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及策略分析_第1页
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及策略分析_第2页
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及策略分析_第3页
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及策略分析_第4页
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及策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及策略分析TOC\o"1-2"\h\u13007第1章教育信息化概述 3182581.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3126091.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2429第2章教育信息化政策环境分析 4228832.1国家层面政策梳理 4204332.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108442.1.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4206502.1.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4116782.2地方层面政策分析 446322.2.1省级层面政策 5291432.2.2市级层面政策 5280332.2.3县级层面政策 588322.3政策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524957第3章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5186313.1互联网教育 5111543.1.1在线教育平台 5268573.1.2网络教学 6124613.2大数据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618463.2.1教育数据挖掘 6129443.2.2个性化教育 6149303.3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 64003.3.1智能教学系统 6236703.3.2智能辅助工具 654603.3.3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 6152913.3.4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63187第4章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7270604.1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与挑战 7210284.1.1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现状 733004.1.2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挑战 7251894.2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7273444.2.1完善教育资源政策法规体系 7102944.2.2构建多元化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7224644.2.3提升教育资源技术创新能力 738094.3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摸索 8249414.3.1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共享政策 8262244.3.2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8297354.3.3摸索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831918第5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8302765.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860025.2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9296435.3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运维 98708第6章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 1012136.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变革 10119906.1.1引言 10108616.1.2教学模式变革的趋势 10143206.1.3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因素 1012166.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摸索 1070946.2.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意义 1016176.2.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案例 102496.2.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挑战与对策 10181206.3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 11257116.3.1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1196956.3.2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1253486.3.3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内容 1113882第7章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11121977.1区域发展差异的现状与原因 1140757.1.1现状概述 11226457.1.2原因分析 1156227.2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12242007.2.1政策层面 12282317.2.2经济层面 12318957.2.3人才层面 12274357.2.4技术层面 1272537.3典型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12301687.3.1东部沿海地区案例 12141427.3.2中部地区案例 1226717.3.3西部地区案例 121823第8章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45828.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3193718.2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争格局 13315038.3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1321967第9章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14277689.1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分析 14201439.1.1人才培养现状 1493799.1.2需求分析 1480429.2队伍建设策略与措施 1486729.2.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4184529.2.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4314629.2.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5101309.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路径 15291389.3.1制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158249.3.2开展针对性培训 1571099.3.3建立激励机制 1521584第10章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策略与建议 151095510.1发展战略与目标 152124310.2政策制度与机制创新 16504610.3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 161256010.4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16第1章教育信息化概述1.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旨在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2)教育信息化强调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以提高教育公平性和质量。(3)教育信息化关注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外延涵盖了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教学资源等。(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网络课程、在线教育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等。(3)教育教学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4)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初步实现校园网络覆盖。(2)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数字化教学资源逐渐丰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3)深度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如下:(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大部分学校实现了校园网络覆盖,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广泛应用。(2)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各类网络课程、在线教育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逐渐完善。(3)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得到推广。(4)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逐步完善: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尚需加强等。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第2章教育信息化政策环境分析2.1国家层面政策梳理我国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本节将对国家层面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进行梳理。2.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世界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2.1.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1.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智能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2地方层面政策分析各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2.2.1省级层面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如《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2.2.2市级层面政策各市(地、州、盟)在省级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措施,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例如,《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72021年)》、《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2.2.3县级层面政策各县(市、区)根据上级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措施,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等。2.3政策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政策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发展方向和行动指南。(2)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如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等,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加强政策宣传和贯彻落实,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形成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4)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保证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第3章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3.1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在此模式下,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教育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入,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3.1.1在线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在线教育平台还通过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3.1.2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网络教学还推动了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2大数据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教育数据,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3.2.1教育数据挖掘教育数据挖掘可以从海量教育数据中发觉学生的学习规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等,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支持。3.2.2个性化教育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特长,从而制定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案。3.3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3.3.1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模拟人类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提高教学质量。3.3.2智能辅助工具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批改作业、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3.3.3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实时翻译、语音问答等功能,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3.3.4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第4章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4.1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与挑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在线教学平台、数字化教材、教育软件等。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4.1.1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现状(1)数字教育资源种类丰富,覆盖各类学科和教学环节;(2)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3)教育资源与企业、高校等合作日益紧密,推动教育资源产业发展;(4)教育资源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4.1.2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挑战(1)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监管和评价体系;(2)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差距较大;(3)教育资源更新速度慢,与教育实际需求存在脱节;(4)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侵权现象时有发生。4.2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针对数字教育资源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策略与路径,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4.2.1完善教育资源政策法规体系(1)加强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2)建立教育资源质量监管制度,提高教育资源质量;(3)制定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政策,促进教育公平。4.2.2构建多元化教育资源供给体系(1)鼓励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建设;(2)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教育资源产业发展。4.2.3提升教育资源技术创新能力(1)加强教育技术研究,推动教育资源创新发展;(2)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能力;(3)加强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4.3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摸索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我国应摸索以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4.3.1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共享政策(1)制定教育资源共享政策,明确共享的范围、标准和要求;(2)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机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资源共享;(3)完善教育资源共享监管制度,保证资源共享的公平、公正。4.3.2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1)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2)优化平台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便捷获取和高效利用;(3)加强平台运营与维护,保障教育资源共享的持续性和稳定性。4.3.3摸索教育资源共享模式(1)推动校际、区域、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共享;(2)开展教育资源共享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3)加强与国际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第5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5.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级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级学校积极建设校园网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业务的全面覆盖。(2)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3)教育信息化设备不断升级。投影仪、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广泛应用,提高教学效果。(4)教育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2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下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值得关注:(1)高速宽带网络技术。提高校园网络速度,实现千兆到桌面,为教育教学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2)云计算技术。构建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降低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本。(3)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现设备互联、数据共享,提高教育教学的智能化水平。(5)移动学习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学生提供便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5.3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运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运维是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下建议:(1)加大财政投入。应继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项目资金充足。(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3)建立健全运维体系。制定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4)提高运维人员素质。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提高运维水平,降低故障发生率。(5)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理规划,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降低投资成本。(6)加强项目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监督机制,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第6章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6.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变革6.1.1引言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6.1.2教学模式变革的趋势(1)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2)从知识传授型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3)从单一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发展;(4)从评价结果导向向评价过程导向转变。6.1.3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因素(1)政策支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推动教育改革;(2)技术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3)教师素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4)学生需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6.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摸索6.2.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6.2.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案例(1)数字化校园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2)在线课程:开展MOOC、SPOC等形式的在线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3)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反转,提高课堂互动性;(4)智能教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6.2.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课程资源开发与更新滞后等;(2)对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6.3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6.3.1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6.3.2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评价体系应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和指标;(2)导向性:评价体系应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3)动态性:评价体系应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4)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应具备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流程。6.3.3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内容(1)评价指标:涵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等方面;(2)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3)评价过程:实施周期性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改进。第7章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差异分析7.1区域发展差异的现状与原因7.1.1现状概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区域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与共享、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7.1.2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投入较高,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2)政策支持差异:各地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同,导致区域间发展不均衡。(3)人才流动与集聚: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而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4)教育观念与信息化意识:区域间教育观念和信息化意识的差异,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7.2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7.2.1政策层面(1)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间资源共享。(3)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规范区域发展。7.2.2经济层面(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促进产业发展。7.2.3人才层面(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2)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7.2.4技术层面(1)推动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提升区域发展动力。(2)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缩小区域间技术差距。7.3典型区域发展案例分析7.3.1东部沿海地区案例以某市为例,分析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水平原因,包括高度重视、经济条件优越、人才优势明显、政策支持有力等。7.3.2中部地区案例以某省为例,探讨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如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师资培训等。7.3.3西部地区案例以某自治区为例,分析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困境,如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等,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如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创新等。第8章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8.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繁荣。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涵盖硬件设施、软件平台、网络服务等各个方面。同时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支持。8.2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争格局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包括硬件设备、软件与平台、网络服务、教育培训等多个环节。在产业链上游,硬件设备厂商竞争激烈,市场份额逐渐向具有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集中。中游的软件与平台提供商则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各类企业纷纷布局教育信息化市场,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下游的网络服务和教育培训市场,则呈现出跨界融合、合作共赢的特点,企业之间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8.3产业发展趋势预测(1)政策驱动效应持续增强。未来,国家将继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2)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产业链整合加速。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合作与并购将不断增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实现资源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4)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5)教育公平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教育信息化将在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教育公平。(6)国际化发展态势明显。我国教育信息化企业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第9章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9.1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分析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行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节将从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分析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存在的问题。9.1.1人才培养现状(1)高等教育阶段:信息化相关专业布点广泛,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为教育行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2)职业教育阶段:职业院校开设了教育信息化相关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教育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3)继续教育阶段: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得到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逐步提高。9.1.2需求分析(1)人才需求类型:教育信息化人才需求分为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负责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型人才负责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推广与使用;管理型人才负责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2)人才需求规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人才需求规模逐年扩大。(3)人才需求特点: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9.2队伍建设策略与措施为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9.2.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1)优化高等教育阶段信息化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2)推进职业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专业建设,提升学生技能水平。(3)加强继续教育阶段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9.2.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引导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信息化领域,提高行业吸引力。(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3)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提高队伍整体素质。9.2.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2)建立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