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1页
会理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2页
会理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3页
会理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4页
会理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1.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纬线、经线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区分经纬线。2.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区分南、北纬度;找到并标出本初子午线,区分东、西经度。3.观察地球仪,归纳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并在经纬网图上准确读出某地的经纬度。4.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学习内容】预习课本第9页到第10页和听101《地球仪和经纬网》微课1.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经纬线的特点。2.比较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区分经纬线。认识本初子午线和赤道。3.比较纬度和经度的特点,区分经纬度。【预习检测】选择题1、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2、下列各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A162°E

30°E

B170°E

50°SC15°W

70°N

D100°W

0°S3、下列各点中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是(

)A19°W

60°S

B0°

26°NC25°W

30°N

D140°W

35°S4、下列各点中符合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A20°W

60°N

B0°

26°NC180°

17°N

D19°W

15°S5、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课堂探究】1.观察:比较纬度和经度的特点,区分经纬度。2.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本初子午线、180°经线、极圈、回归线、高中低纬分界线等特殊的经纬线,描述经纬度划分的依据和特点。讨论展示3.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到下列三组经线: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结论:度数和为180度,东(E)西(W)经相反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4.观察地球仪,归纳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并在经纬网图上准确读出某地的经纬度。5.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随堂检测】单项选择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C.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纬度越低,纬线越短D.从某地沿同一条经线一直朝北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2.有关经纬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A.以180度经线为界经度数向东向西都变大B.东经度数,向东度数愈大C.西经度数,向西度数愈小D.纬度数向南度数愈大是北纬,向北愈大的是南纬3.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

)A.本初子午线B.南北回归线C.180°经线D.赤道4.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B.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D.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5.读右图回答与本初子午线组成一对经线圈的经线是()A.A经线B.B经线C.C经线D.D经线

参考答案【预习检测】BCDCD【随堂检测】ABDBAPAGEPAGE10第4章居民与聚落章末复习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2.理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3.了解语言的种类及其作用,掌握六种主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4.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地区。5.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6.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2、理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3、掌握六种主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4、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第四章学完了。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2.理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3.了解语言的种类及其作用,掌握六种主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4.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地区。5.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6.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考点一】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课件展示: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曲线的形态反映出世界人口的增长变化。读图后,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是多少?(2)世界人口的数量从有记录到现在,发展变化呈什么样的总趋势?(3)世界人口的增长共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人口的增长状况如何?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①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50亿到7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不变,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衡量呢?课件展示:为了准确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人口停止了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考点二】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我们一起走过人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长河,认识了世界人口数量随时间增长、变化的规律。那么,在空间上,世界人口的数量又是如何分布、变化的呢?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1.人口疏密程度用什么表示?2.图中圈出了世界人口稠密的四大地区,说出这些地区的分布。3.说出人口稠密区形成的自然因素。4.找出世界人口的稀疏区,并说出稀疏的原因。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鼓励学生善于总结规律,引导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自然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的意识。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人口稀疏的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考点三】世界人口问题同学们,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其中人口问题既是产生其他三个问题的重要根源,又是解决其他三个问题的关键。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问题,那么人口增长过缓会带来哪些问题?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人口增长过快或不断减少都不好,都会带来不少问题。【考点四】世界人种的分布读世界人种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1)填表,世界上有几大人种?体征有哪些特征?(2)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3)除亚洲外,还有哪几个大洲黄种人较多?(4)归纳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5)从图中看,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教师总结:根据人类的外部体质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世界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零星分布的特点。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考点五】语言的作用和分布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5000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几种语言的作用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教师总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累积和传承的工具。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几种语言的文字和主要分布地区。课件展示: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学生: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考点六】三大宗教的特点和分布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多媒体播放不同宗教人物及服饰图片、宗教建筑图片,让学生判断是那种宗教?学生:读图辨析各宗教的标志物,讨论不同宗教的起源。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鼓励学生善于总结规律,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耶稣是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圣经》是基督教经书的汇集,是基督各派宗教思想的核心和指南,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清真教或回教,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古兰经》(又称为《可兰经》)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立法依据,清真寺是典型的建筑。佛教始创于古印度,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寺庙是典型的建筑。学生阅读地图,交流、讨论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并完成表格【考点七】乡村和城市聚落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所差异。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学生: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教师总结:乡村聚落:人口密度小;人们主要从事种植、放牧、养殖、林业及家庭副业生产;经济比较落后;房屋比较低矮、建筑物密度小;交通线路少,路面等级低。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生产;经济比较发达;房屋比较高大,高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多成网状,路面等级高【考点八】聚落形成的环境因素教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那么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本82页图4.13,分组讨论每一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教师总结: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考点九】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是古代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城堡、雕塑、壁画、碑刻、宫殿、园林、陵墓等。为何要保护?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教师: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经济科技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教师: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教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五、板书设计1.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的特点。2.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3.语言的种类及其作用,4.六种主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5.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地区。6.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7.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根据复习课的特点,采用题目带动复习策略。通过习题,发现问题,对点解决,再补偿训练,课堂效果好。但教师关键点的点评要恰到好处,把握好。PAGEPAGE2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第六章测评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第二课时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第二节东南亚第一课时“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第二课时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第二课时不稳定的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第四节俄罗斯第一课时横跨亚欧大陆北部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第二课时发达的交通第七章测评期中测评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