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写作学会记事》第二课时(学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写作学会记事》第二课时(学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写作学会记事》第二课时(学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写作学会记事》第二课时(学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写作学会记事》第二课时(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写作学会记事》第二课时(学案)写作学会记事

第二课时

学案

班级:课时:课型:

【认定目标】

1.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做到详略得当。

2.学习在文章叙事完整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扩展。

3.学会在细节处表达感情。

【写作指导】

·紧扣题眼

审题时理解关键词语,是写事作文的难点。半命题作文中所补充的词汇,往往就是题眼。

·突出中心

根据题目,选定了某件事后,你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地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趣味点、意义或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

·完整叙事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以及事件的过程等。

·环境渲染

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生动描写

写事离不开写人,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分解动作,写出层次)、心理活动等写细致,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情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略得当

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佳作欣赏】

那一次,我真尴尬

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初中同学都该各奔前程了。回首这初中三年,真的有太多感慨,也许这才叫成长吧,我们一边摔跤,一边爬起,再从中获得启迪。正如那一次,我尴尬地站在讲台前……

从初中的第一节课开始,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规矩:每节课都拿出5分钟让同学们来做口头作文。老师说,这是为我们写作打基础,同时也锻炼我们的口才与胆量。它的作用或许真的大吧,但它的“威慑力"却更加显而易见。它的宣布,将一群胆小如鼠的家伙吓得够呛,我更不例外。

可是再怕,谁也不能不讲啊!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吗?于是那“可怕"的一天终于到了……

“叮铃铃……”随着铃声的响起,我开始万分紧张起来——它的响起,意味着语文课到了,更意味着我做口头作文的时间到了。语文老师依旧踏着铃声准时到达,依旧笑盈盈地喊着上课,我却发现我那握笔改稿的手早在这起立、坐下中冒出很多汗。随后,我机械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我的作文题目。写的时候,我努力告诉自己:“放松啊,放松啊!"可一转回头,面对大家,脑中便又一片空白。好不

容易,我抓住那么一点记忆,于是,没头没脑地讲开了。声音虽是细若蚊鸣,却已很不容易。我努力抓住那丝记忆,顺着想啊、讲啊,正当高潮部分,记忆突然嘎然而止。我还在拼命搜索,那点东西却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任我肆虐自己干涸的记忆,也是徒劳一场。望着讲台下47双似乎渴望下文的眼睛,我更加紧张了。嘴不经意地张了张,又合起,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手下意识地从前面背到后面,还不停地擦着满手心的汗。脸是已经烧得火烫,想必是满脸通红。时间似乎静止,教室安静得异样,只听见我急促的呼吸声。我下意识地又搓了搓手,张嘴终于说出话,却又只是重复。“提醒提醒她吧!”老师终于打破尴尬,示意拿着我的稿子的同桌。于是,按着提示,我草草收尾,匆匆回座。当时,我真觉得我像一株“夹竹桃"——尴尬得满脸通红,又夹着尾巴逃。

后来,我将当时的一些尴尬情绪写进随笔中,本只想教训教训自己,却得到老师的一些教诲:“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站起来……尴尬的场面也许会是你终身受益的鞭策。”

谁说不是呢?自此以后,我不断鼓励自己,锻炼自己,为自己从胆小如鼠变得敢说敢做而不懈努力着。

人的一生本不可能一帆风顺,成长中就更是如此。虽然摔到了,却自己努力爬起来,也许奋进中有艰辛,却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正如我的这次尴尬,是我初中生活的一次小小经历,却教我懂得如何鞭策与锻炼自己,从而明白“竿越高,你也跳得越高"的含义。

两个月后,我们初中同学将各奔东西了。他们也许早忘记我的尴尬,但即使二十年后,我也会记得这让我受益匪浅的、改变我性格的经历。我记得那一次,我真尴尬。

【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选取了生活流程中的那一次口头作文难忘的“尴尬”,选材精当,令人信服。

文中详细描写了那次口头作文的情形,未曾上台,已“吓得够呛”,上台之后,大脑“一片空白”,讲着讲着“记忆嘎然而止”,在同桌的提示下,才“草草收尾,匆匆回座”。叙事很有层次,一环扣一环,生动具体的把事情发展过程描绘出来。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较成功地刻画出一位临场张惶的女孩子的形象,“放松啊,放松啊!"是在安慰自己,又是在给自己壮胆,“匆匆回座”“觉得我像一株‘夹竹桃’……"既是心理描写也是神态描写,一举两得,可谓巧也。

本文立意较高,它不只是消极地记录了一次“尴尬”的惨败,而是从中悟出积极的人生哲理,叙事后的议论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同时也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许奋进中有艰辛,却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积极向上的。

那一次,我真的哭了

自从升入初中,眼泪似乎与我无缘了,人大了,当然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动不动就掉眼泪。然而那一次,我真的哭了。

那是初一时,我准备考钢琴五级,我每天刻苦地练习,仔细地记着谱子,一遍又一遍地弹,力求完美。

终于到了考级的那一天,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了考场,想象着当我拿到五级证书的情景。

叫到我的名字了,我充满信心地走进了考场,开始了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从我的指间飞出,在那小小的房间上空回荡着……正当我陶醉于自己美妙的音乐声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我脚下的踏板踩空了,一瞬间,我的手指也方寸大乱。无奈,在老师的叹息声中,我慢慢走出了琴房。

我辛苦的练习,竟然没有结果,而当初对自己的那份信心,早就不知去了哪里。

回到家,我抛开了练习的曲谱,撕掉了练琴的计划,一个人坐在屋里发呆。这时,一双有力的大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我转过头,看见父亲站在我身旁冲我微笑。“爸,我是不是很没用。”我低声说道,“孩子,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失误,你没有错,但你错就错在‘偶然’之后的自暴自弃。"父亲说着,把我叫到钢琴前,说:“来,让我也欣赏一下我女儿的音乐。”我打开了琴盖,开始了演奏,不知为何,此刻的演奏是那样轻松、流畅。一曲奏完,背后传来了掌声――父亲的掌声。我笑了,眼泪却不能自已地流了下来。

我从未想到,父亲会在我最伤心难过的时候鼓励我,告诉我如何面对挫折,记忆中的父亲,通常是早出晚归,一天也见不到一面,曾认为,父亲从来就不管我,不疼我,但我真的没想到,父亲竟如此慈爱,有人说,父亲的爱是深沉的,那一次我体会到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都鼓起勇气,重新再来。

那一次,我真的哭了,不是因为偶然的失误,却是因为父亲的掌声,因为那掌声中饱含父亲对我的鼓励和希望,因为那掌声告诉我成功的催化剂不是失败后的气馁,而是重新开始的勇气。

那一次,我真的哭了,眼泪洗刷了我心中的委屈,使我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教会我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鼓励我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

那一次,我真的哭了,被父亲的爱所感动,爸,我爱您,真的。

【点评】

作者从哭入手,写出了丰富的内容:为自己考试的失误而哭,为父亲的鼓励、慈爱而哭。叙事具体生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在记叙完父亲对我的鼓励之后,能够联系更多,感悟更多。结尾三个自然段的议论抒情,展现出了对父爱的深刻认识,对父亲的深厚情感,有力地深化了文章主旨。

那一次,我真快乐

“喂,老师似乎真的生气了!"

“是啊,你看,她的脸都红了呢!”

“眼睛瞪得好大,而且都是怒火。"

同学们在那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但一看到老师的反应,都戛然而止了,似乎约好了似的。听到同学们的议论,看到老师的反应,我的心一阵阵狂跳,我真想大声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

咳,这一切都是一个单词惹的祸。

今天是外语公开课,同学们都憋足了劲要好好配合老师讲课。学到love这个词的时候,老师要举例子,还没开口,一心想要表现一下的我脱口就说:“Iloveyou"本来没什么,学生对老师,就像孩子对父母一样,老师把关心、爱护都给了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她的。可是当时是一堂公开课,而且那些老领导们似乎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脸立即像发蔫了的橘子,而且皱起了眉头,显出一脸惊奇的样子。

本来笑眯眯的英语老师,在那一瞬间凝固了笑脸,为这突如其来的爱。我也为自己无心犯下的“错”一阵阵懊恼。

老师显然看到领导们严厉的表情和算不上幸灾乐祸的目光,她的脸唰地红了而且是通红。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老师的眼珠飞速地旋转着,她可能在想该怎么收场呢?我的心在突突地跳,不知所措地用祈求原谅的目光看着老师。只见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用肯定的眼神看了看满脸期待的校领导。

“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

“教师节!”

“你们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是什么呢?"

“Iloveyou!”

“好了,love这个词看来大家都会用了,咱们继续下一个。"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我那一颗七上八下紧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我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我再回头看看那些挑剔的领导们,嘿,他们也一个个放下了严厉表情,而换成了微笑的默许。

阳光很暖和地从窗外射进来,很温馨的场面,老师最后说:“我也爱你们。”

我大声地和同学们回答:“老师,我们爱你!"

那一次,“闯了祸”的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那快乐缘自纯真的爱!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精妙、内容充实、引人入胜的佳作。

1.巧设悬念。文章开头便通过对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吸引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呀?介绍完事情的起因后,再设悬念,面对这样在学校老领导们看来严重的教学“突发事件”,老师该如何应对呢?这样的层层渲染,使读者保持着盎然的阅读爱好。

2.侧面烘托。作者把事件安排在一次公开课上,这样就无形中放大了事件的不同平常,同时作者还通过领导们的“严厉表情”和“微笑的默许"渲染了现场气氛,尤其是“阳光很暖和地从窗外射进来”一句恰当地营造了“温馨的场面”,表现了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

3.描写生动。除了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极具表现力。前半部分的紧张和后半部分的快乐都给人感同身受之感。同时,作者向我们再现了一位富有爱心和教学机智的教师形象。

【片段写作】

1.扩写:她骂他混蛋。

(1)尽你最大的努力,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2)运用你的想象,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

修改作文片段:

可我能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我曾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当时我还不信……

修改作文片段:

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记一次的拔河比赛

作文框架:

5.史铁生与母亲的故事,催人泪下;莫怀戚一家人散步的故事,温暖人心……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故事,拨动我们的心弦。

请以《我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例文】

真是冤家路窄,刚好在操场上俩人不期而遇,由于上次她发现他抄别人的作业,便报告了老师,结果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今天,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他竟然嬉皮笑脸地拦住她,一个劲地说她是“小报告”“克格勃"小内奸”……她对他的挖苦、讽刺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2.片段1(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分明地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失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着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片段2(第二招: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的晚霞对垂柳的辉映;那是秋天的落叶对大地的抚慰;那是冬日的雪花对腊梅的赞叹。

片段3(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酣然入眠的婴儿,感动的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的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坚强的腊梅,自豪的母亲眼里含着泪花;一会儿我好像又就成了一杯香醇的美酒,陶醉的母亲两颊泛起了红晕。

片段4(类比联想,添其内涵)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3.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4.

我和古筝的故事

我和古筝的故事,从小学开始。

第一次接触古筝,是六岁,刚进小学,跟着妈妈去报了个古筝班。当时比较小,觉得很新奇,每天都会练半个小时。虽然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半个小时,但这也让我感到了其中的快乐,尤其是悦耳的筝音可以比较流畅地从我指尖溢出时。

于是我渐渐喜欢上了弹古筝。

弹古筝让我感到很舒服,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也许,那是一种享受吧,只不过我还不自知。

在那之后,我学习的曲子也越来越难。期间,有段时间我一直抵触弹古筝,应该是爸爸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