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10年真题分类汇编_第1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10年真题分类汇编_第2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10年真题分类汇编_第3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10年真题分类汇编_第4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10年真题分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考点1两次鸦片战争1.(2023北京,6,3分)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材料表明,有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阻止,鸦片贸易是中英间自由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自由贸易指国与国之间正常的商品贸易,而鸦片属于毒品,鸦片贸易是非正常的商品贸易。由此可知,该观点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同时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①②正确。该观点认为英国基于经济实力推行自由贸易从而发动鸦片战争,掩盖了其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③正确。英国发动战争是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扩大市场的必然要求,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2.(2022全国甲,28,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材料表明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且到1854年还未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但进口货值却不断下降且难恢复,这使得列强将其原因归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成为其进一步侵华的借口,故选D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上海具备优越的外贸条件,西方商品倾销重心并未转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3.(2021北京,6,3分)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为贸易中心③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④最早开埠的汉口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C通过材料可知,当时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东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说明当时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①正确;从地理范围看,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③正确。C项正确。香港不属于通商口岸,而且汉口并不是最先开埠的地方,②④错误,排除A、B、D三项。4.选必3·墨学的复兴(2022湖南,6,3分)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答案C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可判定该现象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即西学东渐;据材料“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促进了国人对《墨子》的关注和研究,即促进了墨学的复兴,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国人对墨学的关注与研究,但不等于传统科技的转型,故排除A项;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虽有相似之处,但并非一脉相承,故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近代西方科技以实验为基础,故排除D项。5.(2022福建,6,3分)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答案C本题提供了两个史实:一是1820年刊刻的《海录》一书中涉及作者所见所闻,其中包括了关于英国(英吉利)的一些地理情况;二是林则徐曾借助此书了解英国。题干反映的是林则徐和以他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群体,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当时的外部世界,尤其是欧美各国的。从题干材料来看,林则徐等人并未在此时引入欧洲的近代地理学概念,而是借助传统的史地学基础增加自己对世界的了解,C项正确。清朝传统的对外认知是“天朝上国”,与材料所提供的内容相矛盾,A项错误;“开眼看世界”只是林则徐等部分开明士大夫的选择,无法得出“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这一结论,排除B项;“开眼看世界”只是部分开明士大夫的选择,不可能“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D项错误。6.选必3·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022北京,6,3分)《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答案A据所学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等知识,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材料“真可谓海外同志”“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说明《海国图志》得到了日本学者的赞赏,即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A项。结盟指结成同盟,更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行为,但材料只强调了《海国图志》对日本学者的影响,未体现中日结盟,排除B项;《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并未受到重视,在社会层面也没有产生重要的影响,仅仅代表了极少数开明士大夫的思想,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未掀起“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7.(2024北京,6,3分)《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答案】C考查点:近代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叶,当《万国公法》被翻译成中文、引入中国时,西方外交官和媒体的复杂心态。据材料“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可得,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故选C项。《万国公法》的引入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世界形势变化的反应,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已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区,排除D项。【深度解析】引入和翻译《万国公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社会内部结构来看,《万国公法》的引入为中国社会带来全新的法律观念,推动了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通过学习和理解国际法,中国人意识到国家独立和主权的重要性,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文化观念来看,《万国公法》的翻译和传播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使中国人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这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际地位来看,《万国公法》的引入和翻译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通过学习和运用国际法,中国逐渐摆脱在国际事务中的被动地位,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际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8.选必3·列强侵略与文化交流(2022湖北,6,3分)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答案D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C项。9.(2020北京,19,9分)“十三行”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材料二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答案参考答案示例: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十三行是中外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税款等职能。此时期清政府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这引起它们的不满。英国率先以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开始衰落。十三行作为半官方组织,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未能应时而变,逐渐衰落,反映着近代清政府难以适应时势积极寻求有效变革,这也是近代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就十三行发展的历史背景、十三行的性质、职能、作用等方面评价分析。在评析其近代衰落的主要原因时,需要结合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影响进行分析。注意总结升华,将十三行的兴衰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10.(2024山东,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材料一下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锁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小敏:……材料二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6分)(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7分)【参考答案】(1)从鸦片战争起因的角度:认识到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输入造成现银外流,危及清朝统治,清政府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英国人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从鸦片战争经过的角度:认识到林则徐打了胜仗,但皇帝昏庸,把他革职,派出的琦善又办事不力,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从鸦片战争影响的角度: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丧权辱国。(6分)(2)[示例一]我认为应从全球视野来书写。理由:鸦片输入与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则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迫切需要打开全球市场,中国只是其拓展全球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战争的结果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地与原料产地。(7分)[示例二]我认为应从近代史的视野来书写。理由:鸦片战争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较量,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英国的较量;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进步潮流。(7分)【解析】考查点:鸦片战争。第(1)问,涉及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可以直接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整合,得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第(2)问,材料二本身提供了从近代史、世界史两个视角书写“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列强侵华战争的视角分析,选择其中任意一个视角,并结合史实分析说明理由即可。考点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2021全国甲,28,4分)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答案A据材料“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面对太平天国的冲击,而英国选择支持清政府,说明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斗争形势,A项正确;《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错误;材料“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强调英国支持清政府,而未突出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C项错误;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但并未上升到抛弃传统外交体制的高度,D项错误。2.选必1·晚清国人对国际法原则的认识(2022山东,5,3分)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近代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答案D据材料“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可知,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中有的内容对国家有用,但其用处也仅限于“以备筹边之一助”,中国作为“首善之区”,不可能“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这反映了当时国人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据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可知,学者张斯桂仍然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没有否定传统宗藩体制,排除A项;当时国人被动而非“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西方近代外交制度进行讨论,排除C项。3.(2020海南,7,2分)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答案A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捍卫儒家的纲常伦理,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符合材料“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的说法,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与“改造政权”不符,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旧礼教,与“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不符,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D项错误。4.(2021湖北,6,3分)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答案B从材料可知,船政大臣沈葆桢认为应在坚持“中国之心思”的前提下,“通外国之技巧”,这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B。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沈葆桢属于洋务派,故A、C错误;材料并未论及实业救国思想,故D错误。5.(2021天津,5,3分)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答案C1864年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意在强调中国应学习西方,“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以增强军队战斗力,达到“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目的,C项正确。“深恶朝政腐败”不符合题干主旨,A项错误;维新救国是维新变法的目的,B项错误;早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等人已经开眼看世界,了解西方,D项错误。6.(2020课标Ⅲ,28,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答案D洋商在中国各口岸扩张势力,侵夺我国利权,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在19世纪70年代向清政府建议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发展轮船航运业和配套的保险业,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及保险招商局等民用企业(公司),试图为国争利求富,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由于实力悬殊,商战并未成为对外交往中心,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始创办民用企业,故C项错误。7.(2019课标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为了规避封建政府剥削,当时中国人租借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盛行,这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故选B项。民间设厂高潮出现在甲午战后,排除A项;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仅靠经办新式企业无法扭转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排除D项。8.(2020山东,6,3分)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答案C“1873年”中国处于洋务运动时期,赖尔关于地质进化过程的理论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演进和社会变革的需求,C正确。由“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可知,探究其原因应该从思想层面而非自然科学层面出发,排除A、B。赖尔的理论仅体现出对“地质的进化过程”的讨论,未体现出对“恪守祖训”观念的动摇,D错误。9.选必3·西学东渐(2020课标Ⅰ,28,4分)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由材料可知,应用科学和技术相关的问题在该栏目的各类问题中占比最大,这主要是因为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C正确。从材料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甲午战后,维新思想深入发展,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中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思潮,排除D。10.(2021江苏,6,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1875年《申报》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1875年《申报》“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1881年《万国公报》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表格中材料主张文人应当从事农工商业,农工商者也应“兼习文字”,农民也应该学习植树之法和机器之耕,说明当时职业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表格中的社会分工情况涉及“农工商贾”等,并不精细,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一些媒体的观点,当时农商皆本并未成为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工商致富受到推崇的信息,排除C项。11.(2022广东,6,3分)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二人争论的问题是()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答案D“储铁宜急,勘路宜缓”表明张之洞主张中国应先炼铁,后修铁路,而李鸿章认为炼铁耗资巨大,可学习日本用西洋钢轨修筑铁路,反对先炼铁,故选D。日本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材料只涉及修建铁路与炼铁问题,故A错误;张之洞认为“前六七年积款积铁”,李鸿章认为炼铁“器款甚巨”,但二人并未说款项来自何处,故B错误;炼铁和修建铁路同属于民用工业,故C错误。思路点拨解题时可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张之洞认为“储铁宜急,勘路宜缓”;李鸿章认为“日本铁路日增……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即修建铁路不必自炼钢铁,从外国购买即可。12.(2024黑、吉、辽,6,3分)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答案】C考查点:晚清地主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解析】据材料可知,左宗棠建议在新疆发展教育,特别是教授汉文,并在征收所用券票上同时使用汉文和回文,这一做法有助于加强新疆人民对汉文的理解,进而增强国家认同,故选C项。材料中左宗棠的建议确实涉及“征收所用券票”,但不能由此得出“改革税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通过发展汉文教育增强国家认同,而非改进教育方法,故B项错误;“引导社会风尚”并非左宗棠此建议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13.(2024广东,7,3分)1884年中法《简明条款》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分……各执一分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A.意欲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答案】A考查点: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和慈禧将中法《简明条款》中“以法文为正”一条“勾掉”,结合所学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不败而败的史实可知,这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强权,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并没能“有效”遏制边疆危机,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与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无关,排除D项。14.(2020江苏单科,6,3分)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C.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D.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答案D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洋纱冲击着传统的手工纺纱业,但用洋纱来织布的手工织布并没有衰退,反而一度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这表明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选D。手工织布从农家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工场也相当普遍,说明小农经济正在瓦解,排除A;手工织布工场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排除C。思路点拨传统小农经济指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材料中的手工织布已经脱离家庭单位在专门的手工工场中生产,所以不能看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相反却能看出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本题易错选C项,切记不要过度延伸材料没有给到的信息。15.(2021福建,6,3分)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答案C从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绝大多数来源于海关税款,这表明了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中洋商借款仅占主要军工企业资本的2%,无法说明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故B项错误;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要投资于轻工业领域,排除D项。16.(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由材料信息“奉天”“旅顺”“威海”“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可知,该报道与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威海卫及《马关条约》中割占辽东半岛的史实相关,故选C。17.(2019海南单科,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1897年正值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不断加紧对华侵略,此时清政府将沿海工业内迁并在内地兴建、扩充军事工厂,主要是为了加强国防安全,故C项正确。军事工厂迁往内地,未必会降低生产成本,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军用工业的迁移与发展,未体现对轻重工业比例的调整,B项错误;仅将军事工业迁到内地不足以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且这也不是清政府这一决定的目的,排除D项。18.(2022北京,7,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答案B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划分势力范围。材料表明为了防止其他列强染指长江流域,英国发出照会,清政府的答复实际上承认长江流域为英国之势力范围,故选B项。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中国没有成为列强的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指1899年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事实上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对长江流域的独占性,这是国家主权的丧失,因此“成功”说法错误,排除D项。19.选必1·军费与财政(2022北京,19,12分)军费与财政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4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8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征收“辽饷”,主要是加派田赋。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原有的税收难以增加,新增商税厘金。(2)趋势: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筹措军费主要通过加派田赋。根据材料二可知,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交通要道设卡,征收商税厘金,成为军费主要来源。第(2)问,“趋势”,根据材料二可知,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了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从清政府需求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巨额军事支出和战争赔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需要大量军费支出,原有的税收无法满足清政府财政需求,需要另辟财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对外贸易额上升。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流通量增大,商税收入增加。这些原因促使厘金和关税收入逐渐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考点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2021江苏单科,7,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答案C设问中“这表明”的“这”强调“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体现了当时国人认识到发展体育教育、强化身体素质和国势强盛密切相关,反映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救亡自强的愿望迫切,故选C项。清末民众并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应重视体育教育,并未提及对文化教育的态度,排除B项;分科教育是将教育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科目,材料内容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2.(2024山东,5,3分)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年份人次上海汉口天津北京1846—1860143001861—187512019001876—189019310201891—1905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答案】A考查点: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两个通商口岸出现。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英国建筑师在上海和汉口的数量不断增加。1876年后,开始进入天津;1891年后,开始进入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北京,这反映了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故选A项。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列强侵略方式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文化交流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材料只涉及英国建筑师在中国四地分布的统计,不能说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排除D项。3.选必1·晚清科举考试的变化(2022天津,5,3分)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一定的冲击,且当时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于是出现材料中“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的现象,但却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和之前比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C项正确。4.(2022浙江6月选考,10,2分)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答案C据材料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并联系所学可知,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层面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项。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排除A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排除B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即托古改制,排除D项。5.(2022全国甲,29,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答案B“百日维新”前,梁启超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这些都属于梁启超的个人行为,且这些行为让“湖南新旧派大哄”。这体现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故B项正确。当时革命并非主要思潮,变法思想也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A、C两项;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群众基础薄弱,并没有侧重动员民众变法,排除D项。解题技巧本题A项中出现了“主要”一词,这种表示程度的词要特别注意辨别。C项中的“根本”一词也是典型的绝对化表述,类似的还有“完全”“彻底”等,遇到这类词需要特别关注,除非书上提到或者材料给出明确提示,不然一般不选。6.(2021福建,7,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答案A从材料转折词后的信息可知,当时士子大多“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认识和支持《天演论》等译著的人较少,反映了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故选A。材料强调维新派担心其思想得不到一般士子的关注,B、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故C错误。解题技巧选择题转折词多为破题点,可抓住关键词,然后以材料时空切入,联系所学知识对选项予以判断。如本题由切入点“1898年夏”可知C项与限定时间不符。7.(2022辽宁,7,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答案D“这一要求”是指在京师大学堂中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体现了当时英国和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渗透问题,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其在华利益,德国公使提出这一要求,所以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排除A项;推广德语只是借口,不是实质目的,排除B项。8.(2021全国乙,28,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但由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联系题干中书商从“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到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再到投资新学书籍面临亏损,可以看出时局的迅速变化对其经营的影响,C正确。9.(2019课标Ⅱ,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材料中“遇害”“滑稽剧”反映出该英文报纸的态度是反对慈禧太后,同情光绪皇帝的,说明当时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的维新活动,D项正确。同情光绪皇帝不等于支持君主立宪,且英文报纸的读者群体有限,不能说明“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A项错误;从材料所表现的内容仅能看出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无法看出西方人对清政府的态度,且不能据此推测清政府是否加强排外活动力度,B项错误;该报道只是对中国的内政发表了看法,并没有说要采取什么行动,所以谈不上“干涉”,C项错误。10.(2021山东,6,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答案D材料中“以上谕变法”“倒置的金字塔”是指变法并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该外国人只是批评变法未获得社会支持,并不反对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故A项错误;“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体现出该外国人并非认为变法措施贪大求全,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思想动员问题,故C项错误。11.(2024安徽,6,3分)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答案】D考查点: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解析】材料“1899年”“《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乐购者……几于四海风行”表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借鉴外国兴衰探索救亡道路,故选D项。材料“1899年”说明此时已不是“师夷之长技”即学习西方器物的阶段,而是学习西方制度的阶段,排除A项;“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打击了新学传播,排除C项。12.(2020江苏单科,8,3分)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答案B材料提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清宫档案揭秘》中记载的1980年的化验结果和现在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的结果,这些属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材料、手段,均有助于探寻光绪帝死亡的真相,所以B项正确。13.(2021重庆,7,3分)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答案D该观点认为中国被发现,上海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拯救,片面宣扬西方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D正确。14.(2024黑、吉、辽,7,3分)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A.国人振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