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_第1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_第2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_第3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_第4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了解《论掌握常用把握仁与提升品德

语》,全面了的文言实词,礼之间的关系,修养水平,树

解孔子及其思理解思想内容,学习君子的品立正确的人生

想主张。背诵课文。格。观。

我校校报决定开辟专门的副刊,作为传承、

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的载体。被尊为“至圣先师”

的孔子,被选为副刊第一期的专题人物。请你

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学习梳理,为校报

策划、编辑“孔子”的专题副刊。

任务说明:

为更好地策划孔子的专题副刊,

我们需要通过课前自主查阅,搜集孔

子的相关资料,走近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的思想

核心是“仁”“礼”。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

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

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

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

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听音频齐读课文)

yìbīn

八佾文质彬彬

ěrpì

迩之事父譬如

hǎnkuì

子罕未成一篑

请借助注释,疏通句意,用简洁的

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动词,吃饭勤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道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

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

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在排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除干扰

启示:

敏君于子事为而学慎要于修言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重在实

受的第二欲条望是,在不言断行向上有做道事之敏人捷学、习说,话说谨话慎要谨慎,做践锻炼

事要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

重在虚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心请教

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表假设,如果怎样对待礼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

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呢?”

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

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知道、懂得真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

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

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

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

身的牺牲精神。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君子和小人不

同的价值追求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

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

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

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与......看齐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

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

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参照就是外界从之,其不善者而

的贤人与不贤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改之”。

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

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

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质朴、朴实华美、文采虚饰,浮夸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雍也》)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粗野、鄙俗

译文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

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

这样才是君子。”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

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

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

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

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

而主张不偏不倚。

读书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停止

译文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

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

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士要以“仁”

为己任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

曾子认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怀、刚

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

而兼济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

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未来的路。

“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就会在半

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

不坚定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堆土成山盛土的竹筐停下来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填平洼地即使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

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

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

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

刻道理。“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

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

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同“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的人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

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

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

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

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称赞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一旦条目,细则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实践,从事

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

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

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

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

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

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①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己对内,

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这

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②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做法:不合于礼的事不看,

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不

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不说、

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一个字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宽恕

译文

子贡问:“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

“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①“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爱思想

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

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

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

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那激发人的感情

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讽刺时政近

之名。”(《阳货》)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

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

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

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

动内在情感。

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

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

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

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理证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理证

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证

君子重义轻利对比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理证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理证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喻证

智、仁、勇(完美人格)例证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理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例证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例证

任务说明:校报副刊需要将十二章

内容分栏排版,分小组讨论分栏的情况,

并阐释理由。先小组讨论方案,再全班

讨论选出最佳方案。

《论语》十二章

君子人格(第4、5、6、7、9章)

君子之学(第1、3、8、12章)

君子与“仁”(第2、10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要重义轻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要自我反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君子要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君子要任重道远。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要仁智勇兼备。

朗读下面的章句,思考君子应该如何学?学什么?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子罕》)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乐道,重精神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轻物质,才是好学

可谓好学也已。”之道。

追求真理,执着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敢,不畏牺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持之以恒,进与退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

篑,进,吾往也。”否继续努力。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君子应学习《诗经》,这样可以兴、观、

群、怨。

梳理《论语》中与“仁”相关的章句,并理解章句中“仁”“礼”

的内涵。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礼乐要以仁为本,

而不仁,如乐何?”。重视仁心的培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成为仁者需要克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己复礼。

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

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

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

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

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任务说明:“孔子”的专题副刊有个

读者栏目,需要征集当代读者对《论语》

的看法。谈谈应该怎么看待《论语》,

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

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

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

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

《论语》。

——(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

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

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