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6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韩
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
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
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
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
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适应
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
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
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
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自学讨论)
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
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
质疑、品读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积累。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
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
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
“韩昌黎”、“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
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
他“文起八代之衰”。
②“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
主将。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
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
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一一气
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
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
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
属这类文体。
学习第一段
(一)重要字词提问并释义: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一词多义
(1)师
(2)乎
(3)其
(4)而
5.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
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字词释义: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二、小组成果展示与纠错,评分
预习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放在句中,舒缓语气
2.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
3.巫医乐师有专门技艺的人
4.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
5.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难道
6.孔子师郑子名词作动词拜……为师
7.不耻相师名词作动词①拜……为师②学习
三、翻译重点句子:(共性出错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明确】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
人成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
都出于这原因吧?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确】不明白断句,有的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
疑惑,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
方面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合叙句与宾
语前置句)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
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如此罢了。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二)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重点实词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一、检查预习
二、情境导入
三、作者简介、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
2、解题
四、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五、作业布置
一、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3、检查翻译
二、作业布置
让学生学会自主,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加深对作者及背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学会
课堂小结
2分钟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
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
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
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
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布置作业
1分钟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
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
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
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
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说说
你对老师的认识,写成随笔。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
“以、也、贝h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
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
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
“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
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
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
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
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
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
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
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
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
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
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
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
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
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ii)句读(diu)谀(ytl)经传(zhuan)
郑(tan)莅(chdng)聃(dan)蟠(pan)巫
(wu)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
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
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
我就可以拜他为师。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⑤从师的原贝L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形一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动一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
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
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
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
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
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
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
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
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
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
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
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
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
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
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
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
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
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
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
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
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
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
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
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
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
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
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
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
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
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
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
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
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
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
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
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
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
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一一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
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
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一一否定“生而知
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
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硬了当时上层社
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
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
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
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
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
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
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
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
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
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
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
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
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
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
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
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
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
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
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
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
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
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
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
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
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
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
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
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
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
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
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
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5
一、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
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
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
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
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
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
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
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
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
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
样言之有物,提倡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
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
“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
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
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文体简介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
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
“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
《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
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
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
“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
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
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
lo需正音的字:
夫(fii)愚(yii)句读(dbu)谀(yii)经传
(zhuan)
郑(tan)莅(chdng)聃(dan)蟠(pan)巫(w
u)
2o重点句子如何断句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
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
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
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
(一)第一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一助词,的;学者一求学的人;所以一用来……的;
之一代词,指道理;固一本来;师(之)一以……为师
(意动用法);庸知一哪里,管、过问;无一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一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一放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一超出;焉一之于(向他);下
一低于;耻一以为耻;圣一圣明的人,圣明;愚一愚
昧的人,愚昧。惑一糊涂;句读一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
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小学一小的学习方面;族一类;
不齿一不屑一顾;欤一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一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一固定;攻一学习研究;已一罢了;通一普通
语法:被动句——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一一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O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
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
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
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一一指代人或事物。如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
类”、“这些”。如“郑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
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二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
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孔子师郑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
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
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
“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
问,意思是“难道……吗?”)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思想,培养谦虚好学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
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
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
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层次结构是怎样?
(二)有关疑难词句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一种。本文中心
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职能、从师必要、择师原
则等方面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
(七)怎样认识本文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论语》中孔子说一句话:“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
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因为昌
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
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
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
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
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观点,主张学
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优秀散文,坚
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
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那种古文。韩愈
用他杰出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
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
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唐宋实用散文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
们所传诵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
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
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
博士时写。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
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老师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
重要性和从师应持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
相长。这些精辟见解突破孔子学说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意思。“说”
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
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蛇者说》、《马说》等等都
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
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
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
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
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
写这篇文章赠给他学生李蟠,其目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
师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
重点词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
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读音。
句读dou或不焉fou经传zhuan从师cong
读书du不能bu传道chuan从容cong
聃dan蟠pan莅弘chang近谀贻
冉ran潘pan无长无少zhang须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人今:有专门学问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
,,这些,,
郑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
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
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
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
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方法论证中心
论点?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人,不同于今天
所说有专门学问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
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出来。“必有师”,把学
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结果。这句不仅起到
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要论及内容、范围,成为
本文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所以”是两
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
“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
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
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
题。”句中“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儒家
之道,即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业”就是下文“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
“业”中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
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
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
中“亦”作假设关系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
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
“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
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
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
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存在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不耻下
问、能者为师进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
第1段正面阐明从师重要性,提出从师标准。这一段
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不良风气,
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观点,说明从师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师道”“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
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汽车货运协议规范文本大全
- 液力驱动泵课程设计
- 电机在电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4年线上线下融合婴幼儿奶粉销售合作合同范本3篇
- 服装批发商客户服务体验优化考核试卷
- 2024年派遣人力服务协议规范文本版B版
- 2024年度二手房买卖合同中的房屋交易税费缴纳责任3篇
- 眼镜生产质量管理与ISO认证考核试卷
- 2016年 创新方案 第十五章 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基于棕榈硬脂与米糠油酶法制备速冻食品专用油脂及其性能研究》
- 2023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第二版)对比版
- InternationalSettlementsLecture3InternationalClearingSystems
- 苏武传作文素材整理-
- 小学一年级班会课教案汇编 全册
- 公司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事清单.docx
- 汽车理论作业Matlab程序轻型货车动力性能评价
- 长沙理工大学工程经济课程设计(共86页)
- 2017版和2002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对比
- 阀门的压力试验规范
- 郑家坡铁矿充填系统设计
- 直读光谱仪测量低合金钢中各元素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