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进入学校成为学生。“为”,动词,成为。/句意:于是被贬为平民。“为”,动词,成为。B.句意:然而实际上是胤绩借钱给人,但没有立下字据。“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敌人掳掠了很多财物人口,向东而去。“而”,连词,表承接。C.句意:你们认为一个指挥的官职足以让我荣耀吗?“以”,动词,认为,以为。/句意:镇守的将领多因为打败仗而被罢免。“以”,介词,因为。D.句意:就把他叫来问。“之”,代词,指代汤胤绩。/句意:看待世上那些猥琐庸俗的人。“之”,结构助词,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句意:为国而死,是将领的本分。死国:为国家而死。分:本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只好强颜欢笑逃离”分析错误。从文中“胤绩仰天笑曰:‘吾子以指挥足荣一汤胤绩耶?’掉首行,弗顾”可知,汤胤绩对被免官这件事毫不在乎。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者之所以说“胤绩行事若任侠”,是通过汤胤绩的一些作为来给出这一评价的。比如他恃才使气,恣意纵横。如文中“应天尹下学,传筹召诸生。胤绩独后至,当笞,大呼折尹,声撼庭木。尹愧愤,卒笞之。胤绩攘袂走出学门,题诗府署合扉上。遂去学”等情节就表现了他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文中“胤绩诟骂不绝口,至诋之为奴”“胤绩仰天笑曰:‘吾子以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掉首行,弗顾”可知,汤胤绩轻仕尚节,放达洒脱。从“直欲起古豪杰与之友,视世之琐琐者,以为龌龊不足与语”可见汤胤绩仰慕豪杰。通过以上情节可以看出,汤胤绩的行事作为有任侠的一面。但汤胤绩有与朱家、郭解等侠客的行为性质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链接知识可知,“朱家在世期间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以助人之急而闻名于关东”“郭解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后来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从中可见朱家、郭解只是注重朋友之间然诺信义的江湖游侠,缺乏真正大义担当。而汤胤绩则与他们二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汤胤绩在与别人谈论对古今名将的看法时,他认为张巡、岳飞为第一。他对怀疑者说,“子不观其对令狐潮之语乎?卿未识人伦,焉知天道!自唐以下谁有为此语者?”,从中可见其胸怀人伦天道,有远见卓识。同时,他镇守孤山堡时,“草封事数千言,大率谓朝廷宜先城孤山,聚粮糗,募死士。又移书当路言状”,当敌人入侵时,他“戎服跨马率麾下百余人邀虏于境上,力战数十,众寡不敌,遂死山下”,从中可见他深知世态民情、具备文韬武略,同时具有为国竭忠尽智的大义担当和忧国忧民的英雄气概。参考译文:胤绩年轻的时候倚仗自己的才学,喜欢意气用事,他的相貌像河朔人,他的双眼炯炯有神,髭须扬起如矛戟一般。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进入学校学习,每天能记住几万字。学校的墙上有一千多个字,胤绩骑马从旁经过,看了一眼,就能背诵。应天府尹检查学校,下发命令要召见学生。唯独胤绩迟到,应受鞭笞的惩罚,胤绩大喊顶撞应天府尹,声音震动院子里的树木。应天府尹羞愧气愤,最终还是用竹片打了他。胤绩捋起袖子走出学校大门,在官署大门上题诗一首。就弃学而去,浪迹江湖。但凡是吴越之间的豪富人家都争相邀请招揽他。周文襄公做江南巡抚,听说了胤绩的名气,就把他叫来问:“您能写一份公文吗?”胤绩要来纸笔,当场完成一篇万余字的公文,就好像预先写好一样,并且都能切中当时的国家要务。文襄公认为他不同寻常,就给皇上上书推荐他有文韬武略。朝廷以驿马传召胤绩去京城。当时于谦正负责监管军队,就要求试一下他的才能。让胤绩站在将台之下,下面的许多士兵从四周看着他。于谦选取古今兵史、名将战略诸事,拿来问胤绩。胤绩回答时声如洪钟,对答如流,于谦也难不住他。身边的人啧啧称叹。于谦也拍着手掌说:“您的确有才华呀!”胤绩见到皇帝后,被封为锦衣卫百户。后来,胡忠安公认为胤绩是可用之才,就将他升迁为指挥佥事。天顺中,校事者异常蛮横,李贤经常压制他们。李贤曾经叫来胤绩与他谈话,胤绩谈论天下大事以及古今的成败,在座的人都为之倾倒。李贤喜爱他的才华,将要推荐他。校事者于是搜罗胤绩当年在江南受贿的材料,把他关进监狱。胤绩大骂不绝,骂他们是一帮奴才。然而实际上是胤绩借钱给人,而没有立下字据,无法自辩清白,于是被贬为庶民。等到被贬出京城的时候,有朋友来安慰他,他仰天大笑说:“你们认为一个指挥的官职足以让我荣耀吗?”转头离开,再没回头。成化初年,胤绩受到皇帝恩惠得以复官,朝廷任命他为副帅出守孤山堡。孤山在延安西面,北方的少数民族每年都会侵入,镇守的将领多因为打败仗而被罢免。胤绩接受任命后,说:“唉,这次我要死了。”到任之后,他写了几千字的奏章,大致是说朝廷应该先在孤山筑城,储备粮草,招募死士。又致书当政者说明情况。后来因愤懑而吐血,卧病在床,不能起身。丁亥年,敌人入侵,主将关闭城门,不去迎战。敌人掳掠财物人口,向东而去。胤绩怒发冲冠,说:“为国而死,是将领的本分。”奋力起身,穿上戎装,骑上战马,率领一百多手下在边境截击敌人,力战几十人,最终寡不敌众,战死山下。胤绩为人,开朗大气,只与豪杰之士交往,他认为世上那些猥琐庸俗之人过龌龊,而不与他们说话。胤绩与人交谈的时候,多是经史子籍,纵横捭阖,随意自如。有人问他对古代名将的看法,他把张巡、岳飞当作第一。那人说:“岳将军非常有名,张巡这人怎么样呢?”胤绩瞪大眼睛回答说:“你没有看到他对令狐潮说的话吗?你不懂得人伦,又怎能知道天道。唐朝以来谁能说出这样的话呢?”他的见识能高到如此地步。史官说:“我小时候与胤绩交往,知道他的为人,假使他不是因为早死,而是成为一员统领一方的大将,率领数万军队兵出阴山,他的功名肯定不会在古代的豪杰之下,只是他的热血仅浇灌在了草野之中,这真是天意呀。有人认为胤绩就像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我认为不对。他行事虽然像是任侠,然而深思他的所作所为,朱家、郭解与他想比,只不过是奴才罢了,怎么可以与胤绩相提并论呢?”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取材王安石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①、诸生试家法②,为得矣。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有删改)注释:①笺奏:奏章。②家法:这里指某一学派的传统做法。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抡度其材干抡度:挑选衡量B.以今准古准:比照C.诬艳可尚也诬艳:浮艳失实D.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勖:劝阻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夫工人之为业也其他限年之议B.然后施之职事所习不得不然也C.则以经术断之是也各傅经义以对D.彼恶能以详平政体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类皆蒙鄙者能之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B.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C.决谳疑狱审断有疑问的案件D.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选拔能胜任其职的人才,应综合考查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B.历代想守好祖宗基业的帝王都很重视人才选拔,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C.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选拔的方法,论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D.本文说理不蔓不枝,有条不紊,用语准确精练,斩截明了,理足气盛。10.本文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选拔人才应借鉴汉代“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后面三段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答案】6.D7.B8.A9.B10.第二段从正面阐述选拔“诸生”“文吏”的标准:“文吏”要准确掌握施政要领、典礼制度等,“诸生”要具备文辞、章句等知识,二者要据此施政,学而能用。第三段从反面阐发当时考试制度的弊病及其后果:当时考试只考章句、记问,导致学者重视文辞,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了关键时刻无决断人才可用的状况。第四段进一步阐明人才选拔的具体策略:借鉴汉代的做法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勖:劝阻”错误,应为“勉励”。句意:所以他的父亲和兄长勉励他的孩子和弟弟。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其他如限定年岁之类的奏议。B.代词,这样。句意:这样之后用于政务。代词,这样。句意:所学的东西(使他)不得不这样。C.介词,用。句意:就可以用儒家经典中的方法去判断。连词,来。句意: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来佐证应答。D.怎么,疑问副词。句意:他们怎么可能使政令详稳平和。动词,讨厌、厌恶。句意:这难道还是厌恶有用之术而学习无用之学吗。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A.“蒙蔽鄙视别人”错误。“类”,这些;“蒙鄙者”,指愚昧鄙陋的人,能力小者。句意:这些都是具有小才能的人做的事。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错,结合第一段“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分析,选项表述绝对,并非都不尽如人意。“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然而他们当中有真正得到人才的,而失去人才的也不乏其人,被选中的人才有能胜任其职的,被错误举荐的也不乏其例,意思是说有成功者,也有失意者。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第二段,“所谓文吏者……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所谓诸生者,……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从正面阐述选拔“诸生”“文吏”的标准:“文吏”要准确掌握施政要领、典礼制度等,“诸生”要具备文辞、章句等知识,二者要据此施政,学而能用。第三段,“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从反面阐发当时考试制度的弊病及其后果:当时考试只考章句、记问,导致学者重视文辞,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了关键时刻无决断人才可用的状况。第四段,明确正确的方法,“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进一步阐明人才选拔的具体策略:借鉴汉代的做法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参考译文: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先打磨锋利他们的工具,挑选衡量他们的材料,这样做之后就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对于治理国家,必须要先遴选那些贤能的人,考察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这样做之后差遣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并且事情也能办好。所以说选取人才的事,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当务之急,自古以来保守祖宗基业的君主,有谁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呢?然而他们当中有真正得到人才的,而失去人才的也不乏其人,(被选中的)人才有能胜任其职的,被错误举荐的也不乏其例。如果一定要选拔胜任其职的人才,不失去真正的贤才,也不错误举荐,就应该像汉代左雄所提倡的那样,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对诸生考试学术传承,这才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文吏,不仅仅指那些只崇尚文辞华美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这样之后再据此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详稳平和,如果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就让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这里所说的诸生,不仅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明了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这样之后再据此去处理政事,就会为国家政策增添光彩,如果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便可以让他们用经术来决断。拿现今的事物和古代比照,现在的进士,就如同古代的文吏;现在的明经,就如同古代的诸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毛病(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这些都是具有小才能的人做的事;策试明经,仅仅把背诵对答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去责求经书中的要义,这些都是蠢笨卑下的人做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有才之士可能被时人认为多余,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可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诫说:“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才值得提倡,(文章)对政事有什么用呢?”恪守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诂章句上要多下些功夫,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相约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为什么呢?大概是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不得不这样吧。像这样的所谓人才,把他们提拔到各个职位,让他们一步步在仕途上行进,一旦国家有重大的决议和论断,设立太学举行各类大典,修订增删礼仪制度,进而制定法律政令,审断有疑问的案件,他们怎么可能使政令详稳平和,为国家政策增添光彩,以古往今来的例证参考决断,用经术来决断是非呢?这样的人,也只能凡事点头口称“是是”罢了。所以说人才不能随随便便选取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别考察他们的才能,就应该稍微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奏章、学术传承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大计以什么为先,治理民众以什么问题为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主,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从何而出,让他们就最切合当务之需的问题进行应答,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毛病(等内容)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应该崇尚什么,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应答,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这样之后(按照应答的优劣)排出他们的先后次序,来提拔罢黜他们,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了,这难道还是厌恶有用之术而学习无用之学,告别捷径而趋向繁劳吗?所以学习的人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那么学业就专一而完善;(学习的人)专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便能深入其内心了。像这样的人才,用在朝廷之中,用于管理民众,用到哪里没有益处呢?其他如限定年岁之类的奏议,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价值。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耕战而贱儒生贱:轻视B.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上下乱而阴阳谬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C.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D.人民为善开不为上用之路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答案】11.C12.B13.B14.D【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出自王充的《论衡·非韩》,主要论述了儒生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文章通过对比儒生与耕战的关系,强调礼义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或缺性。作者引用段干木和狂谲、华士的事例,说明真正的儒生不仅有高尚的操守,还能在关键时刻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批评了韩非子对儒生的贬低,认为儒生的礼义之道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B.正确。句意: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C.错误。防:名词,堤防。句意: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D.正确。句意: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句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句意: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C.代词,……人/助词,表句中停顿。句意: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D.动词,变得/副词,被。句意:使人民变得善良。/开了不被君主任用的先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为了……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徇:追求。句意:不追求爵位、俸禄。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错误,根据“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可见,认为他们对保全国家没用处是韩非子,而作者认为“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够通过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显然他们对国家是有功的,而且批评韩非子“不赏功、尊有益”。故选D。参考译文: 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不值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