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选编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材料二: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颂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诫、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选编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道”和孔子的“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B.老子的“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的“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C.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它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C.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D.儒道互补,彻底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3.(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A.用之则行,舍之则藏。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4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6分)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你认为儒道两家的思想分别可以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答案】1.C2.D

3.A

4.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首先提出观点: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然后进行分述: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最后总结,阐述二者之间的互补和辩证关系,收束全文。5.来自儒家的启示:①要有对“道”(知识/真理)的追求和担当。②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③要修身养性,重视自我修养。④要摒弃忠君颂圣意识,避免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来自道家的启示:①要在仕途不顺(处于逆境)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②要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约束,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③要避免沾染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从而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深刻地探讨了儒道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深远影响。材料一通过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在社会价值观上的相似与互补,为理解古代思想体系的复杂性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材料二则延伸探讨了儒道思想对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影响,尤其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分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角色与社会责任提供了丰富的视角。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原文“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颂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可知,“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彻底解决了”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原文“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可知,只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没说“彻底解决”。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儒道融合”指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上互为补充。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关注社会责任,而道家强调出世、回归自然。这种融合体现在知识分子根据不同境遇选择入世或退隐的灵活态度。A.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取得平衡,是儒道融合。B.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精神,符合儒家入世精神,但未体现道家的出世思想。C.强调的是入世责任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超脱世俗的精神不符。D.反映了个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归隐生活的宁静,但没有涉及入世责任,是道家思想,缺少儒家思想的成分。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10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第1段为总说,“‘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首先提出观点: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然后2-9段进行分述:其中2-6段,“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阐述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分述老子之“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第7-9段,“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阐述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最后第10段总结,“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阐明二者之间的互补和辩证关系,收束全文。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儒家:①根据材料二原文“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可知,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儒家知识分子崇尚“道”的追求,倡导青年要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和正义,以个人理想和社会服务为己任。②根据材料二原文“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可知,“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提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即“治国平天下”。这种“道”的追求不仅激励青年在自我成就中承担社会责任,也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③根据材料二“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可知,儒家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不断修身养性是人生的根基。青年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品格提升和修养的积累,以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培养完善的人格。④根据材料二“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颂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可知,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新时代青年应摒弃对权势的盲目崇拜,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做到尊重权威但不盲从。道家:①根据材料二“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可知,道家的“无为”思想鼓励知识分子在不如意时保持从容淡定,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对新时代青年而言,这意味着青少年在逆境中也应保持平和心态,以不急不躁、不气不馁的态度面对挑战,从而磨炼坚韧的意志。②根据材料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可知,道家注重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倡导在自然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青年人可以从道家的思想中汲取灵感,学会挣脱世俗名利的束缚,不在意他人的评判,回归自然本性,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③根据材料二原文“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可知,道家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易使人陷入“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因此,新时代青年应从道家的思想中获得精神自由的启示,但也要警惕过于消极的虚无态度,避免丧失奋斗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叶公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的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庭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用两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鸟儿或用手牵着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遭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公虽以“老先生”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孔子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7.(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刻画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讥讽。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雷雨》中也有反映。8.(4分)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9.(6分)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C7.D

8.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9.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导语】顾随的小说《孔子的自白》通过孔子与子路在楚国南游时的对话,深入刻画了孔子的思想深度和子路的个性。小说以“叶公好龙”这个典故为背景,巧妙讽刺了表面好名实则畏惧真实的人。孔子自白中透出的坚持和对未来的信任,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哲学理想。作者通过虚构历史,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同时也探讨了求道与处世的复杂关系,最终提升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深度。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错误。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性格特点较为鲜明的一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B.“……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C.“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是讥讽”错误。这一评价是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首先,孔子认为这是“晨门”对自己的讥讽;其次,“晨门”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深知孔子,了解孔子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因此,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由原文“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可知,孔子南游于楚,知道又是白跑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便有了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想法,并且他想到自己那些天资极好的学生,回到家之后要将这些学生好好地教育起来,所以,孔子看到的自己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的是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由原文“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可知,孔子认为将自己的学生教育起来,将自己的理想传授给学生。而孔子的理想就是仁道行于天下。孔子认为即使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徒弟们,或者是徒弟的徒弟们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看到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的是后代门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9.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表现手法和叙事特点的能力。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以上两种人物描写技法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运用的好处基本一致,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是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③是采用人物“自白”的形式,可以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幻觉和直接倾诉,把孔子的内心世界直接坦露在读者面前,不但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抒情性,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辨注射,坐人皆屈。帝异之,因问:“童子岂有类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动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秦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B.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C.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D.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宫中,又称禁内。宫禁,指帝王、后妃所居的宫苑,因严禁随便出入得名。B.注射,倾泻,文中比喻文词流畅。现在指用注射器把液体药剂输送到机体内。C.《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五经”之一。D.山人,山居者,多指隐士,也指掌管山林的官员,文中指不愿为官的高人。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泌年少聪慧多智。言辞流畅,通过员俶推荐被皇帝召见,皇帝出题考验他的才华,给予他赏赐。B.李泌正直不阿。直言劝告张九龄要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因赋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被放逐。C.李泌博学多才。他擅长研究《易经》,常游历名山。肃宗在灵武即位,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D.李泌善于进谏。肃宗想报复李林甫,李泌认为天子应该心胸宽广,劝告天子要考虑太上皇和天下民心。13.(8分)文言句子翻译。(1)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14.(3分)李泌虽喜谈黄老之说,但他几度入朝,请简要概述李泌的从政经历。【答案】10.C11.A

12.A

13.(1)恰巧澧州缺刺史,常衮于是大谈南方凋敝,请求停止李泌现在的职位让李泌去治理。(2)现在你有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14.①天宝中李泌任翰林侍招,在东宫当职;②李泌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记恨他,让天子下诏书把他放逐到蕲春郡;③李泌以宾客的身份跟随肃宗,规劝肃宗;④李泌为澧、郎、峡州团练使,后改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政绩。【导语】本文展现了李泌的出众才华和智识,从童年时期的机智应对,到成年后的博学多才,以及他在朝廷的正直进谏。文章通过生动的对话与历史事件,塑造出一个既聪颖又忠诚、正直的贤才形象。他不仅在文学和学术上有所建树,也善于政治谋略,敢于直言进谏,用宽广的视野为国家着想。他与皇帝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他在帝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整体上,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对话对白,勾勒出一个有智慧、有理想的人物形象。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天宝年间,李泌到皇宫进献《复明堂九鼎议》,皇帝想起他早年聪明的事情,召见他讲《老子》,他讲论有方,因而得以任翰林侍招,仍在东宫当职,皇太子以优厚的礼遇对待他。“天宝中”,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其后应断开;“献《复明堂九鼎议》”是“诣阙”的目的,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召讲《老子》”的主语是“帝”,“召讲”是连动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因严禁随便出入得名”错误,是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皇帝出题考验他的才华”错误,原文“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可知是皇帝让张说试试他的才能。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巧;“凋瘵”,凋敝;“辍”,停止。(2)“虑”,用绳结缀;“乎”,于,在;“忧”,担忧。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①“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天宝中李泌任翰林侍招,在东宫当职;②“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李泌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记恨他,让天子下诏书把他放逐到蕲春郡;③“固辞,愿以客从”“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李泌以宾客的身份跟随肃宗,规劝肃宗;④“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李泌为澧、郎、峡州团练使,后改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政绩。参考译文:李泌,字长源,七岁就懂得写文章。玄宗开元十六年,天子召集所有能讲论佛、道、孔子的人,在宫中相互答对问难。有个叫员俶的人,年仅九岁就登上讲席,他能言善辩,谈吐流畅锋利,座上的人都被他折服了。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讶,就问他:“小孩子还有能这样的吗?”他跪下奏道:“我舅舅的儿子李泌就是这样。”皇帝就立即命人迅速召见李泌入宫。李泌到宫中后,皇帝正和燕国公张说一起观看别人下棋,于是让张说试试他的才能。张说请李泌咏“方圆动静”,李泌作思考,说:“希望知道这个题目的大意。”张说于是说:“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如实行仁义,圆如运用才智,动如施展才能,静如暗自得意。”张说于是恭贺皇上得到了一个神童。皇帝非常高兴,于是赏赐李泌五匹帛,并且吩咐他的家人说:“好好培养他。”张九龄特别欣赏、喜爱李泌,常常把他领进自己的卧房。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都很友好,严挺之厌恶萧诚,说他很奸诈,劝张九龄和他绝交。一天,张九龄忽然自言自语道:“严挺之太刚强严厉,而萧诚柔美可喜。”正要命令他身边的人把萧诚召来,李泌在张九龄身边,忽然说道:“您出身平民,凭借遵循正直之道官至宰相,却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吗?”张九龄很吃惊,改变容态向他表示感谢,于是称他为“小友”。李泌长大后,博学多才,擅长研究《易经》,常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天宝年间,李泌到皇宫进献《复明堂九鼎议》,皇帝想起他早年聪明的事情,召见他讲《老子》,他讲论有方,因而得以任翰林侍招,仍在东宫当职,皇太子以优厚的礼遇对待他。李泌曾经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记恨他,让天子下诏书把他放逐到蕲春郡。肃宗在灵武即位,物色访求人才,恰巧李泌自己也来到了灵武。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大事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皇帝很高兴,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愿意以宾客的身份跟随。李泌入朝议论国事,外出陪从天子车驾,大家都指着说:“穿黄衣服的是圣人,白衣服的是山人。”当初,肃宗在东宫,李林甫多次诬陷他,情形十分危急,等到继位,肃宗怨恨李林甫,想挖他的坟墓焚烧他的尸骨。李泌认为天子念念不忘旧怨,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心胸不够宽广。皇帝不高兴,说:“从前的事,爱卿忘记了吗?”李泌回答说:“我考虑的事情还不在这里。太上皇拥有天下五十年,一下子忽然失意,南方天气不好,而且他年纪又大,若听说陛下记念旧怨,内心会感到惭愧和不快乐,万一染病,这就表明陛下凭借天下之大却不能使亲人安乐了。”皇帝有所感悟,抱着李泌的脖子哭着:“朕没有想到这一点。”李泌被宰相常衮忌恨,常衮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不愿前行,皇帝也留他。恰巧澧州缺刺史,常衮于是大谈南方凋敝,请求停止李泌现在的职位让李泌去治理,于是任命李泌为澧、郎、峡州团练使,后改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都有政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小题。秋莲刘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注】刘因是南宋入元的遗民,宋亡后他一度被迫仕元,任赞善大夫之职,不久借口母病辞归。秋塘败荷宋祁去时荷出小如钱,归见荷枯意惘然。秋后渐稀霜后少,白头黄叶两相怜。15.(3分)下列对两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首联描绘了秋莲挺立、细弱的姿态,渺远、清淡的香气,这让诗人产生了一些联想。B.宋诗体现出了荷由“小”到“枯”的变化,这种变化让诗人有惘然之感,不由想起了自身年岁已老。C.刘诗颔联营造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类似于《红楼梦》中林黛玉与史湘云的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意境。D.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对比的艺术手法,赋予秋荷以人的情思,凸显出荷的盛与衰带给诗人的内心触动。16.(6分)两首诗都写了秋日衰败之荷,都流露出凄凉伤感之意。但诗人的思想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刘诗的后两联与宋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1)刘诗颈联表达秋荷难以保全晚节的遗憾,以及对自己仕元、晚节不保的悔恨;尾联表达对盛衰变化的感慨,以及追求逍遥自乐生活的慰藉。(2)宋诗后两句表达诗人与秋荷共残年的相惜相怜,以及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3)面对秋日败荷,刘诗有超脱之意,宋诗有共悲之情,这是主要不同。【导语】这两首诗通过描写秋日衰败的荷花,表现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情怀。刘因的《秋莲》表达了对故国和气节的感怀,他以秋莲自比,强调自身对晚节的坚守,尽管环境凄清,但仍不失高洁。宋祁的《秋塘败荷》则以荷之由小至枯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两首诗通过荷花的盛衰,寄托了各自对人生经历和情感的感慨。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能力。D.“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对比的艺术手法”错误,刘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淡香杳杳欲谁通”赋予秋莲人的情思;宋诗中“白头黄叶两相怜”也赋予荷人的情感。但两首诗中未明确体现对比的艺术手法。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刘诗颈联“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诗人以秋荷自比,原本想要像秋荷的莲蓬一样保持晚节,却没想到白露已至,秋风袭来,暗示了在时代变迁中,自己难以坚守原本的气节。刘因作为南宋入元的遗民,曾被迫仕元,这里体现了他对自己未能完全坚守旧朝气节的悔恨和遗憾。尾联“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前半句“盛衰老眼依然在”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变化的感慨,看到秋荷的衰败,联想到人生的兴衰。后半句“莫放扁舟酒易空”则流露出一种追求逍遥自乐生活的慰藉,既然世事无常,不如放下烦恼,乘扁舟畅饮,享受当下的自在。

宋诗后两句“秋后渐稀霜后少,白头黄叶两相怜。”诗人看到秋荷在秋后渐渐稀少,霜后更是所剩无几,自己也已白发苍苍,与黄叶般的秋荷相互怜悯。这里表达了诗人与秋荷共残年的相惜相怜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之感。

面对秋日败荷,刘诗既有对自身未能全晚节的悔恨,又有对盛衰变化的感慨,但最后还能以放舟饮酒寻求一种超脱;而宋诗则主要是诗人与秋荷共同感受岁月流逝的悲伤,体现出一种共悲之情。这种不同主要源于两位诗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刘因作为遗民,内心的情感更为复杂,既有对旧朝的怀念和愧疚,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超脱之想;宋祁则更多地是从自然景象中感受到自身年华老去的悲哀,与秋荷同病相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2)《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境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乐曲激越雄壮,把琵琶女的情感潮流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扪、胁、膺、迸。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兵仪式的音响保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声音采集处理和扩音传输。天安门广场2019年国庆新

的一组“红飘带”景观雕塑,成了音响保障指挥部新的“烦恼”。音响部在第一次实地演练时发现,“红飘带”的金属面对声音的反射非常严重,一方面影响现场观众收听感受,另一方面增加环境中的杂音噪音,十分影响徒步方队脚步声等细节的收音效果。发现这一问题后,音响部选择用扩音压制回声法——根据此前测量反射声时差,适当延迟现场扩音时间,保证扩音时声音与反射回的声音同步。使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此前历次天安门阅兵都没有解决的反射声难题。2019年阅兵现场又增加一项

,观众席进行了分区,分低、中、高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间距大约9米,各自对声音要求不一样。高区距离远,低区靠近长安街,自然声、坦克声影响很大。“”,几乎是天安门阅兵音响工作要求的最好形容。于是2019年首次尝试分区控制,每个分区单独设置一个调音台,并安排了音响效果观察员进行实时

。为了每一处细节,现场共设置了364个话筒,天安门广场灯杆上更新161根扬声柱。长安街沿线安装流动扩声设备520组。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18.(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设置

任务

你方唱罢我登场

监测B.设计

任务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监控C.设置

变量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监测D.设计

变量

你方唱罢我登场

监控19.(3分)下列句中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朴园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C.“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8点左右。”昆宁回答。D.“不列颠尼亚”号即将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2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又确定了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有一个地面话筒。B.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又确定了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有一个地面话筒。C.音响部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D.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并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后,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答案】18.C19.D

20.B【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设置:设立;安放,安装。设计: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设计的方案或规划的蓝图等。语境是说天安门广场安放了景观雕塑,因此选用“设置”。第二处,变量:在某一过程中,数值可以变化的量。任务: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语境是说2019年阅兵现场出现与往日不同的情况,即观众席有低、中、高三个区域,这在以往的阅兵式中不曾有过,而这又不是阅兵现场的任务,因此选用“变量”。第三处,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方位的效果不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多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讽刺的说法。语境是说观众席三个区域位置不同,声音效果不同,因此选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第四处,监测:监视检测。监控:监测和控制;监督控制,监视并控制。前者重在检测,后者重在控制。语境是说现场安排音响效果观察员实时检测声音效果,因此选用“监测”。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横线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B.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C.破折号表示声音的中断。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缺少主语,可以将“音响部”提到“在”之前,或者将“在”去掉;第二处,“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不合逻辑,应将“被安装”改为“有”“设置”或“安装”,也可以去掉“在”,使“天安门前地面”成为后面“被安装”的主语。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画天书了。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21.(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再打开绵纸包,是两角钱!”语义基本相同,但是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6分)文中加点的词很生动,请模仿这种用词方法,写一句类似的话。【答案】21.①“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写出了包裹之下的东西似乎很贵重。②“原来只”用强调的语气,突出了布包里的东西出乎意料。③这两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贫困的特点。22.示例一:徐大夫挽起袖子,把张明的垂着的胳膊放在台子上,左手捏住张明的手腕,右手在其关节处左拉右推,上旋下扭,张明的胳膊立即能随意活动了。示例二:张大力俯下身子,用手轻轻一撼,大石锁竟然摇动起来,他又握紧锁把,腰一挺,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了空中。【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原句多一句“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前头写酒婆的纸包层层包裹,十分郑重,引人猜测,“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写出了包裹之下的东西似乎很贵重。②原句多“原来只”三个字,和“是两角钱”相比,“原来”含有揭示悬念的意味,而“只”则含有既强调又轻蔑的语气,原本以为纸包里的东西多么贵重,原来只是两角钱,用强调的语气,突出了布包里的东西出乎意料。③人们的猜测和事件的结局形成对比,对于两角钱都如此郑重,可见酒婆家庭贫困,这两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贫困的特点。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仿写句子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词描写的是酒婆的动作,“拿钱撂在柜台上”“接过酒碗,举手扬脖”,这些动词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独有的魅力。仿写时要注意选择好人物身份和事件,所用动词要符合人物身份,符合所写事件特点,并且要多个动词连用,写出人物一系列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